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俾斯麦名言名句原文
(1)、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王公贵族的簇拥下,在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2)、俾斯麦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远见,有思想,有魄力,这也使俾斯麦在德国威望很高,也让德国迅猛崛起的原因。
(3)、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4)、最后李鸿章在俾斯麦面前大谈起自己的功绩,说自己与太平天国、捻军打仗如何的神勇,本来以为俾斯麦会称赞几句,但俾斯麦却说“我们德意志与贵国洽洽相反,以屠戮本民族人为耻,以消灭异族为荣。”
(5)、在普拉曼学校读书的时间里,小学这6年在俾斯麦的回忆中,充满着厌恶和愤怒。后来在1864年时,俾斯麦对一位友人抱怨道:“我的童年毁在了普拉曼,在那里,我感觉像坐牢一样。”
(6)、对于不少失恋失意的网友来说,极端解决问题的方式绝对是一件令人兴奋和激动的事情。
(7)、劳动可以使身体得到休息,劳动可以使精神得到休息。——俾斯麦
(8)、“我必须一个一个的尝试每一种方法,最后尝试最危险的方法。”
(9)、Great works are performed not by strength but by perseverance.(没有恒心只有力量是完不成伟业。
(10)、这时俾斯麦开始发挥他的外交本领。他利用自己的大使经历成功说服沙俄与普鲁士结盟,然后再动用关系让法国保持中立。同时,俾斯麦打着“德意志人保卫德意志”的旗号,说服奥地利与普鲁士一同作战。这样一来,即使欧洲国家谴责战争,奥地利也能为普鲁士分担压力。
(11)、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12)、距离不是无法和某人维持亲密关系的好借口。维持关系或是半途而废,都是由决心决定的。决心才是一段关系能够维持下去的真正原因。
(13)、因为他足智多谋,思想敏捷,手段超常,也给俾斯麦带来节节胜利,德国的统一俾斯麦功不可灭,这样的统一德国就更加强大了,思想也一致,全民受鼓舞。
(14)、李鸿章的三个“杆子”:枪杆子、笔杆子、二杆子
(15)、然而此时的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正积极使得自己在德意志联邦中扮演重要角色。
(16)、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生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申豪森庄园出生。年少的俾斯麦面对的却是一个分裂无能的德国。自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以后,德国分裂成无数小邦,而他所在的普鲁士是德国最强大的存在,仅次于奥地利。乱局之下,必有英雄,而他就是这个英雄。
(17)、“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也是他们在1848至1849年犯过的最大错误——而是要用铁与血来解决”。这是俾斯麦最著名的一句话,从此他被称为“铁血宰相”。
(18)、他可以将计就计,利用他原本不喜欢的东西。比如在法兰克福议会时代,为了打击奥地利,他居然利用“丧权辱国”的条款。他提醒俄国外交官,德意志邦联宪章第36条规定,如果一个外国人感觉受到了德意志邦联成员的冒犯,就可以到议会投诉这个成员。
(19)、他可以随时摒弃情怀和意识形态,为实际利益服务。
(20)、假如能够这样轻易就得出一个对俾斯麦的结论,那他还怎么成为历史评价上最众说纷纭的人物?俾斯麦有生之年和革命者的关系就非常紧张,死后更是如此。“白色革命者”这个评价仅仅得到了少数人的认可,而且还是在“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进步的工具”这个意义上接受的。而俾斯麦在自由派眼中的形象,最恰如其分的应该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那句评语“刺刀反革命!”,每当讨论近代德意志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恶果时,人们总会提起在普鲁士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时刻,以一种赤裸裸的容克地主形象登上普鲁士总理宝座的俾斯麦。这种观点认为1862年俾斯麦的上台是1815至1862年间普鲁士乃至整个德意志民主和统一事件的分水岭。俾斯麦破坏了原本可能通向议会制的普鲁士民主化进程,然后因为在内政问题上受制于憎恨他的普鲁士议会,所以转而在德意志问题上冒险,最终以最符合容克地主利益的王朝战争的方式摘取了正在成熟的德意志统一事业的果实。俾斯麦的长期统治造成了民主派甚至德意志的“辉格d贵族”长期在野,没有机会参与统治,这也就决定了德意志民主派软弱无力的局面。
2、俾斯麦名人名言
(1)、到1890年代,普鲁士贵族的处境已经今非昔比,一个地位上远高于青年时代俾斯麦的伯爵夫人,一年只有在买圣诞礼物的时代才舍得花钱去一趟柏林,而当她去柏林时她只买得起三等车票,普鲁士容克地主的黄金时代这时一去不返,而容克贵族从此对国家间接的关税保护和直接的经济扶持的依赖则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在兴登堡总统生命的最后时期,普鲁士的容克们还在为了国家救济而逼迫他。
(2)、 美国之所以要向英国宣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夺取加拿大地区。 在乐观的美国愤青看来,甚至不需要美国军队,只要美国拓荒者发动一次讨伐,几个星期就能让魁北克和加拿大的英国当局俯首就范。 开战之初,美国和加拿大的双方力量对比相差很大。当时美国有750万人口,包括黑奴。而加拿大只有50万人,其中还有不少说法语的法裔。但加拿大驻扎有5000名训练有素的英军、4000名加拿大正规军和4000名民兵,亲英的印第安人也能提供三四千人的援兵。而美国的正规军才7000人。 美国联邦政府虽然征集了40万民兵,但没有投入加拿大战场,美军在任何一次战斗中投入的兵力都不超过7000人。 那些未经训练的美国民兵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根本不堪一击。有一次,一支拥有4000名骑兵的队伍,走到离敌人尚有100英里的地方就扔下长官跑了。 一些民兵甚至拒绝进入加拿大,不想去支援正在不远的地方进行着众寡悬殊、拼死战斗的正规军兄弟。 民兵指挥官给出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没有法律授权民兵在国外作战。 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之后,美军从底特律出发进攻加拿大,很快就失败了。几天之后,今天的芝加哥在英军和加拿大军的进攻中失陷,美国的西北边界开始收缩。 相对于陆战来说,海战更为活跃,美国人也认为海战对自己很有利。当时美国海军已经有16艘主力舰,载有500门炮,其中三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好最快的巡航舰。 这三艘军舰的舰炮射程比英舰远,木料也重,航速也比英舰快,而英国海军规模庞大,拥有600多艘军舰,1/4是战列舰,每艘载有60门以上的火炮。 最关键的是英国海军有着悠久的光荣传统,舰长们自信能击沉任何一艘美国军舰。 但英国当时正在跟法国打仗,绝大部分战列舰深陷欧洲,不能行驶到美国领海。只有很少几艘军舰进入美洲海域,这给了美国海军痛打英军的机会。战争初期,美国海军多次取得胜利,俘获了大量英国船只,甚至包括三艘皇家海军战舰。
(3)、1857年,威廉亲王摄政,认为俾斯麦不值得重用。于是亲王任命俾斯麦为驻俄公使,将俾斯麦打发到俄罗斯。1862年,俾斯麦改任法国大使。
(4)、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5)、可是很多时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容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所有人都一样很难做到的。不管他是王健林,还是快递员。人处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压力和艰难,大多数时候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6)、1866年的普奥七星期战争,普鲁士以快而惊人的胜利搅乱了欧洲的均势。
(7)、对我来说,衬衫比上衣更贴身。——俾斯麦
(8)、劳动能够使身体得到休息,劳动能够使精神得到休息。——俾斯麦
(9)、奥托·恩斯特·林德曼(1894年3月28日-1941年5月27日),纳粹德国海军将领,服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0)、拿他著名的“铁和血”言论来说。泰勒认为,“铁和血”是对事实的陈述,而非对原则,或者价值观的表达。这一点很重要。不能认为俾斯麦在价值观上很嗜血,只是有时候非如此不可,否则就会有更多的血。想想曹孟德那句话:
(11)、To an optimist every change is a change for the better.(对于乐观者总是越变越好。
(12)、在这句话里,政治审慎和现代产品理性结合在了一起。
(13)、原来议会对新的军事预算不满意,军队无法得到军费。国王决定让俾斯麦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成功了,危机就能渡过;如果失败了,俾斯麦就会背黑锅。
(14)、笨蛋只会从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聪明的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
(15)、他对工人运动往往无情,却长期思考过工人的贫困问题,只是不急于让同情心占上风。“只有当他所信仰的东西恰好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时候,他才将其予以实施。(泰勒)”当他需要争取社会民主d的选民以抗衡中央d的的时候,才提议由国家负担部分社会保障费用,于是在全世界率先创造出福利国家这个全新事物。
(16)、“我们不能夸大自己的需求,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征服了整个世界,这样我们才会得到与我们的努力付出相适应的和平,可是我们的国王,既容易沮丧又同样容易陶醉,我得承担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任务,给酒里掺点水,把真相说出来,我们不是单独在欧洲生活,旁边还有三个邻居。”
(17)、为什么俾斯麦有这样的感觉?一是像俾斯麦自己所说的那样,在普拉曼这个学校他生活得并不开心。二是俾斯麦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格,他认为其母亲限制了他的自由。每当7月、8月学校放暑假之时,俾斯麦多么想回到小时候玩耍的克尼普霍夫骑士庄园,多么想重温小时候玩耍的快乐与温馨。可惜的是,每次他想回去的时候,他母亲每次都到海边去度假,全然不顾孩子们的感受。关于这一点,俾斯麦对母亲表示了不满。
(18)、1862年,47岁的俾斯麦终于如愿当上了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俾斯麦踌躇满志的在议会宣布:“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从此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结成坚定的政治同盟,复兴德国。
(19)、Good company on the road is the shortest cut. (行路有良伴就是捷径。
(20)、在欧洲鲤鱼池中的梭子鱼,阻止我们成为鲤鱼。
3、俾斯麦经典一句话
(1)、他的成就依靠做大量吃力不讨好的任务得来,而不是依靠姿态和大话,更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赢者通吃。
(2)、俾斯麦为了统发动了三场对外战争。德国统一只有三个障碍: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丹麦长期震慑普鲁士的北方,而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领导权,法国就直接控制了德国的很多小邦。
(3)、危机似乎化解了,于是拿破仑三世要求威廉国王许诺永远不染指西班牙王位。尽管威廉国王十分不满,但还是准备接受条件,同时拍了份电报通知俾斯麦。
(4)、1862年,俾斯麦初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上任后不久,他就在次议会预算委员会上公开宣布其政治主张。他说:“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的解决不是演说词和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一一要解决它,只有用铁和血!”后来,“铁和血”被用作战争政策的同义语,俾斯麦也因之获“铁血宰相”之名。 在德国的统一事业上,充分显示了俾斯麦的政治家眼光和战略家才干。他先是利用当时欧洲各国的矛盾,以对外发动战争的手段孤立对手,各个击破。奥地利是当时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一大障碍,为此,伸斯麦先积极联合奥地利,准备对丹麦的战争。
(5)、进化需要有阻力,在阻力几乎与动力相等的情况下才会有进化的成功。普鲁士的邻国波兰,曾经称霸一时,然而佩里·安德森认为,当波兰人躲开了北欧的危险海岸线,转向肥沃的乌克兰平原过上好日子,衰败就已经埋藏好了。普鲁士依然在北方海岸线艰苦对抗强大的瑞典,在一个个几乎亡国的灾难之中达成了国家的进化。没有阻力的改革注定不会成功。俾斯麦欣然接受所有阻力,一个一个地去对付。在时人眼中的景象,是俾斯麦随时会崩盘。一个接一个的成功只是后人眼中的错觉。
(6)、Misfortunes tell us what fortune is.(不经灾难不知福。
(7)、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仅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8)、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在参加俄国太子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加冕仪式后,乘坐火车离开圣彼得堡,来到德国。
(9)、国王在庆功宴会上的祝酒词中高兴地对普鲁士三杰说: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仪式过后,北德意志邦联改为德意志帝国。
(10)、俾斯麦为民族统一作了详细的规划,第一个敌人就是丹麦。丹麦控制着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而这两个地区自古就是德意志的领土。普鲁士的军事实力比丹麦强大,但是问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可能干预战争。
(11)、其实,在俾斯麦一生之中,受到其母亲的影响很大。
(12)、俾斯麦出生在一个容克贵族的家中,家庭环境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性格。父亲性格固执却又温和,年轻的时候服过兵役。后来他辞退军职,回到乡下以饮酒打猎为乐。
(13)、政治创造意味着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永远的博弈,不断的适应变化,相机行事。直到今天,自由主义或者程序主义的思想家们还是以为,只要在纸上画出一套程序,政治经济就会自动运作下去。他们太不理解什么是人类的伟力。俾斯麦至少在努力,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客只是在假装面对问题。
(14)、 任何见到过战场上垂死士兵呆滞目光的人,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15)、他和近现代伟大政治家一样懂得权衡利益,而不是根据意识形态来做抉择。他的先驱,法国名相黎塞留(就是文学家大仲马在小说《三个火枪手》里拼命反对的那位),为了法兰西民族利益,会让天主教的法国和异教徒的土耳其结盟以对抗哈布斯堡王室,从而打破了欧洲人的圣战套路。俾斯麦不过分追求事物的名分,只追求实质,从不阔谈何种主义,只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它们。
(16)、另一方面,打仗的目的是要“赢”,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处在一个大转变的阶段,也没有为大规模冲突做好足够的准备。
(17)、在民主化与军国主义、尤其是世界大战的关系上,诺恩同样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传统看法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归咎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尤其是威廉二世个人的君主统治。但诺恩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实是多个国家共同推动的结果。至少在导致英国参战的海军、世界霸权问题上,威廉二世所采取的政策实际上是不符合俾斯麦传统的形象里“容克贵族”的利益的。相反威廉二世的海军政策和殖民政策,实际上更符合普鲁士自由d人的利益。传统的容克贵族对海军和殖民地毫无兴趣,这一点在下文将有谈及,德意志和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者和他们所代表的工业资产阶级,更需要积极的支持威廉二世的海军和殖民地政策。
(18)、“以屠戮本族为耻,以消灭异族为荣”这句话这也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那就看我们未来能否走出这个历史怪圈!
(19)、我来到世界不是为了使人们更强,而是去利用他们的短处。
(20)、1832年的复活节,俾斯麦不满17岁就通过了文理中学的毕业考试,这意味着他可以上大学了。
4、俾斯麦经典语录
(1)、1863年,普奥战争之前,为了与奥地利提出的德国统一方案竞争,他提出替代方案——这位以往一向给议会难堪的先生,竟要求成立全德意志直选议会,以笼络资产阶级人心。所以他并不一概反对议会政治,只是要用在最必要的时刻,来实现更实际更重要的目标。
(2)、我们已经看到俾斯麦是怎样痛苦地节制自己,但主要是德国人的冲动的。然而这种政治品德正在德国丧失,从普法战争就开始了。几十年之后,德国轻率开启世界大战而失败,这个被丢失的政治品格才由马克斯·韦伯通过《以政治为业》这篇演讲重新阐发出来。
(3)、在外交事务中,任何一句话都十分重要。俾斯麦明白这一点,于是他篡改了国王的电报。他修改了几句话,使电报表达出一种强硬态度。篡改电报后,俾斯麦故意将内容泄露出去,消息迅速传遍巴黎。
(4)、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从“总体战”的角度来看,无论老百姓的战争下艰难生活意志,还是国家整个经济结构,其实面对战争的压力还是很脆弱的。
(5)、系列之一:从今天起,书写俾斯麦船长与普鲁士被湮没的乐章
(6)、此次访问期间,李鸿章见到了已经退休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可能是神交已久,借助翻译,两位东西方的政治巨擘展开了一番世纪谈话。
(7)、德意志诗人席勒曾无奈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歌德则更干脆地说,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那么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一直拷问着德意志人的心灵。直到1871年,美国几乎独立一百年后,德国才完成了统一。那么此时美国变成什么样了呢?
(8)、李鸿章,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出任清庭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晚晴名臣,主要功绩是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开启洋务运动,为中国工业化进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9)、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
(10)、俾斯麦关于政治学的论断超越多数政治学教授,他说:
(11)、这句话原句是俾斯麦说的,原句是“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12)、俾斯麦希望南德意志的邦国可以自愿加入普鲁士,而法国这个外敌可以促进德意志的团结。同时,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生活着许多德意志人,俾斯麦想把他们纳入帝国。
(13)、如果礼貌没有对野蛮进行排斥打压,那么这种礼貌不是真正的礼貌。
(14)、1867年,国会和君主再次为军队预算争吵。国王要求永久预算,国会要求三年一审。俾斯麦的办法是授权军队预算的审核间隔为四年,因为他预测到了1871年,可能会发生某些大事情来改变事态。四年后果然普法战争爆发了,预算审核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这个体重超标的大个子就是这样在时间的刀锋上跳舞。
(15)、第一句,“当我转动地球仪的时候,上面只能有一个国家。”——希特勒
(16)、在铁与血演讲中,俾斯麦蔑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怯懦。“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他斩钉截铁,不给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一点回旋的余地。
(17)、法军确实很强大,不过普鲁士有老毛奇。早在战争爆发前,老毛奇的参谋部就已经规划好未来的战争计划,同时利用铁路与电报进行一场现代战争。尽管普鲁士动员时间比法国短,但却成功集结六十万军队,形成兵力优势。
(18)、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俾斯麦
(19)、第五句,“我来,我看见,我征服!”——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
(20)、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签订之后,1896年,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特使开启了一次环球访问,走访了欧美多个国家,也是清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政治家。
5、俾斯麦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什么
(1)、在普拉曼学校6年的学习时间里,与克尼普霍夫庄园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相比,俾斯麦觉得很不开心,与同学们格格不入,他渴望能够像克尼普霍夫庄园一样骑马游玩。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心认真读书,常常用纸笔推算邮车到来的时间和眼下离放假还有多长时间等。他最为喜欢看的书籍是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以及《德国民间传说》,这与他在克尼普霍夫庄园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2)、The voice of one man is the voice of no one. (一个人的声音没有力量。
(3)、作为地主的俾斯麦不愿意德国扩张海外殖民地,因为殖民地大多只有农业产品可以输往母国,而农产品直接冲击地主的利益。作为一个面对现实的政治家,俾斯麦也不愿意扩张海军,因为海军是为了争取或者维持殖民地的目的服务的,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面对现实的容克地主俾斯麦,在自己的整个统治时期,对德国海军、和殖民地扩张政策的谨慎到了冷淡和不闻不问的态度。
(4)、1822年,8岁的俾斯麦在柏林威廉街139号普拉曼学校注册上学。这所学校是由基督教新教中历史较为悠久的福音派牧师于1805年创建的。因为该校追求瑞士教育家的理想。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成人的天赋力量的和谐发展,重视个性的培养。他合乎当时的社会潮流。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俾斯麦的哥哥就在这所学校读书。但是,他的父母亲没有让俾斯麦和他的哥哥住在学校里,给他们租了一栋房子,他们的生活起居有女仆来料理。这所学校是一个贵族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资产阶级家庭。而俾斯麦作为一个中等容克家庭的子女来这里读书,被那些资产阶级家庭的子女瞧不起,被他们排挤,这令他非常痛苦。
(5)、俾斯麦被称之为“铁血宰相”,也被许多人叫做“魔鬼”。铁血铁血,兵器见血多了,可能就会成为魔鬼。正如他在担任普鲁士首相就职演讲中所说的一句话:“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6)、 美国海军取得的战果,让皇家海军开始对美国海军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的结果就是英国又增派了大量舰艇,对美国港口进行更为严密的封锁。 此时美国人自信满满,认为击败英国皇家海军不在话下,特别是美舰“黄蜂”号击沉了英舰“孔雀”号之后,在美国人看来,英军的封锁根本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困境。 皇家海军很快就让美国海军知道刀是铁打的了。 美舰“宪法”号在1813年2月抵达波士顿,此后由于英舰的严密封锁,被困港内达十个月之久。 皇家海军的封锁从纽约延伸至密西西比,导致美军的任何船只出港都会极其困难,美舰剩下安大略湖这块地盘了。 1813年4月,美军将领昌西率领13艘军舰、1800名士兵在约克城(今天加拿大的多伦多)登陆,放火烧毁了议会和多处民房,导致很多加拿大平民在寒冬中露宿街头。 除此之外,美军还大肆抢劫平民和掠夺公共财物,顺便击毁、俘获各一艘英国军舰。 当时波士顿港外,英国皇家海军布洛克上校指挥“香农”号与友舰“坦南多斯”号一起围困美军的“切萨皮克”号,也就是引发1812年战争的那艘美军舰艇。“香农”号由于缺水,不能长时间执行此次任务,这样“切萨皮克”号就有可能逃入大海。 为了不让美舰逃脱,布洛克上校急于开打,就向“切萨皮克”号舰长劳伦斯发起了挑战。 为了展示自己必胜的信心,布洛克上校遣走了友舰,跟劳伦斯展开了海上“一骑打”。 5月30日,劳伦斯上校指挥“切萨皮克”号驶出波士顿港应战,双方打得很激烈,仅仅经过了15分钟,这艘美国军舰上就有146人战死,英舰“香农”号也死了85人。 劳伦斯在战斗中身受重伤,生命垂危。如果他活下来了,很可能要接受军法审判。 英国人俘获了“切萨皮克”号,并把它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并最终送回英国。 劳伦斯临死前一次又一次喘着气大喊:“不要弃舰,坚持住!” 美国海军直到今天仍然对他的这句名言满怀崇敬和怀念。关于劳伦斯阵亡的种种说法,甚至成为美国海军的一部神话,据说布洛克按照骑士的礼节以全套海军礼下葬了劳伦斯。 “切萨皮克”号被英军俘获后,以原名编入皇家海军服役,直到1819年以500英镑的价格出售给朴茨茅斯一家木材厂。 今天英国的“切萨皮克磨坊”,就是用这艘军舰的木材建成的。 1908年,“切萨皮克”号的军旗被一位受封为英国贵族的美国富商买下,如今陈列于格林尼治英国国家航海博物馆。
(7)、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有部分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8)、系列之三:我来到这里,为了迎接所有人的反对
(9)、在哥廷根大学读了3个学期之后,俾斯麦转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在柏林大学,俾斯麦读了3个学期,像是换了一个人,他喜欢看歌剧,加上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在柏林贵族圈子里混得不错。据说,在柏林期间,俾斯麦有两个挚友,一个是波罗的海贵族亚历山大·凯泽林伯爵,另一个是美国人约翰·L·摩特利。这个美国人可不得了,担任过美国驻维也纳和伦敦的公使,并在1839年出版小说《莫顿的希望》。小说人物主人公奥托·冯·拉本马克的原型就是俾斯麦:“在小酒馆和大街上,他表现得放荡不羁;在他家里,在烟斗和身影之中,他扯掉面具,同莫顿‘理智地’交谈。”
(10)、铁血宰相俾斯麦,听这个名字就是个铁腕人物,做事风狂,敢想敢干,手段高明,意志坚定,野心勃勃,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测手段,心狠手辣,作为一个正治家,全是想的本国利益,要想怎样带领自己国家迅猛崛起。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