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人可使报秦者什么句式
(1)、译: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2)、(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资财,以送其行。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6)、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7)、《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9)、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11)、(4)有时候,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宾短语后置。如:
(12)、译:与其当面受到赞扬,不如背后不遭毁谤;与其身体上享受快乐,不如心里无忧无虑。
(1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15)、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16)、(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17)、译:不通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18)、(3)介词“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如:
(19)、译: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山石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自认为得到了它命名的真相。
(20)、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句式翻译
(1)、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仁爱是天下的表率)
(2)、译: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3)、译:各诸侯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各诸侯国就越急迫。
(4)、译:已经为它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
(5)、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6)、(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7)、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王秦族矣。(《过秦论》)
(8)、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现在把不老实的人叫做“者”)
(9)、《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11)、(15)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12)、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
(13)、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1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
(15)、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16)、例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17)、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
(18)、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19)、译: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20)、(18)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地服侍她。
3、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是什么
(1)、(“如此”,“如”,到,到这个地步;“见犯乃死”,被动句,被侵犯、凌辱才死)
(2)、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他。
(3)、(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4)、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对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着代表使者身份的符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5)、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6)、(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7)、①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8)、译: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11)、译: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1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13)、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4)、译: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他做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15)、 (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16)、(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17)、(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18)、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9)、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0)、(“使使”,派使者;“晓”,使动用法,使……知道,明白;“论”,判罪;“因”,趁着;“降”,使动,使……投降)
4、求人可使报秦者 句式
(1)、译:人们所说的华山洞,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2)、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怕不能了解别人啊。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5)、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6)、 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7)、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
(8)、译: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9)、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年纪到了四岁,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10)、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11)、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
(12)、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13)、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4)、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15)、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16)、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17)、(“诚”,确实,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被大王欺骗;“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8)、译: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19)、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20)、(“不拘于时”,被动句,不被时俗限制;“学于余”,状语后置,向我学习;“贻”,赠送)
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句式特点
(1)、这和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2)、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3)、我和将军您合力攻打秦国,您在黄河南面作战,我在黄河北面作战。
(4)、(提示)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是”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屈原痛恨君王不能听到忠臣的劝诫,让谄媚奉承的话遮蔽了明理,歪邪之人陷害公正之人,朝廷之中不能容纳刚正清廉的臣子。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强劲的筋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9)、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0)、“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1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1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4)、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15)、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16)、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哪管白天还是黑夜都不会停止。)
(18)、(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19)、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0)、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1)、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3)、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4)、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5)、译: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6)、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7)、(提示)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
(8)、主语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9)、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
(10)、 感谢朋友们长期关注《新语文大课堂》,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让文字一直陪伴您和孩子的一生。
(11)、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12)、译: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只是叶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和味道却不同。
(13)、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14)、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15)、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16)、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8)、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19)、(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20)、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无义。
(1)、(“以”,凭借……的身份;“使持节”,省略“使”宾语“他”;“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2)、(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3)、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4)、译: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左忠毅公逸事》)
(6)、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7)、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8)、(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9)、(投稿类型)学生校园作文、教师生活随笔、文学爱好者原创作品等。
(10)、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1)、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1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
(13)、(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14)、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15)、《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16)、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