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经经典句子
(1)、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2)、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3)、8)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4)、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5)、2)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6)、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7)、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8)、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9)、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10)、扫地为何?为了净地。净地为何?为了静心。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心无挂碍,无挂而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小西天狄道传奇》
(11)、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2)、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13)、我常常跟一般年轻的女同学讲,我们学佛人不要认为这只是一首爱情诗,其实这首诗应该当成佛经看,在诗中痛苦感情的背后没有埋怨,也没有恨,她了解人生就是还债,很痛快地去偿还,而且不只自己还债,还愿意为世界上所有人还债,所以能写出愿为一滴杨枝水,洒到人间并蒂莲这么动人的诗句,不为自己的痛苦所困,而是把自己的痛苦体会了,想到世界上其它女性的痛苦,以她学佛的大愿力,希望自己将来使人间每一个家庭美满和快乐,这就是从心理上,如何将恶缘转成善缘的具体实例。
(14)、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并不讲什么心理学,心理学是外国人搞出来的一门学科,把人的心理搞成一门单独的学问,我觉得单独研究心理学,其实都有待商榷。
(15)、大学里面的心理学教授们和社会上的心理专家。通常都拥有这样的潜质,他们都有很强的洞察力,但是他们并不是谁都能够进入佛学所能达到的那种彻底境界。
(16)、即便世界与我为敌,只要心还透明,就能折射希望。卢思浩
(17)、+ 人死亡后投胎到哪里的预兆!《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1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9)、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20)、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何意义?张小娴
2、佛经中带有智慧的经典名句
(1)、+ (大悲咒)读音参考、易背卡、定课仪规、注意事项、常见问题。
(2)、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4)、点评:为什么无法可说?其实本来就没有什么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很少自己主动讲法,都是弟子问,他才回答,有人问,这就是因缘。佛讲的这个法是应机而说,佛法好比是药,对治众生百病,病没了,药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虽然《佛说阿弥陀经》是佛主动所讲,但那也是因为佛陀看到众生因缘已到,所以才不问自说的。
(5)、假如我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于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个之多。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色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有债务关系,才有父母儿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结为夫妇,然后生儿女,美其名曰天伦之乐,其实从人生深一层的体会来看,没有乐,只有苦,不过人都是喜欢苦中作乐罢了。城隍庙的这副对子,将整个人生因缘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内了。
(7)、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8)、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9)、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10)、《金刚经》,也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佛教中有许多宗派,很多宗派,都将《金刚经》视为无上宝典,加以奉持。其原因就是其义理深奥,只要经常诵读,不但能获得无上福报,真正修行的人,能明心见性,达到开慧开悟的目的。今天,就让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下《金刚经》中的经典名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当一个生命进入大自在的境界,就能够洞察生命乃至整个大千世界的一切总根源。在这种彻底的究竟心境下人的心理反应,就如一杯水中漂浮的几片叶子,了解它不过是小菜一碟。
(12)、大慧!诸善男女冢间树下阿兰若处寂静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术,或求解脱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碍不得成就,是故菩萨欲利自他不应食肉。
(13)、当错综复杂,种类多样的价值观和法则,堆积在你大脑里面的时候,你通常会在各种事情发生的时候产生各种对应的心理反应,所以说大部分的这种心理反应,只不过是你大脑存积的人为价值观的一种机械式提取。
(14)、游坦之先是无意中拾到了乔峰丢失的《易筋经》功谱,再被阿紫作为练习星宿派化功大法吸取毒汁的工具,遍身麻痒难当,乱碰乱撞,以头扣地痛苦忍受蜈蚣毒液非人的折磨。
(15)、1)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16)、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17)、身上的《易筋经》功谱掉到了地上,游坦之的泪水、鼻涕、口涎滴在了功谱上。《易筋经》功谱本无图画,一经水湿后,现出了奇怪姿势的僧人图像。游坦之循经存想,旨在使自己摆脱煎熬而已。
(18)、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而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蔡崇达
(19)、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0)、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3、佛经经典名句100句
(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2)、修行的人,就是要明白事物存在的这种空性。要明白事物不会因为你的执著而一直驻留。只有找到自己的如来本性,才能真正永久存在下去。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开悟,人的如来自性就会出来。
(3)、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4)、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5)、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6)、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7)、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8)、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9)、学习的痛苦是一时的,而没有学习的痛苦是一辈子的
(1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1)、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2)、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13)、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14)、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5)、金翅擘海(拼音):jīn chì bāi hǎi (解释):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比喻文辞笔力雄壮。(造句):天空中,一只翼闪金光的乌黑大鸟遮天避地,只见它在霎那间金翅擘海,单足擒龙,振翅游弋,好不得意。
(16)、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点评:什么是最究竟的布施?就是不住于相,无我,无他,无布施之物。我们做点善事,心里还总惦记着,希望被人知道,希望增长福报和功德,希望得到回报,还有傲慢之心,这就住相了。
(18)、佛经文字优美,很多经典名句名言典故,流传在民间的俚语俗语和故事,很多都来自佛经。比如说想入非非、天花乱坠等成语。还有很多分类方法,也是取自于佛经的论断。
(19)、这个世界告诉你,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结果的。卢思浩
(20)、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4、佛经经典名句及出处
(1)、优柔寡断的人,即使做了决定,也不能贯彻到底。
(2)、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3)、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5)、——“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南怀瑾
(6)、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7)、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8)、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9)、三车喻云花安去,生如来家辆福祉。具静律己用缘起,入报喜地梦佛世。《文心雕龙》
(10)、+ 安置经书不是小事,能助人吉运也能令人堕落不如意处
(11)、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2)、这是她所发明排遣内心苦闷的方法,一个人要想办法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消化掉,如果一直压在心头,就是对人生缘处理得不好,那是很笨的。李清照女士善于处理,但是她的心境还是很痛苦的,我们一读她的著作便知。她作的词非常有名,其中一厥词,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在一块,很凄美,这些充满伤感意味的诗句,我们年轻时都喜欢读。
(13)、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14)、注意 — 拍打拉筋后两小时内不要碰凉水、冷饮、冷风。洗手、喝水都尽量用温水。
(15)、所以,佛亲口说《法华经》是经王。其实呢,《楞严经》也是经王,为什么呢?因为《楞严经》就是《法华经》,懂得这两部经的都知道,两部经其实是一部经,《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纲举目张,瞩目归纲。《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一点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即使不懂楞严法华,也能在《楞严经》里找到一些语句:
(16)、+“药师法门的秘密——终极补肾大法。读诵一次,精气大补一次!”
(17)、“色不异空”,物质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样的。“空不异色”,世间物质都是由空组成,空和色也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9)、据说当年佛陀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他驾着车走出他繁华的城门,看到了城外平凡人的生老病死和许多疾苦。于是他决心出家要找到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
(20)、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5、高深佛经句子
(1)、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3)、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永远是成功道路上的不二法则。卢思浩
(4)、+ 从三个家庭十多年的发展对比,看出杀生造业祸及子孙!
(5)、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6)、为什么要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张小娴
(7)、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8)、我爱好《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走什么路是我自己的事。
(9)、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0)、我们中国人与无常鬼如此亲近稔熟或许是因为他是个地道的中国神,与印度佛教无源罢。鲁迅说:“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什么“人生无常”之类的话”。将无常说成是人死时勾摄生魂的使者,是来接阳间死去之人的阴差。而将无常又划分为黑无常和白无常。《红楼梦》中就有著名的《恨无常》一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荣华富贵也敌不过生死有命。黑无常和白无常虽然都是无常鬼,但是前者给恶人带来的只有灾难,而后者一方面给人带来恐惧和不安,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人带来发财的好运气。这反映了汉族民间一种观念:鬼跟人一样有善恶。
(11)、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2)、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13)、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14)、点评:一切众生的心念,都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就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我们刚想到未来,就已经变成现在了,刚想到现在,就已经变成过去了。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这一念,所以古人常说:“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离修成正果也就不远了。
(15)、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自心二法了知惟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著,不取色相,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而恒修檀波罗蜜。
(16)、那些生死悲叹,你以为是人生一世,但月亮见过太多,知道这只是尘埃一瞬。独木舟
(17)、大理段氏的一阳指,已经能让江湖人士闻名色变,作为一阳指进阶功夫的六脉神剑自然更加厉害。
(18)、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
(19)、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0)、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1)、想做的事总没有动手去做,不想做的事总勉强在做。
(2)、你一再地委屈自己,只是因为你不想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卢思浩
(3)、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
(4)、+ (可怕)吃眼补眼,吃脑补脑?相信“以形补形”竟补出了一身病!
(5)、世间犹如万花筒形形色色总是空悟得本来无一物莫教六贼日相攻
(6)、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7)、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8)、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9)、至于天下名山,多半都有寺庙。这一点不能怪僧人。我们看寺庙的来历。很多寺庙在建寺之前,选择的山顶山巅,其实都是荒山野岭。经过僧人数代的努力,慢慢的香火鼎盛。然后荒山成了名山,古寺成了名刹。
(10)、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11)、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12)、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