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谭认为做爱这件事跟蒸汽机的运转没什么区别,跟鸟兽交配也没什么区别,所以他觉得这件事谈不上快乐与不快乐,因此,把“淫”提到最大的高度简直很无聊。通过机器的运转能够批判落后观念,可见谭嗣同的思维跳跃度是何等之大。
3、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并发布训政诏书,史称“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4、wàngméntóuzhǐsīzhāngjiǎn,
5、作者简介: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6、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7、从这首诗的构造和用典来看,该诗与《谭嗣同传》中出现的《狱中题壁》结构、用典类似。所以,黄彰健认定梁启超书中的诗是伪作。
8、我谢过她们的主意,按其所说瞻前顾后,前面是99号,后面是103号,看来此面是单号,于是算出此馆为101号。我向几位大娘汇报我的推论,几位都笑了,连夸我聪明。说话间,其中一位大娘说:“时间到了!”几位老太太闻言立刻站起身,纷纷搬起椅子各奔东西,以至于我都没来得及问清楚她们几个到底在此执行什么机要任务。
9、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10、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
11、出处:清代谭嗣同《狱中题壁》
12、15岁的年龄就能把诗作写得如此清新,可见他在作诗方面确实有天分。谭嗣同最初喜欢模仿李贺和温庭筠的诗,“不久又钻研李白和韩愈的诗,后则研究六朝诗。他常以曹植自居,时人称他‘自命学曹子建’”(李喜所《谭嗣同评传》)。
13、“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4、今年四月,决定国家大计的诏书颁布后,谭君由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保荐,被皇帝宣召。碰上他这时生着大病不能上路,直到七月间带病进见皇帝。
15、谭嗣同 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谭嗣同《狱中题壁》
16、谭嗣同死后,王五悲痛欲绝,立志与清廷决裂,为谭嗣同复仇,为此多次组织针对清政府高官的刺杀行动。
17、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
18、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9、这里的自是自己的意思。题目中问到的这句诗出自清代维新变法家谭嗣同所作的狱中题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了作者为了变法图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诗中的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意思就是说我自己横刀而出,仰天大笑,由此可见,这里的自是自己的意思。
20、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五率领家人弟子与联军作战,给联军造成大量杀伤。后来,清军把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被迫现身,孤身前往八国联军军营,杀伤联军百人。
二、
1、复审:冷震张一鸣王一企
2、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3、·史可法:有心死节,无意误国
4、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5、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6、谭嗣同得知政变消息后,置自身安危不顾,多方筹谋营救光绪帝计划,却均未成行。此时,慈禧已连发数诏,捉拿维新派干将。有人便劝谭嗣同离开北京,以避免祸害。谭嗣同闻言,慨然说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抱定以死殉志之决心。
7、谭嗣同的思想也有有意思的一面,比如他看到了工业革命的产物——蒸汽机的运转后,就联想到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比如理学家强调的“万恶淫为首”,谭以机器的运转方式驳斥了这种传统观念的谬误:“夫淫亦非有他,机器之关捩冲荡已耳。冲荡又非能自主,有大化之炉鞴鼓之。童而精少,老而闭房,鸟兽方春而交,轮轴缘汽而动。平淡无奇,发于自然,无所谓不乐,自无所谓乐也。……”
8、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9、至于这些说法哪一种为真,大家也可以自行判断。
10、初审:王雪霏李瑶金平平
11、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人倡办时务学堂,并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理论,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在湘省日益恢张。谭嗣同还将《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12、清·梁启超《谭嗣同》原文:
13、谭的这首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而此前的一年,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将台湾等地割让了出去,而谭嗣同的“有感”,正是为此事有感而发。
14、谭君就直截了当地拿出皇上的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今天可以援救我们的圣主的人,只有您了。您如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在自己脖子上一抹,说“如果不愿救,就请到颐和园控告我,把我杀掉,你可以凭这‘功劳’得到富贵呀!”
15、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16、投稿邮箱:328713187@qq.com
1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关于谭嗣同为什么不逃走,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之就是谭嗣同担心自己逃走之后,他的父亲谭继洵会受到牵连,而此时谭继洵正任湖南巡抚,因此谭嗣同的不逃离,被人解释为这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但李喜所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因为谭嗣同已经考虑到这件事必然会牵扯到自己的父亲,所以,他在事发之前曾经仿照自己父亲的笔体写了几封家书,以父亲的口吻来责骂自己参加变法维新,并且在信中说“不忠不孝,要脱离父子关系”(谭吟瑞《记祖父谭嗣同二三事》),而这几封信果真被清军搜出交了上去。
19、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20、就拿前年胡景桂上奏章弹劾慰帅一事来说,胡是荣贼的心腹,荣贼指使他揭发慰帅,却由自己来查办,为慰帅昭雪,但不久胡就被委任为宁夏道的一个知府,接着又提升为宁夏道员。
三、
1、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2、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3、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4、谭嗣同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于南京“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仁学》是一部将哲学、宗教、科学冶为一炉,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汇聚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书五十篇,分为二卷,五万余字。谭嗣同在而立之年就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也使得《仁学》成为他的学术绝唱。
5、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6、这首诗中的“梁父吟”,虽然只是乐府古调曲名,但我觉得他是把自己跟诸葛亮相比。《三国志》中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谭在此诗中则说自己狂饮之后纵谈天下之事,足见其有着远大的雄心抱负。
7、这个过程中,谭嗣同写了一部名为《仁学》的书,此书分五十篇,总计五万余字,此书的内容就是,谭嗣同在接受了王夫之思想以及西学概念之后,所做出的思想观念总结。他在此书中也描绘出了一个完美无暇的世界:“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经过他的这番描述,如果在地球上能够实现,那真是全人类的福气。
8、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9、0人们倾向于记住最先发生的事情和最后发生的事情
10、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书牌
11、相形之下,格式、内容都有严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气和枯燥无味了。在学海堂学习时期,梁启超逐渐萌发了“弃帖括之志”。
12、对于这个转变,李喜所在《谭嗣同评传》中称:“如果说《船山遗书》为其变革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料,漫游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实践依据,那么,接触西学则是注入的一剂效果灵验的催化剂。”三年之后,谭嗣同再次来到上海,他又拜访了傅兰雅,此次傅带他参观许多科学仪器及标本,而这一切也让他大受震动,比如他看完远古的化石之后,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于傅兰雅座见万年前之殭石,有植物、动物痕迹存其中,大要与今异。天地以日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今日之神奇,明日即已腐臭,奈何自以为有得,而不思猛进乎?”谭嗣同明白了天地万物没有亘古不变者,一切都将过去,世间事物变化如此之快,他觉得自己更要加快速度勇猛直追。
13、意思是: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
14、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15、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已然成为了谭嗣同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中写到的张俭是东汉末年人,他当年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而被反污为结党营私,于是他被迫逃亡,但天下人却看重他的品格,都冒着危险掩护他。
16、0话别说太满,人别熟太快
17、把每一句“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
18、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指令谭君起草诏书,先派太监拿出历朝皇帝的遗训给他,(大监)转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先例,叫他查出引入诏谕中,因为皇上将在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谭君退朝回来,就告知同事说“我现在才知道皇上真的没有权了。”
19、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最为有名,除了他显赫的家庭出身外,还有他不畏生死的那种精神。
20、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四、
1、至于这首《狱中题壁》究竟是不是谭嗣同留下的,史学界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定,七言版本的《狱中题壁》并非谭嗣同所做,而是梁启超在为其做传时篡改的版本。持有这种说法的黄彰健,在其文章《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里提出了质疑。黄彰健认为,这首诗并不是谭嗣同在大狱中写在墙壁上的,而是梁启超假借其名义创作的。
2、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⒈张俭(jiǎn):东汉末年,张俭因弹 劾宦官,反被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看到有人家就进去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 ⒉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4、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5、在这极其危险的关头,多人劝谭嗣同逃出京城,他都一一拒绝,按照《国闻报》上的记载,他慷慨地说:“丈夫不做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作惜!并且外国变法无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说大丈夫做事就要光明磊落,他认为外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的,而为中国变法所死者,他想做这第一人。
6、这就是荣贼心计极端险恶、极端奸诈的地方,慰帅岂有不知道的!”谭于是说:“荣禄本来有曹操、王莽那样的才干,称得上是绝世的奸雄,要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
7、大家都知道这是出自谭嗣同的笔下。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残害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出自谭嗣同的绝命诗,诗中写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8、这位狱卒名叫刘一鸣,此人说自己不识字,但他却看到谭嗣同神情自若地每日拾煤渣并在墙上作诗;而林旭则十分安静,时不时地微笑;康广仁痛苦不已,因为他觉得事情是哥哥康有为所做,但却抓自己来顶罪。三天后,就有人将他们从监狱中押出,康广仁觉得要被砍头了,于是哭得更厉害。但刘光第因为在刑部工作过,知道审犯人的程序,他劝康不要哭,告诉他这不是去砍头,只是去提审。然而当他们走出监狱时,却直接出了西门,刘光第立即就明白了,出西门就是要斩首,而此时他们完全没有经过审讯和定罪,这让刘十分地愤怒。
9、关于这段历史,当代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究竟这件事的真伪如何,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但九月二十一日凌晨,光绪帝刚一出门,就被荣禄的卫队围了上来,这些人称是奉西太后之命要请光绪帝到中南海,而后皇帝就被关在了中南海的瀛台。慈禧见到光绪帝后,将其大骂一顿,从此皇帝就被关在这样一个小岛上。
10、0下班后可以和顺路的同事一起回家,你可能会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11、自从“四卿”进入军机处,这以后光绪同康有为之间的意见开始能够稍稍通达,决心要实行大的改革了。然而西太后及奸臣也就忌恨更厉害了,不到十天,政变就发生了。
12、9月24日,谭嗣同被捕。狱中,有人到狱中看望谭嗣同,愿劫狱营救谭嗣同,或者甘愿化妆成谭嗣同,代他而死,谭嗣同坚决不同意。谢绝友人营救的同时,谭嗣同写下了《狱中题壁》:
13、“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但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本期讲述“担当楷模”谭嗣同。
14、王五出生在河北沧州,家境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的沧州,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学习高明的武术,王五多次请求拜师,但都被拒绝。后来长跪不起,最终打动了李凤岗,最终收王五为徒。
15、qùliúgāndǎnliǎngkūnlún。
1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唐朝诗人谭嗣同的古诗作品《狱中题壁》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17、谭嗣同作过几首《除夕感怀》,其中之一为:
18、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
19、梁启超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力宣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连严复这样著名的学者也评价“任公文笔,原自畅遂。
20、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五、
1、保护牌的下面还有一个金属牌,写明了这里发生的英雄事迹,说1920年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并召开湖南旅京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大会,看来此处可称是革命圣地了,可是在我的寻访计划中不涉及这个板块,也就只好从略了。我接着问几个大娘湖南会馆的门牌号,她们纷纷站起来围着门看一圈,果真没有,于是给我出计谋:“你到前一家看看,再到后一家看看,中间就应该是这里的门牌。”
2、苦月霜林微有阴,灯寒欲雪夜钟深。
3、原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5月2日,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集合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改良派的救国纲领,史称“公车上书”。
5、·同是皇太后,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6、参预新政的几人,犹如唐宋时代的“参知政事”,实际上是宰相的职位。光绪本想重用康有为先生,但是害怕西大后,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办。几个月来,光绪有询问的事,就让总理衙门传达旨意;康有为有向上报告的事,就写在他呈给皇帝看的书信里了。
7、邓莹辉.中国古典诗词精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8、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9、他所给出的证据就是一部出版于1908年的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这本小说,是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在小说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临刑之前,六君子中的林旭吟咏了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
10、对于这首著名的诗,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据说这首诗从监狱传出时,原诗的写法本是如下:
11、谭嗣同的祖籍是湖南,但他却出生在北京。清同治四年,谭嗣同诞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当时他的父亲谭继洵在户部任职。谭嗣同在10岁时,父亲的好友欧阳中鹄来到北京,于是谭继洵就将欧阳请到家中做自己孩子的老师,而欧阳对王夫之很推崇,这个观念显然传导给了谭嗣同。
12、在这里,两昆仑指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谭嗣同自喻,一个就是这位前来营救的朋友。
13、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林旭慷慨赴义,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也宣告失败。
14、提起谭嗣同的这位朋友,在中国近代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与燕子李霍元甲、黄飞鸿等人齐名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王正谊。
15、在《仁学》中,谭嗣同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从而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杀人“灵魂”,惨祸烈毒达于极点,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16、9月18日,谭嗣同密会袁世凯,希望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直隶总督荣禄,然后率兵入京。两天后(20日),袁世凯一回天津,便向荣禄告了密。荣禄得此消息,连夜进京面见慈禧。
17、这首激昂的绝命诗,作者为戊戌变法中的志士谭嗣同。在历史课本中,这首诗的内容就是梁启超所写的《谭嗣同传》出现的版本,其诗为:
18、谭嗣同撰《寥天一阁文》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金陵刻本,封面
19、袁世凯说:“如果皇上在阅兵时急速跑入我的军营,传布号令诛讨奸贼,那么我一定能随同诸位,竭尽死力来补救。”谭君又说:“荣禄待您一向优厚,您将怎样对待他呢?”袁世凯笑笑,却不说一句话。
20、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其实不是谭嗣同的原作,是康有为根据自己的看法改动过的,原作是: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持欧刀向天笑,却把得失遗后人!原作表达了谭嗣同对欧洲文明的赞许,已了解欧洲的发达技术和制度而自豪,认为自己的思想会改变中国的命运,最终受到人们的赞许。而康有为改过的只是表达了其视死如归的豪情。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