1、论语选读学而篇
(1)、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习”是指从“学”到“习”的两个阶段。夫子最为好学,一个“学”字贯穿他的一生。《公冶长·第五》篇里,夫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对于自己究竟好学到什么程度,夫子也有描述。《述而·第七》篇里,他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记了,学习的快乐,把忧愁都遗忘了,甚至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夫子就是这样的好学之人,他认为除了学文献典籍,掌握六艺,还要学格局、学境界,学价值承担。只是“学”不足以成为君子,更重要的是“习”。这里的“习”不是温习,而是一种实践过程。古代繁体的“习”字上面是两个“羽”,代表一双鸟儿的翅膀,《说文解字》里说:“习,数飞也。”是指小鸟反复多次的练习飞翔。所以“习”就是要找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有所领悟和收获,只有到这个时候内心才是愉悦的。
(2)、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5)、而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有做好,该如何改进等。自持仁心,不断进德修身,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圆满,并最终获得幸福快乐。所以,人的一生,关键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快乐,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总结及感悟
(6)、(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7)、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8)、(评析) “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9)、(3)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也可认为一起求学的人称之为朋,志同道合的人称之为友。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1)、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12)、河南省社科联基层优秀宣讲员,焦作市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客座教授,焦作师专国学教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13)、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学而时习之”第一个人“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很多人把学习当作知识,那么这种认识就有些偏差了。大千世界,知识海量,如果把学问当作知识,那恐怕一辈子什么都做不了了。
(14)、 (1)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15)、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本章有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仅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16)、 (4)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17)、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18)、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6章
(19)、(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0)、德育应该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体验式教育,而不是胡子眉毛一起抓的标语口号式教育。我认为,“孝弟”可以做为学校德育工作一个突破口,让学生从孝敬父母,孝敬爷爷奶奶的点滴小事做起,围绕“孝文化”编印一些校本教材,设计系列教育活动,家校联合,共同评价孩子的“孝行为”,这样做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有“孝心”,我敢肯定地说,这些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将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集体荣誉感的人。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他怎么会尊敬别人,热爱人民,又怎么能谈得上热爱国家和民族呢?
2、论语学而篇解读
(1)、 (1)礼: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本章讲了三件事情,学习与方法;交友之道;处事之道。
(3)、(评析)孔子指出,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有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4)、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2)阙:缺。意为放置在一旁。 (3)疑:怀疑。 (4)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7)、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8)、《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9)、(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0)、 (1)干禄:干,求;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11)、(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2)、(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用对比的方法,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论证了他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但是,应该看到,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不可以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3)、(注释) (1)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14)、 (3)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奉献。
(15)、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6)、(评析)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总之,作为有道德的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17)、(评析)孔子认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18)、(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19)、(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3、论语学而篇解读解析
(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而将书本知识的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在历史上,由于阶级的需要,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非常重视,把“德”排在“识”的前面。
(3)、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在这一章中孔子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这是做人的基本。
(6)、 (2)谄:音chǎn,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7)、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8)、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9)、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0)、为政。做好本职工作,尽到岗位职责。对上,不需要刻意去展示自己;对下,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才能和愿望,这样就会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子路·十三》篇里,冉雍当上了季桓子的家臣,向夫子问政。夫子说:“责成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司其责,赦免他们小的过错,再选拔其中贤能的人来任用。”如果没有了解别人的过程,就不能发现他的优点,也就失去选贤任能的机会了。
(11)、(评析)孔子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12)、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3)、(评析)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14)、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15)、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6)、(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7)、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18)、(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9)、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2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4、《论语.学而》节选
(1)、(评析)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4)、 (4)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5)、(评析)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6)、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学习知识,那么该如何行?无非是在正确知识引领下,更好地做人做事。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斋学堂里形成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
(7)、(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8)、(培养自理能力自立精神,学习潜能从生活教养开始,养成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
(9)、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大贪官胡长清贪污国家资产几千万元,自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然而他90多岁的老母却一至生活在农村,住在几间破草屋里,他每月只给母亲50元钱的生活费,还比不上他抽一包高档烟的钱,而且多一分都不给。这样的不孝之子,还能算人呢?他怎么可能忠于国家和人民?不走上犯罪的道路才是怪事呢!
(10)、李白曾有诗言:“古来圣贤皆寂寞”,一语道破了做学问的境况,要有耐得住寂寞、不怕凄凉的精神。活着的时候很有可能,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有时甚至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人们才会认识到其思想的伟大价值。
(11)、(1)子贡:即端木赐,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比夫子小31岁,位列“四科十哲”中言语科的代表。他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有济世之才,被夫子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间,富致千金,为孔门弟子中的首富。夫子去世后,子贡带头操办了老师的丧事。在其他的弟子为夫子守丧三年相继离开后,子贡又独守了三年,足见他与夫子非同寻常的情感。
(12)、(评析) 孝悌是仁的根本,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13)、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4)、(评析) 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5)、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16)、(注释)(1)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17)、(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8)、(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9)、内容:完整声音作品(音频请以问候焦广夜听的网友和自我介绍开篇,别忘记附文字稿和个人照片哦!)
(20)、(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5、论语学而篇评析
(1)、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2)、 (3)临:对待。 (4)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做动词。
(3)、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称子并不奇怪,子指老师,对儒家学子除了师承之外亦有掌门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闵子亦称子,冉子、闵子早逝,故师承的儒家掌门,只能是曾参,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颜回,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记载,故不称子,可能是家人所记。原宪,膝雕开,虽然收徒,世称子思子,膝雕子,但论语所记,亦不是弟子记载,故亦不称子,多半是师兄弟偶而提及。
(4)、(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5)、(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6)、《焦广夜听》的听众朋友,大家好,夜听专栏推出以来,受到了网友们的喜爱和关注。每周,我们推出粉丝“夜听”专栏!欢迎大家积极投稿,让更多人听见你的才华吧!
(7)、这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就是:有朋(一般的朋友,不一定深交,不一定是同道之人,但是只是愿意来分享的人,至少不是恶人)从很远地地方来访问,不也应该奏乐欢迎吗?可是为什么要奏乐才是欢迎呢?就是因为人家从很远的地方来嘛!不容易呀!应该奏乐回敬,是一种礼貌!所以,这里的“乐”应该读作“月”。
(8)、《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9)、 (4)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把“如”解释为“类似”。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10)、经历了岁月的砥砺,会得到岁月很多珍贵的馈赠,只是在于自己善于学习。俗言说,兵无常势,文无定法。例如:平台前两天给我的两个百万阅读“爆款认证”,就是前面我所说的“实习”之结果……
(1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2)、《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
(13)、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14)、(评析)本章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的,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15)、 (1)就:靠近、看齐。
(16)、《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7)、(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8)、 (3)斯:这。 (4)也已:语气词。
(19)、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0)、(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2)、(评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3)、(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4)、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5)、(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8)、(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
(10)、(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勾划了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孔子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在于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让有助于形成可贵的社会风尚。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重点有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呢?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第二个字是“时”,指“时常、经常”。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第四个字是“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喜悦的“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的意思。
(12)、(评析)孔子提出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13)、(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能付诸实践,这不是令人愉悦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正是共谋论道之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气度吗?”
(14)、也许有人说,讲“孝道”是封建礼教,当今时代过分强调这一点,会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其实这二者不矛盾,“孝”是做人基本准则,“民主”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在我们国家,没有“孝”做基础,这样的“民主”是危险的,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我们培养的人“有才无德”,对国家和民族产生更大的危害。
(15)、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6)、 (4) 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17)、《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8)、(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20)、《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评析)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2)、 (2)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指学了就可以不固执,见识少。
(3)、(注释) (1)輗:音ní。 (2)軏:音yuè。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5)、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6)、 (2)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7)、(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9)、(评析)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10)、(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1)、孔子(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2)、 (1)攻:攻击。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
(13)、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4)、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这一句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一个有真学问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15)、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6)、(评析)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
(17)、 (1)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18)、本章是《论语》中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子贡凭借其出众的语言天赋,向夫子请教过很多高深的问题,以致于在《论语》里,他和夫子间心照不宣的对话,在别人看来竟像是打哑谜。而本章的谈话,也同样含有隐语的成分。子贡善于经商,连夫子都说他“亿则屡中”,每次都能准确地预测市场行情。所以子贡具备富有的资本,他说的“富而无骄”,又怎么不是在形容自己呢?但夫子显然对子贡有着更高的要求,他的底牌是“尚礼。”即“贫而乐,富而好礼。”夫子所推崇的礼首先是对强者的规范,重视自上而下的垂范作用,然后再推而广之。《子路·十三》篇里,夫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位居上位者讲求礼仪,百姓自然尊礼而行,这样就没有人会对上不敬。而子贡所谓的“富”者,当然包括地位、身份高贵的统治者。因为地位高,所以责任大,因为身在上位,所以必须尊礼而行。
(19)、(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20)、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1)、 (1)道:指“引导”或“治理”。 (2)齐:整齐、约束。
(2)、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5)、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复:实践的意思。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