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ppt
1、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3、生:我们组认为这里的“远方”不是路途遥远的意思,而是指“在很大的世界中”。这句话是说:在广阔的世界里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4、生:孔子知道颜回住的地方很简陋,但颜回依旧每天在快乐地学习。孔子很赞同颜回的这种求学精神。
5、帮学生夯实基础,帮老师有效减负
6、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7、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大意: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9、“以天下让”一句,古注争议很多,郑康成注,太王死后,泰伯接到告丧的讣闻,并未奔丧回来。刘宝楠认为郑注比较合理。但韩诗外传,论衡,吴越春秋等书,都说泰伯和仲雍奔丧回国,在丧事完了,又到吴地。究竟事实如何,已难考证。若以情理推论,古公既有遗嘱,季历不能不遵嘱接回伯仲。伯仲到南方,并非不告而别,只说为采药而去,迨闻父丧,没有理由不回来。至于回来以后,是否能如原意让得了位,因已文身,不能治国,且有古公默契在前,自无问题。
10、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11、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
12、(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3、★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14、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5、《左传·成公·成公二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16、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7、喜欢就点个关注、在看吧~
18、师:你的理解很有见地。的确是“学而时习之”让孔子学富五车,声名远播,才使远方的人慕名而来与他结交。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交流,开展了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学习实践,也是“学而时习之”。经常这样,同学们也会学富五车,声名远播。
19、寓意:要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想、多问。
20、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想要像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二、
1、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2、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3、士:有抱负的人。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结束。
4、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5、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6、注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7、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8、译文: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9、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1、师:课文的第一句话是整部《论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很关键,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12、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苏轼为范滂母子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呢?”程氏回答说:“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样为国尽忠,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吗?”范滂是东汉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权贵。第二次d锢之祸时,十常侍诬陷范滂,下令将他逮捕。许多人劝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纵放。但是,范滂的母亲却劝他学习李膺,慷慨赴义。苏轼母子这番对话,就是典型的见贤思齐。也正因为有这样向善自省的修为,苏轼后来才成为一代贤士。
13、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4、(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5、面的学习,我们通过联读《〈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理解了孔子所说的“乐”。现在,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梳理一下。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寓意: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只有把学习视为乐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18、(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19、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20、师:做完作业看笔记,习惯很好。旁边的女同学,你是怎么“时习”的?
三、
1、子曰:“知(zhi)者不惑(huò),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2、(翻译)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解读)
3、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师:《论语》中,孔子很少赞美弟子。但是,这一章里孔子不仅赞美了颜回,而且还反复赞叹。来,同学们自由朗读几遍这句话,体悟一下这种反复的赞叹。
5、师:刚才,我们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围绕怎样的学习才是快乐的,引出了对其他两句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三句话,边读边
6、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7、师:“不堪其忧”会怎么做?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0、生:生活不如意,一般人会有很多抱怨,甚至于会颓废,对生活失去信心。
11、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2、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13、(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14、师:好,除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同学们还能从这句话中看到颜回其他令孔子赞叹的原因吗?
1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6、(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7、而: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不译
18、生:“说”字,因为它不读字面上的读音。
19、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0、单父的百姓急了,纷纷向宓子贱提议说,应该赶在齐军到来之前,发动所有人抢收麦子。因为是非常时刻,也不要管谁种谁收,谁抢到就归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齐国人!但宓子贱早已拿定主意,前来请求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四、
1、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在国家政治上,如果没有礼制约束,就会发生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等种种现象,严重阻碍政治秩序正常运行,使政府和社会陷入混乱。而且,上级的越礼行为,很容易被下级模仿,这会使秩序更加混乱,乃至崩溃。
4、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5、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喜欢记得收藏!
6、生:注解里说,这里的“之”有的是指学问和事业,有的是指仁德。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孔子是在说,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明白生活的人不如喜爱生活的
7、习,古义:();今义:()
8、(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9、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0、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
11、大意: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12、唯有放下,才能不放弃。学国学课程,想干啥干啥,该干啥干啥,建议都支上本儿,上网偷菜、工作、聊天、炒股,就像在家听老妈叨叨一样。老妈叨叨的不过是几十年的事儿,咱叨叨的是几千年的事儿,而已。其实想想,咱岁数越大,越像自己的爸妈,为啥呢?他们当初的叨叨,其实都灌到咱耳朵里了,只是咱不觉得、没注意而已。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3、大意: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1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6、师:对,《论语》就是一部整理孔子和他的弟子对话的著作。所以说,《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共有492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部分。
17、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8、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9、师:这一章里有些字词很容易读错。但你却如此流畅地读完了,真棒!你跟大家说说,这一章里哪几个字的朗读需要特别注意?
20、关于个人成长,孔子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他就居住的环境的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所谓环境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五、
1、生:温习旧的知识,如果能够有新的发现,就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2、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3、(译文)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4、译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生: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不也是很有君子风范吗?
6、师:很好,请你连起来翻译一下第一句话。
7、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8、师:好,“三”在这里不是确数。那假如其他几个人真的各方面都远远不如我呢?,有就改正。
9、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0、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4、人,喜爱生活的人不如以生活为快乐的人。
15、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6、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17、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0、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是其思想的核心。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