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尔克斯的小说语言
(1)、“我认为所有我们觉得是恶魔作祟的那些东西,都是黑人的习俗,是那女孩被父母弃之不管的情况下学会的。”
(2)、“妹妹”即“母亲”的女儿,“小偷”卡洛斯·森特诺的妹妹,文本中的“小女孩”。“妹妹”是个次要人物。“妹妹”是陪同“母亲”去拜祭哥哥的。“妹妹”只有十二岁,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妹妹”对于自己死去的哥哥,有一份源自内心深处的亲情。
(3)、*丁克一族——费尔明娜的儿子和媳妇一直没有孩子,这也让她没有为乌尔比诺家族留下血脉感到内疚,或许是他们不想要孩子,或许是其他因素不能要孩子,但全书写到子女的篇幅很少,表面上看他们是过得很幸福的。
(4)、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是其代表作,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被称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和社会景观的杰作”。
(5)、不再是风流倜傥的富家子圣地亚哥,影片男主人公的姓名——李明光——无疑是一个象征/文化符码。作为这一锁闭、贫穷、荒芜小村中唯一的民办小学教师,李明光是这里愚昧生存状态中仅有的一线光,仅有的一扇洞向外部世界的狭小而残缺的窗口(以《大众电影》等杂志的订阅为指称),仅有的一个朦胧的文明向往者(“诗作”《我是一片绿》《大水坑放歌》)。
(6)、 “那如果我们第一学期得到金栀子花奖呢?”霍埃尔问。
(7)、以下,我就来谈谈如何更好地,更深入的阅读这一本经典名著。首先了解、读懂作者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是哥仑比亚作家、记者、社会活动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除1967年创作的《百年孤独》之外,还有1985年创作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其次,读懂《百年孤独》的人物形象《百年孤独》难懂其中一长串的人名难懂。
(8)、十年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收录有这部名著的节选片断。
(9)、这部讲演稿中,涉及到了拉丁美洲的不少文化、政界名流,对读者的猎奇、学者的作家研究都颇有益。第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作家的超尘拔俗的文学才能。且不说作家少年成名,一步步登上拉美乃至世界文坛巅峰。这本并非小说的演讲集的部分篇目,堪称经典的短篇佳作。如《我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讲了作家编的一个故事。说村子里有个老太太,一天,突然有天觉得村里会有大难。儿子嘲笑老娘的胡思乱想,却被这种妄想影响了打台球时的状态,意外输了比赛。球友因而得知老太太的妄想,回家后,跟其家人提起,他的家人也被这种恐慌情绪裹挟,开始变得神经兮兮。老太太的妄想,逐渐变成了瘟疫一般的谣言,传遍了整个村子。终于有人不愿“等死”,开始逃亡,随后,大家跟进,整个村庄被遗弃。老太太的一句无心之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10)、作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11)、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哥伦比亚的咖啡和石油出口减少,国民经济再次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
(12)、他写的爱与女性都是疯狂而富有力量感的。男人如女主的父亲般懦弱,如主教的学生那样温柔而理想主义,但马尔克斯笔下的女性角色则都高傲倔强、富有生命力。例如女主的母亲强势,主动引诱女主的父亲之后夺得家中权利,说一不二;女主从小叛逆,不受拘束,有着怒放的杂草般不修边幅的生命力。这也与马尔克斯其他小说中男女性别的职能划分相符合,像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高傲、坚强、稳重、冷静的费尔明娜,像《族长的秋天》中,意志坚定的总统的母亲,又像是《百年孤独》里拥有绝对权力、撑起一整个家的母权掌有者——老祖母乌尔苏拉。
(13)、她新生的胸部看起来还是像男孩子的,但却好像涨满了一种随时可能爆炸的隐秘的能量。她身体最美好的地方是她那双大大的静默无声的脚,脚趾修长敏感得一如手指……那些装饰和化妆品没有掩盖掉她的性格:高傲的鼻子,浓密的眉毛,厚厚的嘴唇。让人想起:一头还稚嫩的年轻斗牛。
(14)、但这一古俗瓦解后的空白却不曾为现代文明的内容物所填充,它与其说被废弃,不如说被悬置了。于是,在这一古俗的逻辑中,“上面啥也没有”的白被单,只能意味着失贞,意味着存在一个未曾出场的罪人、一个“奸夫”。继发的下一链环便是雪耻复仇。退亲行为决定必须去雪耻的是新娘的家人。
(15)、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霍埃尔比父母料想的更坚决。
(1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NglGXlM2ScwBU8ltG4yRw提取码:rwni书名: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
(17)、男主人公德劳拉心灵世界尤其丰富,经历了信仰、理性和情感的激烈搏斗,他可能是小说正面描写的个性最为丰富的角色。女主、小萝莉谢尔娃的魅力,则是海伦式的,通过侧面烘托而呈现出来。
(18)、加西亚·马尔克斯把爱情写成了一种救世恩典,一种使生命具有意义的伟大力量。——《明镜周刊》
(19)、于是,明光的存在便成了小村生活中的一个畸胎、一阕遥远的回声、一个不谐的音符。因其如此,他“命定”地、而不是如原作中那样偶然地成为“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牺牲品,成为愚昧巨大的毁灭力量的施暴对象。
(20)、《百年孤独》中孤独的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受苦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怨恨和抗议。它是作者在独特研究拉美近百年历史和拉美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和想象力后形成的顽强自信。
2、马尔克斯的小说小女孩和渔夫
(1)、于是,调查的重点便转移为对犯罪动机的确认,而动机同样昭然若揭:雪耻复仇。事实上,调查的重点围绕着犯罪动机是否真切,即红杏、明光间是否存有“奸情”。对原作所作的另一处重要改编正在于此,在原作中,新娘安赫拉之婚前“失贞”是一个确凿的事实;而在影片中,这则是一个无从确认的无解之谜。
(2)、这本书的21篇文章,特别值得一看的不过以下几篇:《我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拉丁美洲的孤独》《致新千禧年》《我的朋友穆蒂斯》《敞开心扉,拥抱西语文学》。
(3)、 在学年最后的表彰中,兄弟俩被评为学校的模范生,并拿到了荣誉证书。这次他们不需要提出任何要求,因为爸爸妈妈主动问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显得十分理性,说只希望在家里举办一次聚会,招待班上的同学。
(4)、他(作家古斯塔沃)最担忧的是我对希腊和拉丁文学的看法,它们对我来说都是无聊且无用的(唯一的例外是《奥德赛》)。在我们告别前,古斯塔沃从图书馆选了一本牛皮包装的书送我,“你会成为一个好作家,但如果想要成为优秀的作家,没有希腊文学的阅读基础是不可能的。”这本书,就是索福克勒斯的戏剧集。
(5)、他哭了,眼泪就像滚烫的油滴,使他五内俱焚。他打开谢尔娃·玛丽亚的小箱子,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一件放在桌上。他挨个辨认,带着肉体的贪婪嗅闻它们,抚爱它们,用淫秽的六韵步诗对他们说话,直到自己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他脱光衣服,从工作台的抽屉里取出那把平日里碰都不敢碰的铁戒尺,满腔仇恨地抽打起自己来,狠心要把谢尔娃·玛丽亚的影子从他身体里彻底赶出去。主教心里一直牵挂着他,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一滩鲜血和眼泪中打滚。
(6)、——事实上,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好的译本。这也是它能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原因。
(7)、故事中的战争是美洲反殖民战争的缩影。主人公“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
(8)、马尔克斯没给中国版权。1991年,“伯尔尼国际版权公约”生效后,中国有好几家出版社,都曾想买下它的版权,但都被马尔克斯代理人开出的5年25万美元的版权费吓退了。而随着拉美文学近年来在中国的阅读热潮的衰退,对《百年孤独》感兴趣的出版社更是所剩无几了。故坊间全是非法出版,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百年孤独》主流出版社(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等)均不出该书的原因。大概要等老马死后50年,版权成为公版才行吧。
(9)、如若没有在这条河上的航行,就没有爱情可言:这样航行的最好产物就是那些把我们破损不堪的灵魂归还给我们的作品,而这其中不可置疑地包括这部炫目且令人心碎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托马斯·品钦
(10)、“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11)、小镇的人杀死“小偷”,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就草草埋掉了。如果不是“母亲”的到来,小镇的人根本上已经忘了他的存在。
(12)、在近500页的自传中,马尔克斯从少年时光一直写到带着青涩的求婚,母亲的影响、家族轶事,当然还有如何在朋友的鼓励下走上了创作道路。 这本自传也是马尔克斯的私人书单,他写到自己在寄宿学校上学时,每晚会在寝室和室友一起大声读书,这个时期的阅读,大多影响了一生。
(13)、该小说不仅表达了“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社会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心理距离加大。
(14)、小镇只是散布在原野上无数普通小镇中的一个,带着永恒的贫穷、愚昧、麻木的阴影,几近瘫痪状态,唯有对贫困而孱弱的母女,是无边的孤独、荒凉和沉寂中有精神支撑的生命。母女成为画面上唯一有力量的景色,荒原之中“母亲”那挺直的腰身、孱弱的身躯充满着深刻的悲剧意味。虽然如此,小镇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却构成一种模糊的意识形态力量,有力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在其中的人凭着一种集体的惯性和无意识去遵循它的法则和判断,而缺乏清醒的自我道德审判,他们对生与死并不真正关心,只是在惯性地活着而已。
(15)、《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著名的作品,为我们描绘了爱情中的执著、忠诚与命运。——《ABC》(西班牙)
(16)、作为英国短篇小说领域的创新者之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呈现出与传统短篇小说极不相同的叙事风格,经其革新后的英国短篇小说面目一新,自此开始广受世人瞩目。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誉为是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她对英语短篇小说的贡献在于她独树一帜的小说叙述艺术。她作品中的”无情节”结构的表现手法是其写作技巧和风格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小说形式,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
(17)、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超乎时间之外的故事,他是本世纪最有魅力的作家。——《芝加哥太阳时报》
(18)、当明光在极度的恐惧中试图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已在一片血泊中倒在平娃兄弟的柴刀、利斧之下。高速摄影呈现出的凶杀场景将其中的残忍、野蛮与荒诞推到了极限。而在这一镜头段落的最后时刻,明光对来得太晚的村长说出了他的“遗言”:“大叔,他们……把我杀……了。”
(19)、社会矛盾激化,人们麻木、自私、封闭、冷漠、孤独
(20)、“小心一点吧!”主教警告德劳拉,“比起利用我们的错误,主的敌人更善于利用我们的智慧。”
3、马尔克斯的小说看不懂
(1)、在“比前面几个要大一些,然而也更凄凉”的小镇里,“母亲”的儿子卡洛斯·森特诺被当做小偷打死了。他是不是小偷?无需探讨,因为人已然死去。要探讨的关键之处是小镇上的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尤其是担当灵魂“救赎”职责的“神父”对待生命的态度。对于一个“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的极端贫苦的无法确定他是否是“小偷”的年轻人的死,连“神父”都如此坦然,更何况小镇其他的人。
(2)、同年,第五代著名摄影师侯咏执导的影片《天出血》,在以主题的杂糅、混乱印证了第五代互文本关系网罗的同时,将1980年代中期经典的叙事母题——无水的土地、无偶的男人、弑父场景、乱伦故事、重写的历史场景中的政治指称——统统倾覆在一片漫延而来的沙海之中,在“天出血”时的几滴沙漠细雨间滑稽模仿式地送别了不无悲壮的1980年代。
(3)、早年的马尔克斯,害怕抛头露面,尤其害怕演讲。每次演讲都是苦役一般,勉强应承,战战兢兢。后来,他逐渐熟悉了自己的拘谨和紧张,继而,变得不再害怕演讲,最后成了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常在重大场合演讲,关注的领域,涉足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文学和哥伦毕业。
(4)、*友情爱情的双重背叛——在医生死后有报社曝光了费尔明娜父亲的一切罪行,也知道了当初是医生为岳父掩盖了一切,这些都给费尔明娜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而后紧接着爆出了医生和闺蜜的奸情,这让费尔明娜怒火中烧甚至没了生的希望。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谁能想到天天在身边的好友也和丈夫如此不堪呢,而且在医生死后闺蜜还天天陪着费尔明娜安慰她,何其讽刺。有人说这是政治博弈下的无妄之事,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是吗?世上哪有十分幸福的人,不经历点儿糟心事又怎能算完整的人生!费尔明娜算是个幸福的女人却也是个遭遇爱情友情双重背叛的可怜女人。
(5)、于是,这场嫁娶采取了最为原始的婚姻形式:换头亲。尽管木讷的李平娃也一眼看穿了这无疑是一场极不平等的“交易”,但这却是他这个三十六岁、一贫如洗的汉子唯一一个得到女人的机会,这样他才能过上一份庄户人无甚奢望的生活,才有可能了却含辛茹苦、多年守寡的母亲的心愿。
(6)、 “如果是为了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这两个孩子连一枚钉子都贏不来,”她说,“但为了那些任性的想法,他们甚至能把老师的椅子贏过来。”
(7)、 最后,爸爸妈妈既没答应也没拒绝。但是,前两年成绩一直垫底的托托和霍埃尔这一年的七月份却得到了金栀子花奖,还受到校长的公开表扬。当天下午,不用再次提出要求,他们在卧室发现了包装完整的潜水装备。接下来那个周当父母去看《巴黎最后的探戈》时,孩子们让房间里的光积到两碍深,然后像两条温顺的鲨鱼一样,漫游在家具和床底下,并从光的深处打捞出一些被遗失在黑暗中好几年的东西。
(8)、要读懂这本名著,还要习惯魔幻现实主义的这种文学手法,要习惯荒诞、怪诞、无厘头以及一些新思维。
(9)、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10)、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该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11)、由社会孤独感衍生的强烈自我意识引领阿里萨积累财产,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等待重回费尔米纳身边的机会。社会孤独感与自我意识是相互依存的。自我意识弱化使得社会孤独感加重,自我意识强化使得社会孤独感瓦解。如果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亡的揭示的是失落的自我,那么阿里萨和费尔米纳的爱情则昭示着找回了的自我。社会孤独感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心态变化,展示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刻隔阂。不仅如此,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折射出人类心灵的痛苦。马尔克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孤独感透露的信息是:并非对社会绝望,对人生悲观,将人生看做是奔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体现了对生命浓烈的爱。
(12)、有两部书写完后使人像整个儿被掏空了一般:一是《百年孤独》,一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
(13)、《敞开心扉,迎接西班牙文学》一文,讲了马尔克斯写作《百年孤独》前后的生活状况。当时,他与妻子梅赛德斯并无收入,还有俩嗷嗷待哺的孩子,生计维艰,连房租都付不起。左支右绌,勉强度日,幸亏房东的大度和帮助、出版社的及时回应,否则,真不敢想象作家的生活将会跌落到何种田地。
(14)、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15)、在金钱魔杖的点化下,一个古老的典仪必须被复活、被完成:洁白的被单上,必须点染上处女殷红的血迹。这与其说是古老典仪的要求,不如说是千金一掷的奢侈。尽管在古老的社会结构中,婚嫁始终是一种以女人为中介物的交换、“流通”行为;但在《血色清晨》的叙境中,古老婚俗的启用,却明确地具有一种“商检”性质,是对“价有所值”的确认。
(16)、尽管创作人员无疑将它作为一种愚昧信念中的无稽之谈,但无解的原因在于它无关宏旨:影片《血色清晨》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力作,而显然不是一个侦破故事。于是,围绕着影片中的调查,红杏是否“失贞”,明光是否有罪,便成了一个结构影片叙事的虚假的悬念。
(17)、显而易见,张强国在此接替了传统文化中尊者的角色,开始行使特定的权力功能。清晨的惨案与血污,事实上,是以张强国——准确地说是金钱——为元凶的。于是,这桩谋杀案与其说是愚昧对文明的戕害,黑暗对光明的肆虐,不如说是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金钱之手所书写的罪恶。
(18)、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之外并不广为人知。《百年孤独》刚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世界级作家。
(19)、这篇故事的灵感来自于马尔克斯听说的两则传闻。一则是拥有一头长发的十二岁贵族少女被患有狂犬病的恶犬咬伤而亡,另一则是一处墓穴掘出少女的头骨之外,还有铺满了整个棺材的长发。而在《爱情和其他魔鬼》中,女主自出生起从未剪过发,答应上帝将蓄发至结婚那天。
(20)、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爱情”、“情爱”、“性爱”并没有明显的区分。马尔克斯的书里很少出现“性”这个具体的字眼,他习惯使用的是“仰慕”、“爱”之类的抽象字眼。这种用法,让爱与性在他那里似乎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关系含混复杂。在马尔克斯看来,爱和性显然不应该截然分开。这符合现代人们对爱情的认识。也因此给马尔克斯书写爱情题材时所带来一种特别的味道,一种或许受到诱惑的感觉。
4、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的主人公是
(1)、他为什么伟大,因为他眼里的世界全是风景,你面对世界又看到了什么
(2)、《百年孤独》表达了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批判了拉美大陆外来者的精神侵略和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上记载的一切都不会再出现。这个遭受了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再次出现在地球上。”作者以毁灭性的结局表达了他深深的愤恨。
(3)、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4)、尤若蒂亚出场的时候,“刚满十四岁”,而席维娃·玛丽亚,这个加西亚·马尔克斯离奇的短篇历史小说《关于爱和其他魔鬼》(1994年;译本1995年)的主人公,在文章开篇时才刚满十二岁。她的母亲是“一个来自所谓店主贵族的混血悍妇:风骚、贪婪而又无耻,子宫里的饥渴能满足一个兵营”。她的父亲,卡萨尔丢勒侯爵二世,是一个“悲伤、柔弱的男人,百合花一样地苍白,因为蝙蝠趁他睡着的时候吸干了他的血”。为人父母的这两个人谁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爱可以匀给孩子,所以女孩就由这个没落家族的奴隶抚养长大,学习了他们的语言、舞蹈、宗教以及饮食——山羊的眼睛和睾丸成了她最可口的食物,还要“用猪油烹,再加上辣死人的调料”。她身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她紫铜色光灿灿的头发,因为从来没有剪过,就编成了一圈一圈的,免得妨碍她走路。
(5)、高长荣 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据称此版本由英文转译而成)
(6)、尽管他“命定”地被指认为这一无端悲剧中的唯一罪人;尽管势必是他、而不是别人,将为这愚昧的“审判”所指认,但是,在文本的叙境中,他并非必然将他的血淌尽在那贫瘠的土地上。只是因为一连串相关之典仪的未完成或曰颓坏,明光才会悲惨地死去。
(7)、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力量无穷的爱情故事,一部永恒的杰作。——《新闻周刊》
(8)、事实上,这桩“谋杀案”的双重意义在影片的片头段落已然清晰地呈现出来:环绕着清晨破败的古庙/今日的乡村小学,一个长长的运动镜头,依次呈现出这一别具意味的特定空间——似乎是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部。
(9)、事实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事为李少红提供了一个借口、一个别致而独特的事件依托来重现并改写1980年代“文明与愚昧”的经典命题;影片核心的被述事件——“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不再是一种魔幻、一种荒诞不经的偶合与残忍,而正是一场至为残忍的愚昧对文明的虐杀。
(10)、和原作一样,影片选取了回溯或曰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但与原作不同,不是一个友人数十年后的追忆,而是惨案发生后立刻开始的刑事案调查。于是,调查员的行动构成了影片中的现实行为线。但事实上,关于这桩案件并不存在着任何谜团或疑点:因为它不仅是事先张扬的、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下完成的。凶杀确认无疑、凶手确认无疑。
(11)、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就在这里。”
(12)、《族长的秋天》这是我读过的马尔克斯作品中最为震撼的一部。之所以震撼,除了故事层面而外,最重要的是这部作品的写作方法。这部作品与我读过的所有小说都不一样,包括马尔克斯本人的小说:全书分为六个长的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除了必要的间隔之外,就再没有停顿。时刻变换的叙事角度、天马行空的故事想象,都增加了我们的阅读难度。但只要你用心读完,就会觉得仿佛“已过完了好几个人生”。这部作品仍然是关于爱情、关于孤独,一个不知活了多久的族长,一段无可救药的爱情故事,人们都是活在自己内心的枷锁里,走不出去,跳不出来。人们都想要有一个真正相濡以沫的爱人,却发现原来世间最难之事,就是蓦然回首间的嫣然一笑。这部作品对后世作家如福克纳等影响巨大,可谓意识流小说的先河。马尔克斯自己评价这部作品时说道:“假如有一天人们忘记了《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是谁,那么还有《族长的秋天》使我免于被遗忘。”
(13)、 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对性别对立的讽刺与抨击,印证了法国女性主义思想,特别是克里斯蒂娃的理论。伍尔芙与克里斯蒂娃思想的共通点,即反对无限夸大女性与男性的差异,强调两性包容性,是当代女性主义文论的积极方向。
(14)、事实上,当村口土岗上,两支迎亲、送亲的队伍交错而过、喜乐齐鸣时,场景中确乎充满了别一番喜庆。但是,一如“换头亲”所蕴含的原始婚姻的意义:一旦红杏被验明为“赝品”并遭退亲,秀娥势必被抢回。喜融融的亲上加亲的表象即刻破碎,买卖、交易的内容暴露无遗。
(15)、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杰出通俗小说。硬汉达达尼安是位忠诚刚勇的剑客,他被卷入一对孪生兄弟(路易十四与神秘囚犯”铁面人”)的王位争夺漩涡里,扶助国王,打败奸臣。
(16)、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1999年马尔克斯罹患淋巴癌,2012年患老年痴呆症。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17)、 父母:每周三晚上父母都会去看电影,这周也不例外---接下来那个周当父母去看《巴黎最后的探戈》---接下来那个周当父母去看《阿尔及尔之战》
(18)、*得不到的或许才是最好的——弗洛伦蒂诺对费尔明娜爱而不得的感情。最初他想过要杀死医生以此来报复她,他的母亲害怕他做傻事将他送去远方,而在去的旅途中他被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女人夺走了他的童贞,他发现可以通过床笫之事来淡化对费尔明娜的想念,并在此路之上一去不复返。就像他的某个诗人情妇说的那样“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他用和无数女人的肉体之爱来祭奠得不到费尔明娜的灵魂之爱,哪怕因此害死两条人命。他的自卑让他不择手段地获得了可以配得上费尔明娜的名誉地位和财富时,他们都已是垂暮老人。
(19)、小说的结构,也是精心设计的。开头和结尾,两相对读后,方能深刻理解,有种侦探小说的意味在,只是这本小说并非以情节取胜了。作品的胜处,还在人物,在他们不知从何处生起的疯狂情感。或许,爱情真如瘟疫一般,极易传染。只是染病后,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还活着。
(20)、gregorythielker | 相见恨晚
5、马尔克斯的小说
(1)、 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对性别对立的讽刺与抨击,印证了法国女性主义思想,特别是克里斯蒂娃的理论。伍尔芙与克里斯蒂娃思想的共通点,即反对无限夸大女性与男性的差异,强调两性包容性,是当代女性主义文论的积极方向。
(2)、 吴健恒 译,云南人民出版社(依据波哥大1981年出版的第七版全文译出,未做任何删节)
(3)、只有在乌尔比诺死后弗洛伦蒂诺才重新检视对费尔米娜的爱情,他慢慢地通过自己的文字消弭了两人之间的隔膜。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迈的一对发现自己重坠爱河。费尔米娜担心这桩情事可能引起的丑闻,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远不分离的爱情。
(4)、“人类正是因为缺乏和马的交流才止步不前的,如果什么时候消除了这种障碍,我们就可以造出半人马来。”“爱情是一种违背天性的感情,它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带进一种自私的、不健康的依赖关系之中,感情越是强烈,就越是短暂。”
(5)、想必,这也是许多人的困境与困惑吧,说真的这真是一本有深度的书。
(6)、小说将宫廷争斗与三个火枪手的冒险经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实再现了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统治阶级之间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的政治局势。一个多世纪以来,本书已被世界各国译成多种文字,一直畅销不衰,成为一部受世人推崇的世界文学名著。
(7)、霍乱时期的爱情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创作的直接起源,是马尔克斯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一对来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温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载他们出游的船夫用桨打死了,为的是抢走他们身上带的钱。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稳定的婚姻,而且子孙满堂气这个故事与父母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杂糅在一起,为作家笔下的虚构小说奠定了时间跨度与张力结构,但是,马尔克斯更为重要的创作契机源自于他个人对爱情的理解和对拉美文化的认识。
(8)、超越一切的悲悯——是《礼拜二午睡时刻》小说的深层主题
(9)、合作联系邮箱:irisfilm@qq.com
(10)、“是魔鬼,我的神父,”德劳拉对主教说,“是最可怕的那种魔鬼。”
(11)、 “小船已经在车库里了。”午饭时爸爸宣布,“但问题是没有办法搬上来,既不能扛进电梯,也没法从楼梯搬上来,而车库里已经没有富余的地方了。”
(12)、《礼拜二午睡时刻》故事一开始多次提到的“香蕉林”等夸张变形的环境描写,不过是要强调整个拉美地区到处是一模一样的小镇:国家贫困,百姓贫穷,个体生命也没有丝毫的保障,民众对个体生命的死亡不以为然,仍处在“混沌”与“孤独”之中。
(13)、这种爱的疾病足以感染一个同样正直青春的少女。费尔明娜在阿里萨的守候和情书攻势之下,由“同情”、“消遣”、“好奇”发展到“渴望”见到他。她开始在课上偷写回信,在弥撒时偷偷收起信件,在私底下差侍女送回信。他们的感情似在一封封情意绵绵的书信中俱增。书信达两年之久时,费尔明娜答应嫁给他。即使遭到父亲的死亡威胁时,她也不忘记写一封告别信,并割发辫寄给他来明确自己的决心。
(14)、一部在写作上烂熟的小说,永远暗含丰富的哲理,充满人性的光辉。——《出版家周刊》
(15)、 谈及马尔克斯,映入眼帘的一定是魔幻现实主义、拉美文学等关键词。还记得《百年孤独》的开篇吗?这短小精悍的一句话却影响了中国文学黄金十年。莫言、余华等人也毫不掩饰地说过《百年孤独》给自己耳目一新的感觉。
(16)、如果说,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中,圣地亚哥·纳赛尔终于成了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的牺牲品,是魔幻现实主义图景中荒诞的一幕,是阴险、邪恶的人类心灵的一次曝光,是种种命运的巧合、微妙的心理动机、怪诞的机遇与偶然的汇聚;那么在《血色清晨》中,明光之死则是沉滞而又变迁中的社会、坍塌或被改写的权力、信念体系,以及愚昧的“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鲁迅语)共谋的必然。
(17)、同名短篇小说将一对贫困而孱弱的母女俩塑造为荒凉沉寂中有精神支撑的生命,她们成为作品中有力量的景色。“母亲”坚韧的形象隐喻着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通过“母亲”庄严的神情与意味深长的回答拷问着小镇人的心灵,也拷问着南美洲人民的心灵。
(18)、写在最后:很多人不喜欢看国外的小说一是因为书中人名太长记不住,二是翻译成汉字或许与作者所想有点分歧。而这部小说没有出现太多的人名,名字也不是太长读起来不那么困难,如果看多了国外的小说会发现翻译过来的文风总有类似之处。
(19)、 有人报警了。消防员强行打开五楼公寓的门,发现整个屋子直到天花板都淹没在光里。
(20)、“有时候我们会把某些我们搞不懂的事情归结为魔鬼在作祟,而不去想,会不会是我们在对上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1)、 “光就像水,拧开水龙头,它就出来了。”
(2)、然而,在叙境中,明光并不足以充当与愚昧生存相抗衡的文明使者。与其说他是文明透入的一线光,不如说他只是映出外部光照的一块残片。明光所拥有的文化,是一个已经退潮的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副产品”:“过去村里住过城里的学生,明光就是和他们学出来的,如今教村里的娃娃……”闭锁的山村曾在灾难时代的震动中瞬间裂开一道缝隙,之后又沉重而深刻地封闭起来。
(3)、奥雷连诺放过了她那已被过度榨取的魅力,离开房间的时候,“难受得想哭”。他已经——你想必已猜到——坠入了爱河。
(4)、女主的母亲是管家之女,美貌惊人、胆大包天,引诱女主的父亲而嫁入豪门,全权掌家。但她后来爱上一个奴隶,两人的生活放浪形骸、不知节制,她也从此堕落。直至这位奴隶意外死亡,女主母亲的灵魂与理智也就彻底离开她了。
(5)、如果单纯地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心思想,那么,《爱情和其他魔鬼》可能就乏善可陈了。年龄悬殊,身份差别极大的两人相恋,萝莉大叔之间的别致恋情,在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但是,写出别致韵味来的,却极其有限了。这本小说的精华,在细节,在故事展开的方式,在作家的魔幻风格。首先,小说不仅仅写爱情,还刻画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的阿尔布雷农肖,简直是金句大王。这位有这些奇葩言论:
(6)、《曼哈顿中转站》的创作风格是新颖独特的,它像是电影脚本,由众多片段剪接拼帖而成,有点像所谓的后现代文本。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但是大致上能看得出有几位人物的人生轨迹。叙事上多新闻报道的特点,简明快捷,有的特定场景生动,对话背后的意蕴也极为丰富。
(7)、寡妇雷薇卡与安平若素的“母亲”和贫困潦倒的“小偷”洛斯·森特诺形成鲜明对比。寡妇雷薇卡住在“堆满东西的房子里”却如惊弓之鸟般,长夜无眠。
(8)、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个开篇的高手,这样开始了他的故事:“那一年,我九十岁。我想给自己一份礼物——跟一个髫年少女疯狂一夜。”虽然作者1927年出生,当时还不到八十岁,但是很多自如的细节看来都是出自他自己的研究。主人公是一个作家,五十年来一直在为当地的报纸写一个叫做《和平日报》的专栏;他喜欢阅读,也会引经据典,喜欢罗马经典著作,收藏词典;会入迷地聆听古典音乐,并列出自己所选的曲目示人。他居住的城市,跟他自己一样,野性未驯,但是,它距离马格达莱纳河河口只有“二十里格”,正好临近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家乡阿拉卡塔卡。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讲述者说他父亲死的时候他三十二岁,那天“尼伦底亚条约签订,结束了千日战争”,那就应该是1902年,所以我们的主人公应该是出生于1870年,1960年的时候正好九十岁。他说他“长得难看,害羞,生错了时代”,而且“跟他上床的女人都是要他付钱的”。一个他在公车上遇到的已经洗手不干的妓女,可能是出于以前职业性的恭维习惯,说“魔鬼给了他驴子一样的那话儿是报偿他的胆小和小气”。他从未结过婚,也不养宠物,有一个忠实的仆人,那个“像印第安人一样有力粗犷”的达米亚那,照顾着他平淡的起居,走路打赤脚,免得打扰他的写作。虽然不名一文,他经常参加文化活动,并且深知声名之祸:陌生人“带着冷漠的钦佩,令人恐慌地”走近他。他的文风,借由伊迪丝·格罗斯曼专业的翻译,显示了一种斧凿般的庄重,并且妙语连连,与马尔克斯以前写的东西都不一样。《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简洁得让我们想起坚忍克己的巴西人马卡多·德·阿西斯和出生于哥伦比亚的阿尔瓦多·缪第斯,读起来却有种天鹅绒般的快感,虽然深思起来会令人不快;它有马尔克斯二十岁出头时出版的那些早熟的短篇小说中的恋尸癖倾向,老是想着活死人。
(9)、 “祝贺你们!”爸爸说,“那现在怎么办?”
(10)、《霍乱时期的爱情》如果你想要了解爱情,那么你读这本书就够了。在这本书中,马尔克斯写尽了世间所有的爱情:忠贞的、自私的、贪婪的、热烈的、平静的,总之,这世上的爱情百态,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故事的风格仍然具有鲜明的马尔克斯印记:两人的爱情始于无意间的一次回眸,之后便开始了这场世纪爱恋。但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孤独”永远是无法逃脱的宿命,人和人之间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了解,或者说很难。阿里萨与菲尔米娜年少时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在一起,当他们错过彼此后,其实对方一直住在各自心里。就像我们如今,很多人与前任分手后,其实心底一直有一个位置。他们经历了等待、守望与疾病,最终在一个动人的黄昏,扬帆远航,再不分开。马尔克斯告诉我们,孤独虽在,但爱是永恒。
(11)、人作为一个意识与物质的混同体,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生活,必须虚构出许多东西来理解自身,表达我在这里,以获得安慰和出路。而文化和精神本身就带有魔幻性,从而形成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迷宫。是人形成了魔幻的现实,现实的魔幻又塑造着人,魔幻着人。
(12)、《霍乱时期的爱情》被称为一部“爱情教科书”,小说以一对老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和描述了爱情的一切可能性:稳定而世俗的、激情而不理智的、短暂而狂热的。
(13)、她答应医生的追求有赌气的情绪,在和弗洛伦蒂诺长达几年的以书信来往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见光死的时候,在父亲要为她找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世家子弟的时候,在表姐对医生产生兴趣的时候,医生出现得恰逢其时。而医生对她也不是爱情,医生爱的是她的高傲,她的力量,她的美丽。他们的婚姻走过五十几个年头,外人羡慕的婚姻里也是满目疮痍。他们属于典型的先婚后爱,两个人的性格习惯需要彼此磨合,婆媳之间的矛盾,孩子的教育,婚内丈夫的出轨等婚姻中常见的几大问题都写进去了。对此在感情危机的时候费尔明娜选择了离家出走,但最终她仍然选择了原谅丈夫,陪丈夫走到了生命的最后。
(14)、然而,在《血色清晨》的意义网络中,对这一“谋杀案”的呈现远非如此单纯或直露。圆睁着恐怖、困惑、无辜的双眼倒在利斧下的明光,确乎是愚昧、传统势力的牺牲品,但不仅如此。从另一个角度上,明光亦因传统/愚昧生存方式的解体而丧生。
(15)、另一典仪或曰乡俗必须出演。它规定此时新娘的父兄应扬言复仇,并执刀叫骂、威胁“奸夫”;而后,村中的长者——在此应是村长——率领民兵夺下凶器、捆绑并关押扬言复仇者,直到风波平息。因这一典仪的出演,伤风败俗者背上了恶名,蒙耻的家庭修补了名誉、重获了体面。
(16)、读者看到的神父是在“午睡”,是在“打呵欠,睡意蒙眬”。而他掌管的“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好一个“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神父”安抚亡灵的基本职责彻底失去,真的是“上帝死了,众神在堕落”!“长满了锈”的两把公墓钥匙,“‘神父’本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作者在行文中不经意间点破了叙述模式的玄机,圣经文化母题的投影越来越明晰:圣彼得是耶稣大弟子,掌管着两把天国的钥匙。钥匙象征拯救,代表一种救赎的力量。
(17)、弗洛伦蒂诺将得不到的痛苦发泄在其他人身上,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渣男”,哪怕是后来对他有感情的女人他害怕事发惹费尔明娜不快也能随时弃之如敝履,毫不留情。马尔克斯将这样一个对费尔明娜灵魂上长情,肉体上对其他女人多情又无情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18)、他的破旧小屋确实长时间地吸引着两个年轻姑娘,但人们不能、也不愿去了解的是,吸引她们的,是明光生活中那一点点来自外界的信息(《大众电影》)和菲薄的文化“氛围”;在他们看来,那更像是一种无耻之徒的诱饵(“半夜三更也去,能干啥好事儿?”),或者干脆是诲盗诲淫的渊薮(《大众电影》上少女的泳装照片)。
(19)、这部作品是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也被视为他最好的作品之一。该书讲述的主题是“爱情”,道尽了爱情的各种可能性,甚至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
(20)、世人大多会选择忘记那段恋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弗洛伦蒂诺的执着偏激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用一生的放荡生活来慰藉他得不到的人和爱情,对此我不予评判。
(1)、这个故事,形象生动,极富哲理,寓意丰富,不啻为一篇精彩的小小说。
(2)、中国最著名的电影教授的最重要代表作,来了!
(3)、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在1982年推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让马尔克斯和拉美文学在国内一下火了起来,随即在文学界引领了魔幻现实风格的创作潮流;
(4)、事实上,平娃兄弟被公安机构押走的场景成为影片中另一个撕人心肺的时刻。李平娃留给他孀居的、将失去全部儿女的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妈,买化肥的钱在炕席底下,不够你再跟人借点儿!”而绝望的母亲已哽咽不能言。没有无耻的邪恶与嗜血的疯狂,没有歹徒与恶棍。有的只是太过普通的普通人,“普通”的善良,绝无奢望的微末希望。
(5)、 仝彦芳、要晓波、李建国 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我也不知道这是根据什么译来的) 另附中译本说明
(6)、有时,他又比较正常,比如,他不赞同撒谎是一种艺术天分的想法。
(7)、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小说完全由本德伦一家、众邻居及相关人员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是作者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法的又一杰作。
(8)、在我看来,马尔克斯更擅长描写细节,被疯狂的现实扭曲的历史,被难以置信的传说弄得晕头转向的人们。小说笔法幽默风趣,细节生动活泼,又与人物和情节浑然天成。
(9)、与此同时,马尔克斯的笔墨中尽显宗教对少女的摧残,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发酵成对少女的迫害,宗教在处置“被撒旦掌控”的女主时,自己本身因为其愚昧、伪善而成为了压迫人的魔鬼。
(10)、 圣诞节的时候孩子们再次要求买一条划艇。
(11)、那个十几岁的黑白混血儿,露着她那小荡妇的乳头,赤裸地躺在床上。在奥雷连诺之前,那天晚上已经有六十三个男人进过了那个房间。房间里的空气因为使用过度,又被汗水和叹息反复揉捏,已经开始变成泥浆。女孩拿掉床单,要奥雷连诺抓着另一头。床单重得像张帆布。他们把它又挤又拧,直到它恢复原本的重量。他们翻过席子,汗水从另一头流了下去。奥雷连诺担心这桩事永远都没有个头儿。
(12)、同名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通过“母亲”为儿子上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南美洲人民的生存状态。“母亲”庄严的神情与意味深长的回答拷问着小镇人的心灵,也在拷问着南美洲人的心灵。“母亲”坚韧的形象深刻地隐喻着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