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尔克斯的简介
(1)、我们不喝水,不喘气,只抽烟,人生苦短,只怕来不及畅所欲言。
(2)、代表作: 《百年孤独》《枯枝败叶》《霍乱时期的爱情》《格兰德大妈的葬礼》《迷宫里的将军》《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不是来演讲的》等。
(3)、在中国,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带有魔幻现实主义意味的电影。顾长卫2011年的《最爱》,就颇具几分《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影子,借一个艾滋病重度感染感染的乡村,演绎了一则啼笑皆非的荒诞寓言。国内在这方面最优秀的诠释者,当属姜文。无论是《太阳照常升起》还是《让子弹飞》,都以那种承袭自远方南美大陆的独特气质而感染观众。
(4)、看似离死亡很远的我们,离四周的恶意却很近。
(5)、如果你在《百年孤独》的非线性时间里迷失了的话,不妨抓住一个名字:布恩迪亚上校。他就像是一个纽扣,串联起了家族里各个人的故事,直到死后仍作为传说存在。个中情节有很多大家解说过,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但我觉得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马尔克斯对宗教的理解,这体现在“美人儿”蕾梅黛丝的故事上,尤其是她与奥雷利亚诺第二的妻子,费尔南达的对比。
(6)、然后便是自由d和保守d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俨然是对充满戏剧性变化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艺术夸张。紧接着是兴建工厂和铺设铁路,由于资本的进入,马孔多变成了一个有资本统领的新的存在。最终,马尔克斯为这个世界选择了毁灭。
(7)、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8)、你认为《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讲的是爱情吗?(或者说,除了爱情,还讲了什么呢?)
(9)、我们让人打扫了墙壁;又叫人砍去了院子里的灌木丛,仿佛我们把寂静夜晚里的那些细碎垃圾一扫而光了。可我们后来确实没再看见她走来走去,也没再听见她说蛐蛐什么的,直到那一天,吃完晚饭后,她看着我们——往水泥地面上坐下去的时候,眼光也一直没离开我们——对我们说:“我就待在这里了,坐着。”我们都打了个冷战,因为我们看见,她已经开始像某种东西了,几乎就像死亡本身。
(10)、有人说,打败你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和你一样陷入困境的人。比起没钱,很多人更怕的是没有希望。
(11)、他认为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文学作品才有份量,因此,他每晚乐此不疲地在床上阅读博尔赫斯又极其讨厌全世界都热爱的博尔赫斯,略萨毫不避讳表示对博尔赫斯的崇敬,而我们的马大师对与他竞逐诺贝尔文学奖的博大师说,我只对你的语言感兴趣。
(12)、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于马尔克斯对疾病的描写。大致了解过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就会明白,疾病往往承载着某种特殊的大众共识,比如清朝时往往认为肺结核是一种“文人病”。《族》中总统的疝气似乎也象征着他作为真实的人的那一面的腐败,在其制造自己的替身时,甚至也要把疝气也复制过去;但另一方面,总统却又要制造自身不断复活的假象,这也是他一次次“假死”的原因。这就反应了极端的权力对一个人所造成的异变:一边与死亡共枕,一边又要拥抱不朽。我想不大起来名字了,但是《族》中的总统年轻时曾经在马尔克斯的另一篇短篇里出现过,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其描写与《族》中相对照,还是不难判断出来。这两者放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看出来其一生中的异变。独裁者也曾是普通人。
(13)、「凡是已经发生的,换一种方式也会必然发生」
(14)、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台湾多译为尤萨或罗萨。
(15)、本文根据首图讲坛·社科讲堂讲座《马尔克斯及其创作》的内容整理编辑而成
(16)、马尔克斯花了30年时间,在一部不到10万字的作品中,甩出了5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密集交错地呈现了几个涉事家族的男男女女,甚至白描残暴至极的杀人场景。只是为了说宿命吗?显然不是,他是为了通过宿命,让人们看到背后那双推手和冷笑的嘴角到底是谁。
(17)、谈到作品中人物的死亡,对作家来说就像他现实朋友中的离去,这非常令人悲伤,又似乎无从悲伤,就像对命运的顺应和接受。比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塑造的祖母级人物、马孔多的拓荒者乌拉苏尔,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支柱,中途倒下小说就得结束,所以马尔克斯让她活到了120多岁,直到差不多马孔多这个小镇从地图上被抹去。所以说,“一个作者不会杀死他笔下的人物,人物是自己死去的。”这又让我们一再复想起现实与虚构在一部作品中的比例尺度,和它们的重叠关系,以及让读者信服间的微妙……
(18)、其实还有很多人,他们早已被生活磨光了这样大开大合的情绪,他们只是选择对一切都不在乎了。但是冷漠麻木,却是人性最危险的地方。因为它会绝缘爱,却让恨指数增长。
(19)、而另一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改编过程则更为曲折。相中了这部作品的斯科特·斯坦多夫(《人性的污点》《帝国的毁灭》等片的制片人)为了将它拍成电影,专门成立了一个制片公司。多次与马尔克斯联系版权购买事宜,但遭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拒绝回应。这个过程长达三年,为此斯坦多夫给马尔克斯发去了无数邮件,甚至表示自己会像小说主人公费洛伦蒂纳·阿里萨那样始终坚持,哪怕为此花上50年也在所不惜。最终,斯坦多夫的毅力打动了文豪,最终终于拿到了改编权。拿到马尔克斯授权后的第一时间,他就聘请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得主罗纳德·海伍德(《钢琴师》)来操刀剧本,并请来了《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导演迈克·内维尔。内维尔认为,阿里萨用50年的时间来接近心中的挚爱,不仅是人们对爱情不懈追求的象征,更是马尔克斯自己的声音与灵魂,饰演这个人的演员至关重要。此前在一片赞誉的《深海长眠》中饰演一位对死亡不倦努力的病人的哈维尔·巴登,年轻时就曾熟读《霍乱时期的爱情》,在他看来,“爱情和死亡一样永恒,对两者的追求也殊途同归”。因此,巴登成了阿里萨的最理想人选。正是得益于他的表演,影片瑰丽的影像背后才有了支撑情感的力量。
(20)、1972年-获拉丁美洲文学最高奖——加列戈斯文学奖。
2、马尔克斯出生日期
(1)、对内,他也要同胞进行检讨,他认为拉美大陆的男子充满了幻想,女人足可以载入史册,他们那种极端固执的性格常和神话传说混同一起,他们尽疯癫无知,必须尽少地求助于想象,因为对人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使他的生活变得可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百年孤独》里展现的一个个故事绝不只是些奇闻轶事,它想成为谵妄、痛苦、可怕的拉丁美洲的一个文本。
(2)、他已经死了,也必须死。故事第一步倒叙开始。
(3)、他认为人们进入文学作品过于严肃了,以致无形塑造了门槛,如果读者阅读时不是抱着目睹圣物心态,而是能发出像阅读《堂吉诃德》和拉伯雷《巨人传》般惹人捧腹的笑声,那人类的命运将是另外一幅样子。这里,我们猜测,显然不是马尔克斯自我谴责的非理性乐观心态作祟吧。
(4)、孤独的现实意义:孤独是面对丑恶现实采取的一种不正确的态度
(5)、作为一部经典著作,《百年孤独》的解读肯定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在其中读出孤独、永恒、现实、神话以及历史,它巨大而丰富的内涵等待你的解读。
(6)、正是这些异别,给了他写作《迷宫中的将军》的契机,从一个历史人物西蒙·玻利瓦尔的书信研究入手,发挥他对人物惊人的领悟想象能力,塑造了一个与历史记载不同的玻利瓦尔,马尔克斯说,我要以文学方式记载一段更准确的人类历史,与虚假的历史记载对抗。
(7)、当他们事先张扬着“替妹妹出气”这个明面上的理由,心尖儿释放的是一种无法对人言说的,对命运不公和富贵人家的最深的仇视。
(8)、印象至深的是创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头领的晚境》、《迷宫中的将军》等过程的揭秘,头两部获得世界性公众热爱,后两部是他极为看重、花费心血颇多的作品,最后一部查证史实、研读资料数百本,写了七年,而呈现给我们的是两小时的成书阅读。
(9)、马尔克斯把必然的事安排的如巧合一样自然,又把巧合的事描述的像必然发生一般宿命。
(10)、在出版了四本稿酬微薄的书后,我在年过四十时才盼来了能使我真正的靠卖文为生的头几笔版税。此前我的生活中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11)、他允许我把校图书馆的书带回家,其中的《金银岛》和《基督山伯爵》成了我坎坷岁月中的精神食粮。我如饥似渴地读,想知道下一行发生了什么,又不想知道,生怕精彩戛然而止。读完《一千零一夜》和这两本书之后,我永远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百读不厌的书才值得去读。
(12)、曾有记者问卷调查作家,您对哪些错误最宽容?大师答曰:腰部下面犯的错误。又问:如有可能,您最想做个什么样的人?答曰:集市上耍魔术的人,并希望具有预卜吉凶的能力。再问:您性格的主要特点?答曰:诚实,包括对我不喜欢的人。又问: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答:非理性的乐观主义。复问:您最喜爱的颜色?答曰:牙买加下午三点时加勒比海的黄色。又问:您愿意在什么地方居住?答:蒙娜丽莎画像背景里那条忧伤的小溪旁。又问:您最不屑的历史人物?答:哥伦布。
(13)、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14)、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
(15)、2023年1月8日上午九点,有源书院第138次会讲在线上如期举办,此次会讲主讲人是林佳老师,主题为《马尔克斯和他的魔幻世界》。
(16)、马尔克斯认为国家扶持作家是有损于创作的,作家唯一的责任是写出好作品,这是至高无上的行为。让读者心甘情愿买单,他憎恨中介机构的压榨。他不担心,他的作品是最底层的人也能读懂,因为他认为他描述的就是他们的生活现实,而非想象虚构出来的拉美大陆。
(17)、不过,在圣地亚哥那天清晨离开家门的时候,地上也已经有人留了一封信,同样是告诉他即将被杀害,但是所有人不希望他死的人,都没有看到。
(18)、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19)、小说中的马孔多诞生于布恩迪亚家族的一次迁徙。这正是原始社会的一个特征,会经常性的大规模迁徙,为的是寻找到更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
(20)、孤立、不团结、孤独的关系模式:神父、屠户、“我们”。
3、马尔克斯人物介绍
(1)、23年过去了,那个智商30却红遍全球的天才指挥家舟舟,如今在深圳靠低保度日
(2)、“一切长篇小说都是现实的表现,只不过这种表现是用密码写成的;或者说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是世界之谜。不管这种表现深度和广度如何,它必有其自身的特性,自身的确切而不可违反的规律。因此,优秀的小说家在写作时不能随心所欲,那会冒说谎话的危险。在文学创作中说谎话要比在实际生活中更严重得多。”我们看到,写作小说有非理性成分,牵着你往一个未知方向,那是小说自身的逻辑发展,而跟随直觉处理或许比理性更为可靠,这也是写作的柳岸花明、引人入胜的神奇之境。
(3)、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是诺贝尔文学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所以可以看出加西亚丶马尔克斯这个人的能力和才华是很出众的。
(4)、 分层的效果:“我”在第二层所处的时间居多,使得“我”更多成为一个记录者和证明者,这强化了小说的真实感,读者更容易进入小说的叙事“世界”当中。以此来反观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5)、人们说,马尔克斯与政治大咖过往甚密别有用心,但他澄清自己:“作为作家,我对政权感兴趣,因为它集中了人类的全部威严和悲惨。”我想,正是这种纵览历史和世界浩远的眼光,他仍对全人类无限悲悯,才是一个作家成为作家的博大情怀,正是此种悲剧感滋生出力量,推举着他向人类改造和全人类幸福之境迈进。
(6)、为何孪生兄弟要杀死圣地亚哥呢?因为他们的妹妹安赫拉在结婚当晚,被新郎发现早已不是处女之身,所以直接退回了娘家,导致女孩成为小镇的笑柄和唾骂对象。她的孪生哥哥要替妹妹报仇,问及此人名姓,安赫拉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说破坏她处女之身的恶人就是圣地亚哥。
(7)、那天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心里明白她不会再笑了。也许我们都在提前为她冷若冰霜的严肃、为她这样任性地在不见天日的角落里过活感到难受。我们难受至极,就像那一天我们看见她蜷坐在现在待着的角落里,听她说她再也不在屋里瞎转了一样难受。一开始我们谁都不敢相信她的话。好几个月了,我们总看见她不分钟点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头僵直着,双肩垂着,从不停步,也从不知道累。一到夜晚,我们就听见她身体窸窸窣窣的声音,从一个暗处走到另一个暗处;也许有好多次,我们听见她神神鬼鬼地走动,耳朵一直追随她走遍整间屋子,躺在床上彻夜难眠。有一回,她对我们说,她在镜中看见一只蛐蛐,就深藏在那清晰可见的透光处,她还穿过了镜子的表面去捉它。我们真的不知道她想告诉我们什么,但是我们都看见她身上的衣服全湿了,贴在身上,就像刚从水池里上来一样。我们没人想去探个究竟,我们的决定是,把屋子里的小虫子全部杀死:把所有让她中邪的东西全部毁掉。
(8)、这是一部哥伦比亚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短片。导演之一的阿尔瓦罗·塞佩达·塞穆迪奥在时间和经典叙事上均进行了摧毁性的重建。这部无声电影《蓝色龙虾》成为稀有而独特的艺术作品。
(9)、关于时间和空间:海岸边的城市,在时间中凝固。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也永远不会发生。
(10)、在《头领的晚境》中,马尔克斯塑造了一个粗野的独裁者置身于母牛群的巨大孤独,他认为这种孤独与作家写作的孤独何其相似,写作同样是被抛入一个无人险滩,孤零零地溺水和自救事件。略萨说被孤立、孤独、独异他人的异在感贯穿于马尔克斯作品的气息中,后者说孤独是全人类的命运,所以他书写这一普遍主题。
(11)、《百年孤独》介绍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与准则。
(12)、出自: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13)、下班后工作消息该不该回?《奇葩说》蔡康永的一句话,真相了
(14)、沉默的大多数:发生之前的沉默、将要发生之时的沉默、发生之后的沉默。
(15)、随着马孔多六畜兴旺,美名远扬,“朝廷”派来了镇长,教会派来了神父。随之,马孔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封建主义”从奴隶制社会脱胎而出。
(16)、我们三个人走出来,走到院子里,一言不发,可能我们认为大家的想法都一样吧。也许我们都在想,这会儿屋里还是别开灯为好。她兴许想一个人待一会儿,坐在昏暗的角落里,编着辫梢,在她变成野兽的过程中,这条辫子大概会是唯一留存下来的东西吧。
(17)、到了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这里,之所以刻意回避“魔幻”的命名,一再强调“现实”,也是因为他所说的现实,是有别于西方的大一统概念,独属于拉美的现实,与西方认知体系中的“现实”应属于同一层级。
(18)、小说用一个男人莫名又必然的死亡开篇,带着我们风驰电掣,欲罢不能的读下去。越过人性、越过冷漠、越过巧合、越过善恶、越过偏见,终究骑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19)、这里很好列举了两个自由派起义军将领在权力高峰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应对的不同选择。
(20)、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
4、马尔克斯是谁
(1)、其实,世界上本来没有那么多互相伤害,只是因为每个人都太在乎自己了,所以对陌生人的冷漠或者嘲弄,就会把恶意的“血球”越滚越大。
(2)、命运开始谋篇布局了。小说中并联又串联着好几条线索的人和事,但都在巧妙地推进着圣地亚哥毫无预兆地逼近死亡。有人说读这个小说需要列三级人物关系表才能看清楚关系。但如果就算你一个名字也记不住,只记住了圣地亚哥最后的死亡,你依然极其迫切的想看下去知道结局。因为人虽然死了,但更多的谜团,还缠绕心间。
(3)、1961年到196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妻子梅尔塞德斯、两个儿子罗德里戈和贡泽洛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在那里他担任记者、公关代理人,从事电影脚本写作,并继续创作小说。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立即被评论家誉为一部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为他赢得各类奖金,并使马尔克斯可以全身心投入写作。
(4)、布恩迪亚上校自然死亡前的状态,他一直拒绝动情,最后一次对儿时的印象,想要投入一丝情感努力去感受,记忆再一次与他擦肩而过了!记忆没有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去爱世间生死和万物的机会,布恩迪亚上校轰轰烈烈戎马生涯而后沉寂的一生,孤独于爱的缺席,自然,世界也这样让他悄无声息地消殒。那秃鹫代表什么呢?自然的天葬吗?上天以它合理、公平的方式,就这样把他收回去了吧!
(5)、.有些答案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比如谁夺走了安赫拉的贞洁)
(6)、我发现这近乎许多诗歌的写法,许多诗人写诗也是由某个于他特别形象的感染,触动他去捕捉那个画面,他表达,写下诗歌,或是要在此中寻找那份触动他的说不清的神秘。马尔克斯热爱诗歌,甚至少年时的文学熏陶是从西班牙俗烂的诗歌开始,以他的经历,他认为没有这些流行诗歌激发出年少热情,是不可能一开始就进入马拉美兰波等经典作品的。所以俗烂的诗歌也是桥梁。他喜欢卡瓦菲斯,佩索阿和聂鲁达的诗歌。这诗歌血脉一旦在身上奔涌过,就像巫术一样缠身吧。马尔克斯也偷偷写过诗歌但从未公之于众。而我们在他的一些小说作品也常常窥见诗意的图像和抒情表达。
(7)、在《百年孤独》里,儿子害怕为风流债担责,而追随另一名吉卜赛女郎缓解恐惧,不再回来;母亲乌尔苏拉寻找儿子索性从此走失;父亲千呼万呼寻找妻子无果。这条表面的因果链,一个接一个出走,我们为爱所困所累累所活,每个人寻找的又是什么呢?生命是一团寻找的迷雾,马孔多突然陷入了失散的巨大孤独。面对丈夫何塞的不问生活,沉溺于科学狂想,乌拉苏尔是不想返回原点了吗?看起来,那个肇始的因是吉卜赛人,或许我们就像吉卜赛人,永远在行程中无法安顿自己……
(8)、在哈维尔·巴登看来,“爱情和死亡一样永恒,对两者的追求也殊途同归”。
(9)、最后巴尔加斯·略萨问马尔克斯:文学有什么用处?我认为马尔克斯给出了最好答案,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答案:“文学、特别是小说肯定有一种功能。现在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幸运还是不幸,我认为这种功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功能。对吗?我不知道有哪种优秀文学作品是用来赞颂已经确立的价值的。在优秀文学作品里我发现总有一种摧毁已被确立的、被强加的东西和促进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制度的趋势。总之,是改善人们生活的趋势。”
(10)、拉美大陆的孤独、沧桑和悲凉,正如《百年孤独》里,曾经并肩作战的朋友奥雷里亚诺上校和马尔克斯在经年战争疲累后的分道扬镳:
(11)、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
(12)、说到这里,在马尔克斯描绘的众多形象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恶时辰》里面登场的一位牙医。镇长来找他看牙,要求打麻药,他轻轻地说了一句:“你们杀人从来不用麻药”。
(13)、马尔克斯认为:“最好的西班牙语是墨西哥西班牙语:它掺杂了墨西哥土著民族讲的主要方言纳华语、外来的英语、法语,还聪明地创造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新词;它要打破一切规律而获得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慷慨地满足这种生机勃勃的语言的全方位的需要,因此它才让胡安·鲁尔弗的语言如此的美丽而富有震撼力。”在语言表现上,马尔克斯也堪称大师,他从未摒弃民间语言,曾深究尼加拉瓜鲁文·达里奥的诗歌,认为他糅合的民族地方语言无法翻译,也曾据他的十几首诗歌写作过一部小说。
(14)、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成人后,他与乌苏拉结婚了。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二人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
(15)、2014年4月18日,据法新社报道,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北京时间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
(16)、我相信马尔克斯应该不用我放维基简介了,大家都知道。在初二把《百年孤独》当作睡前读物之前,我也一直听信了谣传,觉得这部作品大概很难读,直到自己一口气把它看完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17)、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时候,爱一个人爱得精疲力尽,转身决定放肆恨一个人的时候,却恨得热血沸腾,倒逼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能力。
(18)、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19)、文章作者简介: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正如《百年孤独》中那著名回忆的起始段:“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以及书中途部分的,“数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他穿的也是这一双。……”
5、马斯克的生平简介
(1)、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
(2)、整本《百年孤独》的叙述方式都基本上是由果溯因,让家族的历史不断循环往复。通过时间的不断折返,过去与未来的不断接头,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家族的而非角色的气质,一种集体的而非个人的气质,一种不断循环的而非戛然而止的感受。
(3)、一生中,和女人在一起总是比和男人在一起更自在,更有安全感。我坚信女人支撑世界,男人只有捣乱的份,有史为证。
(4)、许多评论家把《百年孤独》理解为人类进化的寓言故事或一种隐喻,但马尔克斯说,我的初衷简单得多,不过是想给我的童年世界留下一种诗意的永恒,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一种怜悯性的永恒。我们听出一种断裂的哀伤,那令人心碎又不能复返的旧时光。就好像一个作家带着我们穿越所有人类共有的记忆——那沉寂的,永远消逝的童年的亚特兰蒂斯岛。而怀旧是文学灵感、诗歌灵感的伟大源泉。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