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注释及解析
1、14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尔②乎?”曰:“有澹台灭明③者,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⑤之室也。”
2、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3、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4、(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5、(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8、(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9、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0、(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2、(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3、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14、(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16、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17、14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
18、(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19、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0、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二、《论语》全文注释
1、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2、②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4、23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②,怨是用希③。”
5、(解读)这是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
6、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7、(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8、③知:音zhì,同智。
9、(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0、③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11、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杨先生的这本书,是以白话解释《论语》。深入浅出,解析有条理,出处明白。章节的划分,文字的校对,名物制度的考证还是让人信服的。这本书译文简洁。在读过杨先生的译注之后,《论语》中的词句含义就应该没有大问题了。这本书优点是字词解释很好,适合现代人打基础
12、①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13、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4、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15、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16、(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7、(赏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8、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19、⊙还有对《论语》易错点、难点的分析,帮着孩子提前避坑。
20、这一章节中,主要讨论了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辩证关系。看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三、论语注释翻译以及解析
1、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③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3、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4、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5、②视频课程+音频课,加强理解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7、(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9、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10、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1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3、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4、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5、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16、(评析)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17、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18、教育家钱穆认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19、①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0、③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四、论语译注全文
1、《论语》所包含的内容,可以说是博大精深。
2、(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3、(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犹如浮云一样。”
4、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5、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7、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8、这套书中的每一篇《论语》,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带孩子理解的,有学有用,并且还能增加孩子古文知识的积累。
9、(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10、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11、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3、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14、③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15、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6、他怀着同情和愤慨写下脍炙人口的《悯农二首》,却在当了大官后,各种奢靡无度,甚至被刘禹锡写进诗词讽刺唾弃。
17、丰富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大语文”素养。
18、17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19、④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20、(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五、《论语》全文注释,翻译注释慢慢品鉴
1、(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3、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4、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5、②牖:音yǒu,窗户。
6、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7、②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8、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