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全解读书心得体会
(1)、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三:文章者,六籍也。六籍是圣人之筌蹄,亦无关于鱼兔矣。六籍者,有文字,章著焕然,可修耳目。故云夫子文章可得而闻矣。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3)、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4)、 这孔子也真够天真的,学而时习之,就高兴?有朋友从远方来,就快乐?长期不被人家理解而不生气?这可能吗?在中国古代,学而时习之,之所以成为一种可能,十个书生九个迂,不是指学而无用,这与孔子当时的思想大相径庭。孔子指的所学,不是只学理论,而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或者说,孔子所教与所学的,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东西。现代人所学的东西太多,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更多的已经成了娱乐,和古代的所谓简单技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当下的国人,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倘若学而时习之,非把学习者累死不行;对必须的技术而言,也并不是一定要学而习之,有些综合技术开始交给机械人去做了。为学之根基,已经从实习之规超脱到掌握方法层面,单纯逐项去实习学问,累不死也会拖累得精疲力尽。其实,当下的读书学习,已经成了一种自尊方式。这种自尊就是知道的多了,思想通达了,未必事必躬亲,每件事去问个究竟,说个明白。
(5)、(明)蔡清《四书蒙引》卷七:文者讲学之事。
(6)、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五:夫子之述作、威仪礼法,有文彩,形质著明,可以耳听目视,依循学习,故可得而闻也。
(7)、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8)、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第五)
(9)、何晏集,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三:礼法文章。
(10)、元胡炳文《论语通》卷六:文学者,学于诗书六艺之文而能言其意者也。
(11)、再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季氏将伐颛臾》(1)章。我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这句话里,看出了故事。“于”是“被”的意思,那就是二人被孔子召见,而不是主动来找老师商量。两人要帮季氏干坏事,被孔子听到了风声,孔子立马把这两个帮凶叫来。可见,这一次叫来,是一定有一场臭骂的。
(12)、意思是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学习求取知识的人!
(13)、我的书之所以写了32万字的篇幅,就是努力把有故事的地方都讲了故事,并力图讲完整那个有趣的故事。这一点,尽管古往今来,解《论语》的书很多,但这本《论语直解》依然是独特的,我本人对本书的这一点特色充满了自信。如果有语文老师也像我一样喜欢故事,喜欢探究,那么,本书也许还有一点价值。不管怎么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多少还是做了一点工作的,我喜欢常常拿这一点来慰藉自己,就当这是我的一点挥之不去的自恋吧。
(14)、总体来说齐论比鲁论多出来了《问王》和《知道》两个篇章,但前二十篇章差别不大,古论则有大约四百多字差异,这也是大家疑心古论为伪作的缘故之一。
(15)、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二:文,文章也;献,贤也。
(16)、《道德经》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个东西就叫做道。道是不会变的,不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在,所以叫“独立而不改”,而道的运行是怎样的呢?周行而不殆。变化不停歇叫做“不殆”,循环往复叫做“周行”。那么这个“周行”的规律在哪里呢,就在《易经》里。
(1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jtVT7-kjk51jh8TX2Y5bg提取码:r3js 书名:论语全解
(18)、康有为(1858-1927)是晚清重要的学者和政治家。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流亡国外期间遍注了四书,《论语注》即是其一(此外《礼运注》亦成于此时期)。《论语注》有校有注,文字多从今文《论语》,注解也表现出今文经学的倾向和康氏的改良思想。该书只有《万木草堂丛书》本一个版本,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守常教授校点。校点过程中参考了楼宇烈先生在中华书局的整理本。
(19)、把故事拉到学生已知的知识贮备里去,学生一定会来兴趣的。学生一旦来了兴趣,你不说下去也不行了。
(20)、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论语全解朱振家
(1)、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虽然准备一条道走到黑,但是孔子自己也明白,从政是不可能从政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从政的,怎么办?还是做一点文化传承的工作吧,也许自己的理想,未来可能会实现呢。
(4)、 我本来自工程队,接触多粗人俗民,我也是粗人俗民之一员。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事到如今,世界环境发生了千变万化,这句话还管不管用?我想不要武断地去做出说明,还是靠一点点地感受《论语》后去评判吧!正因为不是学院派,我写“里解《论语》”,更多地融合了我自己的感受。无学者之严谨,但有时人之真情。更多的学者把《论语》神话了,我让我一起工作过的穷兄弟,能理解《论语》,把《论语》从神坛上拉下来,仅此而已。自然也不怕学究们穷追猛批。老祖宗的东西不仅仅是用来继承的,有时也是需要用来批判的。抱着老祖宗的一切不放,不是理性的态度。
(5)、[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6)、孔子说:“学了然后及时去实践它,不也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已却不怨恨,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7)、这几年“国学”很热,尽管如此,可能很多人还是没工夫好好读一读《论语》。但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俗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只要领会《论语》一半的精髓,就有了经天纬地的才能,足以安定天下,真能这样吗?
(8)、 学而时忘之,不亦爽之;来友慎待之,不亦理性也;君不知而指出,不亦君子乎?
(9)、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里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陈子禽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从老师那里,有没有听到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啊?”这意思是你爹有没有给你开小灶啊。孔鲤说没有,我爸就和我说了两点: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10)、本人按:此“文”的含义应指典籍文章方面的知识。此处文、行并举,正好是“文、行、忠、信”四教之二。由此而言,此“文”与5中之“文”相近。
(11)、公子朝是南子的情人,而这一对情侣又同时是卫灵公的男宠与女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男女关系真是乱七八糟。故事必须讲到这儿,这是必讲的,因为这是孔子与桓魋发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桓魋为什么恨孔子?就是因为孔子反对他们这些乱七八糟的人。桓魋是什么东西,他是宋国国君的男宠,因为国君的宠爱而混上宋大司马的高位。大司马是什么官?是宋国执掌军队的最高武官,也就是三军总司令这样的职务。这也是必须要讲的,因为他位高权重,所以,他的行为才露出破绽的。
(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第十一)
(13)、(明)蔡清《四书蒙引》卷六:文辞。文者如说仁说义说得有次序有条理便是。
(14)、当然这个说法未必准确,年老了也一样会沉迷于美色,年少时也一样会争强好胜,中年人经济压力大,贪财也是常有的事儿。总之,人活在这个世上,想不犯错实在是太难了。孔子认为自己七十岁之后,才达到了这个境界: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出自本心,没有任何勉强,但是同时,也不违背任何规矩。如《中庸》上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我们中学哲学课本上的话来说,这是从必然王国迈进了自由王国。
(15)、 (翻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6)、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钱穆《论语新解》:文武之道,文王、武王之道。
(18)、[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19)、我们知道孔子提倡“仁”,所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篇第九),孔子很少谈及利害,赞同命,赞同仁。命是天定的,仁德是要靠自己去修行的,这是孔子前半生的理念。但是到了后半生,孔子所思考的主题不一样了,因为他学习了易经。
(20)、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五:斯文即文王之文章也。
3、论语全解在线阅读
(1)、在困于匡地的时候,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篇第九》)这意思是,文王的文化遗产都在我身上,如果天要灭亡这种文化,为什么会让我来继承呢?如果天不灭这种文化,那么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样呢?显然,这个时候,孔子已经明白了天命所在。
(2)、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宪问第十四)
(3)、《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4)、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5)、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立志学习;到了三十岁,我就确立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到了四十岁,我就不再对这些原则感到困惑和动摇;到了五十岁,我就懂得了人力和天命的关联;到了六十岁,所有听在我耳里的言论,都有处安放;到了七十岁,我就可以自在生活,不再犯错。”
(6)、(宋)张栻《癸巳论语解》卷四:所谓文者威仪艺文之事,可得而见者也。
(7)、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8)、本人按:4“文”均是学的对象,此处文却是教的对象,教、学相对应,理应具有同一性,亦为六艺之文。《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谨记夫子教诲,三省之内容其实就是四教,忠、信易见,文、行实隐含于第三省之中。“传不习乎?”之所传就是“文”,而“习”乃实践、践行意,正好是“行”的内容。
(9)、本人按:此处是文与学合成“文学”一词的最早出现,但其实,该“文学”还不能真正称为一个完整的词,而只是“文”与“学”的组合,意即文之学也。其含义包括一切典籍文章之学,在当时主要就是指六艺之学。然此处之“文学”与孔门四教文、行、忠、信之“文”并不可划等号,文学与德行、政事、言语四者,均出自“文”的教育结果。换言之,孔门弟子学的均是“文”,然而各有擅长。子游、子夏擅长之“文学”实指学术研究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当然还是六艺。然而与前面所讲的“文”、“文章”是不同的。质言之,前面的文、文章是指六艺本身,此处之文学是指对六艺研究与学问,可称之为“六艺学”,亦即吴林伯先生所释之经学。
(10)、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朱熹《论语精义》卷六下:范曰:……文者德之著也,有文德则友斯会矣。……杨曰:博学而详说之所以会友。
(12)、本来我是打算把整本《论语》全讲完之后,再专门用一篇文章来说说我眼中的孔子。以这段话为线索,串起孔子的生平,应该挺有意思的,标题我都想好了,叫《被嫌弃的孔子的一生》。不过后来想想,还是应该先写一点东西出来,将来再充实、完善,这样应该可以写得更好。
(13)、 《论语》,是中国人的生存法则,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人格形成、社会结构、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论语》,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对当代中国也影响深远。它规定着你的一言一行,规定着你的举止投足,甚至,你在什么时候露出微笑,也深受《论语》的影响。不读《论语》,你就不了解中国人;不学《论语》,你就做不好一个中国人,就无法与这个社会、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 所以,出品方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来策划制作了这套作品,就是希望能够在国学普及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所贡献。
(14)、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15)、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16)、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17)、这就要从一个故事说起,据《辞海》说,这个故事记载在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
(18)、话又说回来了,礼遇归礼遇,但是孔子的理念根本无法满足各位诸侯的欲望,所以大家基本上是鸡同鸭讲,也没什么人愿意重用他。只有在楚国的时候,楚王倒是考虑过在北边给孔子划一块地,一来是想看看他说的那一套能不能行得通,二来是万一有国家从北方攻击楚国,孔子还可以替他抵挡一下。只不过楚王身边马上就有人提醒他:孔子身边可都是能人,子路擅长军事,子贡、宰我擅长外交,冉有、公西华这些人都是内政好手,万一孔子做大了,对您可是个威胁啊。楚王一听,马上作罢。
(19)、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20)、从孔子的自述来看,他四十岁就不再动摇和迷惑了,准备一条道走到黑。顺便说一句,古今中外能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所谓天才,就是将能量集中于一点,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4、论语全解 小说
(1)、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宪问第十四)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