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文
(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2)、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3)、《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仅个人应这样做,也适用国家集体。从历史看,以我为本,开放包容,博采众长,消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的优秀成果,成就了灿烂光辉的大唐盛世。看如今,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文明要弘扬,我们国家依然需要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大气魄。
(6)、思齐看齐的关键是不断向“贤”学习,不断实践。要思行合不能光动嘴皮子。思齐看齐有一个积累过程,有些不能马上见效,有些可能很难达到,比如圣贤高度。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很有道理,见贤思齐,立志要高远,贤是我们思齐看齐的方向目标,是学习的榜样。榜样力量是很大的,雷锋精神影响至今。
(7)、孔子孟子教育子弟,要他们读经典,更侧重在讲一些圣贤的故事。事实上六经所记录的,也正是这些古代圣贤创业的历程和觉解。学习《论语》、《孟子》要体会孔孟的气象、抱负和见识,用以丰富我们的智慧。中国历史一方面从正面去总结学习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又从反面吸取失败的教训。夏桀、殷纣暴虐无道,把各自王朝给葬送掉。“殷鉴”遂成为借鉴历史教训的代名词。孔子以后还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严刑酷法、滥用民力,二世而亡。贾谊《过秦论》里就总结说,秦之速亡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后来唐太宗又总结隋炀帝的教训而有贞观之治。所以中华文化的发展里面,既重视正面的老师,也重视反面的教员,历来如此。这也正应了《老子》的那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样去把握中国文化的进路,就比较生动,就活泼泼的。
(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9)、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10)、从心理角度看,这类人主要是三种不健康心理作怪,一是自卑。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自己不自信,只有通过打击谩骂贤能,才能获得内心平衡。另一种是自傲,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眼里只有自己,看不起别人,就喜欢对人冷嘲热讽。第三种是偏执,喜欢钻牛尖,或有某些偏好。比如有些写诗的看不起写小说的,有些豪放派看不起婉约派,有些拍电影的看不起演电视剧的,互相攻讦的一塌糊涂。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4)、这句话是孔子关于修身的重要思想,告诉我们一定要开放包容。
(15)、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贤就是镜子,不能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照别人也照自己,责人须责己。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d三大优良作风之也是深得孔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精髓。
(16)、有朋友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好听,为什么现实不管用,现在的人都不向贤靠齐,都向钱靠齐,向权靠齐,笑贫不笑娼,孔子这一套是不是过时了?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这个道理。
(18)、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9)、反省还是一种智慧,是我们的人生走向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每天睡觉之前,我们应该询问自己:我这一天过得有意义吗?我这一天犯过什么过错吗?在我身边有我可以敬佩的榜样吗?我人生的航向正确吗?在工作中,只有当我们不断反省,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20)、孔子还有一句话:“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是更进一步讲,你一定要在善与不善、贤与不贤之间做出鲜明的选择,形成好的道德习惯和反应的敏锐性,不能在涉及原则的问题上采取“差不多就行”,好像无所谓的态度。看到好的,要老是觉得追也追不上;看到不好的,好像热水烫你的手,赶快缩回来,生怕受损伤。不能像有些贪官,开初得点小便宜,便自我感觉良好,最后被拉下水。有地位职权的人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只有防微杜渐,才能永葆清廉。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而是什么用法
(1)、自省就是返躬自身,内求内省。自省的关键是改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颜回“不贰过”,这都是自省改过的好榜样。
(2)、孔子启示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正道,不要随波逐流麻木不仁,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见善来,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恶的不善的,使劲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沸水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要善于向古人今人学习,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尤其周边人身上的“贤”品。要见贤思齐思团结,要有容贤之量,不要见贤就开骂就看不顺眼,这对于个人成长、人际关系改善和社会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加强自我修养需要在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促使自己向德才兼备方面发展。诚然,自我修养的方法也很多,但应把握最主要的方法。”孔子接着提出了加强自我修养的主要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解释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思考要和他相同,见到不贤的人便自我反省一下,检点自己是不是有和他一样的毛病。”孔子由衷地说:“我之所以能够刻苦学,与‘见贤思齐’有很大关系,‘见贤思齐’是我的力量的源泉啊!”
(4)、 反省也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把反省的思考付诸于新的耕耘才能让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成今后更大的成功。
(5)、从一般为人处世来讲,“见贤思齐”是人们学习、修身、进学的最好方式之一。贤人是德才兼备者。荀子讲:“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我觉得讲得特别好。怎么进学?你要去找这样的贤人,你尊敬他喜欢他,你就会向他靠拢和学习,不是硬把一些理论、概念往自己脑子里塞。现在我们有些老师得不到学生的敬爱,自己人格缺少吸引力却喜欢向学生训话,越训学生越反感。古人说身教重于言教,就是因为身教具有真实性因而有示范作用。
(6)、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7)、“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大处来讲,“见贤思齐”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在里面。孔子被称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我们如果要表彰六经,继承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的优秀文化,重点不在于记住一些理念,甚至一些书文,而重点是学习创造中华文明先行者的智见与业绩,要心存敬意,向这些先圣先贤学习。
(8)、贤在哪?可以是真实遇见的人,也可是书本电影中的人。外延可以广泛,现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可以。我们现在学习《论语》和孔子,就是在见贤思齐。这个贤,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单位、国家、民族,也可以是万物。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贤无处不在,只要你有心。(不贤在哪,可以类推)
(9)、第一:“思齐”“自省”是孔子修身的指南针和试金石?
(10)、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
(11)、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2)、这也是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从现实角度看,最主要原因是利益冲突,这是根本所在。这种利益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经济的;可能物质的,也可能精神或心理的;可能钱权,也可能名声。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老话,都有这方面告诫的意思。你厉害啦,就可能威胁别人,有人就会想对付你。
(13)、(评述)贤,道德高尚的人。齐,看齐。省,省查。
(14)、“见贤思齐”是孔子“为己之学”(修身之学)的精要,《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成己而后成物,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所以我们修身要认真要坚持,要善于向古人和今人学习,使自己仁智勇兼备,才能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15)、现在社会有一种风气,就是嘲弄崇高,满眼都是卑劣小人,一说模范和君子似乎都虚伪,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当然把一个人抬得太高、过度美化不好。不过要承认社会人群总是参差不齐,精神境界是有不同的,今天仍然如此。古人明白,从圣贤到君子到众人到小人到罪人,是有层次的。每个人都要向更高境界的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这里面关键是从小人提升为君子,即从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这不能靠外在强制,而应是人的本性的需要,然后形成道德自觉。人的真正幸福感不仅要求活得舒服,还希望活得有尊严;君子因关心他人而有尊严,小人因损人利己而被人看不起。社会道德风气要靠君子群体带动。现在各地都有道德模范和大批志愿者,他们维持着社会正气,可敬可爱,我们要感恩,向他们看齐。
(16)、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而对于缺点,则要警惕。
(17)、孔子说:见到贤德的人,就思考着怎样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见到没有贤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不足,而加以改正。
(18)、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9)、第孔子修身指南针是否过时?见贤思齐”与“文人相轻”?
(20)、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式
(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都要经过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2)、千万不要看不起身边的人,好像谁都不行,就自己好。
(3)、在这章经文中,孔子提出了贤人的概念,自古以来,许多先贤,都把这个贤字注解为贤德,我同意先贤的注解。
(4)、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5)、人这一生,绝对会遇到好人、坏人,也绝对会碰上好事、坏事。但不管怎么样,当遇到这些时,请不要用简单好人、坏人、好事、坏事来看待这些事物。而因从自我改进、追求进步的角度面对这些事物。也就是说,当面对这些事物,就要问这对我致良知有什么帮助。
(6)、我们也可时常扪心自问,遇到贤人思齐乎?遇到不贤自省乎?是知行合还是说一套做一套,真修还是假修,能不能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很好的试金石。
(7)、创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创作年代:春秋
(8)、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老师教授的学业是否复习实践?)
(9)、我们每个人都想提高自己,都想为自己开辟更高更大的思维空间、精神空间和活动半径,那么这种扩大的力量由何而来,就是“见贤”,与高明的人在一起,与有德有才者在一起,要经常将自己与他人作对比,孰强孰弱,为什么会这样?孔夫子有一句语录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弱点和短处,即使谁觉得自己如何了不得,也同样不能避免自身缺点和短处的存在。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如何改过自新。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其他窍门可言,唯一的窍门就是改过自新。孔子这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也是改过自新的一种方式。我们如何才能知错?这就需要有一面镜子,那么这个镜子是谁?一方面是贤人,一方面是不贤的人。我们既要向先进模范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也要看看那些进监狱的人,失败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失败?他失败的教训在哪里?我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都需要自己去反复仔细掂量。
(10)、要做到及时自省,首先要认识到自省的重要性,立志做君子的话,就要每天反省,时时刻刻的反省,把错误的言行及时抹掉,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也只有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11)、为什么出现这种不良现象?主要是人性的弱点,人有惰性趋利性,容易急功近利。无利不起早,有利抢着干。人人皆知圣贤好,但圣贤难学难做,非要下一番大功夫不可,能不能最后修成、什么时候修成也是未知数。与此相反,钱权容易得,好处马上享受,其诱惑力自然更大。尤为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是自我要求,主要靠自我要求和约束,没有法律制度强迫,自觉自修,自然比较困难。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13)、反省是纠正个人的偏差,从而让自己的路走的更踏实,反省也对别人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直接真切,但其广度、深度毕竟有限。要想获得更广博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青年人如果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14)、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作为职场人,要想不断进步,就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
(15)、这问题非常好,直指现实不良现象。但我们要有数,不能一刀切,也不是人人如此。
(16)、要想不断进步,不仅需要“见贤思齐”,还要善于“见不贤而内自省”。“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贤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荀子在《劝学》中也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7)、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8)、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反省,进行自我检查,知道自己的缺点,从而弥补缺点,纠正过失。可现实中,每个人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优点,别人的缺点。所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是最优秀,而别人是最愚蠢,因而,大部分人都是责备他人,赞美自己。古代圣人都在时时时刻刻审视着自己。
(19)、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内是什么意思
(1)、“贤”字从贝,本义是会管理钱财的人,一般指有才德的人,儒家偏重贤德多些。此句,南怀瑾《论语别裁》把“贤”解释为“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李泽厚《论语今读》则直接解释为“好人”。
(2)、如何修身养性,方法路径很多,因人而异,《论语》中关键和重要的话不少,从通俗易懂和含金量的综合角度看,我以为第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作为我解读《论语》的开篇。文章写到第16篇,第二句就是今天分享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6)、解析:贤:,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焉:于加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思:思考,心里想。见贤思齐焉: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7)、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这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真意。看人家有优点就学习,看人家有缺点,就自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9)、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10)、A:钱穆翻译:先生说:“遇见贤人,当思与之齐等,遇见不贤之人,当自反省莫要自己亦和他一般。”
(11)、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
(12)、二是修无止境。不管到何境界,修德立人,没有完成时,永远进行时,只要遇到人,贤与非贤对己都有用,都是修身养性的机会。钱穆注解这句话时也讲“此章见与人相处,无论其人贤不贤,于己皆有益。若见贤而忌惮之,见不贤而讥轻之,则惟害己德而已”。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并且要及时、反复。疏忽怠惰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导致自己继续犯错。
(14)、人生百年,说起来好像也挺简单,转瞬即逝,但要说不简单也确实不容易,我们每个人一生中要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事,要同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交往,每时每刻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对此你如何选择?你的人生又如何定位?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又从何而来?实践?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经验中、在种种是非之中闯荡。
(15)、(读解)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27章)与孔子这里的意思正好相同。好人固然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学习的榜样,坏人也可以成为我们对照自己的镜子,我们的借鉴。
(1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8)、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9)、只要对方是可以让我们学习的能者,不管是谁、出身如何,我们都可以向他学习。
(20)、这句话既是孔子修身指南针,也充分体现了孔子修身重要思想。一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修身的内容和对象很开放,没有条条框框,只要你贤,不管你是谁,出身如何,哪个国家,哪个阵营派别,都可以学,博采众长,非常通达。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拼音
(1)、反过来讲,世风日下,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正说明孔子这一套被丢失太久,太紧缺太重要,太需要重新弘扬。大家普遍认为当下这种向钱向权看齐的现象不好,希望改变,也正说明孔子这一套没过时,正是治理当下不良之风的良药之一。
(2)、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其中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焉:于加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思:思考,心里想。见贤思齐焉: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3)、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4)、B:杨伯峻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6)、从有利于自身进步角度看,“贤”既可以指道德修养高,也可指才干技术好。“贤”与“不贤”是相对的,道德修为、琴棋书画、治国理政、种田打铁,只要比我做的好,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是“我眼中的贤”,都可成为学习的对象。
(7)、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周边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
(8)、一个年轻人,他是王公馆的园丁,他是一个时刻反省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人。
(9)、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0)、“见贤思齐焉”,思齐就要看齐,要有看齐意识,中央政治局强调“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可见看齐意识的重要性。
(11)、在歌德那本著名的《浮士德》里,恶魔成了浮士德博士追求真善美的引路人,他的助恶,他的阻碍向上,都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动力。
(12)、这句话指明了两条修身路:“思齐”之路和“自省”之路。一正一反,辩证统内容方法明确,既向正面的贤者榜样学习看齐,也注意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不重蹈他人覆辙。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键是苦练内功。有时因面子、政治等因素,不方便公开思齐和反省。不公开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在行动上努力实践。比如毛主席高调宣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对“反动派”先进武器等“贤”的地方,还是非常积极思齐和自省的。
(1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6)、反省是一种能力。反省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心智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灵不断得到提升。反省不仅会使我们做人越来越成功,会使我们的事业越来越成功,而且会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17)、《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18)、这句话的解读: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19)、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0)、这句话指明了两条修身路:“思齐”之路和“自省”之路。一正一反,辩证统内容方法明确,既向正面的贤者榜样学习看齐,也注意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不重蹈他人覆辙。老子《道德经》讲“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榜样,不善人是善人反面借鉴的教材),孔子和老子,可谓圣人所见略同。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强调“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深得孔子此话精髓,也是实践的典范。
(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这也从另一角度提醒我们,国家和个人都是贤与不贤的统一体。不贤的人身上也有贤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思齐的地方,不能简单的一棍子打死。贤的人身上也有不贤的地方,值得我们自省,不能简单的一好就百好。比如有些干部犯错误,有些也非一无是处,只是在某件事上出了问题,这就不宜简单的全部否定。有些人还是很能干的,在经济或学术等方面有独道之处,有些可以肯定的还是要肯定,分清主流支流就好。同样,我们有时不敢怀疑批评圣贤,也是不对的。该批评的也可批评,实事求是,把握好度和方式方法就好,特别注意不要哗众取宠恶意攻击就好。
(3)、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看到比自己好的人要把他作为榜样,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坏榜样,要学会做自我反省,从中吸取教训。“内自省”是做自我反省,这个自我反省是很难做到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轻易的原谅自己,甚至把错误都推到他人身上,为自己开脱,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往下坡路走而不自知。
(4)、中华文明之道,其早期主导思想就是尧舜之道、文武之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圣贤,他们内圣外王,有感召力,思想境界高,同时又有辉煌事功。就像孔子讲的能够“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向这些先贤学习。而后有孔子孟子与后儒加以继承发扬,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基本道德规范。
(5)、一个知道反省的人一定明白人类社会对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标准予以认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处理事情;在不断失败和挫折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反省开始明白哪儿不对头,哪些地方需要纠正,我们在纠正自己行为的同时,也开始修正自己的行为标准,以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具备反省能力的人是一个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所以反省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所遵循的标准不断反思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0)、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的基础性和终身性。欲成大事,须先立“人”,修身是起点,是前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行而不远。
(11)、有朋友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
(12)、原文翻译:遇见有才能的人,要选择他的长处向他学习,遇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学会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3)、释义: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希望自己也能有相同的贤善,而见了不贤善的人也要问问自己是否有像他一样不贤的地方。”
(14)、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5)、一次,在课堂上,几名弟子问孔子:“怎样加强自身修养?”
(16)、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7)、《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18)、“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庙,每事问”,还亲自拜访老子,称呼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孔子身体力行,谦逊大气,遗憾的是,不少后来者曲解孔子,大搞门户派别之见,固步自封,把孔子思想越弄越窄,骂孔子迂腐不堪,让孔子背了黑锅。
(19)、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向周边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这其中要注意所谓一般众人和贤人君子的区别常常不是很分明的。很多平凡人,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看到他们身上“贤”的品质,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而对于缺点,则要警惕。千万不要看不起身边的人,好像谁都不行,就自己好。
(20)、如何能够“见贤思齐”呢?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求仁无须好高骛远,可从身边开始,从自己做起。儒家讲究修身从孝悌起步,学乡里之贤者,然后再向外推,如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以推到很远很高的境界。
(1)、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文人是否相轻,同行是否冤家,没有必然性。嫉贤妒能各行各业都存在,因人而异,不能简单的以职业行业划分。只不过因三国曹丕《典论·论文》讲“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从此令人耳熟能详。同时文人容易为大家熟悉,又能写文章,文人相轻的故事也就容易被记录。看到这种不良现象的危害性,但不要夸大。其实文人互助,同行相帮在现实中也很多。
(2)、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时,自比“管仲、乐毅”。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和德行,终于成就了蜀国大业,成为千古一相。许多重度残疾的青少年,原本打算放弃生命。因为看了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他们发奋拼搏,活出了精彩人生。能“见贤思齐”的人,一定善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真心欣赏他们的才干,赞叹他们的美德,并博采众长,完善自我。
(4)、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不断纠正自己,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第四篇《里仁》。 初步意思
(6)、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7)、当下社会,有些人喜欢谩骂和恶搞贤德,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有些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看不得别人比自己贤,喜欢泼脏水说怪话,故意给人添堵。如果让这种戾气在社会持续蔓延,将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于己于人都有害。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