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则ppt
1、(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3、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5、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7、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8、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9、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10、课件:析因究果,理趣盎然
11、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12、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欣赏文中“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13、“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14、师:“一箪食,一瓢饮”这样的生活状况,说明颜回的生活很穷困。这不是换一个地方住就能改变的。穷困的境遇暂时无法改变,“回也不改其乐”,依
15、《》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16、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生:我们小组抓住“乐”,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把这两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朋友过来,我就有了可以学习的方面,这样自然是快乐的”。
18、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19、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20、备课加油站:《老子》八章
二、
1、故: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
2、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3、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4、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在孔子之前,君子是指身份高的人,是贵族。君子的本质是血统、身份、阶级。
6、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7、课件:万变不离其宗——小说改写效果题
8、(4)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9、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11、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
12、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
13、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一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14、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15、(反思3:在一个班直接讲了三种境界,另一个班让学生谈了自己的三种境界,果然还是学生谈了之后效果好,下次不能忘。)
16、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4周年
18、课件:2022届决胜新高考高三年级大联考讲评课件
1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课件:修身与养性——阐释“孔孟之道”|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
三、
1、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课件:新课程、新高考——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
3、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4、(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方式一:5元一份,如介意请勿扰
6、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7、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说文解字》:习(習),数飞也。文中是的意思。
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已经删除,正在重新陆续发布中)
10、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11、重磅!不用揉眼:一次性免费获赠8个配套精品PPT
12、议论文举例论证课件(超详细)
13、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语文微讲堂,就不会再走丢啦!
14、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15、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16、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17、仁与君子的相同之处:
18、三:虚指,泛指多个。
19、课件: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
20、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四、
1、生:生活不如意,一般人会有很多抱怨,甚至于会颓废,对生活失去信心。
2、(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3、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5、课件:2023届高三诗歌一轮复习之找好突破口,巧答手法题
6、师:好一个“思考才能有发现”。学习需要思考,这也正是孔子的观点。孔子在文章中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请大家找出来。
7、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9、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11、生:孔子、曾子、子夏三个人。
12、师:是这样吗?需要有同学补充一下!
13、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15、主要讲了学习、交友、自省、宽容之道,这些如果你要是做到了,那么你就是社会的强者,例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高层次的境界。本课主要见了这四点,但这是概括
16、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7、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子说:“春夏之交,春天的农事已做完,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边洗个澡,上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19、孔子评价人有两套标准,一套是智,一套是道德。道德上,孔子将人分成圣人、仁人、君子和小人。圣人仁人太难,君子是可以做到的。孔子在《论语》中点名道姓的君子有三位:子贱、蘧伯玉、南宫适。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五、
1、解读: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2、颜渊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PPT)。
3、教学要点师生合作示范探究《论语十则》。
4、“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生朗读。师板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十则》是教材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的第一课,条目不多,内容好懂。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8、仁与智(知)的联系
9、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10、师:同学们,你们都很了解他吗?认为很了解的举手!师: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很了解你。你现在生气吗?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他认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他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作者思想就变成义和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2、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13、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14、师:好,除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同学们还能从这句话中看到颜回其他令孔子赞叹的原因吗?
15、生:注解里说,这里的“之”有的是指学问和事业,有的是指仁德。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孔子是在说,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明白生活的人不如喜爱生活的
16、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