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心先生的故乡是?
(1)、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2)、小时候他被关在家里,天天祷告——不知该向上帝还是释迦——放我出去吧,流浪,打工,打仗,都可以。冰心到过美国,高尔基嘛到处流浪,鲁迅去过日本,可是我在家里……一路经历到“文革”,他对上帝说:够了!
(3)、小说:《临街的窗子》、《婚假》、《夏狄的赦免》、《危险房屋》、《石佛》、《克里米雅之行》、《伐哀尔独唱音乐会》、《罗尔和罗阿》、《木筏上的小屋》
(4)、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5)、该馆的副馆长邱辛晔先生跟我分享了当时的会议流程。
(6)、2001年《上海文学》发表木心《上海赋·只认衣衫不认人》。
(7)、2006年,木心先生在陈丹青的陪同下,离开了纽约,坐上飞往祖国的飞机。当时,飞机要在北京停一停,然后再飞上海。木心先生像小孩子一样嫌飞机飞得慢,等着快点降落。终于,乌镇到了!
(8)、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9)、上帝袖手旁观。他先是在本单位监督劳动,扫地、扫厕所。他的家被抄查三次,挖地三尺,数箱画作、藏书、20集手抄精装本全部被抄走。红卫兵、造反派轮番搜查抄,手段之横蛮泼辣,方法之刁钻精到,史无前例。墙壁凿破,地板撬开,瓦片翻身,连桌上的一盆菜也倒出来用筷子扒拨。全家人被日夜监视,姐姐被批斗身亡,姐夫被关在学校的“牛棚”里,一个侄子被五花大绑在学校里批斗。后来木心被某群众组织囚禁18个月,折断三根手指。某夜他乘看守不备,从木栅栏里钻出,逃出后茫然自顾,发现竟没有可以去的地方,只得又从刚钻出的木栅栏里钻回。
(10)、林肯中心有大都会歌剧院,芭蕾剧场和二个音乐厅。
(11)、木心美术馆是在桐乡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该馆致力于纪念和展示画家、作家木心先生(1927-2011)的毕生心血与美学遗产。这不仅是一座收藏过去时的美术馆,而且是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指向和学术空间。美术馆坐落于木心的故乡乌镇,为木心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文献。
(12)、少小离家,中岁去国,暮年回乡,东栅财神湾186号,是这位艺术家传奇一生的起点与终点。2011年七月,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聘请贝律铭弟子设计,在西栅元宝湖畔起建木心美术馆,2015年十一月开馆。2014年五月,晚晴小筑面南三进辟为木心故居纪念馆。
(13)、据陈丹青说,木心在牙买加庄园住了6年(可能是1983年到1989年),寄居曹立伟寓所一年(可能是1989某月年到1990年某月)。1990年,木心搬到杰克逊高地(JacksonHeights),在那儿一直住到1996年,地址是25-24A82ndStreet,JacksonHeights。
(14)、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木心先生诗文作品中,意境最美的当属这首《从前慢》。
(15)、厅后应是左右退堂,中间通道,而今也只见碎砖蒿莱。
(16)、1999年,陈向宏回到乌镇,筹备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乌镇的一位老百姓给了他一张《中国时报》,他看到了木心说“不会再来”,决心邀请木心回到故乡。
(17)、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18)、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画家陈丹青评)
(19)、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20)、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2、木心先生的故乡在哪儿
(1)、在整整10年中,尤其是在陈丹青2000年回国后,木心主要由黄秋虹和章学林照顾。
(2)、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人,这主人是谁呢?
(3)、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4)、离世10周年的纪念日(2021年12月),他的遗稿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部分遗稿写于纽约。
(5)、《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
(6)、我于2001年搬到皇后区,在这个区域住了20年,曾经天天开车送小孩上学,可是不知木心先生住在哪条街。
(7)、《林风眠与木心》,由上海中国画院提供林风眠作品十件,与木心作品四件,共同展示,回顾六十年前这对师生的交谊。
(8)、2006年9月,木心79岁,陈丹青护送他回国。当他推着坐在机场轮椅的木心走向海关时,”黄秋虹泣不成声,和年逾花甲的章学林跟在后面”。
(9)、临窗望去,轻烟缥缈,淡水微波,缓缓转移着漂涌的方向。陈丹青老师说,1994年,木心先生,独立潜来故乡,曾临水自语:这是我的文风。陈老师在美国纽约曾跟随木心先生学习五年,而木心先生的故居就是乌镇。
(10)、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不能让这少年满足,尤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安逸仿佛是原罪,“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11)、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
(12)、走到楼梯半中,止步,擅入人家内房又何苦呢?
(13)、这个地区是牙买加庄园(JamaicaEstates),和纽约人熟知的牙买加(Jamaica)不在一个地方。这里有一条主要的大马路叫MidlandParkway,木心称之为米德兰。牙买加庄园是皇后区比较好的居住区之可惜我没有地址,无法前往。
(14)、沿著階梯而上,到達木心美術館二樓,展廳2集中展示木心七十二歲至八十三歲期間繪制的微型彩墨風景畫,是他晚年的成熟超邁之作,共三十二幅。主管內部設計的法國設計師法比安以其中精選的八幅,置於特質鐵櫃中,平放案桌,方便觀眾就近俯瞰,細讀畫面。
(15)、三年前的12月21日凌晨3时,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先生在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岁。木心先生本人追求“无名度”,但陈丹青、陈村等人的恭言敬语却让向来绝缘尘俗的木心的名字又如雷贯耳。木心先生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作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因此成为与福克纳、海明威等人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的唯一中国作家,但在国内读者的眼里,他却是一位“陌生人”!
(16)、他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画展,2008年在国内的画展名为"塔中之塔”,意指生活中的"雷峰塔”和内心的"象牙塔"。这大概也是他后来将笔名"牧心”改为"木心"之故吧。作家陈村说:木心的文章,是我见到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优美深刻广博的。82年木心定居纽约,继续其文学和画作创作。在华人圈被视为深层次解读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木心在讲课
(17)、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8)、 而又一个12年后,2006年木心文学首度在大陆出版,时年79岁的木心先生叶落归根,2011年逝于故乡。
(19)、叶炫清、 叶丽仪(视频)、刘胡轶、 谭维维、
(20)、 乌镇 木心
3、怀念木心先生
(1)、“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2)、我们穷,只此一身青春。我们在床上,檐角风过如割,凄厉,甘美。
(3)、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4)、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5)、2014年12月21日是木心先生逝世三周年。
(6)、人们心灵深处的诗意,仿佛早已被各种有形的物质欲望塞得满满的。再也回不到从前的那种“慢”,再也找不回那裹在淡淡的烟火里的诗意平凡。木心先生其人本身,就象一首意境优美的辽阔诗篇木心先生80年代初期,孤身一人长居美国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直到2006年9月,79岁的他才返乡安居,于2011年12月21日凌晨3时,病逝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7)、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8)、必是财神湾所遇之叟通报了消息,他不知道我来此地是看「物」不看「人」的。好多年前故乡就谣传着我的死讯,十足是「家破」「人亡」,怎么这位弱不禁风的「少爷」健步如飞地回来了呢。
(9)、“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⑸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10)、木心先生于文革期间被捕入狱,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文革结束,又于1977年至1979年遭遇软禁,这是他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木心先生身为画家,是个局外的画家:作为作家,是个局外的作家。不管是文学还是绘画,他始终持一种局外人的态度,几乎没有人可以自觉做到这样。在国外居住二十几年重回故乡乌镇,故乡早已不是原来的故乡,物非人也非。
(11)、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12)、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在监禁岁月,木心难以获得纸张。他用飞马牌香烟壳背面,写下被抄没的十余册书名,又在静安区张家宅地段医院特约劳保单背面谱曲。
(13)、真正将木心带到大陆读者面前的,是画家陈丹青。陈丹青是木心的学生。1982年,陈丹青在纽约求学,在地铁上因为朋友介绍而认识木心。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五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
(14)、活色生香的烟火底色,那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又仿佛远在天边。
(15)、木心先生记忆中的“美专”学生着装大胆,不论穿什么,也不会遭遇非议与指摘。学风学纪极其宽松,颇有“沉者自沉,浮者自浮”的气度,食宿过于简朴,“那你可以去租房,可以上白俄开的小西餐馆”……无拘无束的氛围,让木心放心沉醉于“艺术之门”。
(16)、秋天晴暖的每一天,都感觉爱情随时会突然降临……
(17)、同年,木心先生的这些画在耶鲁大学展出,取名为«木心艺术»(TheArtofMuXin)。
(18)、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狱中,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
(19)、梵乐希的说法与我同调:艺术与梦正相反,梦不能自主,不可修改,艺术是清醒的,提炼而成的。
(20)、1957年,进入上海美术模型厂,从事展览会设计工作。
4、中国作家木心
(1)、我巧言令色地摆脱了这群乡邻,走不到十步,那清癯之叟迎面而来,所握住了我的手,满面笑容:
(2)、这句诗似乎不可解释,钥匙与锁在爱情中的意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4)、木心美术馆是在桐乡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该馆致力于纪念和展示画家、文学家、诗人木心先生(1927-2011)的毕生心血与美学遗产。这不仅是一座收藏过去时的美术馆,而且是向未来开放的精神指向和学术空间。美术馆坐落于木心的故乡乌镇,为木心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文献。
(5)、80年代末,他为一群旅美的中国艺术家开讲“世界文学史”,从而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讲。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一节课每人收费20美元(夫妇算一人)。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年轻的艺术家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6)、这样的恭维使我很为难,我不能贸然表谦逊,因为他并没有专指是谁应验了好风水。我倒注意到他花白的上唇髭剪得刷齐,像是他回家用心剪齐了再来会我一面的,那可真是风水好了。
(7)、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8)、曾三次获奥斯卡纪录影片提名的导演FranciscoBello与TimSternberg在2010年12月前往中国数次访问木心,制作了纪录片《木心:来自地下的笔记》(NotesfromtheUnderground),见证了最后期的木心。
(9)、書院內題有「六朝遺勝」、「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明代古牌坊。
(10)、1989年1月到1994年2月,木心先生给旅居纽约的艺术家们上“世界文学史”。就在这个小屋,他准备了大部分的“世界文学史”课。
(11)、「这里不是有爿香堂药材店吗?」我指指北面。
(12)、“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
(13)、五个月前听说胡歌近期在看木心先生的《哥伦比亚的倒影》,便去图书馆借来看,他似乎对木心先生很感兴趣。生活中,常常因为某些人某些事而与其相关的事物或人产生联结,这种缘份常使我觉得甚是奇妙。这本书的下辑写的是上海(包括上海人,食物,历史等等)。木心先生的文字文白夹杂,用词精简准确,也许与他是画家有关吧,文字画面感十足。
(14)、最后,期待我的好友青原君评论木心其诗的书早日出版,也热烈盼望着木心生前挚友李春阳女史早日出版一本关于木心的书。
(15)、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这种事在古代是不会有的。我恨这个家族,恨这块地方,可以推想乌镇尚有亲戚在,小辈后裔在,好自为之,由他去吧,半个世纪以来,我始终保持这份世俗的明哲。
(16)、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17)、1994年,旅居海外12年的木心回到故乡乌镇。见到家乡祖宅已经不复当年模样,在《乌镇》一文中写下这样的字句:
(18)、木心身后,遗留绘画作品六百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经慎重挑选,陈列画作一百件左右,手稿五十份左右,今后酌情更换展品。
(19)、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20)、侧脸靠在冷枕上,我暗自通神:祖宗先人有灵,保佑我终于回来了,希望明天会找到老家,你们有什么话,就在今夜梦中对我说吧。
5、木心先生的故事
(1)、自2001年起,由乌镇旅游开发公司出资,耗时五年,晚晴小筑得以落成。2006年九月,木心先生以七十九岁高龄,返乡安居,直到2011年冬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2)、据网上的文章描写,木心先生到美国的早期以画画为主,因而,他的有些抽象山水画也许就是在此地画的。
(3)、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4)、“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5)、因为我素来不敢「拟人化」的末技,所以这是我第一次采用,只此一次,不会再有什么「物象」值得我破格使用「拟人化」的了。
(6)、中国大陆的小城市,全是如此这般的宿夜处,无论你是个怎样不平凡的人,一入这种旅馆,也就整个儿平凡了。
(7)、木心先生是一位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大师,陈丹青曾称木心先生在海外是与福克纳、海明威编在同一教材中的老作家。进入读者的视野,亦是归功于陈丹青先生。1982年木心先生远赴纽约,重续文学生涯,1989年,为旅居纽约的一群画家和文艺爱好者开讲《世界文学史》。陈丹青在纽约游学七年,听了这5年木心先生教授的文学课,并将课堂笔记整理成《文学回忆录》,在国内出版后,木心这个名词才真正开始走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8)、書院門口兩側是對烏鎮水鄉歷史上的名家進行了簡要介紹,書院內部環境清幽,古樹圍繞,題有「六朝遺勝」、「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明代古牌坊,是昭明書院的標誌建築。如今,書舍主場地裏已成為一座小型圖書館,從童書漫畫,到英文讀物,到文學作品,到古鎮相關資料等,觀者可以在這裏閱讀小憩,感受書院的文化氛圍。
(9)、1995年,藏家罗伯特•罗森科兰兹(RobertRosenkranz)全部收购了木心先生的三十三幅转印画,并于2001年捐赠给耶鲁大学美术馆。
(10)、曼哈顿中城西边地图(包括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林肯中心等)
(11)、一進展廳,看見的首先就是木心先生關於「鄰人」問題的心得。
(12)、木心将2008年的画作展览命名“塔中之塔”,一个是生活中囚禁他的“雷峰塔”,一个是他内心营造的“象牙塔”。正如巫鸿所说,木心先生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对现实的反抗,而是精神的升华。从技法上看我们很难将之称其为国画,因为木心很少单纯地使用笔墨而是将中国传统与西方当代艺术中的多种绘制技巧融为一体,以创造出他想象中的风景,而这风景是他精神的唯一安顿。与这批风景一同展出的还有木心写于狱中的诗文杂记,这里面完全没有对时世不平的抱怨,而是想象了大量世界精英分子间的对话。
(13)、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14)、《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
(15)、迷茫中踅入一家规模不小的餐馆,座上空空,堂倌过来招呼。
(16)、童年,若逢连朝纷纷大雪,宅后的空地一片纯白,月洞门外,亭台楼阁恍如银宫玉宇。此番万里归来,巧遇花飞六出,似乎是莫大荣宠,我品味着自己心里的喜悦和肯定。
(17)、莫依偎我,我习于冷,志于成冰。莫依偎我,别走近我,我正升焰,万木俱焚。
(18)、桃树不说我是创作桃子的,也没参加桃子协会。
(19)、1986年,《散文一集》由台北洪范书店出版,是木心第一本出版的著作。
(20)、少年时的富家子弟,青年时的热血男儿,壮年时的饱经磨难,中年时的颠沛流离。“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一辈子的不合时宜,一辈子的干净清醒。
(1)、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浙江乌镇东栅人。陈丹青曾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源于佛教用语。对于大众读者来说,他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莫过于一首《从前慢》。
(2)、“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多少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待。可遗憾的是,反观现代人的爱情,到最后也只演变成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自我安慰。
(3)、木心,本名孙璞,号牧心,笔名木心,出生于乌镇东栅财神湾。孙家是望族,小时候家里的佣人清洁厅堂,换下了条案上的宋瓷,临时摆上明代的官窑。女主人看见了,呵斥说,明代的东西都拿出来了,快给收回去。
(4)、为纪念木心美术馆建馆三周年、木心先生逝世七周年,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木心艺术基金会承办“他们都唱从前慢”音乐会,邀请不同版本的“从前慢”演唱者来到乌镇演出,期间也将邀请木心先生音乐遗稿的整理、编创者高平先生,给观众带来最新编写的木心乐曲。
(5)、據悉,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米修與木心」作品展已於9月8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展出了兩位作家近50件的畫作以及他們各自的詩集,這是亨利·米修畫作首次在中國展示,也是木心畫作在上海首次展示。韻薰堂團隊將持續關註這一最新展覽,歡迎與我們一起!
(6)、木心先生作品:《云雀叫了一整天》《即兴判断》《素履之往》《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鱼丽之宴》《我纷纷的情欲》《温莎墓园日记》《爱默生家的恶客》《文学回忆录》(木心口述,陈丹青笔录)
(7)、慢到你可以腻在爷爷怀里,听他讲他过去的故事,而不用操心天黑得太快。
(8)、讲述结束之前,我们最想说的是——时至今日,木心先生的读者仍限于小众群体,对他艺术与文学成就的评论也不乏争议。能让先生的作品更广泛地被传播,被阅读、被认同……是我们作为校友最大的愿望。
(9)、想必木心当年多次体验这些户外音乐会。其实除了贝壳剧场的夏天节目外,在大都会歌剧院前面的空地每年夏天8月底也有歌剧,是预先拍下来的高清电影。不过,我并不确定木心先生在纽约时有没有这样的节目。
(10)、不过有一点我可以确认,纽约的大雪有时候真的很过分,一场接一场,二个月雪化不掉的日子也有过,比如1995年年底到1996年初春。
(11)、2011年12月21日凌晨,木心先生在他的故土安然离去,此后,有100多名从全国各地赶来乌镇的读者跟他告别。
(12)、书读多了,便开始尝试着创作。起初是模仿古人的风格,“神闲气定,俨然居高不下”,姊夫姊姊看了他的诗,两人商讨:“弟弟年纪这样轻,写得这样素净,不知好不好?”木心写道,“我知道他们的忧虑。大抵富家子弟,行文素净是不祥之兆,是出家做和尚的。”
(13)、车窗外,弥望桑地,树矮干粗,分支处虬结成团,承着肥肥的白雪——浙江的养蚕业还是兴旺不衰。
(14)、木心先生刚开始住在布鲁克林,冬天时被收藏家王季迁看中,立即迁入王先生在林肯中心附近的公寓楼。
(15)、1946年,木心考上了上海美专,跟刘海粟先生学习油画,从此跨进了艺术之门。
(16)、2021年12月17日,《新京报·书评周刊》专题《迟到的人——木心逝世十周年纪念》的B02-B0
(17)、这位“C教授”究竟是谁?木心对他的推崇溢于言表,却从未提起过姓名。在我们的苦苦搜寻下,在尚存资料的蛛丝马迹中,终于在当年的上海旧报上找到了关于“C教授”的线索——“C教授”名叫陈士文,曾经留法七年学习西画,40年代任教于上海美专西画系,教授素描课程,写作论著《中国绘画思想》、《西洋绘画思想》、《近代欧洲绘画试评》、《艺絮》、《艺舟》等,油画有《踏践》、《梦境》、《滨园》等。
(18)、一个酒鬼哼着莫扎特踉跄而过,我觉得自己蠢极了。
(19)、2011年12月21日3时,乌镇。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去了。
(20)、房东曾经告诉罗伯特,木心喜欢步行去圣迈克墓地”(St.Michael’sCemetery)走走,说那儿安静。
(1)、“从前的日子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很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在西栅的昭明书院里,有一个”木心阅览室”。不时,有读者拿着木心诗集翻阅。
(2)、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家,他的小说很早就碰触西方现代小说常探讨的议题,包括辜负、遗憾、忏悔及追忆,也讨论人如何站在现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严。(台湾作家骆以军评)
(3)、茶客都是中年以上的男人,脸色衣着鞋帽与木桌板凳墙柱,浑然一色,是中性的灰褐,没有太深的,没有太浅的——要结成这样平稳协调的局面,殆非一时人工之所能及,这是自然而然,有限度的天荒地老,他们是上一个时代的孤哀子,日未出而作,日入而不能息。从前上茶馆的人是实在有话要说,现今坐在茶馆里的人是实在无话可说。
(4)、在四层楼最上面的墙上镶有三个英文字:Painting(油画),Architectvre(建筑),和Sculptvre(雕塑),一楼和二楼之间则有一排金颜色的字:THEARTSTUDENTSLEAGUEOFNEWYORK。
(5)、1993年左右,木心摄于纽约皇后区杰克逊高地82街旧居正门。
(6)、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从14岁起创作了100多个短篇和8个中篇小说,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作品有极大影响。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是该馆第一次收藏20世纪中国画家的作品。
(7)、郵箱:service@yunxuntang.com
(8)、真正将木心带到大陆读者面前的,是画家陈丹青。陈丹青是木心的学生。1982年,陈丹青在纽约求学,在地铁上因为朋友介绍而认识木心。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陈丹青听了五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
(9)、与谢海燕老校长作别后不久,木心先生选定“初春的雨日”寻访昔日美专,然而,竟无论如何没能找到那“深灰色的四层楼”——“我情怯而胆也怯起来,只好立在绵绵的春雨中,定心凝神,捉摸方位,徐徐认出那一座方头方脑的有门无窗的冷藏仓库,便是当年的上海美专了……一切建筑物中,以冷藏仓库最为饱胀、窒息、颟顸无情”。可想而知,那日雨中的先生,体会过何等的落寞与寒冷。
(10)、12月21日,应主办方文化乌镇的邀请,为纪念木心美术馆开馆三周年暨木心先生逝世七周年,刘胡轶与那些曾将《从前慢》精心改编的演唱者们和谱曲木心作品的音乐家们,在木心先生的故乡乌镇-乌镇大剧院里将上演一场“他们都唱从前慢”纪念演唱会。刘胡轶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划人,在谈到活动的缘起时表示,这就来自于对木心先生以及其作品的敬爱之心:“想法比较单纯,就是想为先生做点事情。”同时他也小小的剧透了一点,在这场音乐会中他将会献上为木心先生诗词全新谱曲的歌曲作品——《春汗》与《大卫》。
(11)、所有绘画,全部是中国水墨,对象一律是自然山水。无论在文章中还是在访谈中,木心毫不掩饰对中国山水和中国水墨的喜爱,尽管他早年在上海美专和杭州艺专是学西画出身。初看他的水墨绘画,令人耳目一新。这不是流俗的套话,他采用的是宣纸、毛笔、墨色,但基本上全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触,构图的视角则完全是西画的方式。他的画风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以具象为审物表意的主要依托。
(12)、「那边,他们在吃茶的地方,不是有一家很大的鱼行吗?」
(13)、由德国“尼采基金会”、“瑙姆堡尼采文献档案中心”、“魏玛古典基金会”、“歌德席勒档案馆”、“尼采学院”、“魏玛安娜·阿玛利亚公爵夫人图书馆”共同合作,提供尼采手稿四份、十九世纪原版著作二十一件、尼采肖像八件,死亡面模一件,回顾尼采对木心毕生的内在影响。尼采译作,始自清末,逾百年来,这是尼采文献初次远来中国展览。德方合作机构为表重视,特由尼采学院鲁迪格·施密特·格雷帕伊院长偕男演员马蒂亚斯·布斯前来乌镇,与中国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朗诵尼采与莎乐美对话片段,并由旅德钢琴家谢亚双子弹奏尼采创作的乐曲。
(14)、1978年6月,胡铁生先生将设计才能过人的木心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担任工艺美术展览总设计师。之后他在上海度过了最自由、最快乐的4年。
(15)、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16)、当年为了参加《中国好歌曲》的比赛,刘胡轶准备了十多首作品,其中就包括录制前两个月才创作出的《从前慢》,没料到这一首直接被导演组一致同意作为他的参赛第一曲,当刘胡轶回忆起当时为何会选择《从前慢》时,他思索半晌:“可能大家都觉得这首歌的气质有些不同吧。”
(17)、木心先生这两首诗词风格主题截然不同,从刘胡轶以往作品来看,他的曲风从巴洛克时期的古典派、浪漫派到民族乐派、古典音乐都拿捏自如,不知这次新谱曲作品会拥有怎样的面目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18)、为研究对木心构成重要影响的人物,馆长策划开馆特展如下:
(19)、木心和茅盾(沈雁冰)是远亲,孙家花园和茅盾故居在一条街道的两端。茅盾到上海做事,在乌镇留下一屋子欧美文学经典。年少的木心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阅读,“得了‘文学胃炎症’”。
(20)、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1977年—1979年,遭遇软禁,被限制人身自由。
(2)、2002年,举办“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
(3)、木心喜欢玩文字游戏,行走于散文和诗歌之间,与古人对话。也许他的一部分的遗稿也是在这里写的。
(4)、木心散文《乌镇》,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木心独自一人悄悄回访故里之后。其中有:“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永别了,我不会再来”之叹。此文首发于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台湾《中国时报》,迄今未见编入文集。
(5)、在书的扉页上,他注明“写这些时,住在纽约东陬的琼美卡”(上图)。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嗻语”(嗻:音zhe)一文,文中他总结了自己所喜爱的历史上的文人。我读了二遍,顺手记录那些文人的名字,以后上网查询,慢慢补充这些文人的人生故事。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