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梭罗要写瓦尔登湖
(1)、在一个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时候,偶尔有一些过路人来拜访,大家一起谈论些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事,是一种原始的最质朴的生活。
(2)、槐花的做法很简单,和其他菜都一样,无非是,煎炒蒸煮,水焯凉拌。其实食物的做法都逃不过煎炒蒸煮、焖烤炖卤之类,而区别就在于那些“火大一点还是小一点,盐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细节。
(3)、苏东坡有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梭罗在《瓦尔登湖》写道:“我想饮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铺底的天河垂钓。”《瓦尔登湖》以思想的斧凿打穿现实的铜墙铁壁,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他无心劝导他人,只真诚地给我们读者抛出一个凭窗遥望的机会。
(4)、我们也许不能够在一个约定的时日里到达目的港,但我们总可以走在一条真正的航线上。
(5)、全书其实充满哲人的智慧和人生的思考,他简单纯净,却直击人心。人生一世,所需的到底有多少?我们拼命追求物质的丰富,却忽略了精神的升华,人生终了,尘归尘土归土,无论你多么富有奢靡,在生命面前都统统归零。
(6)、梭罗被很多人称为第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并且早在那个年代,他就提出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在梭罗做土地勘察员期间,他几乎从不借助辅助工具破坏环境来达到自己研究的目的。这种近乎疯狂的环境保护意识直到上个世纪末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看似简单纯朴的田园生活带给梭罗的却是巨大的生活感受。
(7)、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梭罗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之久。他独自建造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可以特立独行的丢下一身的名利,回归森林之中,敢于挑战传统思想,实在令人敬仰。
(8)、美丽的自然,我们只有真正远离喧嚣,才能走近她,感受她的气息与活力。不过,现在或许我们永远都感受不到了。难道还有哪一片森林是完整的吗?由于人类的介入,她变得残缺不全甚至是狼藉斑斑。我们,是我们,都是人类毁坏了她的容颜,使她变得“喜怒无常”。是了,我们永远也无法贴近她了,是了……
(9)、自由者该尊崇己心。我的心思你不知晓、世界不知晓无所谓,也不必非得将高尚昭告天下,这颗真心天地可鉴,自己可见,足矣。
(10)、他的遗书中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1989年3月25日凌晨3点,海子在宿舍里喊了声“我不行了!”。
(11)、然而,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几乎都是活成了同一个人、同十个人,是因为在前人的经验模式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让自己生活吗?所以我们是否只是另一种模式下别人的延续呢?就算最终我们能够活成了自己,到了那一种传说中的情况,是否真的是?
(12)、deliberately,tofrontonlytheessentialfactsoflife,andseeifIcouldnotlearnwhatithadtoteach,andnot,whenIcametodie,todiscoverthatIhadnotlived.
(13)、隐居避世可以说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于现实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卧梦,篱菊养心,这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种隐晦的入世,他无时无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为了他的理想而坚持着,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颗火热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罗则不同,他的远离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莫名的痛苦无从言说,别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倾诉,像那一片蔚蓝的,毫不参杂半点尘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练的瓦尔登湖倾诉,诉说着他那绵绵不绝,如泣如诉的动人回目。
(14)、一边读《瓦尔登湖》,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棱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心中不禁会好奇,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打造出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15)、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最后当这一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最美丽的一件作品。
(16)、可是,朋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少去一些抱怨,少去一些责任的推脱。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或多或少都会剩余时间,只是有人将其用于手机,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用那些时间来给生命留出余地。哪怕,他们只是坐在床边,发会儿呆。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使用时间还不如打打游戏实惠,享受自然只是无所事事浪费生命表现罢了。无所事事固然不好,但碌碌无为又有何意义?留出时间,放松自己,沉浸自然,这样做决不是从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17)、在中国,梭罗的《瓦尔登湖》早在1949年便经徐迟译成中文出版,但实际上在此后的三十余年寂寂无闻,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瓦尔登湖》渐渐大热。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的读者是以怎样的心态接近梭罗和《瓦尔登湖》?为什么梭罗的著作里独独这一本受到了如此热捧?发生在梭罗身上的争议又怎样影响了他的形象?
(18)、每个人最不缺的都是时间,然而却都显得没有多少时间来阅读思考。在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中,一些想法明显的拓宽了我的思路,虽然有些问题没有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但还是多了一些方向,而不是仅仅身陷于原本的想法。
(19)、梭罗纯粹,居里夫妇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20)、▼任何事物的代价等于你用多少生命去换取它。
2、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几年后为什么回来
(1)、那天走了两个小时,感觉像走过了一生那么长。
(2)、读完这本《瓦尔登湖》,虽然用了我一点时间,我愿意多花点时间去看书,慢慢的看一本书。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悟是我们一定要对自己负责。
(3)、大道至简,无欲无求。看过豆瓣,听过书评之后,我也还是不能完全将它明白。也许作者的思想高度是我一辈子所不能企及的,但是读书这个过程却给了我与大家思想碰撞的机会,很是难得。
(4)、《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写于19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贪婪的人类疯狂地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身处欲望旋涡中的人们难以摆脱,欲望创造了一切又毁灭了一切。
(5)、现在,这片湖总是欢迎我的来访,只要我想去,翻开书,眨眼就到。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很奇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告诉你什么是安静。那种安静是绝对的,就好像身处于湖中,湖底很暗很静,离开湖面越来越远,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却四肢无力,在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着亮的湖面慢慢远离。
(6)、一个月后她就开始怀念在城市的生活,虽然很累,但她觉得很充足,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回到城市继续工作。
(7)、最深的感触就是在这个喧嚣、繁杂的世界里我们随着社会的脚步,生怕被这个社会落下。我们快速而匆忙,甚至找不到了内心的平静。恰恰相反地,作者梭罗在文中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应该主张生活简单,不应该过分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我们应该注重心灵方面的提升,探索内心的未知领域。
(8)、可想而知一个人独居两年心里面那种孤独与寂寞其实很难理解的。梭罗的《瓦尔登湖》讲述了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努力的去完成他的作品,在他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他却不知不觉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的时候,它非常完美,成为了一件非常美丽的作品。
(9)、我猜想梭罗闻此语,也要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减法是做给自己的生命看的,何来“遮掩”一说?
(10)、除去人工成本以外,小木屋的建造成本为125美元,梭罗用极短的时间就竣工了。然而,在当时的美国,一套普通住宅的价格大概为八百美金,一个人想要攒够这笔钱需要花上十到十五年的时间。
(11)、这并不只是说说而已。1845年3月,梭罗向《小妇人》的作者奥尔科特借了一把斧子,只身一人走进荒无人烟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并在里面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12)、在瓦尔登湖过着隐居的生活,打渔耕种,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颇有些相似之处。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怀着一个简单纯真的心,过着快乐简朴的生活。让我对于这样的生活,我是向往的,而对于他这样的勇气,我是敬佩的。他的辞藻并不华丽,却十分生动,文字仿佛是活的。简单的语句中透着不简单的哲理。
(13)、《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14)、他提倡节俭的生活,但又并不是要粗茶淡饭才行。而是要用内心去倾听更多新的节奏,去发现更多新的世界,让生活的每一天都丰富多彩。也许,这就是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吧。寂静地思考着,写出一部部作品,使自己充实着,而并不是享受奢侈。他在孤独中追求深刻的哲理,在孤独的心境里探索人生。
(15)、当他离开瓦尔登后,还曾一再反对别人模仿他的行为。他说,他自己之所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完全是他个人的志趣爱好。如果说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得到,无论是在纽约、伦敦、孟买或东京。心中有“瓦尔登湖”,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这才是“瓦尔登”的真谛。
(16)、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17)、他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非暴力反抗》(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他倡导的非暴力反抗(civildisobedience)的思想对印度圣雄甘地、罗曼·罗兰、托尔斯泰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
(18)、“倾心死亡”是海子对艺术和生命的一种终极式的哲学理解,是使他的作品焕发出神性与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自杀)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19)、这种购买付出的不是金钱,可是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它付出的是一颗挚爱的心,还有体力,它得到的自然也更珍贵。这种占有则是不为物役的占有,也是一种不妨碍他人占有的占有。
(20)、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
3、梭罗为什么去瓦尔登湖隐居2年
(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知道做好一件事情其实并不容易,我们不要用世俗的阳光看待每个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做好一件事情需要你保持一颗简单的心。
(2)、梭罗在世的时候,《瓦尔登湖》并没有受到读者的欢迎。爱默生对梭罗更多的是朋友情谊,而不是把他当作重要的作家来对待。当时的评论家也并不重视这本书。第一位认真对待它的评论家是一位英国女性——乔治·艾略特,她在1856年1月发表在《威斯敏斯特评论》的文中盛赞了它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文字诗意而感性”。
(3)、梭罗的乡下生活,在我人生头20年,有所经历,只不过我没有搭建屋子的能力。但是梭罗烧柴火,我也烧柴火;梭罗种豆子、种土豆,我也种瓜果、捡土豆;梭罗没事看花鸟虫草、抓狗头鱼,我也逗鸟溜虫吸猫撸狗、捉螃蟹;梭罗……梭罗反思着人类物质生活、开发自然,而我盼望着长大,思索着这辈子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世界枉存。
(4)、就像你有一个菜园,旱了好些天,突然一场雨就体会到了,几千年来,农耕文明里,天地人神的关系。
(5)、捆扎的塑料绳被仔细编成了麻花辫的样式。5封“遗书”放在抽屉里。
(6)、也许,有人会对我的观点表有质疑,整天忙忙碌碌,哪里有时间?!
(7)、如果有人觉得《瓦尔登湖》只是关于孤独的“林中生活”,那绝对是误读了这本书。
(8)、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自然,写下了大量歌颂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如《河上一周》﹑《瓦尔登湖》﹑《种子的信仰》等。
(9)、超验主义的基本理论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假设:
(10)、梭罗就是在瓦尔登湖隐居而非在书房中沉思,才成就了自己。
(11)、梭罗住在瓦尔登湖畔,当时就是很另类的人与事,所以惹来一些人的参观,有好奇的人、有智者、有傻瓜、有穷人、有奴隶,有四肢健康而思想蓬乱者,有身体残疾而思想活跃者。有来寻欢作乐的,有来为自己的好奇心找答案的,有想来学谋生的,有来看看不信仰上帝的人怎么能生活下来,有来看看在野外的寝室厨房是怎样的,有来看看在野外生存是否风险最小也好给自己不再去奋斗找个事做。这些人全都认为梭罗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好处,他们多数担心有疾病、有死亡的危险,梭罗觉得他们这是庸人自扰。试想,我们所见所闻的大多不都是他们这些人吗?对死亡极其恐惧,单是恐惧所带来的害处,就让人身心俱疲,疾病渐生。生命何时何地不受死亡的威胁呢,社会怎样革新却改变不了这一事实,重要的还是在于精神上的勇敢与健康。可能拥有物质越少精神越丰富的人越安全,但最怕有人对此心存不满。
(12)、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13)、一直以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单纯描写湖畔风景的书,打开来澄澈的湖水便会铺面而来,有早晨的鸟鸣、花香、有参天的巨树,林间的松树,树叶间细碎、斑驳的阳光。
(14)、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只需要闭上眼睛,转个向,就会迷路。
(15)、为什么一桶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臭,而水冻成冰以后就能永远保持甘美呢?哲人说,这就如同情感和理智的区别。
(16)、再一次合上《瓦尔登湖》,似乎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把我满脑子的杂想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17)、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18)、后来了解到,梭罗反对美国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憎恨程度不下于对大自然的热爱。1984年梭罗在瓦尔登湖已经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19)、在中国,《瓦尔登湖》早在1949年便出现了徐迟翻译的中文版,但此后的三十余年寂寂无闻。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瓦尔登湖》译本数量几乎是爆炸式地增长,成为一本当之无愧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出版商关于这本书的宣传卖点大都集中在“宁静、恬淡、充满智慧”,“超凡入圣的好书”,“田园的宁静”,“回归自我与自然”。人们在幻想中向往着梭罗的生活方式,又在幻想中将梭罗变成一个“归隐"符号。过多却失于浅薄的追捧,瓦尔登湖成了一种被消费的情怀和神话。
(20)、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不是一本适合我的书,我也永远写不出那样的文字,它安静孤独的让人无法接近。
4、梭罗,瓦尔登湖
(1)、《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出版于1849年,作为新作家,梭罗放弃了版税,赢得首印1000册的待遇。四年之后,还有703册没有售出,梭罗回购了这些库存,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拥有了将近900册藏书,其中有超过700本都是我自己写的。”
(2)、然后他和孙某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直到现在仍然愈演愈烈地进行,直到他们的预期目的——就是造成我的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5)海子失踪了两天,3月26号,政法大学校方打开了海子宿舍的门。房间明亮干净,蓝色窗帘依然微微透光,书架整理过了,7卷本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摆在书桌显眼处,没来得及修改的手稿,都被塑料绳捆成小捆,放在从家乡带来的小木箱里,摆得一丝不苟。
(3)、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是最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愿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的平静、自在、简单。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纯粹的生活。
(4)、神话里说,橘子在他手上,不偏不倚被火车斩为两半,就像海子的身体一样。
(5)、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深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地生活,怎样体验与经验有意义的人生。棱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简单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来打扰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棱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6)、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並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性,亲近自然。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约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7)、5月6日是美国文学家亨利·戴维·梭罗的忌日,他的著作《瓦尔登湖》影响深远,但也时常被误读。苏塞克斯大学文学教授斯蒂芬·芬德在撰写《瓦尔登湖》导读的过程中,试图澄清误解,还原一个真实的梭罗和《瓦尔登湖》的创作历程。这篇自序收入到了译林出版社的《牛津英文经典·瓦尔登湖》中译本。
(8)、1817年,他生于老弗吉尼亚路上的一所房子里。随后,他们家搬到了麻省的切姆斯福德,后来又搬去了波士顿,梭罗7岁那年,一家人还是回到了康科德。
(9)、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在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10)、我一会儿和拜占庭皇帝一同守护城墙;一会儿与亨德尔见证奇迹的发生;一会儿跟斯科特上校一起去往神秘的南极;一会儿又痛心地看着在决定命运的一分钟拿破仑惨败滑铁卢,无可奈何地看着格鲁西率领着将士们慢慢远去……
(11)、没错,这就是梭罗独居的地方,被称为“世界上最修心的地方”——瓦尔登湖。
(12)、这边房子,窗户也换了个新的,换了个能够靠在床上看风景的窗户。
(1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可以刻意地去只面对生活的本质,看看我是否能学到生活真正想传授给我的东西。以免在离开人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14)、就像梭罗所说,从圆心画出的半径有多少条,生活的方式就应该有多少种。
(15)、梭罗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追求,不同于城市人对金钱名利的执着追求,而是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他将其称之为——本能。像大多数人那样的精神生活的本能,所以他阅读、交流、思考,但同时还追求原始状态和野性的本能,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释放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可以坐在树下,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也可以坐在小船里挥舞着船桨击打着水面,看碧波泠泠,听回响不穷。他的真性情,丝毫不作为的处事,让我隔着墨香四溢的纸张,透过近两百年的光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16)、这本书是属于寂寞者的书,晚上一个人静静的看是最有感触。作者用最细腻的文字,记录了瓦尔登湖给他带来的无穷尽的灵感,那些自然和谐的画面让人向往。一个人被自然包围着,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站在湖边看着美丽的湖面,在别人看来这一切无非每天都是一样的,但在作者敏感的世界里,每天都是变幻莫测的,一阵风,一片树叶都是与众不同的,我始终相信所有的自然都是艺术,只是你不知道。这一切只能归咎于人类的无知,然而梭罗是清醒的,他放弃这个世界的所有,而选择到瓦尔登湖畔过隐居的生活。这是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但也由此可见他对于自然的热爱是胜过一切的,他是自然的崇拜者和虔诚的信奉者。
(17)、或许很多人读不懂《瓦尔登湖》,但却总能读懂书中的一两句话,或者对书中的某句话很有感悟,这其实就已经达到了读这本书的目的,我们从中获得了启发,引起了共鸣,即使我们读懂的只是其中的某句话。
(18)、梭罗也谈到过哲学,他说:“近来是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一个没有。然而教授是可羡慕的,因为教授的生活是可羡慕的,但是,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
(19)、在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义,提倡简朴生活,平淡而自然。通过《瓦尔登湖》这本书,成了处于迷惘状态的人们的“生活指南”。梭罗的进步意义:一是他关于生活意义的思考与阐示,另一个是新文体的建立。
(20)、“所谓生活的减法,是已有加法者方可尝试的。身无长物、地位卑微者凭何以此遮掩羞涩的现实?”
5、梭罗离开瓦尔登湖后去哪儿
(1)、每日清晨是自我更新的时候,清晨最有价值,万物醒悟的时辰。清晨,有清醒的头脑,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也是人精神最纯洁的时刻,梭罗关于清晨的描写诗意又富有哲学意味。梭罗提出觉醒便是生活,对清晨的觉醒,那是一种精神,要心怀无限向往,那是生命升华的状态。梭罗提出,让时光升华,才是境界最高的艺术,雕刻品味生活,让思想煜煜生辉。
(2)、我喜欢旅游,到各种地方玩,但当我待在家里时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总是喜欢和妹妹在楼上,等到吃饭时再下楼。老妈总是会喊我到楼下来,有时喊我帮忙做事,有时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边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个我都会在楼下站一会儿敷衍老妈,因为我觉得田里的景色没什么好看的。但其实这些风景和外出旅行时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只是我觉得这些太平凡普通罢了。
(3)、几百年过去了,梭罗批判过的美国政府没有垮掉,工业文明也没有停滞不前,但美国社会并未否定梭罗的“批判精神”。
(4)、相反,还把他视为思想家、英雄,树立起雕像纪念他。
(5)、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6)、可能会有人反驳我,这样一本世界名著,怎么能用“杂乱无章”来形容呢?但我想说的是,“杂乱无章”体现的是作者思维的跳跃性以及他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7)、12月,摩托车抗议退休,坏了一次,油门线被拉紧,还自己会打火。所以做了一次深度全面大检修,新刹车新前灯新机油新排气筒,涅槃重生。
(8)、“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9)、梭罗是作家、诗人、哲学家、废奴主义者、超验主义者。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认识梭罗是通过他的《瓦尔登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瓦尔登湖》在中国成为一本当之无愧的畅销书和长销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经历与沉思,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当成自己的向往与心灵的寄托。
(10)、做好一件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专心致志于你所做的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为什么要急于成功?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另一种鼓点,遵循的是另一种节拍。人啊,不要用世俗的成功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吧。而你却要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件事。
(11)、孤独让我清醒下来,我终于缓缓走出阴影。我仿佛站在瓦尔登湖畔,感受自然的勃勃生机,认清头上的北极星,心已平静如瓦尔登湖。
(12)、这本书从一问世就是有一定高度的,而后世的我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与解读,让这本书又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让许多还没有开始读的人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读不懂”的心态。
(13)、《瓦尔登湖》的最早中国译本,是由徐迟翻译、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9年10月出版的《华尔腾》。显而易见,在当时天地玄黄、百废待兴的中国,这样一本寂静的书是不合时宜的,它只能面对被遗忘的命运。
(14)、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15)、不过《瓦尔登湖》这本书却是源自它的前身《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1842年,梭罗的兄长突然过世,使他身心遭受重创。他准备写一些纪念性的文字,这需要他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不受打扰地待一段时间。他最终找到了瓦尔登湖。
(16)、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17)、作者在去那里生活后,首先亲手搭建了一座木屋。那座木屋仅仅十几个平米,这意味着他没有足够的生活区域,各种生活区域不能明确区分,他需要在床上活动甚至吃饭,设施也相当不完善。最特别的地方便是他的木屋以及他的生活完全向公众敞开。他从不锁门,过路的人甚至动物都可以自由进出,屋中的食品和用具随便取用,即使他并不在家。在梭罗的木屋中,新鲜有趣的玩意儿随处可见,趣味无穷,给人温暖和快乐。
(18)、有天下午洗衣服,抬头看见天空,划过一道魔法棒。
(19)、事实上,梭罗的接受在他的故乡美国,也是循着一条类似的路。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和《瓦尔登湖》,都应者寥寥,甚至受到批评和讥讽。但20世纪40年代以后,梭罗在美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美誉。1941年,梭罗学会成立。1985年,《瓦尔登湖》被媒体列入“塑造了美国民族性格的十本书”。曾经仅被认为是爱默生门徒的梭罗,名望和热度超过了他的导师。
(20)、当他离开瓦尔登后,曾一再反对别人模仿他的行为。他说,如果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得到,无论是在纽约、伦敦、孟买或东京。只要心中有“瓦尔登湖”。
(1)、“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2)、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3)、所以,他并不是想完全从文明社会撤离,也不是要冒险或做苦行。而是,他想直面生活,尝试“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他的“隐居”,是他个人的志趣爱好,是他作为爱默生超验主义哲学追随者的一个前卫实验,也是他对人被物质利益所驱动、工业革命对自然造成破坏的状况的一种反抗。
(4)、▼我宁可坐在一只大南瓜上,也不愿挤在天鹅绒垫子上。我宁愿坐一辆牛车,自由来去,也不愿坐什么花哨的游览车去天堂,一路上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一个人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显得越简单,寂寞将不成为其寂寞,贫困将不成为其贫困,软弱将不成为其软弱。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5)、很多人读不懂《瓦尔登湖》,那是因为《瓦尔登湖》这本书本就不是能用“懂与不懂”来衡量的。
(6)、第一次读梭罗,读的是这本《瓦尔登湖》,大概是因为我怀有一期一会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报李之下,每一次的窥探都有所得,于是才有了今天这番心情的铺陈:他实在是有几分陶潜的味道,两者贯通中西方的深涧得以共鸣,采菊人生东篱之下,可曾撷得一抹馥郁?
(7)、“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8)、没错,梭罗只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了两年,并且在此期间确实没有断绝与家人和友人的来往。但这是否构成一种瑕疵甚至“破灭”?个人生活上的一些过失或所谓“劣迹”,是否影响到了其著作和思想的真实?何怀宏在《读书》1997年3期发表的《事关梭罗》一文中,逐一反驳程映红文章中的论述,又引述理查德森说梭罗想去隐居的理由,包括“想独立生活几年”和“写出他早就想写的书”,所以“他并不想完全从社会撤退,也不是要冒险或做苦行”。读者们对梭罗“隐居”的苛刻要求,也许包含着一些误解。
(9)、梭罗的归隐跟陶渊明不同,跟我国古代的多数名人逸士不同。并非因为厌恶官场,也不是出于对污浊世事的失望才选择隐居湖畔。他的归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这一段话,恰能和很好地描述梭罗。
(10)、很简单,春有百花,还有泥巴。秋有月,还有漫长的阴雨季。夏有凉风,还有虫。冬有雪,还有寒冰。但我不写泥巴路滑,不写雨季慢长,不写虫咬,不写冷。不值得写。
(11)、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的日常生活,其中涉及大量的不常见的动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不知,在网上查询后我才清晰的将梭罗描写的画面浮现出来。瓦尔登湖,它形成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将返璞归真的美淋漓尽致的描述出来。他在书中写到“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变色的丝绸,还有像青峰宝剑,比天空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的闪现,仿佛是冬日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举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他确毫无颜色,如同装了同样数量的空气一样"。笔者描述的场景,令我向往。《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静孤独的书,也是一本智慧的书。它可以使人内心深处得到安宁。正所谓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致无声。梭罗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美丽的文字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12)、就像梭罗在书中所说:“我早已申明,我并不准备歌颂沮丧,而是要做一只金鸡,在黎明时的枝头上引吭高歌,只要将我的邻居们唤醒就行了。”
(1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自然风景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喜爱的就会感觉到凄美,不喜爱的就会感觉到寒冷。梭罗告诫人们,尽量远离约束,活得自如才好,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更多的土地上、房屋里。田地,少而勤,呵护在心,自然会得到很多乐趣。
(14)、青椒西红柿,吃到深秋,然后萝卜白菜香菜菠菜大青菜刚好能续上过冬。
(15)、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16)、作者: (美国)梭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原作名: Walden译者: 许崇信 / 林本椿 出版年: 2009-1
(17)、看不同版本《瓦尔登湖》的宣传语,能够粗略感知到它在市场上的“卖点”与定位:“宁静、恬淡、充满智慧”“超凡入圣的好书”“田园的宁静”“回归自我与自然”“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梭罗所崇尚并躬身实践的“简朴、简朴、再简朴”观念,似乎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格外能触动人们的内心。
(18)、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人匆忙而过,有谁读懂无欲无求的境界?也许梭罗读懂了,他远离喧哗,探索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学会摒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平凡的生活中找寻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19)、前些日子去探访了阳山脚下的拾房书院,它掩映在桃花从中,安详自珍。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闭门即是深山。无论是桃花源或是瓦尔登湖,也许只是寻找它来盛放一颗渴望孤静充盈的心。
(20)、梭罗以旁观者的角度思考着那些为了温饱问题不停劳作的人们,他们是否丧失了思考能力,只苟且于眼前的事务,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人像一架机器一样不停运转,才能获取一些食物果腹,生活的残酷常常让人束手无策。
(1)、"我们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匆忙于成功,不顾一切地沉湎于所谓进取?如果一个人无法跟自己的同仁并驾齐驱,可能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声。他还是随着自己早已听到的鼓点前进,不管是什么节奏,也不管它在多远的地方。"
(2)、在美国,没有哪座城市像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Concord)一样,与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
(3)、夏天蛇鼠也多。只是老鼠太聪明,粘鼠板粘一两次,基本就无效了。第三次使用,老鼠就会绕道而行。这只老鼠更极端,估计是练过,馒头放在粘鼠板上,竟然被跳上去,沿着馒头掏空吃饱后飞走。
(4)、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就像果实上的早霜,需要最温柔的呵护,才能得以保存。
(5)、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现在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的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现代的90后往往热爱看小说,玩游戏,这都是一种幻想的空间,既然物质上的现实空间里,人们不能抛开那份心去过自己想过的闲云野鹤的生活吗,那每天抽一点时间,给自己,让自己沉静在自己理想的空间里,把自己当作里面的主角,在自己的领地,无忧无虑,做上1分钟的“隐士”也是好的。所谓“大隐隐于市”。
(6)、唯心超验主义哲学(Transcendentalism)的创始人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比梭罗年长14岁,这位“康科德精神”的代表人物与梭罗的关系亦师亦友。梭罗从哈佛毕业回来时,康科德已经成了美国的一片圣地,超验主义俱乐部的集会在爱默生的家中定期举行,吸引了来自剑桥镇、波士顿,以及本地的积极分子。梭罗一直是爱默生的追随者。
(7)、瓦尔登湖,我没有去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湖,不知道它今天是否变成了某一个人的产业,可是,我们不总是可以在前面的意义上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8)、再没有人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水天相接,美好的终极。广阔的世界,孑然一人,多么奇妙的组合。
(9)、与爱默生、布朗森·奥尔科特、露易莎·梅·奥尔柯特这些在康科德居住的名人不同,梭罗是个地道的本地人。
(10)、梭罗先生这种生活是寂寞的,只身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三年。一个人建造了木屋,在安静的生活条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狩猎、捕鱼、写作并静静地沉思着人生。他为自己建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闹的田园,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他用自己的内心升华自己的思想。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