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尔克斯的书看得懂吗
(1)、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妻子也不会拖着重病的身躯爬起来干活、出去赊账。
(2)、儿子在九个月前斗鸡时意外去世,留给上校老两口的遗产,只有那只鸡。这只鸡算是夫妇俩的念想,等三个月后斗鸡大会赢了钱,去世的儿子知道了一定会高兴,他们的生活也会有着落。即使养这只鸡是很大的负担,上校也舍不得卖掉它。
(3)、而且这个故事极其精彩,构思极其严密、逻辑极其精巧。
(4)、是一部探究复杂人性的小说,描写了牧师与盲女的灵魂碰撞以及矛盾冲突,对真理的热爱,直面人性阴暗面,希望能够得到救赎。
(5)、这部小说不仅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还展现了作者在诗歌和音乐方面的艺术素养,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是马尔克斯文学成就最高的杰作。那淋漓尽致富有节奏的音乐性的语言,令人着迷,在一气呵成的段落中,在那没有任何停顿的独白中,阅读者仿佛踏着节拍跳跃前进。那些顶天立地的长句,铺陈出排山倒海的豪迈,渲染出滚滚如长江黄河的气势。《族长的秋天》的华美不仅在气派,更为出彩的是山川、星辰、游鱼、飞花均可入戏,笔可驱尘埃、枯木,金银铜铁也摇曳生姿,格局之大可以将世间万物在文字间沸腾!
(6)、原本在马尔克斯的计划里是要写三部自传,但第一部出版后他的身体状况就开始变得很糟糕,直到2014年他逝世,我们也没能等来后面两部。
(7)、(不止书单)父母一定不能错过的4本书籍,不然会后悔哦!
(8)、有小说家云:像托尔斯泰那样的珠穆朗玛峰,我们不可能有人超越,因而只能寻找矮小的山丘或峁梁。这无疑是聪明的回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或者绕过经典。相反,我们要通过这些人类艺术的最高典范去确定我们努力的方向。这些传统经典最大的意义就是确定了小说精神,提供了可供参照和镜鉴的精神维度、价值判断和审美经验。这些与作者的生命同构的深刻经典,面向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以对生活的合理性和生存的目的性的追寻和确认,对生命的神秘性的勘探,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索,获得了经典的地位。它们如同艺术长河中的北斗,具有方向性的意义。笔者这本薄书无甚高论,企图通过自己对经典形态小说和小说精神的粗浅理解,去衡定二十世纪后半期至今的中国小说。回顾这六七十年的中国小说,自由和诗意这对小说的“天足”,先是被时代的裹脚布束缚,甚至遭受惨烈的“刖刑”。哭哭啼啼的“伤痕”文学拉开了新时代的文学帷幕,小说逐渐走上了康健之路。然而好景不长,它又被市场化、商业化、消费化的狂风巨浪裹挟。三十年的时光流转,塑造了今日“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迷离图景。名目众多的文学奖项甚至包括渴盼已久的国际巨奖也无法改变颓败的文学景观,任何神圣伟大的东西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都会大打折扣,足见这个“染缸”或者“酱缸”的厉害。窃以为,中国小说家不将自己身上的“狼奶”“奴性”和毒素挤出去,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遵从灵魂的自由召唤,不肩负起文学的使命和责任,不“沉浸在自我之中”,绝不可能创作出具有陌生性、原创性的杰作来。这里借用的赫尔岑所言的“沉浸在自我之中”,“不仅需要心灵非常深邃,足以随时自由潜隐,而且得具备独立自主、巍然不动的惊人力量”。可叹的是,“在卑鄙龌龊、沉闷窒息、没有出路的环境中,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人是不多的”。
(9)、这个故事,形象生动,极富哲理,寓意丰富,不啻为一篇精彩的小小说。
(10)、固然为那些谈判成功获释的人质而高兴,可是对于这一存在于阴暗角落的事件而心生忌惮。
(11)、(不止书单)《前任3》:别让爱情毁在所谓的“面子”下
(12)、作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原作名: Delamoryotrosdemonios译者: 陶玉平出版年: 2016-1页数: 188
(13)、《百年孤独》这部经典的文学巨著,自1967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这本书集合了欲望,权势,孤独以及爱情,通过七代人的家族命运和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并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14)、获奖后,马尔克斯用世间最普通常见的主题——“爱情”,回应了诺奖的肯定,也完成了他生命中几乎可视作最好的一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
(1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6a9OPKH8D6X7pC4aS1gBQ提取码:ebit 书名: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
(16)、外公最初几次带我出门旅行时,我就被这个名字吸引,长大后才发觉,我喜欢的是它诗一般悦耳的读音。
(17)、马尔克斯于2014年辞世。逝世当天,哥伦比亚将举国哀悼3天,政府机构降半旗,总统曼努埃尔·桑托斯发表电视讲话说,马尔克斯的去世给哥伦比亚留下了一千年的孤独和悲伤!
(18)、比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是一个无政府自由派,他战败后通过不停地制作小金鱼来挤占所有时间。而他母亲对此不屑,认为他做小金鱼卖钱不是个好生意,不过是不停地做小金鱼、卖小金鱼、再用卖来的钱去买材料继续做小金鱼,不断循环往复,甚至卖得越多、做得越累。正是读到此处,我顿时有了不同的感悟——《百年孤独》不全是讲这一百多年间七代人相似的孤独,我看到的是他们在抵抗生活和所处环境中不断袭来的烦扰,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和处理那些繁杂与枯燥,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通过制作小金鱼,来让自己无暇思考,以此寻求孤独。
(19)、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我其实是非常理解的。因为对于一个创作者或者作家来说,他创作出来的不管是《百年孤独》也好,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也好,这些都是他的心血之作。
(20)、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拉美文学的泰斗,作品畅销全球,所受关注度堪比电影明星。而他本人真正想扮演的角色只有一个,古老又神秘——讲故事的人。《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精选了这位讲故事大师二十多年间接受的重要采访,清晰而系统地勾勒出他早期、中期乃至后期的创作脉络,更为了解和研究马尔克斯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这里汇集了马尔克斯的“即兴创作”,他尽情讲述着亦真亦幻的故事:他的童年、外祖父母、爱情;他的记者生涯、创作的艰辛与愉悦;他的卡夫卡、福克纳;他的加勒比根基、左翼立场、他与卡斯特罗的友谊;他对电影、音乐的看法……这部访谈录就像一个故事魔盒,记录了马尔克斯的真实声音、私密时刻、思想火花。魔幻现实在这里流淌,谈话的艺术在这里尽显。
2、马尔克斯的书好看吗
(1)、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线索就是斗鸡的出现,对于它的喂养和去留问题的描述和争论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即通过一只有特殊意义的鸡来串联起整个小说的节奏和叙述,鸡的出场便交代了儿子的死因。另一方面这只鸡的出现也具有荒诞性,在这个军事独裁统治下的小镇,人们连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都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还要期待这只“全省最棒的公鸡”在斗鸡会上崭露头角,去关心斗鸡这种很荒诞的事,极具嘲讽意义。如果说小说中生活窘迫,吃饭问题表现出一种现实性,那么如何解决吃饭问题,无论是抱希望于上校的退休金的来信,还是抱希望与那一只斗鸡身上以及这一等待的过程中和斗鸡喂养、去留问题的争论中,这些都表现为某种现代性和荒诞性,是对这种困苦生活的一种戏谑和讽刺,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2)、这部讲演稿中,涉及到了拉丁美洲的不少文化、政界名流,对读者的猎奇、学者的作家研究都颇有益。第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作家的超尘拔俗的文学才能。且不说作家少年成名,一步步登上拉美乃至世界文坛巅峰。这本并非小说的演讲集的部分篇目,堪称经典的短篇佳作。如《我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讲了作家编的一个故事。说村子里有个老太太,一天,突然有天觉得村里会有大难。儿子嘲笑老娘的胡思乱想,却被这种妄想影响了打台球时的状态,意外输了比赛。球友因而得知老太太的妄想,回家后,跟其家人提起,他的家人也被这种恐慌情绪裹挟,开始变得神经兮兮。老太太的妄想,逐渐变成了瘟疫一般的谣言,传遍了整个村子。终于有人不愿“等死”,开始逃亡,随后,大家跟进,整个村庄被遗弃。老太太的一句无心之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3)、在好友的祝福声中,我感觉已经准备好去生吞剩下的七十三年,迎接我人生中第一个百年的到来。
(4)、马尔克斯:它在问世之前就已经被我自己超越了。事实上,我认为我最好的作品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5)、大多数人是觉得荒唐,这无疑也是当代社会大众的常态,居安而忘危,眼前的危险视作玩笑——当然也有漠然(最后的看戏);对警官的反应存在着暗讽——因为先前约好的牌局而走进了俱乐部;而真正有资格与义务去告诉圣地亚哥消息的人却或多或少嫌麻烦,怕笑话亦或是害怕引祸上身与之擦肩而过;最后是亲人:未婚妻在知道圣地亚哥将有杀生之祸后的反应是不问一句缘由,任由着自以为的原因将圣地亚哥拒之门外然后独自悲伤。如今的人们何尝不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而拒绝事实呢? 而最后母亲的部分有些黑色幽默,倒也是魔幻形式主义的精髓所在。
(6)、个人觉得《百年孤独》后半本更精彩。看似多欲但又异常枯燥乏味的文字下,潜藏了对人性不同层次的观察,以及对时间的超脱感受。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于不同人物的性格或命运的主观态度,谈不上嘲讽,更像是一种直白的揭露,以一个个事件的发生与结束,让我们自己去对人物和情节做出判断。
(7)、西方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有“死亡之吻”的说法,指的是获奖作家在得奖后江郎才尽,再也没有写出过突破性的作品,而马尔克斯正是打破这个“魔咒”的人。
(8)、故事的情节对我来说不是印象最深的,整部作品带给人的感觉是。就是说,我觉得好浪漫呀。给人的感觉整个阅读状态迷迷糊糊的,像罩在雾里一样,太阳特别烤动作都慢吞吞的。我记得有一段写女儿的丈夫马丁靠在她肩头,十二月的天空像个光彩夺目的大球,亮晶晶的和琉璃一样。我说:“我在想现在只差下点雨了。”
(9)、上校的等待没有终点。据说故事的原型是他的外祖父。
(10)、那时的他根本想不到,自己的愿望会在何等程度上得到满足:记者他一当就是四十年,几乎见证了他人生的每个重大时刻,被他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他的写作生涯也自此开启,直到到达作家成就的巅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1)、斗鸡是死去的儿子留下来的,是他们唯一的财产。
(12)、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书单狗推过N多次毛姆的作品。
(13)、 女孩问过他,是不是真的像歌里唱的那样,爱情能战胜一切。 “没错,”他答道,“可你最好别信。”
(14)、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诺奖得主莫言是这样说的:“1984年我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我怎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
(15)、在读完之后,我马上写了一篇书评,当时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曾经想到过或者说期待过,他为什么没有被拍成电影或者是电视剧。后来在2019年的时候,Netflix竟然买下了《百年孤独》的影视版权,这个让我一度兴奋的不行。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就在朋友圈兴奋地发布了这个消息。
(16)、2011年,由新经典发行,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这部《百年孤独》的简体中文版出版。我当时读完的感受真的是非常的震撼,而且这本书的翻译也翻译得特别好。你能够非常清晰地理解,马尔克斯在这本书当中想要表达的深刻的内容。
(17)、“灵感”这个词既可恶又真实,它稍纵即逝,却摧枯拉朽。
(18)、异域风情满溢的香蕉种植园,冰得烫手的鲷鱼,幽灵般消失的电车,像水一样淹死孩子的灯光,赤裸的玻利瓦尔,大开杀戒的独裁者……
(19)、同一时期,我只见过大诗人路易斯·卡洛斯·洛佩斯,他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独眼人”。
(20)、“希望是不能拿来吃,但它能支撑你活下去。”上校如是说。
3、马尔克斯的书看不下去
(1)、文中说到传教士劝姘居的女性结婚时,有段尖锐且真实的描写:面对上帝的恩典,女人们会说出一些切切实实的理由替自己辩护,她们说结了婚以后男人就会觉得有权让自己的合法妻子比没结婚时的相好干更重的活,自己却躺在吊床上睡大觉。
(2)、我们都知道马尔克斯是不可逾越的文学巨匠,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读得进去这位大师的作品,有人说,“马尔克斯的作品神秘而繁复,只有愿意忍受孤独的人,才能静下心读懂他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3)、但我想更重要但是,它让我们思考,让我们犹疑,而不是粗暴地去判断。
(4)、本来对于弗洛伦蒂诺的大致人生是有了解的,所以应该大多女性都会讨厌他的放荡而且冠以忠贞爱情,就是现在很多人讨厌的白月光情结。但当医生死后,他的执着却愈发打动了我,或者我就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
(5)、《霍乱时期的爱情》如果你想要了解爱情,那么你读这本书就够了。在这本书中,马尔克斯写尽了世间所有的爱情:忠贞的、自私的、贪婪的、热烈的、平静的,总之,这世上的爱情百态,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故事的风格仍然具有鲜明的马尔克斯印记:两人的爱情始于无意间的一次回眸,之后便开始了这场世纪爱恋。但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孤独”永远是无法逃脱的宿命,人和人之间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了解,或者说很难。阿里萨与菲尔米娜年少时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在一起,当他们错过彼此后,其实对方一直住在各自心里。就像我们如今,很多人与前任分手后,其实心底一直有一个位置。他们经历了等待、守望与疾病,最终在一个动人的黄昏,扬帆远航,再不分开。马尔克斯告诉我们,孤独虽在,但爱是永恒。
(6)、 生命中只有两样东西不可缺少:诗歌和爱情。送一首诗给你的爱情!
(7)、传闻死神提前三年就给某人预告了死期,她能否如期赴约?详见《死神是个很不守时的妇人》。
(8)、我没听说过甚至也没琢磨过它的含义;等我偶然在一本百科全书上看到解释(热带植物,类似于吉贝,不开花,不结果,木质轻盈、多孔,适合做独木舟或厨房用具)时,我已经把它当作一个虚构的镇名,在三本书里用过了;后来我又在《大英百科全书》上见过,说坦噶尼喀有一个名叫马孔多的种族,居无定所,四海为家。
(9)、接下来几个月,我把这些书通读了一遍,有些读得很仔细,有些则不然。就这样,我终于走出了文学创作的瓶颈。
(10)、可这退伍金有多难等呢?自从国家通过了给退伍军人颁发退伍金的法令,上校光申请得到批准就花了八年时间,之后又用了六年时间才把自己的名字登记上去。从那儿以后,他就一直在等写给他的信,一等就是十几年。
(11)、我无意去探究《百年孤独》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一如我之前在问答《白鹿原的思想》一文中所说: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那个国家,那片土地,那段历史深沉而炙热的爱。
(12)、到了最后,上校对妻子“你说,你吃什么?”的回答,可以解释。“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的一部”。对敌人的任何恐惧,都来自于想象,想象一种失去,一个终结。对于一个等待者,如果他信心十足,那么即使时间再久,他也不会感到惶恐。一旦一个人足够倔强,坚信应得的终会得到,那么到最后,他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13)、作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原作名: Elamorenlostiemposdelcólera译者: 杨玲出版年: 2012-9-1页数: 401
(1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的生活与创作有着同样的“种子”,自家乡生活的种子中、从非虚构写作的种子里,结出了最令人惊奇的文学果实。《回到种子里去》将这两颗“种子”融为一体,以五十篇精彩代表作见证加西亚•马尔克斯四十年成长之路,构成一部回溯本源、回归本心之作。
(15)、马尔克斯嗜好可乐,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会边说边不停地喝着可乐。他言谈风趣幽默,调侃着获得诺奖唯一的好处,就在于不需要排队......
(16)、或许,我们认识和纪念这位文学大师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理解他的作品。
(17)、他住在古城中心古塔布隆街一栋古色古香的房子里,生于斯,长于斯,不扰人,鲜会客——几位老友除外,而他大诗人的名气在他的一生中持续增长,唯有身后名才能如此只涨不退。
(18)、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奥兰多》;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
(19)、我是在高中的课堂上看完这本书。虽然当时似乎没有能力看懂,但却完全的,无法自拔地沉浸其中,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合上书本之后,整个人晃晃悠悠。脑海中仿佛有沙子飘过,那是奥雷里亚诺家族在时光里化作尘埃。
(20)、这本书的21篇文章,特别值得一看的不过以下几篇:《我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拉丁美洲的孤独》《致新千禧年》《我的朋友穆蒂斯》《敞开心扉,拥抱西语文学》。
4、马尔克斯的书怎么样
(1)、★十一堂诺奖大师文学课,展现马尔克斯二十多年创作脉络,绘制马尔克斯私人文学图谱。
(2)、其次,《百年孤独》中融合了多种写作手法,所以整部作品的写作质量也是上乘的,这也是它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在《百年孤独》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优秀的写作手法,例如福克纳最擅长的叙述方法、鲁尔福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等,这都是马尔克斯“集百家之长”的写法所致,最重要的是马尔克斯的写作尽管是借鉴了很多优秀前辈的手法,但是他的作品中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他自己朴实的写作风格,这一点也是相当难得的。
(3)、《加西亚·马尔克斯长篇小说全集》除了收录马尔克斯最著名的两部作品《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外,还包括了《族长的秋天》《恶时辰》《迷宫中的将军》《爱情和其他魔鬼》四本书。
(4)、小说开篇就写到:“上校打开咖啡罐,发现罐里只剩下一小勺咖啡了。他从炉子上端下锅来,把里面的水往地上泼去一半,然后用小刀把罐里最后一点儿混着铁锈的咖啡末刮进锅里。”看到这马上想到了《百年孤独》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经典小说的开头总会给人期待和惊喜,两种不同风格的开头也暗含了两部作品不同的纬度和表达,《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日常是生活,是用小刀刮进锅里的混着铁锈的咖啡末,这与作者以往作品中魔幻和夸张的色彩都不同,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叙述和克制,而《百年孤独》从行刑队和遥远的下午开始便建构起了宏大的叙事。《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段开头,通过短短几句把窘迫的生活刻画的如此精致和细腻,“一小勺”“泼去一半”“一点儿”,这种描述让读者忘记了穷困生活所带来的那种粗暴的脏乱的刻板印象,而具有了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在缓解现实压力的同时,也从侧面衬托出了上校生活中的美学意蕴和他身上所凸显的那种气质。像这样的描写小说中还有很多,“这老太太简直就是由几块白色软骨构成的,靠一根僵硬、弯曲的脊柱勉力支撑;呼吸困难使得她问话的口气像在陈述事实。”“上校不像鹦鹉,他是个枯瘦的老头,浑身的硬骨头就像是用螺丝钉螺帽接起来的一样,唯有双眼倒是炯炯有神,看上去才不像是在福尔马林药水里泡着的。”
(5)、爸妈在巴兰基亚穷得揭不开锅,我却因祸得福,跟妈妈特别亲,不是常人理解的那种母子情,而是对她五体投地地崇拜。
(6)、在处处碰壁、举步维艰的城市里生活,周日无爱的下午最难捱。
(7)、《族长的秋天》这是我读过的马尔克斯作品中最为震撼的一部。之所以震撼,除了故事层面而外,最重要的是这部作品的写作方法。这部作品与我读过的所有小说都不一样,包括马尔克斯本人的小说:全书分为六个长的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除了必要的间隔之外,就再没有停顿。时刻变换的叙事角度、天马行空的故事想象,都增加了我们的阅读难度。但只要你用心读完,就会觉得仿佛“已过完了好几个人生”。这部作品仍然是关于爱情、关于孤独,一个不知活了多久的族长,一段无可救药的爱情故事,人们都是活在自己内心的枷锁里,走不出去,跳不出来。人们都想要有一个真正相濡以沫的爱人,却发现原来世间最难之事,就是蓦然回首间的嫣然一笑。这部作品对后世作家如福克纳等影响巨大,可谓意识流小说的先河。马尔克斯自己评价这部作品时说道:“假如有一天人们忘记了《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是谁,那么还有《族长的秋天》使我免于被遗忘。”
(8)、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
(9)、一成不变的心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0)、有一晚,维加带回刚买的三本书,和往常一样,随手借给我一本当枕边书,好让我睡个好觉。
(11)、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始终没有摆脱孤独,时间在一百年之后仿佛第一代先祖发现的那样永远停留在星期马孔多的一切都陷入停滞不前。直到家族中的最后一代人被刚一出生就被蚂蚁吃掉,马孔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之中。
(12)、《百年孤独》创作草稿/笔记首度披露,想看看“史上无争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要花多大力气改稿?详见《布恩迪亚家的房子》。
(13)、一百多年前,契诃夫说:“生活正在逐日变得复杂,而人们却明显地变愚蠢了。”契诃夫所说的这种“脱榫”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已全面、彻底地浸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万物破碎、价值虚无、意义消解,一切坚固的东西崩碎坍塌,一切神圣的东西烟消云散。这种“脱榫”最大的特征,就是“五四”之后所确立的人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在中国刚露出胚芽,就被专制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东风”与“西风”摧残殆尽。文学不再以追求、创造人类自己境界的能动主体为使命,而是以怀疑、孤独、分裂和绝望为主题。别人的故事成了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的故事却无法成为别人的故事。在“别人”和“我们”之间,我们做不到帕慕克所说的双向通达。模仿在我们绝大多数作家那里,已经等同于创造。我们是数字意义上的“文学大国”,却是文学意义上的“蕞尔小邦”。作品数量在几何级数上增长,原创性和创造力却裹足不前甚至急剧下滑。那些所谓反映现实的峻切沉痛之作,不是被表层的现实捆绑,就是沉湎于报告文学式的浮光掠影,或是迷恋于下水道的腐败景观,无法深入生活和存在的腹地,刺透荒诞现实的本质,升腾出有价值思考和有精神意义的气象。那么,我们还需要文学干什么?
(14)、马尔克斯的自传只写到了他的二十八岁,做了五年记者后成为真正的作家。
(15)、我一直对这个开头记忆尤深。这本书我只看了一遍,且时间间隔很久了,所以对情节,人名都可能有错误的地方。请谨慎阅读。比如说,开头这句话就是我凭记忆打出来的。
(16)、 本书全面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
(17)、直到2008年,陈明俊总编辑给马尔克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当年您在巴黎隔街深情喊着“大师!”向您的偶像海明威致敬一样,我们正隔着太平洋竭尽全力高喊着“大师”向您致敬。我们相信,如果您听到了,您一定会像海明威一样挥一挥手,大声喊道:“你好,朋友!”
(18)、你或许喜欢马尔克斯,看过《百年孤独》,却不一定了解这位众多荣誉加身的文学大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你的迷惑能在《马尔克斯:最后的访谈》中能找到答案。这本薄薄的小书共收录了四篇访谈,马尔克斯的人生经历、写作秘诀、生活习惯,以及作品背后的点点滴滴都在交谈中慢慢浮现。
(19)、马尔克斯的大量作品都带有拉美文化色彩,如果您想更好理解马尔克斯的小说,建议您也了解一点拉美文化历史哟(在这里,顺便推荐下《丰饶的苦难》和《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20)、无法掌控自己身体和命运的埃伦蒂拉,在祖母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得通过出卖身体为祖母获得金钱。
5、马尔克斯的书有哪些
(1)、隔了半个世纪,有些书名我忘了,至少有一本海明威的,好像是短篇小说集,在他的作品中,巴兰基亚那三位最爱的就是那本,一本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无疑也是短篇小说集。
(2)、我们是一群北美人文保守群体在美国所成立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推广人文经典和保守理念,以抗衡当今世界的左翼浪潮,透过带领人们重拾人文经典,思考重要问题。
(3)、记者:有人说《百年孤独》是一部不可超越的作品,即使它的作者也不能超越。对此你怎么看?
(4)、如果我人到末年,行将就土大抵会更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现在只有君生我已老的苍凉落寞。
(5)、这个世界能够拥有的只有冷漠,只有暴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唯一能够横行的,就是魔鬼。
(6)、还有约翰·多斯·帕索斯的《曼哈顿中转站》,好像还有他的另外一本。
(7)、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一辈子都在等待的上校,自内战结束等了五六十年。可他并不像基督山伯爵爱德蒙·唐泰斯说的那样幸运,“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等到的东西屈指可数。
(8)、本书的内容有些庞杂,有小说精神的阐发、小说谱系的梳理、作品版本的考校以及具体作品的批评分析,但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小说精神”这个暗格而展开的。限于本人水平和学力,所见可能鼠目寸光,所论未免严苛,不虞和谫陋之处,祈求方家和读者批评赐正!
(9)、我想起《镜子》,是另一种细思极恐的环形。也想起了《深刻失忆》,故事结束之后,极致的孤独感会迅速充满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10)、王鹏程1979年生于陕西永寿,文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曾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鲁迅研究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数项。曾获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汇优秀论文奖(2014)、第四届陕西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5)等。
(11)、文坛充满喧哗与骚动,文学成为一个充满现实意义和世俗价值的名利场。文学丧失了语言、修辞、想象和精神上的自律性,无法处理现实的纷乱颓败,也无法提供心灵的安妥,更遑论兑现奔向丰富、深沉以及多样世界的承诺。我们没有能力给现实和存在赋予“意义”。这种“意义”,正是文学存在的必要。这种“意义”,在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祺等那里,也曾昙花一现。而前辈们无法同化的、气象迥异的陌生性以及生机勃发的创造性,在当下文学里,却气若游丝或尚付阙如。我们不缺乏“写法”,却无法彰显出“意义”。我
(12)、 《活着为了讲述》这本书大家应该都读过,而马尔克斯就用这本书告诉读者,他仅仅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VV今天推荐4本在他阅读书单里的书籍,了解艺术大师的精神世界。
(13)、马尔克斯+肯德基的形象(此为Noscens团队的设计)
(14)、主人公是一位75岁的上校,他每周五都会去码头等待邮船,希望能收到政府寄来的抚恤金。这样的等待已经持续了15年。
(15)、对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来说,之前也因为版权问题,在国内有过一段不是很光彩的故事。马尔克斯来中国做访问,去了北京和上海。
(16)、这二十一篇演讲稿,大致勾勒出了作家参加社会活动的轨迹,可视作马尔克斯的简要的传记资料。其次,这本书是了解小说家马尔克斯生平和个性的重要参考。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小说家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越多,小说家自身的个性越是不鲜明。”如果我们只读《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小说,很难对马尔克斯本人有所了解。《我不是来演讲的》和《活着为了讲述》等书,作为小说家的自述文字,对了解其生平具有特别的参考。甚至对了解文学创作都极具帮助。
(17)、我投入了那么多的爱与痛,毕恭毕敬地戏仿旷世奇才卡夫卡,如今读来,全是晦涩难懂、支离破碎的自言自语。
(18)、《青木川》:在历史的缝隙里窥视“土匪”的秘密
(19)、总统似乎忙得够呛,竟还有时间一丝不苟地整饬外表,有资格用刀片在他脖子上划来划去的理发师姓甚名谁?详见《总统的理发师》。
(20)、所有资源收集于网络,仅用于试读及购买图书之参考,切勿用于其他用途,请支持购买正版书籍!
(1)、圣女果、西梅炒土豆?浙大杭州科创中心“黑暗”料理节来了!
(2)、从出生到少年时代,记忆关注未来,忽视过去。因此,我那时对故乡的记忆才会一如往昔,未被乡愁理想化。
(3)、《被开垦的处女地》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考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