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
(1)、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页。
(2)、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3)、黑格尔在康德对知性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充分自觉到以往哲学的本体规定实质是纯粹的思想规定。但他不满足于康德对哲学理念辩证幻想的揭示,而要让纯粹思想自己运动起来,在自己的运动中从抽象走向具体,建设一种非知性、非独断的思辨形而上学,亦即思维过程为主体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显然,这种已经包含着对旧唯物主义原则的扬弃的唯心辩证法,是旧唯物主义无法理解也无法颠倒和超越的辩证法。以自然态度思维、以朴素实在论的信念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倒退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从而也不能懂得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4)、黑格尔在法国的意义,首先并尤其在于用悲怆唯心主义来反对科学唯心主义。从这一意义上,他的侵入对时代所作出隐秘的见证,并且在最深层的主观理想中用遭受唾弃的作家和第三国际的职业革命家这一双重形象(以解放全世界为事业的暴力而又机密的人)来替代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的那种有点像二级地方政府长官般的佩戴着勋章的善良形象。
(5)、(13)陈士聪.从绝对的神到绝对精神———论黑格尔思想的起源之谜(J).海南大学学报,2015
(6)、柯华庆:论中国法学界的守正创新-中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7)、黑格尔仍然是一场无休止的冲突的焦点。因为只有对他内在分裂的深入理解才能对马克思/黑格尔关系的思考中同时防止我们走上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的偏道和科学主义-学院派的偏道,并最终防止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单纯的憎恨。
(8)、主观理性就是要求现代人从传统的客观普遍性的外在价值约束中解放出来,追求个性的自由与独立的价值旨趣。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把理性看作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认识之源和价值之源:一方面,理性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的最高条件,是结合感性材料从而形成知识的最高根据。另一方面,理性能为人的经验认识提供范畴和原理支撑,正是以此为根据,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并且进一步指出:理性为人在道德伦理行为提供“绝对的道德律令”。主观理性不仅仅成为认识的依据,而且成为现代人确立社会理想和道德价值的源泉。主观理性取代了传统的客观理性,更加强调个体生命的主观自由,强调自主、自律。
(9)、“有”是黑格尔体系中头一个概念,是“逻辑学”的起点,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开端。“有”也译作“存在”,黑格尔在这里所讲的“有”或“存在”,和我们唯物主义哲学中所讲的物质的存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纯粹抽象的、没有任何内容的概念。这个“有”是绝对空虚的,毫无任何规定性的,全然不具体的,所以,“有”也就等于“无”。黑格尔就是这样来推演的。于是,他由“有”的概念推论到它的对立面——“无”的概念。“有”与“无”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有”与“无”的统便是“变”,或译作“生成”。“变”是比“有”与“无”更高的概念。
(10)、理性是哲学最根本的概念之“意见和行为的合理性是哲学研究的传统主题。甚至可以说,哲学思想就是源自对体现在认识、语言和行为当中的理性反思。理性构成了哲学的基本论题”①。从词源学上来考察,是由古希腊逻各斯(Logos)一词引申而来,意为:理性、关系、定义、概念、判断,是最真实的存在。
(11)、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59页。
(12)、黑格尔并没有完全否定“主观理性”,他把“主观理性”看作形成“思辨理性”的一个环节。主观理性造成理性与普遍性法则之间的分离和对立,“限制的力,即知性……知性的大厦越是坚牢越是辉煌,作为部分拘禁于知性大厦的生命要摆脱知性进入自由的努力就越是不停息。”④主观理性造成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自由与必然、有限与无限等诸多分离,思辨理性正是分离中产生统分离性越强则统一的力就越强。理性的任务就是把分离的存在统一起来,摆脱主观与客观对立的限制。
(13)、《小逻辑》是黑格尔的主要著作,构建了一个融思辨逻辑、形而上学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代表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发展的高峰。
(14)、主观理性确定了近代社会以来的现代性的精神,“以‘主观理性’取代‘客观理性’,这一理性形态的重大转换,标志着现代性精神的确立……个人‘主观理性’的自觉和挺立,是现代性不可否认的重大成果”⑤。“理性”作为认识之源和价值之源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原初目的是为了“祛魅”(Disenchantment),是为了让人们更精确地了解世界的本质,进而控制自然,自古希腊至近代哲学无不对“理性”抱有这种理想。现代化的过程中,主观理性也确实实现了“祛魅”的目的。但是当人的理性被无限夸大的时候,价值与道德便被置于理性的威严之下,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只要遵循理性所设定的律法即可。理性以判断真伪为逻辑标准,所考虑的是观念的抽象关系,以达到目的作为理性之思的手段。由此,理性被工具化,理性工具化实质上确定主体的绝对地位,人成为绝对的主体,而世界成为被人所统治和改造的客体。人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使得人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另一方面客观理性被抛弃,具有普遍性原则的道德、价值秩序被主观理性所侵蚀。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绝对的自由,只要遵守理性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即可,普遍性的原则被“大写的人”所抛弃。
(15)、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16)、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17)、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是逻辑性质(概念性质、命题性质)的,黑格尔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即思辨逻辑、辩证逻辑)。黑格尔的“主题”是指演绎学派和归纳学派所说的“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
(18)、“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理性”能力的发挥,一方面人们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并把人从自然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实现了“人的上帝化”,并把人从社会生活中控制着人的异己力量,诸如传统偏见、宗教迷信、权威思想中解放出来。但是主观理性的夸大导致个体的人与普遍的法则之间产生对立,“生活世界统一性”受到挑战。“所谓‘生活世界统一性’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某种共同的纽带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性,亦即通过某种普遍承认和一致接受的方式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和结合的共同体。”①主观理性的膨胀导致个体与普遍性对立,生活世界的统一性被打破,现代性的弊病随之产生。
(1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02页。
(20)、当我们看到以格鲁克斯曼(Glucksmann)为首的那些欢快的“新哲学家”企图为这一切画上完美的句号,那么我们就对上述必要的迫切性看得很清楚了。
2、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什么内核
(1)、然而,这种“颠倒”观却很难“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如果我们以是否关注社会现实客观性和物质第一性为判定唯物与唯心的标准,进而认为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唯物主义”的,因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我们必须以“直接的或者现存着东西”为研究的起点,在《小逻辑》中指出思想必须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对象和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前提。就此而言,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颠倒问题无从谈起。
(2)、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不自觉运用黑格尔辩证法
(3)、(11)陈嘉明.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 巴迪欧在文中对阿尔都塞的攻击,散发着那个年代法国激进青年浓郁的中二气息。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巴迪欧特别强调了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黑格尔,预示了一种新的唯物论立场的形而上学。
(5)、舍勒瑞典伟大的化学家,与生活相关的东西有他杰出的贡献,让人们知道了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氧气。
(6)、孙利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有许多高度的评价,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引述。从经典作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如下一些辩证思想:关于运动、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一切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他反对形而上学把事物看成是孤立、静止的。在他表述“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中,都贯穿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每一过程、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方面,都不是固定不移的,都不是孤立自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彼此都有内在的联系,由一个转化到另一个,都有必然的联系。黑格尔的发展观,是有规律的。尤为可贵的,也是最击中形而上学要害的是,黑格尔认为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而不是如形而上学所认为的是外力的推动。我们从《逻辑学》这本书中,可以看到,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和每一环节,它们本身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概念间的转化和推演,都是由于概念的自我矛盾运动而转化、发展的。例如:“有”这一概念,其所以转化为“无”这一概念,并非在“有”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跟“有”并无内在联系的外力,把“有”推动了转化到“无”去的,而是由于纯粹抽象的、毫无规定性的“有”,其本身就已经蕴藏着跟它自身相反的“无”的因素的缘故。在黑格尔的时代,虽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已经被打破缺口,自然科学的发展,大量地证明了自然过程的辩证发展,但是当时形而上学还是占居统治地位。形而上学根本不理会矛盾观念,认为矛盾是不可思议的,他们的公式是:“是就是是,否就是否,其余都是鬼话”,而黑格尔则坚持矛盾观点,认为矛盾绝不是什么反常,而是正常的,是推动一切自我运动的源泉。黑格尔提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揭示了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黑格尔认为,量变是渐进性的运动,量变在一定限度内并不影响质,但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的突然变化,质变表示渐进的运动的中断,使事物出现飞跃式的发展。黑格尔的这一发展观,从根本上打击了把运动归结为纯粹是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黑格尔认为真理是过程,真理是具体的,认识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和具体的。黑格尔惯用的“否定”这个术语,和形而上学所说的“否定”含义是不一样的。黑格尔所说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摒除、抛弃,而是扬弃;他所说的否定,有继续和提高的意思,有保留原来合理的成分,而超过原有的含义。“绝对精神”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否定;每经一次否定,概念就深化一步,内容也更具体。真理就是这样的长河,是一个过程,是历史的、具体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也就是它自我认识的过程,所以他表述的逻辑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体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就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把逻辑、认识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
(8)、时间:2022年4月15日(周五)9:00
(9)、他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与本质,论述了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把整个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中。其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在于,他的作为“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
(10)、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批判较之哲学的批判,不仅能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也能更有力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包括哲学家的思想。“生产过程”的存在论,使哲学走出内在的思想和意识,进入到“感性活动”的物质化过程之中,变成实际改变现存世界的力量。仅就海德格尔所力求唤醒的“存在感”说,“生产过程”的存在论也有未被海德格尔深思的重要意义。海德格尔指责这种存在论未超出黑格尔的视野,仍是“人的优先性”的主体形而上学。实际上恰是海德格尔未超出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即仅在人规定和改造劳动对象、对象化自己自由本质的意义上理解劳动,仅看到了劳动主体自我肯定的方面,而未看到劳动对主体的否定方面,未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马克思不仅揭示出私有制劳动的奴役性质,即劳动主体的活动过程所具有的强制性、否定性的社会性质,也看到了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否定性统一的自然性质,即劳动对象对主体力量的否定和抗拒。用黑格尔的表述方式说,直观的自然是理念,劳动中的自然才显示出自然存在的物质性和客观性,直观的石头对意识和思想没有阻抗,而要搬起这块石头,则要消除它的重量的抗拒,才知道它是如此沉重、如此真实。劳动不仅是主体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也是自然和存在自身显现的过程,是存在的到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语言、不是思想、不是诗,是“生产过程”和劳动,才给予人以真实的存在感,才使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存在的先在性。
(11)、再现黑格尔的内在分歧不是徒劳的,因为好战的资产阶级哲学总是以排除他或者以全盘接受他的名义而取得进展,它们的企图不在于忽视马克思主义,而在于占领它并遏制它。
(12)、在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研究思维的过程,主要研究过程中概念之间的矛盾,所以辩证法逻辑与形式逻辑不同,而这种矛盾是概念间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1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受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和北京市委大学工作部委托写的高等学校文科共同课哲学教材。于1982年出版第一版,由于反映良好,分别于1919192004年出版第五版。
(14)、恩格斯说:黑格尔的整个学说,“给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d派观点都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在黑格尔死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中,分化为:有代表反动的、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衣钵;还有代表革命的、急进的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力图推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一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两位革命导师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完成了批判改造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工作,在亲身参加和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告了旧哲学的终结,这是哲学上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哲学方面,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资产阶级的反动哲学流派和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者,总是死抱着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不放,或是歪曲黑格尔的辩证法,借以攻击马克思主义。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与这些反动哲学作斗争中,进一步透彻地批判研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事实证明,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遗产。而没落的资产阶级以及一切新老修正主义者,出于他们的反动本性,总是反对或者歪曲唯物论和辩证法,借攻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攻击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世界观。我们在研读黑格尔这部著作中,要紧紧遵循经典作家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和批判,深入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这个“革命的代数学”真正成为我们亿万革命人民手中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思想武器。
(15)、 “思辨理性”的最终提出: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
(16)、他的辩证法是反基础主义的(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是基础主义的,即他们主张用普遍原理为知识奠基),即他认为并不能象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所说的那样,能够一次性的找到普遍公理,然后以其作为理论的基础。这表现在他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发展思想。
(17)、近代理性:作为一种强调“个体性”的主观理性
(18)、貌似黑格尔是一部强大的思维机器,可以八面玲珑的思考各个层次的前进位置并指出其范畴。这是我们平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只要小逻辑能够在我脑中演绎一遍,且我也能同时思考到各个层面,那么我的立体小逻辑结构图便建立起来,从而对整个的框架便有深刻的认识了。
(19)、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20)、青年黑格尔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危机,人们所信仰和服从的以理性建立的知识价值体系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不能继续作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强调有一个内在于主体的权威法则,这个权威法则过分强调理性的禀赋,一方面认为客观的外在世界是不可知的“物自体”,另一方面又认为在道德实践领域,人们只需要尊重理性的意志实践而不必尊重客观的现实生活。这种“主观理性”因为其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则而被遵守,然而“每一个应当、每一个命令作为普遍性的概念无疑表明其自身是异己的东西”①。理性的夸大导致主体与客体、理性与生活对立。在追求统一与自由的黑格尔看来,这是不可容忍的。
3、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
(1)、但这种力量和倾向,在孤立起来看待的自然界那里是看不出来的,它们只是人类及其社会和精神生活的专利品。所以人和一般自然物、和动物是有区别的。“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⑥那么,我们从这里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和价值仅仅在于有关人的哲学,并不涉及孤立看待的自然界,而只涉及人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呢?一般而言我们的确可以这样说。所谓的“自然辩证法”,或者“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仅仅理解为离开人而存在的自然界(客观世界)本身的某种客观规律,那是极其空洞而无意义的。与此相反,马克思和黑格尔所理解的辩证法,本质上无非就是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⑦所以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时就只讲“人的自我产生”的“过程”,即通过对劳动的分析而发现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过程。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历史、人的自由历程来谈“辩证法”,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看来都只能是天方夜谭。不过,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们不把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是看成一个统一体,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辩证法就是人和自然的大系统的普遍一般法则,是必然的自由法则和自由的必然法则,自然辩证法就是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反之亦然。而这就引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第二方面的继承。
(2)、毛主义的目的在于与这种轮换和这种规避决裂。但是,我们看到了什么?新哲学家们跑来将黑格尔主义变成幽灵,变成国家的理性怪物。这种做法,由于他们对辩证法所怀有的憎恨,拉进了他们和阿尔都塞的距离,不同之处在于,阿尔都塞想要通过这一阴影的效果为马克思带来更大的光辉,而其他人的目的则在于将再次被画上等号的马克思和黑格尔归入思想大家的范围,这些思想大家被视作一切罪恶之源。
(3)、(10)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15(06).
(4)、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5)、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对黑格尔哲学所发表的言论以及对于他的部分作品的出版和再出版主要分两个阶段:
(6)、“现代性”社会中,一方面受到西方启蒙运动和主观理性的影响,人们强调要继续尊重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比如,诺齐克强调“主观理性”就是个人最高的价值追求,甚至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都被降为“个体性”的从属地位。国家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个人的自由,每一个人都要被“当作不可侵犯的个人,不可以被别人以某种方式用作手段、工具、器械或资源的个人;它把我们当作拥有个人权利的人,并带有由此构成的尊严”③。另一方面,有人试图恢复古希腊以来“客观理性”所强调的超越于个性的“共同体”。比如社群主义认为以“主观理性”为基础的价值秩序只会使得人们陷入没有客观标准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因此,他们认为必须脱离“主观理性”的束缚来建立一种以“客观理性”为基础的追求普遍性和权威性的道德秩序。
(7)、《福建论坛》2018年第5期(总第312期)
(8)、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理性内核,抛弃了其唯心主义体系,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9)、对马克思的理解,中国理解的最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集马克思思想的大成,造就了新中国,并且现在的中国一直活学活用着,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一个思想的伟大。
(10)、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爱”作为一种宗教情感,本质上具有“主观性”的属性。“爱”在和解“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生活之间的对立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主观情感“爱”仍然在强调个体的自由,因此,“爱”并没有脱离“主观理性”强调主体性的魔咒。
(11)、“变”的结果,使原来毫无规定性、极不确定的东西,开始具有一定的特性,从而可以依它的规定性与别的东西明显地相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变”的结果,使这个东西具有一定的“质”。这样,黑格尔就从“变”这一概念引申出了“质”的概念。“质”又过渡到它相反的概念——“量”,比“质”和“量”更高一级的概念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是有质的量。“度”是“有论”中最高的概念、范畴。
(12)、通过对黑格尔《小逻辑》中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的总结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和理解。黑格尔对以往哲学的精准归纳和合理划分为后世从事哲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大家所接受。
(13)、马克思曾经写道:“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初看这段马克思的区分,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的对立竟是如此简单,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任务也极易完成,只要把观念或思维过程的主体地位转变为物质的主体或本体决定作用,就实现了唯心辩证法向唯物辩证法的改变。我们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和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大概都是这样看待和理解马克思对辩证法的颠倒的。如果问题真的如此简单,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疑惑,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为什么不能提出和完成这个任务?或者会想,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否已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要消除这种疑惑,我们必须深思马克思这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即“思维过程”和“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进而追问: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要把思维过程作为独立的主体?人的头脑如何“改造”物质的东西而成为观念?而这两个问题正是旧唯物主义所不能理解和解决的。
(14)、赵林:《黑格尔宗教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15)、③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页。
(16)、“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法则之间的对立是“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要克服“现代性”的弊病就要求对“理性”重建。但是学界对于“理性”的重建往往没有脱离“主观理性”以“主体”作为根据的局限。要重建理性必须:一方面超越主观理性的主体性,另一方超越客观理性的普遍性。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实现了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思辨理性是对“理性”的重建并且是对现代性弊病的回应。
(17)、《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8)、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②
(19)、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固然是面向整个世界的思考,也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世界的理论和看法。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作为对世界的理论认识,作为追根究底的终极解释,其实质都是关于世界的概念认识,这些概念作为对世界的最高抽象,即是黑格尔所说的“纯粹思想”。黑格尔在批评唯物论时说:“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因为就存在着的物质来说,它永远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然而,抽象的物质观念却被认作一切感官事物的基础,———被认作一般的感性的东西、绝对的个体化,亦即互相外在的个体事物的基础。”③我们知道,恩格斯也曾讲到:“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④而旧唯物主义与它们同时代的唯心主义一样,作为康德和黑格尔所说的知性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形而上学,缺少反思地把自己对世界的概念认识或思想创造物直接认定为世界中的实际存在,并用以规定和规范整个世界的现实存在,而不知道这些本体只是纯粹思想。
(20)、“颠倒”问题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问题。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实现了①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颠倒,亦即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把现实生活和物质看作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而黑格尔则把抽象精神和主观意识看作是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是唯物的、黑格尔是唯心的。马克思因为关注现实生活,因而是一种坚持具体经验实证的科学理论,而黑格尔因为关注抽象精神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因此,马克思实现了从②具体的经验科学理论对抽象形而上学思想的颠倒。因为马克思关注社会现实,因而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批判性,而黑格尔只关注抽象理论而忽视了客观现实因此思想上充满保守性,因而马克思实现了③批判性的革命哲学思想对非批判性保守理论的颠倒。
4、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1)、因此,不能够一味地否认理性、批判传统。本文试图厘清导致现代性的理性是什么,进而探究怎样在保留传统理性优越性的基础上解决现代性难题。就解决现代性弊病同时又保留“主观理性”的优点而言,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具有借鉴作用。
(2)、 王天成:《直觉与逻辑》,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3)、在今天,提出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学术意义了。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马克思本人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对这些说法,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作了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探讨,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一切都是有据可查,有案可稽。大体说来,人们公认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主要就是在辩证法方面,即把黑格尔头足倒立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过来,使之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本文重提这一问题,不是要否定这一结论,而是要将它的真实意义阐明出来,去掉一些表面化的理解,这些理解往往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意思,而是后人强加于他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内涵进行一番重新考察,这一考察势必涉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①。笔者在拙著《思辨的张力》中,已经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层结构和隐秘含义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揭示,此处不再赘述。本文所要强调指出的是,以往人们研究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和改造方面比较多,而相对忽略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方面,即使谈到这个方面,也只限于一些外在的公式,而未能深入到实质的理解。
(4)、由此也就引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第三个方面的继承,即对历史目的论和历史规律的论证。
(5)、⑨(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9—40页。
(6)、历史目的论在黑格尔那里是以“历史理性”及其“理性的狡计”的形态表述的。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历史被看做客观上有终极目的的,历史中的理性才有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标准,历史也才有可能被视为有“规律”的,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程序而“发展”和“进步”。在黑格尔以前,历史不是被看做一大堆偶然事实的凑合,就是被看做按照自然规律而运行的自然过程。康德的历史目的论则只是人类从自己的道德立场出发对自然的一种“反思判断力”的设想,而不是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但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出发,使自己的历史观超出了他的所有的前辈。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16)黑格尔运用他的辩证逻辑于历史领域,可以说得心应手。因为如前所述,辩证逻辑本质上就是自由的逻辑、人文的逻辑,它正因此而能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但这种逻辑也正因为不是抽象的形式逻辑,所以它需要凭借对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巨大的历史感”,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什么是“巨大的历史感”?应当就是对历史中那种“内在联系”的直接体验,它就是我们用来评判历史的标准。但如果人内心没有对自由的追求,没有建立在自由感之上的正义感和希望,他也就不可能获得用来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准。所以,当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17)时,他已经拥有了对历史进行划分和评判的立足点。
(7)、黑格尔最早发现了“现代性”实质是理性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Subjectivity)乃是现代性的原则,并且运用“自由”(Liberty)的意识与“理性”(Reason)的反思来解释这种“主体性”,主体性从根本上属于以理性为主导的“意识哲学”。因此,一般认为,“现代性”问题实质上是“理性”带来的问题。
(8)、《小逻辑》是德国思想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17年。
(9)、库诺·费舍尔:《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张世英译,吉林人民出版1983年版,第61页。
(10)、歌德世界文学领域巨擘,歌德的思想是人类社会的疑问,同日出日落一样,日出光明来临,日落又带来黑暗,且周而复始,浮士德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写照:既乐观又迷茫,既冲动又沉着,既肯定又神秘。所以歌德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11)、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12)、“主观理性”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去认识世界而另一方面是作为人们实践行为的指导方式,为人们提供道德的指导法则。黑格尔的思辨理性既然把“主观理性”的合理内核吸收到自身之内,同样也具有“主体性”的意义。黑格尔把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的理性称之为主体“存在着的理性”,它“在精神中是一现实并且是精神世界时,精神就达到了它的真理性:它即是精神,它即是现实的、伦理的本质。这种理性则成为其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的诞生地或泉源”⑤。这种“存在着的理性”,当处于主体之内就是在保护个体的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当处于直接的真理性状态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伦理生活。由此,黑格尔在吸收“主体理性”思想的同时,又克服了“主体理性”所导致的个人与整体的对立。
(13)、作为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的胡适,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而是与传统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受传统中庸等思想影响外,还与他自觉不自觉运用黑格尔辩证法有一定的关系。胡适解决西方思想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离不开黑格尔辩证法的运用。他不仅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对西方思想进行扬弃,而且以西方思想为尺子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他对西方思想有选择地吸收,同对激活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有一定的超越。
(14)、(4)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1)(M).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15)、因此,学界对现代性弊病的批判往往集中于批判导致现代性弊病的“理性”。这种做法源于尼采,他强调生命与意志的重要作用,反对理性主义至上的原则。尼采认为要解决现代性问题首先就要打破理性的束缚,他试图以非理性的“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来改变理性作为一切规范和原则而带来的弊病。然而,尼采只是局限于对“传统理性”提出批评,而没有提出如何能够重建理性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尼采,大多数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学者都只是停留在批判的阶段,而没有提出重建理性。陈嘉明教授认为:“这些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一般而言,都是纯粹否定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停留于批判的立场上,而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方案。”①然而,理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并非全是消极意义而没有积极作用——理性的“祛魅”和对主体的尊重是现代人进步的重要特征。
(16)、(2)1972-1975:第二阶段最突出的事件是1970年8月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尤其是毛泽东关于学习中西哲学史和批判先验主义天才轮的指示。由此开始了批判林彪的第一阶段。从197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多部西方哲学史,其中对于黑格尔的介绍占用了很大的篇幅。张世英在1972年的新作《黑格尔的哲学》(在本书中我们译出其中一章)一方面能被用作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明确地加入到与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斗争中,这些思想家为黑格尔保守的一面增添光彩,并对于历史进步的遗迹采取蒙昧主义的蔑视态度。
(17)、(1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19)、黑格尔对历史的这种深刻洞见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正如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的这一发现时说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而在历史中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18)所谓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也就是不亚于从费尔巴哈那里吸收过来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一观点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的“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并不是毫无前提地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他是先在黑格尔那里早已接受过某些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影响,才在遭遇到费尔巴哈的思想时豁然开朗、一泻千里。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这种看待历史的方法使马克思远远超出费尔巴哈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而构建了一个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足点,把自然界、人类社会、逻辑方法、认识论和世界观全都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哲学体系。平心而论,从思想来源上说,这一哲学体系最多地得益于黑格尔。
(20)、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5、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黑格尔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或者说是完成者,较以往任何哲学体系都更为具体、全面和客观。对哲学思想的具体性和客观性的寻求是黑格尔哲学贯彻始终的原则。黑格尔批判了知性形而上学的抽象性和独断论,批判了康德哲学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把两千多年西方哲学的范畴史思辨地演绎成绝对理念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逻辑体系,而每一范畴既是纯粹的思维规定,也是事物和世界的本质规定,实现了逻辑学和本体论的统进而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中实现了本体和现象的统在自然和历史的现象形态中绝对理念表现自身、认识自身,而终于在绝对精神中完成了自我认识。黑格尔宏伟的哲学体系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概括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史和认识史,绝对理念犹如精神的“黑洞”吸收了无限丰富的规定性,达到了黑格尔努力追求的包含了无限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具体普遍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1)G.W.F.Hegel.OnChristianity:EarlyTheologicalWritings(M).TranslatedbyT.M.Knox,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
(3)、陈士聪,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
(4)、的确,摒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就他对“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思想来说,确有“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黑格尔的体系,好比“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我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脚手架前面,而是深入到“大厦”里去,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恩格斯说:“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
(5)、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的理论”进入到包括改变“生产过程”的实践的批判中,真正超越了意识哲学的内在性。马克思哲学是否超越了近代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呢?青年马克思思考过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的问题,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提出过“消灭劳动”的命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也真实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统和解的理论设想,而关键的现实性的任务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实践。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劳动显然是指改变劳动的社会性质和自然性质,亦即改变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奴役性质,进而改变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而不得不劳动的自然强迫性质。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劳动成为自由人的需要,成为没有社会和自然强制的自由游戏,这就消灭了传统的劳动方式,自然也根本改变了劳动概念。这时候的“生产过程”不再是人对存在的价值化、资源化、对象化,因而也不再是“人的优先性”的“主体形而上学”。只有自由的人才能给自然和存在以自由,自由是人和自然的双重解放。海德格尔所吁求的人扎根于存在,诗意地栖居,以及存在的到场和澄明,只能在“生产过程”的性质根本改变之时才能到来。超越“主体形而上学”的现实道路,只能是缺少诗意的艰难的改变世界的实践。
(6)、但这样一来,就带出来一个崭新形态的宇宙观,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共产主义”。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12)以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种宏大的宇宙观中达到了统一:“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13)显然,马克思所说的“彻底的”自然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机械论的自然主义,那些自然主义是“不彻底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把人这种自然存在者排除在考虑之外,因而把人的感性和精神生活排除在自然之外。而只有马克思的这种包含人本主义在内的自然主义才是彻底的,也才能“理解世界历史的活动”。而这样理解的世界历史也就当然包括自然史,它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自然向人生成”(WerdenderNaturzumMensch)的历程:“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4)这就与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或自然目的论接上头了。其实,马克思的一些提法,如自然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以及人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5)等等,都是来自黑格尔(慧田哲学公号下回复数字该题讲座)。自然界,哪怕是无机的自然界,由此也就带上了某种目的论的色彩。当然,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以人为目的,并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自然物本身潜在的一种可能性,即它只有在从自身发展出具有智慧的人来时,它才算发挥了自身的全部本质和最高本质,才算是“完成了的”自然界。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42—43页。
(8)、简单地说,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在黑格尔那里发现了塑造某种激烈的浪漫唯心主义的方式,这种唯心主义将情感主题再次置于世界经验的中心,并且,通过其煽情的手法,它简直可以与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效应在世界各地所引发的巨大历史喧嚣媲美。在被十月革命、法西斯主义和世界大战像暴风雨一样重塑过的那些意识形式的关注之下,青年黑格尔——对1789年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做出总结的那个黑格尔——被当作围攻武器,用来对付那些国立学院中腐朽的实证主义,对付法国后康德主义者可悲的老生常谈,对付极端d派“思想家们”的非宗教人道主义。
(9)、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发现和吸取了它“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这是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但是,深入思考颠倒辩证法这一重大的哲学事件,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梳理和澄清,比如,为什么其他唯物主义者未能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于颠倒黑格尔辩证法起了什么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如何改变了哲学的形态?不弄清这些重要的哲学问题,既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性质,更不能回答现代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批评和挑战。
(10)、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概括近代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的逻辑思维三个进程是:知性,坚持事物是非此即彼的,完全对立的;辩证理性,打破事物对立的界限,承认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思辨理性,在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中达到认识的统所以,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人们能够认识的事物也不完全是真的,真假只是绝对全体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要达到绝对统一目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式是唯一的途径。可以说,把辩证法引入哲学领域是《小逻辑》这部书最突出的特色和成就。而正—反—合的辩证方式,构成了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11)、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哲学从黑格尔那里所获得的教益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二是“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的世界观,三是“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而这三者之间具有层层递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12)、“思辨理性”吸收了“客观理性”的合理内核——绝对和普遍性
(13)、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但这已经是在青年卢卡奇之后,在科尔施(Korsch)之后),萨特以同样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尊奉为我们文化的不可逾越的地平线,并再次强行使它适应于一个与自身毫不相干的起始概念:我思的透明性。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是在共产d知识分子(他们满足于一种于勒•盖德(JulesGuesde)式的科学主义)的封闭圈子之外,在法国市场上唯一能找到的马克思,同时也是唯一的黑格尔。
(14)、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页。
(15)、那么,“爱”何以能够统一主观理性与客观生活、个体与普遍性的世界之间的对立?狄尔泰与卢卡奇都认为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已具有“爱”,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神秘主义,“爱”的统一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无可言说的统一。克朗纳因此认为黑格尔是“最大的非理性主义者,他是非理性的、超理性的、反理性的”④。然而,纵观黑格尔思想的发展,我们发现神秘主义的“爱”与生命并不是倒退而是进步。宋祖良先生认为:“爱”与反思的结合就是生命这个命题包含着黑格尔以后哲学中的统结合思想,但就“爱”的合一而论,黑格尔已经超过了康德的主、客分离思想⑤。在这里“神秘主义”的“爱”已经蕴含着成熟时期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萌芽。如果“主观理性”造成了分裂和对立,那么,神秘主义的爱则孕育着辩证的统一。“爱”已经具备了后来辩证法思想的一切特点:它企图超越片面的理性主义、片面的情绪主义和片面的经验主义以追求一切对立中的统一⑥。
(16)、(2)王天成.直觉与逻辑(M).长春出版社,2000.
(17)、(12)郑召利.现代性困境与理性重建(J).教学与研究,2010
(18)、一旦历史前景发生了深刻改变,反对意见也开始出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效应步入尾声,当苏俄革命的拥护者遭到严酷的打击,当法国共产d显而易见地投入到了布尔乔亚及沙文主义修正中(在这一点上,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经历具有决定性),当中国无产阶级的严酷力量不断发展,当每个人都被迫就国家解放战争明确立场时,知识分子们不得另找地盘并为自己组织不同的思想。革命的“同路人”死于饥荒。伴随着他一起失效的是各种意识哲学所带来的保证,这些哲学曾经的任务是在一场富有魅力的革命的注视之下保存投身事业和保全自我的双重关系。
(19)、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永远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
(20)、读完《小逻辑》,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黑格尔的时代,但人好像还是黑格尔时代的人。
(1)、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2)、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消除了历史中的物质因素,其思辨的范畴进展不能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难免牵强附会、自由驰骋。没有了物质因素的纠缠、制约,范畴的具体性和客观性也会受到损害。一方面,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思想和精神影响历史的进程;另一方面,生产过程和交往方式等作为不可超越的既定的物质性条件,规定了思想和精神的可能空间,规范着人的目的和意志。所以,只有在揭示出物质生产过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之后,才有思想过程的必然性和客观性。马克思唯物史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理,内在地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其在思辨形式中获得的丰富的范畴概括有了现实的、物质性的基础。
(3)、如大家所知,是阿尔都塞将靶子集中到之前被唯心化的马克思主义上,贬低《1844年手稿》时的青年马克思,并将黑格尔变成绝对的反面教材,甚至于作出这样的定论: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断裂,这一点能够说明一切问题。
(4)、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人类思想史作了深刻的总结,他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各个领域都力图贯彻辩证的观点,第一次把它们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的统一的过程,企图揭示出它们的内在规律性。
(5)、黑格尔(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主张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纯概念的形式在逻辑学中不断发展,然后理念外化成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学的各门科学中回复到理念自身。这样,他建立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础的、包括了一切科学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6)、(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7)、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唯物的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黑格尔提出的自由国家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辩证法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8)、陈爱华:《黑格尔理性概念的自我否定性》,《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96—99页。
(9)、辩证法(dialectics),即辩证的方法,是西方哲学的专有名词之出自希腊语δνaλεxειxτέχνη,即语言的艺术,一般所认为是指对逻辑过程的抽象,即对语词,推理,描述,概念,解释过程的研究。
(10)、摘 要:马克思如何颠倒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本文认为,不能在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基础上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因为旧唯物主义是被黑格尔扬弃的独断论的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无法做到对事物、现实、感性的能动方面的理解,无法理解黑格尔辩证法把“思维过程”作为本体的真实意义。只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生产过程”的物质性主体取代“思维过程”的主体性,才能颠倒和超越黑格尔的辩证法。
(11)、“主观理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现代性”的二律背反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3)、《小逻辑》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论”中的绝对理念作为论证的最终结果,其基本思路就是探讨由这两者形成的思维(理念)和存在(现实)的关系问题。
(14)、由此,与30年代开始的进程完全相反,这一次是为了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不服并让我们承认它的丑恶,人们才再一次操纵我们哲学核心思想这个谜:黑格尔和马克思在辩证法问题上的相互印证和分裂。
(15)、《小逻辑》一书是黑格尔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黑格尔晚年渐趋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黑格尔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的思想观点,如“绝对精神”以及辩证法思想,在这本书中达到最全面的阐述。
(16)、(9)库诺·费舍尔.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M).张世英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
(17)、这段话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解读。按照流行的理解,辩证法所讲的“三大规律”(量变质变、对立统否定之否定)既是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也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一套方法论,但无论如何,与“人的自我产生”和“劳动”似乎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再者,“否定性的辩证法”是什么意思?它与“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又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从黑格尔辩证法中所吸收的“合理内核”是否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否定性的辩证法”?
(18)、文化大革命和六八年五月风暴在大众范围内令人们懂得的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重新注入真实的革命运动,我们所需要的完全不是在国内的思想传统之间摇摆(介于持我思理论的笛卡尔、萨特,和持机械论的笛卡尔、阿尔都塞)。在风暴的考验下,阿尔都塞的实证主义马克思,由于与法国共产d的“科学和技术革命”相勾结,较之萨特的唯心主义与马克思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威胁。这一点从它们在紧急关头作出的选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阿尔都塞最终站在了瓦德克•罗歇(WaldeckRochet)这一边,而萨特,无论如何站在了“毛主义者”这一边。
(19)、⑦我以为,甚至就连辩证逻辑,从本质上看其实也无非是“自由的事业”,是“生命的逻辑”,具有“人文性”,因为“辩证逻辑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自否定(否定性的辩证法)”。参看邓晓芒:《辩证逻辑的本质之我见》,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年第6期。
(20)、黑格尔哲学集德国古典哲学大成,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基石也源于此,黑格尔哲学把作为对历史意义的信仰的历史学当做宗教的替代品。但恰恰是产生自黑格尔的精神历史形而上学的历史主义,与从自然观中提取人类的发展形式和生活形式的。灵魂出窍般的希望,是人的追求的目标。
(1)、同时,我们发现导致现代性难题的“主观理性”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弊病,“主观理性”对于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哲学自产生以来,就试图通过对理性的自觉反思,为人的思维、存在和价值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哲学对理性的理解与人们的生存方式是内在相关的,无论是‘客观理性’还是‘主观理性’,实质上都是以思想的方式凝聚和映射着人的历史生存状态。”④现代性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2)、“爱”所具有的统一性以及自我否定性在耶拿时期以后被黑格尔吸收进“思辨理性”。“爱”具有设定一个外在的对象否定自身,又否定外在的对象而“统一”于自身的特性。“思辨理性”吸收继承了“爱”的这种特质。正是因为思辨理性继承了“爱”的“统一性”,所以,“思辨理性”一方面可以把“主观理性”的主体性吸收到自身之中,另一方面又把“客观理性”的普遍性吸收到自身之中。
(3)、胡适结合自己写的《实验主义》, 胡适生前说:“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批判胡适运动中,实验主义是批判重点之一。大都把它说成唯心的,有的说是机械唯物论,还有别种说法。总之,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其实,实验主义的研究方法,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不仅不应当否定,而且应该发扬。
(4)、https://item.jd.com/255732814html
(5)、混淆了异化和对象化,他说的绝对的精神异化世界对象。劳动对象可以说是劳动的实现而异化是不同的。第他虽将劳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他对劳动的理解却是唯心主义的,他说的劳动并非感性的物质劳动。仅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由于他的异化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最终使他得出的结论也是十分保守的。黑的保守性体现在哲学上,他把一切现实矛盾都消融在纯思维的仪态。即消融在自我矛盾的内部。实际上这种方法是不注重现实的,在政治上陷入了调和主义和国家存在主义,他通过这对劳动的分析,认识到分工与交换的发现是造成极度不平等的引力点。他力图调和这种矛盾,他将资本主义喻为野兽,只有国家可控制它,认为国家代表全人类的利益。历史普鲁士王国,它的绝对精神就发展到了顶点。
(6)、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96页。
(7)、G.W.F.Hegel.OnChristianity:EarlyTheologicalWritings(M).TranslatedbyT.M.Knox,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48:2
(8)、(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20页。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