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兰昆德拉代表作pdf
(1)、《生活在别处》描绘了一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是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是19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拿出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
(2)、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禁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3)、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5)、童稚的渴望摆脱了成人精神的一切樊笼,继续存在下去,有时候甚至在遥远的老年期依然还要冒出来。这种童稚的渴望抓住机会,在别人建议他的角色中体现了出来。——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6)、已经是梦的尾端。最美妙的时刻,是一个梦尚在持续,另一个梦已经临近的时候,这时他醒了。那双抚摸他的手,就在他一动不动地站在群山背景之中的时候抚摸他的手属于另一个梦里的女人,一个他即将要坠入其中的梦,但是克萨维尔还不知道,因此在此刻,这双手只是单独存在着的,仅仅作为手;在茫茫的空间里一双奇迹般的手;两段奇遇之间的手,两段空茫之间的手;即不属于身体也不属于头的手。
(7)、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8)、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9)、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
(10)、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11)、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2)、首版于1984年的中文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可谓影响了一代中国文学青年的精神之书。米兰·昆德拉所书写的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日常,加上他的作品及其本人表现出来的一种知识分子式的良知与独立,令八十年代的中国读者感到如获至宝。
(13)、所以,拉伯雷的渊博虽然无以复加,但跟笛卡尔的渊博意义不同。小说的智慧跟哲学的智慧不同。小说并非诞生于理论精神,而是诞生于幽默精神。欧洲的失败之一就是从来都没有理解最欧洲化的艺术——小说;既没有理解它的精神,又没有理解它巨大知识与发现,也没有理解它的历史的自主性。从上帝的笑声中获得灵感的艺术从实质上看不从属于意识形态的确定性,而是与这种确定性相矛盾。像帕涅罗珀一样,小说家在夜里拆掉那些神学家、哲学家和学者在前一天编成的织毯。
(14)、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5)、朝后看,人看见道路,看见人们向前行走,看见他们的错误,但是雾已不在那里。
(16)、作者: (法)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尉迟秀 出版时间: 2019-5
(17)、虽然我读两遍了小说,但是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读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乱发议论,冒充深沉,自以为是哲学家,想说点人生道理却说得一滩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没有说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18)、36照他的说法,广告就是在隔了很久之后完成这一诗歌目标。它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转化为诗歌。多亏了广告,日常生活开始变得如同歌曲一般美好。(ch.10)
(19)、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米兰昆德拉
(2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
2、米兰昆德拉代表作简介
(1)、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2)、1985年,文化名人李欧梵先生在国内发文,向汉语文学界推介了马尔克斯和米兰·昆德拉两位世界级小说大师。
(3)、昆德拉的清醒与不妥协,不仅仅表现在他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上,更表现在他对于人类存在与个人境遇的思考上。读过昆德拉作品的人,大都有一种突出的感觉,他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诗意的叙述与哲学的思考兼而有之。然而,昆德拉所关注并思考的存在,并不完全等同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更不同于萨特所言的存在,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指向,如他在《小说的艺术》中所指出的那样:“存在,就是‘在世界之中’。世界构成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的维度。存在,并非已发生之事,存在是人类可能性的场域,一切人可能成为的,一切他能够做到的。”
(4)、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
(5)、他怎么说他爱她,说觉得她很美,也没用。他那情人之眼无法安慰她。因为爱情的目光是一种使她的身体成为惟一的目光。让-马克想着两个在别人眼中变得看不见的老人之间孤寂的爱情;那是一种预示着死亡的悲哀的孤独。不,她需要的不是一种爱情的目光,而是陌生人的,粗鲁的,淫荡的眼光的淹没,这些眼光毫无善意,毫无选择,毫无温柔也毫无礼貌,不可逃脱,不可回避地投注到她身上。正是这种目光将她保持在人的社会群体中,而爱情的目光则将她从中拉出来。——米兰·昆德拉《身份》
(6)、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7)、生活从来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可一概而论。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来到之前,死亡于我们是那样遥远,乃至我们不以为然。它无影无踪,无处可寻。这是生命中最初的、最幸福的一段。
(8)、人们一旦把一件事情太当真了,那么信任就会把这件事推向荒诞的地步。一种政策的真正捍卫者,永远不会把这一政策的诡辩看得太认真,他们看重的,只是掩藏在这些诡辩之后的实际目标。因为,那些政治谎言和那些诡辩的存在,并不是让人们来相信的;它们更多地是被人们用作心照不宣的借口;那些把它们太当真的天真的人,迟早都会发现这里头矛盾多多,漏洞百出,都会开始反叛,最终可耻地成为叛徒和变节者。——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9)、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10)、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1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000字作文
(12)、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3)、在这些爱情里,每个人心中都只有自己,自己在这份爱情里独自享受,不会考虑被爱的人,只是一味沉溺,而这所谓的爱情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当自以为抓住了这根稻草的时候,它已经改变了模样,你的自以为是,只会被嘲笑,被毁灭。
(14)、这个人生的第二阶段,即一个人不得不时时注视着死亡的阶段,紧接着又会过渡到下一个阶段,一个时间延续最短、然而又最神秘的阶段,人们对这个阶段了解极少,谈论也极少。体力日渐衰退,人总是感到一种疲劳。疲劳是从生命的此岸通向死亡的彼岸的无声桥梁。在这一阶段,死亡近在咫尺,让人看得心烦。但它仍可以说是无影无踪,无处可寻的,因为太密切、太熟悉的东西就变成这样。
(15)、先介绍下作者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并且作者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16)、"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Donoteverthinkaboutthatwecanescape,oureveryeachstepdeterminethefinaloutcome,ourfootstepsaremovingtowardstheendofownchosentarget.——米兰·昆德拉"
(17)、他总是关注自己,想要审视自我,可是他找到的只是那个全副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审视自我的那个形象。——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18)、在慢与记忆,快与遗忘之间有一个秘密联系。且说一个平常不过的情境:一个人在路上走。突然,他要回想什么事,但就是记不起来。这时候他机械地放慢脚步。相反地,某人要想忘记他刚碰到的霉气事,不知不觉会加快走路的步伐,仿佛要快快躲开在时间上还离他很近的东西。——米兰·昆德拉《慢》
(19)、走小说家之路,对昆德拉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就他个人的存在而言,这是一条新生之道。他从幻灭、怀疑,到提出问题,并去寻找答案。他坚持认为,小说家的任务是勘察人的存在状况,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性。作为小说家,他的任务不是去拯救人类,而是探寻人的本性、人的境况、人的行动、人的命运。
(20)、阿拉贡:我要对米兰·昆德拉感激不尽,他的作品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
3、米兰昆德拉是什么意法国小说家
(1)、8我老是在想,死去之后,人还是活着的。我在想,所谓死亡就是做一场无尽的噩梦。(ch.3)
(2)、我坚信,唯美的标准并不来自上帝,而是来自魔鬼。在天堂中,没有人能区别美与丑。——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
(3)、是的,忙碌、束缚、辛劳、责任,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4)、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6)、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阿涅斯心想:生活,生活并无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
(7)、推动我们一切行动的东西却总是根本不让我们明了其意义何在。——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
(9)、这组水彩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TytusBrzozowski梦中的城市,城市中那些经典的古典建筑却发生了奇怪变化,被细细的支柱架在半空,地面变成了花园。轨道交通在建筑内部及地下穿梭,狭窄的街道,瘦高的塔楼……也许这正是华沙在梦中的缩影。
(10)、读《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我们可以看到,出于种种原因,他先后两次被开除出d,本来已经是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的他,因立场问题,受到了普遍的谴责;后来他又在精神的层面主动出走,离开捷克,移居法国,按照捷克的传统,一个文人放弃了他的祖国,那就是背叛。昆德拉的作品早期用捷克语写成,有诗歌,有剧作,有小说,还有随笔,到了法国之后,昆德拉又放弃了母语,用法语写作,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他主动割断了与祖国的文化之根和精神血脉的联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于政治的原因,他的捷克语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遭禁,这可以理解。可是在“天鹅绒革命”之后,为什么他用捷克语写的那些重要作品,比如《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捷克还是没有出版呢?
(11)、她的爱究竟值多少呢?几星期的悲哀。很好!那么,什么样的悲哀?一点挫折。一星期的悲哀又是什么样呢?毕竟,没有人能够一直悲痛。她在早晨忧伤几分钟,晚上忧伤几分钟。加起来会有多少分钟?她的爱值多少分钟的悲哀?他值多少分钟的悲哀?——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12)、如果往事不能在与朋友的交谈中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就会消失。——米兰昆德拉《无知》
(13)、性爱不仅仅是对肉体的渴望,在同样的程度上,它还是对荣誉的渴望。一个为我们所拥有的性伴侣,看重我们并爱着我们的性伴侣,变成我们的一面镜子,她衡量着我们的重要性和我们的价值。——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14)、弗朗索瓦·拉伯雷发明了许多新词,这些新词后来都进入了法语以及其他语言,但其中有一个词被遗忘了,令人遗憾。就是agélaste这个词;它是从希腊语来的,意思是:不会笑的人,没有幽默感的人。拉伯雷厌恶那些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他怕他们。他抱怨说那些人那么“充满恶意地反对他”,使他差一点停止写作,而且永远搁笔。
(15)、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16)、就在2020年9月,米兰·昆德拉获得了捷克共和国最高文学奖之一的弗朗茨·卡夫卡奖。这一奖项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虽说最终老爷子未能获诺奖,但他依旧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17)、他的现在,曾是那些人的未来,他们的道路在他看来完全明朗,它的全部范围清晰可见。
(18)、我离你很远,我没有什么可以跟你说的,可是我就在这里,而且我知道你在那里。——米兰·昆德拉
(19)、一个人,或者椎而广之,一部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就其定义而论,难道不应该是个独特无匹、不可模仿的存在吗?那么,当我看到某人做了一个动作,这个与她有联系的动作,这个表现其特征、作为她个人魅力一部分的动作,何以同时又成为另一个人的内质、成为我的梦中所见呢?这,值得思考。
(20)、在《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中,作者用了大量笔墨,辟了多个章节,描述昆德拉所处的历史时代,分析昆德拉的存在境遇及他遭遇的误解乃至敌意,追踪昆德拉的心路历程,其中特别涉及不仅仅与他,也与众多艺术家、小说家、知识分子的存在息息相关的流亡与回归的问题。昆德拉是在1975年离开捷克的,后来一直在法国生活,如今已经有四十多个年头。对于捷克的传统精神而言,昆德拉离开祖国,如上文所及,是一种“大背叛”;而他一直在法国生活,即使1989年“天鹅绒革命”之后,也没有“回归”,回到捷克去,这在捷克的知识分子看来,更是难以饶恕。
4、米兰昆德拉喜欢的作家
(1)、一个并不把自己当作流亡作家的流亡作家,在垂垂老矣时重新获得国籍,到底是一场《玩笑》,还是《庆祝无意义》?
(2)、作为作家,昆德拉是成功的。在他八十二岁的生日时,久负盛名的伽利玛“七星文库”隆重推出了他的两卷本作品集,共收录昆德拉的十五部作品:一部短篇小说集、九部长篇小说、四部随笔集和一部剧作。他在世时就进入了文学界的“先贤祠”,这是法国的大作家也很难得到的殊荣。然而,一个饮誉世界的大作家在自己出生的国家被长时间地冷落,甚至唾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中自然有政治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更有昆德拉个人的原因。
(3)、但这一智慧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小说?有一句精彩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受到这一格言的启发,我总爱想象弗朗索瓦·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上帝的笑声,就这样孕育出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的想法。我喜欢想象小说的艺术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而来到这世界上的。
(4)、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托马斯当时还没认识到,比喻是危脸的,比喻可不能拿来闹着玩。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7)、在福楼拜想象出爱玛·包法利大约八十年之后,在我们这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另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谈到了现代小说与媚俗浪潮搏斗的英雄壮举,但最终还是被媚俗打翻在地。“媚俗”一词指不惜一切代价想讨好,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为了讨好,就必须确定什么是大家都想听的,必须为固有观念服务。所谓“媚俗”,就是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表达固有观念的愚蠢。它惹得我们为自身,为我们平庸的感受与思想一掬热泪。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布洛赫的话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性。由于必须讨好,也即必须获得最大多数人的关注,大众媒体的美学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媚俗美学;随着大众媒体包围、渗入我们的整个生活,媚俗就成了我们日常的美学与道德。
(8)、慢慢迷途终有一归!——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发现自我,并成为自我。
(10)、如果我们的星球见过八百亿人,那么很难设想人人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套路。从数学上说,这也根本不可能。毫无疑问,世上的动作要比人少得多。这便引出一个令我们吃惊的结论:一个动作比一个人更有个性。再说得简明扼要些就是:人多动作少。
(11)、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渴望。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2)、现代性已披上了媚俗的袍子。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媚俗:这是与艺术为敌的三头怪兽。艺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创造出了令人着迷的想象空间,在里面,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这一想象空间是与现代欧洲一起诞生的,它是欧洲的幻象,或至少是我们的欧洲梦想。这个梦想已多次被背叛,但它足够强烈,将我们所有人统一到远远超越我们小小欧洲大陆的博爱之中。但我们知道一个个体被尊重的世界(小说的想象世界,欧洲的真实世界)是脆弱的,是会灭亡的。我们看到在地平线上有成群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在伺机进攻我们。而正是在这个没有宣战却永远存在着战争的时代,在这个命运如此戏剧化、如此残酷的城市,我决定只谈小说。也许你们都明白了我并非是要在所谓严肃的问题面前回避。因为,假如说欧洲文化让我感到今天是受到威胁的,假如说它最珍贵的东西从外到内都受到了威胁,包括它对个体的尊重,那么,我觉得,这一欧洲精神的可贵本质就像珍藏在一个银匣子中一样存在于小说的历史之中,存在于小说的智慧之中。
(13)、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
(14)、视觉受双重限制: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强光和完全彻底的黑暗。
(15)、7梦将一个人生命中不同的时期化为同等价值,并将人所生活过的一切都拉平,使之具有一种同时性,这让人受不了;梦否认现时的特权地位,使它变得不再那么重要。(ch.2)
(16)、《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1990年所著重要小说代表作之一。这也是他的第六部小说。本书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1990年所著重要小说代表作之一。这也是他的第六部小说。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昆德拉本书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故事通过一个在游泳池畔向游泳教练做手势打招呼的一个场景开始,精炼地体现了昆德拉的高妙小说艺术创造力。
(17)、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都是直线前进的,这就是人类不可能幸福的原因,因为幸福是重复的渴望。——米兰昆德拉
(18)、而小说家绝非任何人的代言人。当托尔斯泰写下《安娜·卡列宁娜》初稿的时候,安娜是一个非常不可爱的女人,她悲剧性的结局是应该的,是她应得的下场。而小说的最后定稿则大不相同,但我不认为托尔斯泰在其间改变了他的道德观,我觉得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聆听了一种与他个人的道德信念不同的声音。他聆听了我愿意称之为小说的智慧的东西。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一高于个人的智慧,因此伟大的小说总是比它们的作者聪明一些。那些比他们的作品更聪明的小说家应该改行。
(19)、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20)、每当我想到这些古老的文化,我的心中都无法不激起某种怀旧情绪。说是怀旧,其实也许还是一种渴望,渴望体会那时候历史进程那种甜美的缓慢。古埃及文化延续了好几千年,古代希腊持续了差不多一千年时间。从这一点来看,人的生活在模仿着历史:一开始,它沉湎于一种纹丝不动的缓慢中,然后,渐渐地,它加快了速度,后来,越来越快。——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5、米兰昆德拉代表作品
(1)、在我们看看来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达一种信息。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的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机缘巧合,读过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略有兴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读过后,又找了许多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与看法,比较一番,作了此篇读后感。
(3)、从那以后,她明白了集中营绝无特别之处,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惊讶的,而是某种命定的,根本性的东西,来到世上,就是来到它的中间,不拼尽全力,就不可能从中逃出去。——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4)、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5)、昆德拉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2010年11月15日,他在“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位列第9位;2020年9月20日,获得卡夫卡奖。
(6)、有些地方简直写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这个词,我是下了很大决心,因为一用这词,就意味我没有读书“品味”)。比如小说中,特别写到斯大林儿子之死,并由此讨论粪便和上帝关系、粪便和尊严关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实空虚,也因此强烈讽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专门写一条狗的死亡,该章就叫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是谁?是托马斯和特雷莎的宠物狗。那么卡列宁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这章写得非常好,没有看过那个作者写一条临死的狗,写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写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没有人写狗写得如此高深。
(7)、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8)、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渴望。——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我一直认为,文字是慢的历史,真正的文学不是为了使我们生活的更快,而是为了使生活中的慢不致失传。
(10)、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11)、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12)、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13)、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4)、《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于1990年所著重要小说代表作之这也是他的第六部小说。本书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
(15)、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存在。——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16)、只有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即将来临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说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
(17)、《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18)、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9)、你觉得自己无法完全拥有,患得患失,这样的感情既让人焦虑,又让你乐此不疲,止不住的想要得到全部。
(20)、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
(1)、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只有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即将来临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说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
(3)、这本书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小说从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4)、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