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则朗读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52(唐诗三百首)王昌龄:闺怨
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4、《烟雨江南》作者:黑马朗诵:北京诗鸽(米鸥)
5、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6、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255(唐诗三百首)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0、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1、247(唐诗三百首)李益:江南曲
12、243(唐诗三百首)卢纶:塞下曲·其一
13、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4、260(唐诗三百首)张继:枫桥夜泊
15、249(唐诗三百首)张旭:桃花溪
16、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8、《活着》1—23集合辑(全书完)
19、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20、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二、朗读论语十二章
1、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2、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0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12入太庙,每事问。
8、0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12、《围城》第一至九章合集(完本)
13、250(唐诗三百首)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4、存在问题:优秀生人数少太少,及格人数还不太理想。
15、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16、0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8、《了凡四训》第一篇至第四篇合集(全书完)
19、[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20、《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
三、论语经典诵读
1、现代文阅读部分。在紧张中结束模拟考试的阅卷,我惊喜地发现本次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题目得分普遍看好,存在的问题主要在答题的语言和技巧方面。在最后复习中,应尽量多选文章进行练习。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阅读题得高分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
2、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3、6君子不以绀(g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cháo)服而朝(cháo)。
4、0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字词拼写和古诗词默写得分一般。说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对汉字的书写和诗词的识记重视不够,对课本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名言名句没有加强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字词知识加强督促,强化训练,让学生巩固过关;对于古诗词,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考标上要求的篇目要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7、0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8、往期国学经典诵读链接:
9、270(唐诗三百首)张祜:集灵台·其二
10、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1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268(唐诗三百首)白居易:后宫词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5、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6、收获和进步:第一次月考时发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让学生们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当然课下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找到需要老师沟通学习情况的学生,耐性的解决他们学习上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困难,让他们更加清楚的知道该学什么,如何学什么。而通过期中考试验证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是有意义的,学生们也收获了他们的进步与希望。以后我们还要更加耐心的去走进学生,让他们在更轻松的学习氛围里更有兴趣的学习着语文。
17、诵读:黑过夜色·周达校对:于天琳
18、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9、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20、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四、论语完整版朗读
1、0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7齐(zhāi),必有明衣,布。齐(zhāi)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yān)精,脍不厌(yān)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xiù)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sì)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zhāi)如也。席不正,不坐。
3、0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6、达巷d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7、失分情况分析及对策
8、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10两章同时列入第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9、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10、269(唐诗三百首)张祜:集灵台·其一
11、先秦 ·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12、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4、通读论语,就如同品一杯古茶,
15、275(唐诗三百首)杜牧:赤壁
16、242(唐诗三百首)李白:玉阶怨
17、0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8、不会学以致用。阅读题做的练习量不够,学生拿到题束手无策。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他们就只能望题兴叹了。(阅读)
19、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2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五、论语诵读免费听
1、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2、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3、本套试卷知识覆盖面广,重点、难点突出,基础知识考察全面,难易程度适当,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本套试卷共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部分。从试卷来看,本套试题更注重对学生语言积累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体现了学以致用,注重积累,题型合理、丰富,适合学生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读写、理解等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4、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5、[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7、译文: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15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1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258(唐诗三百首)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17、《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20、248(唐诗三百首)贺知章:回乡偶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3、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4、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得分率在68左右。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第8小题,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判断下列句子有无歧义,并修改非歧义句),得分率约为4%,因为这是一道超纲题,平时又没有作过相应练习,因此学生得分率较低。此外第3题得分率也仅为30%,(让学生分析出字义属于其基本义的一项)
5、256(唐诗三百首)李白:早发白帝城
6、0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7、诗歌鉴赏中组织语言能力不强,不能根据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去推知诗歌抒发的情感。少数学生根本看不懂诗歌所写的内容。以后要督促学生多记多背诗歌,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8、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职场竞争压力很大,你不努力,就会被别人超越。所以,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就要把这份职业当做自己心爱的人去用心呵护,在工作中勤奋学习,努力上进。当你觉得工作快乐的时候,工作就会真的让你快乐起来。这个道理并不深奥,这是信念在起作用。而当你真正抱着享受的心态去工作时,工作本身将给你带来乐趣,它会激发你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更成功地完成工作任务,体会更大的工作成就,而工作上的成就感正是我们快乐起来的一个根源。
9、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0、0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3、253(唐诗三百首)王昌龄:春宫曲
14、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1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