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文本
1、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2、(46)孙诒让在《周礼正义》“略例”中,对《周礼》文本曾有过这样的评判:“经文多存古字,注则以今字易之。”
3、18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
4、(29)郝树声:《从西北汉简和朝鲜半岛出土〈论语〉简看汉代儒家文化的流布》,《敦煌研究》2012年第3期,第64页。
5、邮箱:songdugc@1com
6、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攻:治,治学,致力于学习研究。比如“攻金攻木”,就是专攻、治之义。如果解作“攻伐”,则“攻乎”似不辞,仍做“治”讲。
8、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9、(2)钱穆:《四书释义》,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10、手捧雅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1、(35)关于这些问题,可参看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笔记部分)为刘校长17~18年读《论语》所记笔记。(重读笔记)部分,为刘校长今日学习所记。根据计划,(重读笔记)当日发表。错讹难免,如有未及时发现修改之外敬请见谅,敬请指正。
1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VHb8JV0hTxKObrqyQVmyQ提取码:ttq7书名:论语日记(全2册)
14、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以德引导,以礼引领,而不只是用纪律约束、用惩罚诫勉,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知荣辱,知进退,“有耻且格”。《论语》,教会我提升自己。用人格魅力影响人,用温和的语言与孩子们沟通,用亦师亦友的心态与孩子们交往。学生收到了爱,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时信心十足。
15、郑板桥曾说:“三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学习传统而又反对泥古,师从自然,这也正是他的作品中透有灵气的根本。
16、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7、《论语》,陪我听花开花落;《论语》,伴我品潮去潮来。论语的读书笔记3新学期,爸爸妈妈给我选了一本课外书,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名著丛书”——《论语》。从今天开始,我就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
18、总之,西汉中期以来,60与20多字很可能是经籍简书写时的两个重要参数。但汉代的《论语》简在形制和容字问题上,与它们并不一致,反映着另一种文本状况。下面,就以此为立足点,围绕着海昏《论语》所体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
19、(3)刘毓庆、贾培俊:《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中华书局2008年,第129页。
20、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二、论语全文意思
1、“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2、(1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凡例”说:“简文有明显按分章现象的(如一枚简上部文字表现一个完整的意思后,下部为空白,而后面相连的内容另出一简)。”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第《论语·八佾第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条。包注:“诸夏,中国。亡,无也。”郑注:“为时丧乱,以矫仁(人)心。亡,无也。”包注解释“诸夏”与“亡”,意思是夷狄虽有君,不如中国无君,隐寓中国社会有伦常秩序,夷狄无之。郑注谓时局丧乱、人心变坏,令人费解。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1934年,近代教育家江谦撰写《论语点睛补注》
8、“思”指的是思索、思考和自身反省。“罔”一指迷惘,即由不能领略其精神,不知其所云所产生的迷惑;二指诬惘,即由于错误领会其意而产生的迷惑。
9、孔子说:“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孔子这种开放自由的教学态度历来受世人称赞,后文也有弟子的“各言其志”为之佐证。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孔子发问的情境。
10、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有鉴于此,下面,笔者就结合相关文献,在以上出土材料的基础上,对《论语》文本及相关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研,希望获得学界的共鸣和匡正。
12、译: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利。”
1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14、简牍上为什么要有分章符号?质言之,避免各章文字淆乱。也就是说,当各章文字编排在一起时,分章符号就有了用武之地。反之,如果各章文字不编排在一起,分章符号也就没有意义了。余嘉锡曾指出:“古人著书,多单篇别行。”(12)如再进一步言之,古书的早期形态,应该是由章而篇;由篇而书。尤其是像《论语》这样“各有所记,……相与辑而论纂”(13)的著述,应该是在简牍上先形成一段(章)文字,作为独立单元而存在,然后再将它们缀合起来,系统化为书。这样,当每一章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而存在时,无论撰写还是抄定,就不需要分章符号。
15、据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推断,这次孔门师生的谈话至少应在孔子六十岁以后。孔子说自己“六十耳顺”,他问了弟子们“如或知尔,则何如哉”后,表示“吾与点也”,这特别值得深究。
16、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8、(43)《汉书·艺文志》载:“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颜师古注曰:“王吉字子阳,故谓之王阳。”杨军等也指出:“海昏侯墓竹书《论语》当传承自昌邑中尉王吉。”(《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知道〉简初探》,《文物》2016年第12期,第74页)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有很多)...
20、海昏《论语》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由于材料尚未完全公布,我们只能试着做些推断。首先,和定州《论语》一样,都采取了另行书写的分章样式,这不仅更多地保留了以前的传统,而且很可能是西汉中期之前典型的《论语》分章样式。可为佐证的是,与竹简书写习惯不一样的是,在可能是刘贺书写的木牍上,不同文句间有自标的“●”符号加以分隔,这说明,墓主在当时不是不知、不用分章符号,而是在载于竹简之上的文本中不用此类符号。其原因很可能就是:抄录原本,保持旧貌。其次,定州《论语》无篇题,而海昏本有,这就意味着海昏本在体例上与后世更为接近,那么,既然定州本在章末有章数的统计,并以符号加以分隔,同样的情形,在海昏简中应该也会存在。
三、论语全部内容原文
1、(3)“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2、(⑩)马衡:《汉石经集存》,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54页。
3、《禮記》《論語》文本對讀芻議
4、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5、(32)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第20页。
6、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8、封皮为丝布面,雅致考究,充满了复古书卷气。无论是用眼睛看还是用手翻,质地柔软,触感细腻。
9、在容字及相关形制问题上,通过海昏简及相关出土材料,可得到证明,汉代《论语》文献主要向两种规制靠拢,一种是八寸简,在容字量上以20字左右为核心;二是接近六寸简,以15字左右为主。前者与尺书容字量接近,是在容字60以外的,另一种经籍书写规制;后者很可能沿袭着先秦以来语类文献在形制上的规范。而两种不同的形制集中于海昏《论语》之下,以笔者的揣测,偏于《齐论》的海昏本应该是存有内、外篇,在书写形制上,它们通过简长和容字的不同来加以区分。
10、过去,我认为给父母拿点钱,送点东西,物质上尽量地满足,就觉得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论语》上怎么说呢?“色难。”“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尽孝只是能养的话,那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体力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跟父母说说话的时候的态度。
11、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适合做什么。”
12、读好书使人心灵净化,读好书使人类进步!论语的读书笔记5《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着—《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13、(释文中的符号,“□”为简文残泐部分,“……”为文字漫漶不能确定者,皆为笔者所加;而“●”、“△”符号,为木牍所自带)
14、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5、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候去学习《易经》,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16、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如能奉行五种原则于世间,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哪五项原则?”孔子说:“恭敬、宽大、诚实、勤敏、恩惠。能恭敬就不会招来别人的欺辱;能宽为怀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戴;能诚实守信就会受到大家的信任,勤敏就能建立功端;能给人恩惠就能够差遣人家。”
17、再说君子,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可以从多方面解答。首先,君子一言九鼎。言而无信,如大车无輗,而小车无軏是走不远的。再者,君子之为,以言地教民,唯有讲道义,才可得民心。
18、总之,海昏《论语》虽未公布全部资料,但仅以现有的材料来进行比勘,异文所在,体现的是文本的早期性,以及隐于其后的古今字及语助词等的转换痕迹。
19、(10)《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87頁。
20、(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四、论语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下载
1、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2、例《衛靈公》云:“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3、(18)分別見《禮記正義》卷三《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1530頁上、第1530頁下。
4、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6、(22)國武案:參見後文例8“予欲無言”章的文本對讀。
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8、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9、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0、张居正则说:“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乃出处之大节也。若负其才能,汲汲然欲以自见于世,则出处之际,必有不能以义命自安,而苟于所就者。子路仕卫辄,冉有从季氏,病皆在此,故夫子独与曾点,以其所见超于三子也。”张居正认为,子路、冉有的问题在于,只有入世之心,没有做“出处”之准备。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2、作者简介:王刚,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古文献与学术史,先秦两汉史的教学与研究,已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
13、有人认为,孔子之所以当面赞成曾皙的观点,是因为曾皙具体描绘了孔子所认同的礼乐教化,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结合孔子的心境来说,还要多思考一点。这样,孔子对子路的爱护,对冉有、公西华的不否定,对曾皙的赞成,就会呈现出更丰富的意蕴。
14、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15、“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
16、“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
17、“是故大人舉禮,則天地將為昭焉。天地訢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樂之道歸焉耳。”
18、例《衛靈公》云:“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9、(24)見衛湜《禮記集說》卷九三引,通志堂經解本。
20、此段講到《雅》、《頌》的功效,故孔子正樂有“從周”之志。孔子“自衛反魯”在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當時“鄭衛之音”盛行,今樂亂古樂也。孔子反魯後試圖恢復先王古樂,以《雅》、《頌》之樂教化天下。據虞萬里先生的研究,“從春秋、戰國引《雅》、《頌》比率高於《風》詩,到引《風》詩比率之逐漸提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詩》之政教意識逐漸淡化的過程”。(26)所謂“《雅》《頌》各得其所”,並非只是指樂章和樂音的匡正,更多的是指要恢復雅頌的政教功能即先王作樂之本原。
五、论语全文完整版
1、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当面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在聊天结束后回答曾皙的问题时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有的从政对象再小也是一个国家。“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宗庙会同这一类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华太谦虚了。
2、此處“揖讓”即是“恭己”,“治天下”即是“正南面”,故此章意蘊也是樂達禮行之謂也。
3、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化学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4、《樂記》之作雖晚於《論語》,但卻有助於對讀《論語》文句的語脈和原意。《論語》中論樂部分,楊儒賓先生收集共21章,其他與論樂有關的章節也還有不少。(28)綜上所述,禮樂語脈的背後似乎多在討論“性與天道”,《樂記》的宇宙生成觀、自然人性論與《論語》頗為切合,而自然人性論正“是先秦思想的主流,也是先秦儒家的主流”。(29)
5、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案:此章字面意思不難理解,但是錢穆先生所謂“為何孔子無端發欲無言之嘆”卻是歷久彌新的問題。(27)一種意見認為,孔子針對子貢善言辭而激其進於德行;另一種意見認為,孔子對於當時政治很失望而發感嘆。例2已述,此章講的應該是禮樂之本原,而這恰恰是孔子不願主動與子貢談到的。《樂禮》章云:
7、据《汉书·艺文志》,汉代《论语》分为齐、鲁、古三《论》,各本在文字、篇章上均有差异,与其他两《论》相较,《齐论》多出了《问王》和《知道》篇。由此,资料披露者者指出:“《论语》中发现《知道》篇,很可能属于《论语》的《齐论》版本。”(①)而另外三条简文,以照片形式收录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所编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一书中(②),按照笔者的释读,文字分别为: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
10、(29)陳來《荊門竹簡之性自命出初探》,見《中國哲學》第20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11、此句大意是說,《禮記》諸篇的成書經歷了兩個階段:先是,“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所聞的內容原來都是孔子門人聽來的言行,當時通稱為《記》;然後,“後人通儒各有損益”,七十子後學至漢儒陸續修訂編纂成書。由於漢代禮家傳授這些《記》,故稱為《禮記》,其主題也與禮事、禮義相關;由於後人通儒各自修訂這些《記》,故《禮記》帶有濃厚的門戶之見和時代烙印。
12、(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3、第二列:孔子曰:“吾有知乎?我毋知。有鄙夫問乎吾,空=如也,扣其兩端而竭”△子罕篇
14、“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國語·楚語》引楚人申叔時語)
15、1740年后,郑板桥创作兰、竹、石等绘画作品
16、(2)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