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里
(1)、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解体和新哲学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的重建,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2)、现实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3)、黑格尔是一位野心勃勃、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旨在融汇此前历史上所有的哲学,他将自己的体系呈现为宇宙的自我意识或绝对知识,而且视之为上帝思想的表达。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和当时官方认定的学术标杆,他和他所创立的体系在当时可谓傲视万物,不可一世,他是唯心主义的巨人,他的逻辑体系包罗万象,似乎把世界个中道理都说明白了,看起来当时的人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学习他构架起来的体系—“最为完美的学说”,对他的崇拜似乎就是对人类智慧的认定。很多人都在潮流中成了黑格尔的铁杆粉,但也有持不同意见敢于质疑前辈的的“革命者”。其中便有本书的作者恩格斯,和他的著名战友—卡尔·马克思。
(4)、黑格尔把整个哲学做了框架性的梳理,即分为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并给予它们的研究对象以分别的简略之描述。研究对象里边,赅摄“自在自为”、“异在或外在化”、“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诸表达,显示出辩证循环的思想轨迹。而这些轨迹的指向,无论是逻辑学、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皆得以落实到“理念”的问题上来。
(5)、自1982年首次出版以来,《原理》以其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明晰等鲜明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从第一版到第四版,《原理》发行了1000万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宣传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同时表明了它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6)、乃在康德这里又有不同。康德哲学是以人生的本体为起点,去讲自由意志的自在自为性,因为其讲的自由概念,某种意义上就是自在自为性的表达。故他的自由意志,亦可以叫做绝对意志。
(7)、实践儒学三要素的自我性格为根底的“用上建体”说(以“四即事说”为典型),乃与黑格尔说的本体与现象的无分说之比照: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否定辩证法之长短分辨为起点
(8)、丹纳在讨论“环境”对艺术作品的产生以及特征所带来的影响之前,首先从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入手来进行讨论。
(9)、现实原因 :为了批评错误思潮。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有拥护者也有反对者,当时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攻击马克思主义,引起思想混乱。澄清马克思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批判错误思潮成了恩格斯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0)、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2)《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
(12)、姜丕之编著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解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作者按照《摘要》和黑格尔《逻辑学》的篇章顺序,把列宁的摘记和评语分为若干小标题加以介绍和解说,最后特编写一份黑格尔《逻辑学》梗概作为该书的附录。
(13)、从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错误根源就在于脱离了社会现实,把现实的人理解为抽象的人,纯粹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恩格斯指出,人应该是现实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
(14)、“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云“时势造英雄”,不仅仅现实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呈现如此态势,反馈到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当中也能充分地得以体现。
(15)、4)吴宏政,吴星儒.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肯定性继承关系”——重读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3(02):43-
(16)、而且还指出黑格尔瓣证法中有价值和正确的方面,指出唯物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途径。该书是列宁阐述唯物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一系列重要原理的著作
(17)、(1)与理念或绝对精神的纠缠:“自在自为”之与“逻辑学”的牵涉
(18)、以“自在自为”为例,其体现的乃就是理念的自在自为,同时也是绝对精神及其辩证法的自在自为。而这种绝对精神辩证法的自然之展开,是在“逻辑学”的层面上去实现的,故“逻辑学”这部分也可以叫做“范畴辩证法”,或者“概念辩证法”。
(19)、本书由恩格斯写于1886年,时年66岁,后来附上马克思于1845年,时年27岁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形成单行本。在我国,有人把这篇文章和附录合称为《费尔巴哈论》。
(20)、(哲学翻译)对相关领域经典作品或前沿研究的翻译
2、黑格尔辩证法的书
(1)、(2)与理念或绝对精神的纠缠:“异在和外在化”的否定格局之与“自然哲学”的牵涉
(2)、比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寥寥数笔便呈现出一幅寂寥、空灵的意象世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实证主义”的态度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所有的艺术创作。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的产生,艺术品的形成,艺术作品被接受的过程,都并非“科学实证主义”能够全然解释的,更非“公式化”的结果。
(3)、哲学之为哲学,就在于超越有限的感性世界的个别特征,而进入一个无所不包并可用来解释这一世界的的世界概念。
(4)、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说之面对哲学本身的诸表现,我们来看《哲学全书》导言当中的一段话: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1848—1849)
(6)、实践儒学三要素的自我性格与黑格尔说的自我性格之具体比照:以自我的否定辩证法之辨析为着重,从主体唯物论到实践唯物论,兼以阿多尔诺、梅本克己等人诸说为衡定的依据
(7)、篇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8)、并且这样的“绝对性”,乃是相较于“相对性”来讲。所谓的相对性,某种意义上,它有一个比照的对象,它不是一个唯一的存在,乃是在某种参照系当中来体现它自身。就像有高,于是有低,低是相对高来讲,有上,于是有下,下是相对上来讲,以及胖是相对于瘦,美是相对于丑,好是相对于坏等等。这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第五十三”的“凡物必有合”的思想里,亦有类似的描述。
(9)、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这一形式的辩证法以康德、黑格尔等为代表,在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革命兴起所显露的辩证性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唯心主义形式将辩证法的研究推向“自觉”的新阶段。
(10)、首先,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批判旧宗教并不是为了消灭宗教,它的真正目的是使宗教完善化,批判有神的、以上帝为崇拜对象的旧宗教,是想建立无神的,以“爱”为崇拜对象的新宗教。这表明,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甚至把宗教说成是一种永恒现象,这显然是错误的。唯物主义坚持的是无神论,与宗教是根本对立的。恩格斯还指出,费尔巴哈将宗教变迁作为各个时期的划分标准是绝对错误的,迄今为止,重大历史的转折中,只有三种宗教与之相伴,所以费尔巴哈的论断是没有依据的。
(11)、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本书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12)、直接原因:为了写作书评。《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作书评:评价丹麦哲学家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一本书。1886年,恩格斯完成书评写作,并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1888年,恩格斯出版单行本,把马克思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发表。
(13)、影响一代人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绝版重现。
(14)、而马克思早期学说里,跟黑格尔思想关系最为密切的,倒并非是他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更多的体现出了主体实践论的意涵,这种主体实践论,在譬如阿尔都塞、皮亚杰等等的一些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看来,多少是受到康德的主体实践论的影响的。
(15)、事实上,在黑格尔这里,就整个宇宙的发生发展做绝对精神的自我否定辩证法的展开来看待,无论如何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此意义和价值的其中之乃在于解决了康德所谓的现象界与本体界的二分格局,而在黑格尔哲学,辄本体即是现象,现象即是本体,乃无有分别。即,绝对精神既是本体的,同时又是现象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显现的存在。故,现象界之结合本体界,在黑格尔,正是一而二而一的关系。
(16)、理念的“自己与自己的同一的思维”,乃是处于一种自在自为的过程,亦即绝对精神的辩证法,所呈现的自在自为的阶段。
(17)、放在这样的一个哲学框架里面来加以描述之后,我们会发现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说”跟康德的“先验理性说”之间乃有明显的区别之存在。康德的“先验理性说”,是以人生本体为其第一设定,为其起点的。而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说”、“绝对理念说”辄以绝对精神为其本体,以宇宙本体的第一设定为起点。这是它们的迥然不同处。还有一很大的不同,乃是康德这里讲的“先验理性”,其广义凌然是有自在自为的自由意志的意思的。即他所讲的那种自由意志,有自在自为性的设定在里面,又因为它是自在自为的这种设定,所以康德的自由意志所导向的善良的层面,把它叫做善良意志,某种意义上也被作为绝对的道德律来看待。何以唤其“绝对道德律”?乃因为道德律,或者这样的善良意志,它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
(18)、但在早期马克思学说那里,倒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的第11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说的是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世界都有他们不同的解释,但问题在于什么?乃在于改造世界。故,又体现出很明显的自然的人本化倾向,是一种平面化的,面对于客观物质世界,如何去实现、如何去改造的自然人化论的思想体现之唯物辩证法。
(19)、哲学的全体性之作为真理性的最终实现及其与理念或绝对精神的纠缠
(20)、例如,丹纳在开篇便抛出自己对于“艺术品”的思考。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随后丹纳从各种维度去讨论艺术品所形成的因素,在讨论各个维度的同时又否定着其单独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这些因素的罗列是根据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进行讨论的,其中包括单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在逐层的论述当中丹纳最终得出的结论——“时代精神”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3、黑格尔辩证法的书籍
(1)、投稿邮箱:xindazhongzhexue@sina.com
(2)、其下着重讨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否定辩证法,究竟有哪些好的地方,亦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有待辨明。
(3)、恩格斯以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例,就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进行了评述。首先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的批判。休谟认为,感觉以外不可知。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感觉来源不可知,感觉以外是否存在什么也不可知。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一旦人们企图去认识它,就会陷入“二律背反”。其次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形成对比。黑格尔:批判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是能够统一的。思维对存在的认识就是思维对自我的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批判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一种感性直观。“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最后恩格斯的结论是:实践才是最好的证明。“对不可知论和一切哲学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移到实践中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指出同样的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4)、那么,“理性”这个概念,在黑格尔这里,是在哪一些层面,哪一些范畴去运用的呢?诸多译本是把“绝对理性”翻译成“绝对理念”,这样一来,譬如《哲学全书》所讲的哲学跟哲学及哲学各部门所发生关联,乃涉及的颇多谓之“理念”的地方,亦常常译作“理性”。此意味着,哲学本身毕竟是观念的产物,是人的思维及人的观念的某种系统化、逻辑化的呈现。不然的话,乃不会有一个主观假想的第一设定的问题。
(5)、从中不难看出,丹纳用科学实证主义的态度对唯美主义学者在文艺批评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丹纳相对于王尔德来说,摒弃了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进行文艺批评,使得“感性”和“理性”,“现实”和“艺术”产生了种种关联,这并不仅仅是对艺术批评和艺术价值方面的一大进步,而且还是在思考文学艺术的态度、思维方式上的前进与提升,从而进一步更加全面地对艺术本质进行了讨论。
(6)、大体来讲,黑格尔的整个哲学,无非是绝对精神的辩证法的展开。至于其中所涉及到的所谓的绝对理性的说法,某种意义上,也是属于绝对精神的不同面向的着落与实现而已。
(7)、恩格斯在第二部分第一次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评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同时批判施达克的错误,指出了实践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8)、(3)刘孚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上)(J).当代江西,2019(01):34-
(9)、对于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说”在西方哲学史的框架,以及在他之前的哲学脉络当中,做了位置的衡定之后,不妨也来看看到他的“绝对理性说”或“绝对理念说”,对于后来的马克思学说,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10)、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是否定,而真正的否定是自否定。
(11)、第三部分论述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2)、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永远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
(13)、恩格斯谈到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两次分化:第一次:黑格尔哲学分化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第二次:在青年黑格尔派中,产生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紧接着恩格斯就开始论述费尔巴哈的贡献。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消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发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对马克思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在肯定费尔巴哈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费尔巴哈的错误。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抛弃辩证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最后指出,费尔巴哈没有战胜黑格尔,批判改造黑格尔哲学的任务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14)、在恩格斯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15)、历史原因:为了实现好友马克思的夙愿。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便是阐述德国古典哲学和自己哲学的关系,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阐述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任务便落在恩格斯身上。
(16)、我开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啃起贺麟先生译的黑格尔《小逻辑》,到今天已有整整二十年了。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王国里漫游过后,虽然我并没有像老黑格尔所期望的那样,发现一位玩弄“理性的狡计”的上帝,但却真实的体验到了人类普遍精神的思想活动那渗入每个人内心的巨大力量,即理性的力量。
(17)、我们要是对其在整个西方哲学史框架当中的位置,来做一个估量的话,会看到黑格尔所提出来的“绝对理性说”,其实乃在古希腊那里,是有些根源性的表达的。
(18)、战斗唯物主义为了完成应当进行的工作,除了同没有加入共产d的彻底唯物主义者结成联盟以外,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这些人倾向于唯物主义,敢于捍卫和宣传唯物主义,反对盛行于所谓“有教养社会”的唯心主义和怀疑论的时髦的哲学倾向。 《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第1—2期合刊上登了阿·季米里亚捷夫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文章,由此可以期待,这个杂志也能实现这后一种联盟。必须更多地注意这个联盟。必须记住,正因为现代自然科学经历着急剧的变革,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反动的哲学学派和流派。因此,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注意自然科学领域最新的革命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并吸收自然科学家参加哲学杂志所进行的这一工作,不解决这个任务,战斗唯物主义决不可能是战斗的,也决不可能是唯物主义。季米里亚捷夫在杂志第1期上不得不声明,各国已有一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抓住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而爱因斯坦本人,用季米里亚捷夫的话来说,并没有对唯物主义原理进行任何主动的攻击。这不仅是爱因斯坦一人的遭遇,也是19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的许多大革新家,甚至是多数大革新家的遭遇。 为了避免不自觉地对待此类现象,我们必须懂得,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坚实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为了坚持这个斗争,为了把它进行到底并取得完全胜利,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唯物主义者,做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自觉拥护者,也就是说,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的撰稿人就应该组织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黑格尔辩证法作系统研究,即研究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及各种历史和政治著作中实际运用的辩证法,马克思把这个辩证法运用得非常成功,现在东方(日本、印度、中国)的新兴阶级,即占世界人口大多数但因其历史上无所作为和历史上沉睡不醒而使欧洲许多先进国家至今仍处于停滞和腐朽状态的数亿人民日益觉醒奋起斗争的事实,新兴民族和新兴阶级日益觉醒的事实,愈来愈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当然,这样来研究、解释和宣传黑格尔辩证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方面的初步尝试不免要犯一些错误。但是,只有什么事也不做的人才不会犯错误。根据马克思怎样运用从唯物主义来理解的黑格尔辩证法的例子,我们能够而且应该从各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个辩证法,在杂志上登载黑格尔主要著作的节录,用唯物主义观点加以解释,举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实例,以及现代史尤其是现代帝国主义战争和革命提供得非常之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方面辩证法的实例予以说明。依我看,《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的编辑和撰稿人这个集体应该是一种“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现代的自然科学家从作了唯物主义解释的黑格尔辩证法中可以找到(只要他们善于去找,只要我们能学会帮助他们)自然科学革命所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的解答,崇拜资产阶级时髦的知识分子在这些哲学问题上往往“跌入”反动的泥坑。 唯物主义如果不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并不断地完成这个任务,它就不能成为战斗的唯物主义。用谢德林的话来说,它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挨揍。不这样做,大自然科学家在作哲学结论和概括时,就会和以前一样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自然科学进步神速,正处于各个领域都发生深刻的革命性变革的时期,这使得自然科学无论如何离不了哲学结论。 最后,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虽然与哲学领域无关,但毕竟属于《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也想注意的社会问题领域。 这个例子表明,当今的伪科学实际上是最鄙陋最卑劣的反动观点的传播者。 不久以前我收到了“俄国技术协会”第11部出版的第1期《经济学家》杂志(26)(1922年)。这是一位年轻的共产d员寄给我的,他大概还没有时间了解一下这本杂志的内容,就轻率地对这个杂志表示赞许。其实,这个杂志是当代农奴主的刊物(自觉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他们当然是披着科学、民主主义等等外衣的。 有一位叫皮·亚·索罗金的先生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战争的影响》的所谓“社会学”研究的洋洋大作。这篇深奥的文章堆满了作者从他本人和他的许多外国师友的“社会学”著作中引来的种种深奥的论据。请看他的高论吧。 我在第83页上看到:
(19)、为了充分证明“环境”对文艺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影响,丹纳利用意大利绘画史进行说明,例如鲁本斯的《甘尔迈斯》以及拉斐尔画的林泉女神《迦拉丹》等。从宏观视角上来说,环境和时代对于艺术作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巨大的。
(20)、在这个意义上,不能说早期的马克思学说没有所谓的主体唯物论思想,但是这样的主体性,只是一种自然人化论的主体性,而不是人化自然论的主体性。人化自然论,就像康德所讲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是人的理性去设定与描述出来的;而自然人化论,讲自然乃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对这样的客观性之存在,我们需要用主体去认知,以实践的行为去改造。故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其实已然体现的蛮明显的了,即是“社会实践论”的性格。又比如说《提纲》第1条里边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的这一表达,把“事物、现实、感性”作为实践主体的对象来看待,乃即是主体实践论或者是社会实践论的典型的说法。
4、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哪一部著作中
(1)、黑格尔哲学的三部分之划分及其研究对象所牵涉者
(2)、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三章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
(3)、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d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4)、第辨证法一一指人类认识社会的一种认识,承认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关系,这个理论的产生,也社会的一种进步。叫辨证法。
(5)、辩证唯物论原理大致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等几个方面。后来,辩证唯物论原理又增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总计八大方面。
(6)、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内容
(7)、Dottori,R.,DieReflexiondesWirklichen.ZwischenHegelsabsoluterDialektikundderPhilosophiederEndlichkeitvonHeideggerundGadamer,Tübingen200
(8)、所谓的“理念”,绝非一般所讲的思维世界当中的观念性的存在。它在黑格尔这里,其实是绝对精神,抑或绝对观念的另一种表达。亦即是说,此“理念”二字看起来是颇主观化的概念,它纵然跟观念,跟内在于人的思维活动等等,蛮接近,但这样的概念,请注意,在黑格尔的哲学里面,并不鲜见。犹思维、范畴、观念、思想等,都是主观化的概念,同时又莫不是客观化的概念。换言之,它可以与内在于人生本体的诸多概念相贴近,同时亦可以放在宇宙本体的展开过程当中来讲。
(9)、至于“精神哲学”的板块,其研究对象是“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的理念”。这里边事实上讲到的是理念或绝对精神的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前面是说否定与异化,那么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就是理念或绝对精神的否定之否定的实现,或者说异化之异化的实现。故否定之否定,某种意义上就是肯定,乃就是理念或绝对精神“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但是这种“返回到它自身”,并不是它原来的那个自身,而是已经有阒然的全幅的新的提升了。
(10)、以绝对精神辩证法的自在自为之展开为根底,黑格尔“绝对理性说”之所谓“绝对性”的意涵及与“相对性”之比照: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凡物必有合”说,到郭象的《庄子注》“独化”义
(11)、希腊塑像艺术的形式不仅完美,还能够充分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这是因为希腊人认为肉体自有肉体的尊严和庄重。对于塑像艺术的产生还要追溯到八世纪时期的斯巴达,在斯巴达的带领下希腊人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敏感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3)”因此,相对于希腊的塑像,尤其是斯巴达那个时代中的作品,显示出抽象与纯粹的形体,是端庄和平的塑像在殿堂上放出静穆的光辉。
(12)、最后,恩格斯揭示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没有把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忽视了人的决定作用,二是他脱离了实践,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就像恩格斯所说,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
(13)、黑格尔的美学观念则呈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美学》是黑格尔的文艺观的集大成之作,他提出了个重要的说法——“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在丹纳的《艺术哲学》当中也可以读出其中的相似之处,在第一编当中,丹纳认为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表现该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创作者的“观念”,从而使得艺术品区别于实际事物,而在艺术品形成的过程当中是由许多零散的“组件”通过创作者感性的、有计划的“融合”和“调整”再组成一个整体,特别是在诗歌、雕塑、绘画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丹纳的文艺观对黑格尔的美学观念有一定的继承和沿用。
(14)、哲学之特殊部门的区分与作为绝对精神之实现的理念的自身规定
(15)、《东周列国志》连环画限量再版,凝聚两代人童年的记忆
(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17)、第一部分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例,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两面性:革命性和保守性。“抽象晦涩的言词背后隐藏着革命激情。黑格尔哲学引起政府的感激,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引起了自由派的愤怒。”恩格斯指出,解读会有如此反应,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读懂黑格尔,他们从表面上看是把现存神圣化,为普鲁士王国作辩护。而实际上只有海涅看到了这个命题的真实含义即革命性的含义。恩格斯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对这个哲学命题应该区分现存与现实的概念。现存:当下存在;现实:合乎理性,在历史的过程中,在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表现为历史的东西,历史的过程)“凡是现存的东西都是注定要灭亡的。”
(18)、这些根源性的表达,我们实际上也多次提到,比如说像米利都学派(MiletusSchool)、爱菲斯学派(ApasaSchool)等所主张的自然本体论。尤其是爱菲斯学派的赫拉克里特,他主张火本论,认为宇宙中,火是本源,代表的是一种绝对的活动性与精神性。故归本溯源,固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这样的绝对精神的展现,某些学者亦会把此概念跟柏拉图的“理型说”做一个对照,但事实上乃有较大的差别。
(19)、恩格斯阐述完黑格尔的辩证法后指出,由于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体系是黑格尔哲学具有保守性,黑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地得出革命的结论。这种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方法导致黑格尔哲学最终必然解体。“一方面,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以往哲学的全部发展(体系);另一方面,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方法)。”
(20)、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出现过
(1)、其中“只有这门科学的全体才是理念的表述”,意谓在黑格尔看来,整个哲学有它的全体性。这种全体性,某种意义上,亦是真理性的最终之实现。但这样的全体性,并非与完全的哲学环节相等价,而是以哲学的全体为指向,去进发与实现的过程当中,乃事实上着落其对于理念的描述或者绝对精神的呈现。而黑格尔“只有从理念出发,才能够把握”这样的表达,亦是把科学内的各部门看成是理念或绝对精神的展开和实现。
(2)、指出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体系使得黑格尔哲学具有保守性,黑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地得出革命的结论。这种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方法导致黑格尔哲学最终必然解体。
(3)、直接原因:为了写作书评。应《新时代》邀请评价丹麦哲学家施达克所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
(4)、主要栏目有(学术资讯)、(哲学翻译)和(资料汇编)等,欢迎志同道合者订阅、投稿。
(5)、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说”究竟何所指?它跟绝对精神有怎么样的干系?
(6)、丹纳——一个从小就被称赞是一个“为思想而生活的人”,其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哲学》正是将关于西方艺术和艺术史的思考搁置到“宗教-哲学”的话语语境中讨论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特性。因此,《艺术哲学》一书的主要目的即是“解释事物”、“解释艺术”。但是,谈及艺术,人们不禁会想到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的源流在哪?为什么有的作品能称之为艺术而有的不能?面对这一系列抽象问题的思考,古往今来众多的批评家、学者都讲述和解释着他们的观念与看法。 读了丹纳的《艺术哲学》这本书,笔者对“艺术”这个概念和定义有了全新的思考。在这本书中,丹纳不仅通过缜密的金字塔式的逻辑讨论了宏观意义上的“艺术”,并且对艺术品价值论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同时其作为艺术批评的经典文本,体现了艺术批评的文化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哲学》给予文学艺术批评者们许多研究艺术的方式方法。
(7)、柏拉图的“理型说”更多的是确定在形式、结构的意义上去讲的,倘使是着落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层面,辄根底于形式因的范畴,表征的是原理、规律、法则。那么,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说”、“绝对理念说”,如果跟印度佛教里面去做对应的话,就是唯识学里边的“阿赖耶识”的概念,叫做“种子识”。与“种子识”的概念,意思贴近的部分,某种意义上讲的即是精神的绝对性的存在,乃是宇宙之本体。
(8)、恩格斯在第三部分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其宗教观和伦理观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普列汉诺夫称这本书“是集了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大成”。这本书中首先分析了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出了黑格尔哲学在体系和方法上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其次,这本书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再次,这本书分析了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他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再者,这本书分析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后,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后,这本书分析了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待理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科学。
(10)、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黑格尔说的比照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201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12)、相对于康德所讲,黑格尔兹讲的理性概念,有什么不同?很显然,就像康德的“理性”前面要加“先验”二字,那么黑格尔这里面的“理性”是要添上“绝对”二字,以他的理性其实乃就是绝对精神的某种呈现和展开故。所以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不是一般的理性,是以绝对意义、绝对精神为根基的理性。
(1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经典文献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深思,我只是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对其进行了阐述。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对“发现现实的联系”这一实践观点的提出和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故在黑格尔这里,其认为哲学本身作为观念、理念,抑或理性的产物,所涉及到的,还是与人的一种主观世界的密切结合,乃是人的主观世界,如何来对待自然,如何来对待人类自身,以及如何来对待每个个体的智慧,所关乎的认知的问题。而在黑格尔这里面的理性也好,理念也罢,某种意义上,都是属于认知、思维意义的范畴,乃又莫不是绝对精神的某种阶段的展开和实现,“绝对理性”、“绝对理念”,或者是“绝对思维”等,皆以是名。
(15)、恩格斯在序言部分交代了写作本书的三个原因:
(16)、但关键就在于说,为什么叫做“绝对理性”呢?我们曾经对于“理性”这个概念有过分辨,即它一般而言,是跟感性去加以对应来讲的。感性,主要是指感受性,而理性,主要指的是思维性与逻辑性。
(17)、肯定黑格尔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法,对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性因素作了集中阐述,指出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革命就是发展变化,批判就是辩证否定。
(18)、了解了理念之后,再来沉潜黑格尔关于“逻辑学”、“自然哲学”及“精神哲学”里边的研究对象,所牵涉的“自在自为”、“异在和外在化”、“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与理念或绝对精神之间的三方面的纠缠关系。
(19)、恩格斯在序言部分交代了写作《费尔巴哈论》的三个原因:
(20)、语言本质上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既是主观意谓的表达、展示,又是展示出来的客观的东西,即人人接受的尺度、规律。……语言是人的东西,同时又是自然的东西,它是对象化了的人的东西和人化了的对象的东西。
(1)、本书的源头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在海德堡就黑格尔的反思概念进行的讨论。里卡多·多托里延续了当下关于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的讨论,并澄清了从实践哲学和历史哲学中形成的奠基性的存在论问题,这些问题紧接着关于形而上学的终结、辩证法的本质规定、语言学转向、诠释学与语言分析哲学之间的关系的讨论。重要的是,它将表明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在全球化问题、对未来的期望和跨文化社会方面仍然是多么具有现实意义。
(2)、丹纳整部《艺术哲学》的著书立说以及笔者上述对于文本的浅析,都是基于“科学实证主义”的态度进行阐释的。但是,反观中国历来的美术作品,尤其是水墨画,与西方的求真的创作态度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意境,注重天人合讲究留白和空灵美,从而给予观者充分的想象以及思考的空间,而不是遵循固定的“三点透视”等的模板样式。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应该说,在马克思的早期学说当中,一般认为,他的实践唯物论,主要体现的是人生本体为其第一设定的,而事实上有别于后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以及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表达的以宇宙本体为第一设定的实践唯物论。
(5)、对于文本而言,作者固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对于文本的接受者——读者而言,就可能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解读。
(6)、黑格尔讲述自我、非我等等这样的一些表达,比如他在《哲学全书》里面,说“理念完全是自己与自己同一的思维,并且理念同时又是借自己与自己对立以实现自己”,这个介于自我之间的同一与对立、肯定与否定、及否定之否定的思维关系及其理念内涵,乃就是绝对精神辩证法的本身,乃实质是着落在绝对精神意义的自我与自我的同还有绝对精神意义的自我与自我的对立。
(7)、譬如(1)黑格尔所讲的自我或者自我性,其本质是绝对精神性,意味着一种自为自在性,而实践儒学讲的自我或者自我性,纵然也体现了自为自在性,但其指涉的自我,不是绝对精神性的实现,而是三构造说的实现,即是“物、心、理”的构造三元与功能一元之不离而不杂的实现。故,细究起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概念,可能比较贴近于实践儒学的三构造说里面的“心”的概念,体现的乃是绝对的活动力与绝对的运动性。而实践儒学自我本体本身的材质性、条理性,反而是黑格尔学说里面的否定辩证法的自我本身作为绝对精神性而未尝涉及的。
(8)、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 , 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和世界的组成“有什么”的问题。
(9)、(3)在黑格尔整个哲学当中,乃分成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三框架与三阶段来看待,并认为皆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否定辩证法的展开及实现。但至少在实践儒学里面,没有做这样的划分。在黑格尔那里,在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演进历史之前,还有一个逻辑学阶段,亦即所谓的概念辩证法和范畴辩证法的展开和实现,比照来讲,在实践儒学里面,并没有所谓的逻辑学,或者是概念辩证法,或者是范畴辩证法的环节,其强调的是,整个从根本的存有而到形象的存有所体现的纵贯轴的意义;尽管宇宙的根本性的存有到人类社会之人生本体的形象的存有,亦讲的是从自然历史的演进,而到人类社会的演进的着落,而略与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两阶段的描述与演绎相近似。
(10)、第一部分论述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意义及其内在矛盾;
(11)、逻辑学是个真理的王国,但这个真理王国并不是永恒静止的王国,它本身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与《精神现象学》的过程不同,它不是人的意识逐步形成有关真理得的知识的过程,而是真理本身形成起来、展示出来併构成体系的过程。
(12)、接下来就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黑格尔说的比照,做展开。第一方面乃就是实践儒学的三要素的自我性格与黑格尔说的自我性格的比照之呈现。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