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绛作品风格分类
(1)、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将饮茶》《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
(2)、人只能靠自己,别人只能靠一阵子,任何时候,你都要自己从低谷里爬出来,坚强自救。
(3)、愿每个人都珍惜眼前,身边的那个你挚爱的人。
(4)、这也是为什么张爱玲如此有才华,到24岁才嫁给一个离婚多次的胡兰成的原因。
(5)、wherenoseedhasbeen,
(6)、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解读。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7)、 客观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革”以前,作者有优越的地位,而“文革”一开始,作者变成卑微者。有两个关键性的句子,当代的青少年很可能毫无感觉。第一个是“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为什么堂堂的学者“不敢乘三轮车”呢?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被红卫兵剃了阴阳头,也就是把头发剃去了一半。有了这样一种外在的标志,坐在三轮车上让劳动人民出汗,随时随地都可能被认为招摇嚣张而被拉下车。第二句是:“你还有钱吗?”那时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扣发了工资,只给少量生活费。客观形势发生了对转。在老王眼中,杨绛和钱钟书成了弱者、贫困者、不幸者。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敌视鄙视的目光包围(甚至连自己家的厨房也给同单位的人士占去一半,还受到欺压)的作者,得到一个穷苦的不幸者自发给予的同情。此时杨绛就被感动了o但是,这种感动还带着一点物质上的优越感。老王不收钱,“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作者“笑说我有钱”。这个“笑”字用得非常含蓄。说明作者觉得老王的顾虑是多余的。但是,下面一句:“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o说明作者感到虽然这种物质上“被同情”是多余的,但是,从精神上感到此人可敬。意脉的第三个环节的特点是,对老王在精神上不再是俯视,而是平视了。
(8)、夫妻间没有肢体接触,日常没话说,更没有沟通的欲望,关系就可以结束了,继续拖延伤害的是你自己。
(9)、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10)、对杨绛的阅读,暂告一个段落了。但是对于杨绛的思考和理解,却似乎在掩卷的一刻才真正渐渐醉入。
(11)、令人捧腹的是,每次探望,钱钟书都会苦着脸汇报:“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12)、可见,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
(13)、很多人有点儿怕钱锺书,因为他学问“厉害”,他知道的太多,又率性天真,口无遮拦,热心指点人家,没有很好照顾对方面子,又招不是。大家不怕我,我比较收敛。锺书非常孩子气,这方面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但钱锺书也很风趣,文研所里的年轻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他又佩服又喜爱。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的《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几十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对他又敬又爱的好友。
(14)、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别压抑,别委屈,别强求任何人。
(15)、人这辈子很可怜,爱来爱去,最爱的人都不在这边,得到的不会珍惜,走了还挂念,丢了又想找回来,怎个贱字了得?
(16)、中国的文学传统中自古就提倡"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我们在中国散文中很少会感受到声嘶力竭的宣泄。杨绛的散文与这一文脉不谋而合。大概正是因为其豁达、优雅从容的心态使其散文散发出淡泊的美学韵味和谐是重要的美学原则。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她涉笔成趣,在那段悲惨遭遇和荒唐岁月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干校六记》有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神韵,自觉摆脱了"宏大叙事"的负担;《将饮茶》的最后一篇《隐身衣》被杨绛低调地称为"废话",但作为世界的一员,要通晓世事而保持本心,要为自己披上隐身衣,不被外物打扰从而虔心做自己的事。
(17)、笔会:钱锺书先生拟写的西文著作《外编》当初是怎样构思的?为什么没有完成?有没有部分遗稿?
(18)、杨绛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上来判断,杨绛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大多数都是以简洁明了为主,再加上她的很多作品都被纳入了教科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文章其实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她的文章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所以说杨绛是一个文学创作巨匠。
(19)、杨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杨绛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她的散文主要包括《干校六记》、《老王》、《我们仨》、《将饮茶》、《走到人生边上》、《丙午丁未年纪事》等。杨绛的散文之所以成功,作品的语言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杨绛的散文作品中,较多地是通过对简洁的语言、淡淡的语调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对话情态、闲趣琐状的叙述,用平实的语言记叙残酷的岁月记忆。
(20)、杨绛的人生半径很大。她随丈夫同到英国牛津、法国巴黎留过学;文字的汪洋里,她似一条深水游鱼,可以自由地跨越语种、民族与疆域,在抽象而浩淼的时空中,实现着精神的遨游与智慧的共享。
2、杨绛散文风格
(1)、世人都艳羡他们的爱情,我更向往杨绛一般优雅,从容的过一生。当然,我理解的优雅,不一定要养尊处优,锦衣华服,只要内心平和,爱我所爱,做我想做就好。名利,浮华都不重要,生活本已很喧嚣,能单纯的取悦自己就已很不容易。
(2)、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3)、1998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去世,1999年杨绛先生开始翻译《斐多》。
(4)、还有一次,钱钟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杨绛安慰钱钟书说:“不要紧,我会治。”然后就按照医生嘱咐,天天每隔几个小时就认认真真地给他做热敷。就这样连根拔去,也没有留下疤痕,他在感激之余,便是深信不疑相信杨绛所说的“不要紧”。
(5)、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锺书并没有走远。
(6)、其他几句到底是不是出自杨绛之口呢?先来看一段《干校六记》里的文字,了解下杨绛的文风,剩下的事,就交给大家了。
(7)、这种学者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实际上一直是有很大势力的。在“新文学”初期,像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等人,都既是著名的学者,也是著名的作家。只不过在那时,学者和作家的界限还没有后来那么清楚,所以我们也无法截然地分出一类学者的文学来。到了1949年之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和从事创作的文学作家的界限就愈加明显起来。虽然那时中国大陆的学院学者也已经感到了做人和作文的困难,但作为一个阶层,到底还像是漂在中国社会表面的一层油,面子上还是能够维持下去的,因而早已养成的那种温柔敦厚的个人的气质,还是保留了下来。到了“文化大革命”,其地位才一落千丈,也领略了在学院学者的地位上所不可能领略的人生百态,有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但是,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无奈这时作为一个学院学者的性格已经养成,虽然这份人生的坎坷是过去所未曾有的,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当重新回到学院学者的地位上反思这段经历时,那份学者的矜持和尊严仍然没有丢失。而在这时进入文学创作界的文学作家,又大都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些学者是站在高处俯视人生的苦难的;而那些新进的青年作家,则是在人生苦难的深渊中挣扎着向上爬的。所以,前者的作品在总体上趋向于稳健和平,而后者的作品在总体上则透露着躁厉不安,学者文学与非学者文学的界限就是异常明显的了。
(8)、 不可忽略的是,首先,意脉的最高潮是“愧怍”,可是作者却戛然而止,为什么不让情感抒发一下呢?这篇文章和鲁迅在《一件小事》中突然觉得洋车夫形象高大起来、自己变得渺小,在立意上有相近之处。但是,杨绛的意脉不但曲折得多,而且好处还在于她没有直接像鲁迅那样把主题句(“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增加我的勇气和希望”)表述出来,而是把感情的脉络深深地隐藏在外部的意象发展过程之中。
(9)、杨绛的散文创作始于三十年代,《杂忆与杂写》一书收有她四十年代写的《阴》等六篇。这些文章多写生命的感触;但是几十年后她重新开始写散文却未循此路数发展,只有作为《将饮茶》的“代序”和“代后记”的《孟婆茶》、《隐身衣》二文尚可以看到一点回响——不过阅历使然,是要深刻多了。
(10)、“文化大革命”之后,靠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复和发展,我也勉强跻身于学院学者的行列。但我们这代学院知识分子大多出身贫寒,很少是书香门第出身的世家子弟,“文化大革命”之前、之中又不断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所以对我们这些爷爷、奶奶辈的学术前辈的那份矜持和孤傲,反而感到生疏和隔膜了。我当时主要是从事鲁迅研究的。鲁迅虽然也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但在文学创作上却不属于稳健和平的一派。我喜欢的也是他那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热辣的风格。所以,虽然一向对季羡林、傅雷、杨绛、郑敏这些学术前辈心怀钦敬,但对他们的文学作品却甚少注意。一直到于慈江将杨绛研究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特别是读了他的论文初稿之后,杨绛作为一个学者文学家的形象才在我的心目中重新活了起来。
(11)、我们会有大把的光阴,在余辉落满大地的黄昏,坐在铺满桐叶的老街边,静静反刍岁月;我们会在寂寥残冬午夜梦回,独听夜雨敲清寒,静静追怀往事……在这些或温柔或冷寂的日子里,缓慢地理性地去审视曾经的过往。
(12)、人的志趣也各不相同。《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绅家“吃看眼观三”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有人企求飞上高枝,有人宁愿“曳尾涂中”。人各有志,不能相强。
(13)、记得初见杨绛时面色白洁红润,脸如春花,清雅脱俗,犹如蔷薇新瓣浸醍醐,有带有丝丝腼腆。多么的诗情画意的回忆啊!婚后的两人趣事琐事也是不断,我想他们应该是把琐事变成趣事的,钱钟书这个原先连自己都不会照顾的人,已学会了做很多饭菜。杨绛更是洗手作羹汤,打点着两人的一切。
(14)、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15)、和一位百岁老人相比,我依然还是一个年幼的孩子。何其幸运,在我尚且无知的时候,有这样一位智者及早地提醒我:
(16)、杨绛还介绍并翻译过法国作家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这部小说同菲尔丁的《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萨克雷的《名利场》、拉伯雷的《巨人传》一样,都是我很早就想读而至今未读的小说名著。但我读过勒萨日的另外一部小说《瘸腿魔鬼》,并且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0世纪80年代,一家报纸让我向读者推荐几本书。我认为西方作家的那些代表作,读者大都熟悉,不用我推荐。我就推荐了几本人们不太注意但我却感到颇有意味的书,其一就是勒萨日的《瘸腿魔鬼》,其二是马克·吐温的《傻瓜威尔逊》,其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二重人格》。
(17)、好的译文,翻译的技巧、对所译文字的良好语感均为重要因素。这首“不争”,窃以为更因其暗合了杨绛的心性,熔铸了她对生命与生活的个性审美与深沉情感,才被译得这般熨帖。它确是寄寓了杨绛的“魂”,以致几乎成了杨绛淡泊人生与高尚人格的最简确的写照。
(18)、我曾证明塞万提斯先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的遗体埋在三位一体教会的墓园里;他被穆尔人掳去后,是三位一体教会出重金把他赎回西班牙的。虽然他小说里常有些看似不敬之辞,如说“像你妈妈一样童贞”,他也许是无意的,也许是需要表示他的小说不是说教。但他的小说确是他信仰的产物。
(19)、记者随后拨打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电话,工作人员也对该篇网传文进行了证伪。2013年,该出版社就曾经进行过辟谣。
(20)、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学者兼作家,杨绛学贯中西,成就涵盖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和作品翻译三个领域。
3、杨绛作品推荐
(1)、杨绛的文学创作同时浸润着深厚的东西方文化,她的写作风格流露着超凡脱俗、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在西方自由的人文精神关照下,杨绛的小说和散文都表现出了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发现,然而真正促成杨绛独特创作艺术特征的因素是儒家思想,杨绛的为人为文都贴合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杨绛文学创作的情感张力源自儒家性情的形成,这也正是她隐身哲学的本质所在。杨绛的小学和大学教育都是在教会学校接受的,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浸润。
(2)、大家想想,虽然这是私事,但如果今天日寇入侵中国了,在中国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你会让你的女儿嫁给为虎作歹的汉奸吗?
(3)、我喜欢思考自己的人生,幻想自己的未来,哪怕一觉醒来生活依旧,可是绝对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我就是我,喜欢走自己的人生。喜欢有个性的生活,不想芒然一生而碌碌无为。或许只是自己在异想天开,或是痴人说梦,可是自己却依旧不到心不死,坚信未曾认输不曾输。我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有梦想的人不算可笑,可笑的是连梦想都没有的人。或许自己无法成功,可是也绝对无怨无悔。
(4)、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5)、据该书编辑董秀玉回忆,该书的最初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
(6)、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小说类: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 》、《鬼》、《事业》 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剧本类:《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类:《春泥集》
(7)、整体上打70分,好在陈述的语言、思路都还挺顺的,读起来不费力气。比我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要省力气。
(8)、杨绛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的《萨克雷〈名利场〉序》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萨克雷与狄更斯被认为是英国19世纪两个齐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我读过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初中时读了一个缩写本,大学时读了全译的上下两卷本。高中时读过他的《老古玩店》。还买过他的一本《艰难时世》,但至今没有来得及读完全书。萨克雷的《名利场》一直想读,但终没有读。所以,我对于萨克雷《名利场》的了解,完全是从杨绛那篇序言中获得的。
(9)、看着一段:张爱玲曾在参加朋友婚礼时穿了一套清朝绣花袄裤,这让她一下子成为全场焦点,每当她盛装打扮到好友家做客,整条巷子都会轰动,还会有一群小孩跟在她后面起哄看热闹。当她为了出版《传奇》到印刷厂校稿时,她那奇特的穿着引来工人围观,印刷厂几乎停工。后来,当张爱玲休息时,一名女工询问张爱玲,要如何让别人注意自己。张爱玲的办法简单粗暴:“去把你祖母的衣服找出来穿上。”有人问张爱玲,为什么要扮成老奶奶的样子?张爱玲略带调侃地回答:“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别人的注意?”
(10)、她对精明快乐的猴子不感兴趣,她说“断不定最聪明的是灵活的猴子还是笨重的大象”,却坚定地说“我们爱大象。”她不羡慕熊猫的尊贵和显要,她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交际,懒于应酬,也拒绝“示众”,她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写字,过平淡无扰的生活。
(11)、做到优雅并不难,首先要让心变得从容淡定,不急躁,慢慢地,举止变得文雅起来,最后成为一个优雅的人。杨绛是一生都优雅,旁人无法能比,我也要像她一样,优雅地度过一生。
(12)、《小说月报》在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销售,了解订阅办法请点击:
(13)、我们再深入一些,杨绛散文的白描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作者的某种态度的表现。杨绛重新开始写散文的时候,散文界乃至整个文学界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核心的问题是说不说真话,要不要自我,杨绛通过她的作品对此作了肯定的答复,但是她的答复却不仅仅是如此:说真话,要自我,这是必需的;真话也要实实在在地说,自我也不可以强加于人。也就是说,与之相关联的还有一种态度,这是同样重要的口这可以说是个“一步到位”的答复。而由于散文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殊之处,与作者的态度的关系就更密切。
(14)、我对这部小说确实特别喜爱。这也说明我为什么特地自学了西班牙语来翻译。堂吉诃德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眼前的东西他看不见,明明是风车的翅膀,他看见的却是巨人的胳膊。他一个瘦弱老头儿,当然不是敌手,但他竟有胆量和巨人较量,就非常了不起了。又如他面前沙尘滚滚,他看见的是迎面而来的许多军队,难为他博学多才,能数说这许多军队来自哪些国家,领队的将军又是何名何姓。这等等都是象征性的。
(15)、民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用文字来抨击社会,抨击现实的文人,其中也不乏一些女性的身影。
(16)、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颂歌中唱的“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
(17)、文学创作家依靠的首先是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学院文学学者首先依靠的是自己广博的文学知识和在对文学作品直感感受和体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智的和理性的思考能力。所以,学院文学学者不论对于什么,都是要想一想的。一个文学创作家写了一部文学作品,常常是自己感到满意了,也就到此为止,未必再去思考它的更深层的价值和意义,未必重视读者将怎样阅读、感受、理解和接受它。这也就是为什么《奥勃洛莫夫》的作者冈察洛夫说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杜勃罗留波夫在其《奥勃洛莫夫性格》一文中所揭示出来的他的作品《奥勃洛莫夫》的思想价值和意义的原因。而一个学院学者,即使自己创作了一部文学作品,也常常是要站在一个学者的立场上想一想的,也常常是希望读者要以他认为正确的方式感受和理解他的作品的。
(18)、这就是朴素的魅力。其神髓大约与古人所谓“述而不作”相通罢——说到底“作”的人往往是不知道什么才真正是最好的效果。
(19)、在以后的交往中,由于她的聪慧与能力,使得白石老人对她十分欣赏,很多家事也不避讳于她。新中国成立后,郭秀仪女士在老舍先生家中看到白石老人的丹青妙笔后颇为倾心,便相约与胡絜青一同于1951年正式拜师齐白石,二人遂成为白石老人晚年所收的两位正式女弟子。拜师后,她俩每星期都要一同前往齐家学画,从此追随齐师杖履、侍奉笔砚达6年之久。她当年创作的巨幅工笔画《姹紫嫣红》,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越南的胡志明主席。1958年胡絜青进入北京画院,成为了一名专业画家。
(20)、AndIamreadytodepart.
4、杨绛作品风格特点
(1)、游目其间,你仿佛可以看到一位柔弱而坚强的女子,面露笑意,偏安一隅,冷静的审视着这个纷繁的世界。她以一种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洞烛世事人心之幽微。平和里,有一丝讥诮;恬淡里,暗藏着浓烈;收敛里,透射着一种低调的飞扬。有点逍遥,有点不屑,有点无所谓。
(2)、“作为好的译者,有良好的母语底子是不是比掌握外语更重要?”
(3)、他说:“凡物新则不旧,旧则不新,新旧年者,矛盾之辞也,然中国变法往往如是。旧法之力甚强,废之无可废,充其量不过增一新法,与旧法共存,旧新年特其一例而已。”“今人相问,辄曰:‘汝家过旧历年乎,抑或新历年乎?’答此问者,大率旧派。旧派过旧历年,新派过新历年。但此所谓过年,非空言度过之谓,其意盖指祭祖报神……今世年终所祭之神,固非耶教之上帝,亦非儒家之先圣先贤,不过五路财神耳。此所谓神,近于魔鬼,此所谓祭,近于行贿。”
(4)、在我喜欢的人物传记里有一本是《杨绛传》,书里侧面的描写了她与钱钟书生活趣事及历经种种依然相伴一生。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开始恋爱,第二年便订婚了。在钱钟书中年追忆他们第一面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小诗:
(5)、北京大学教授赵振江说:“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对这本书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应该是十几个全译本中发行量最大的。她本身是作家,中文功夫很高,所以她的译本比较受欢迎。至于有人说她的译作中有些错误,任何译本都会有这个问题。毕竟这是一本100万字的书,哪个词没有查可能就会出问题。《堂吉诃德》是西方长篇小说之父,在西方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响和影子。杨绛先生说读者可以跳过一些段落,这可以理解,塞万提斯这部小说是西班牙黄金时代的一部作品,当时流行的是巴洛克文学,中国人读起来费劲,就像外国人读《红楼梦》一样,对于一些细节描写也会感到吃力。”
(6)、钱锺书的博学是公认的,当代学者有几人能相比的吗?
(7)、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8)、 杨绛对老王的意脉的第三个环节,就是读者最容易发生困惑的那一段。为什么对一个要赞美的人物要用那样带着冷酷的,甚至可以说是“丑化”的笔墨?这是因为,在接受老王的馈赠时,她对老王的理解还只限于物质上的,虽然有些感激,仍然有些不解,觉得老王对他们经济困境想象得有些过度。因而,想到的只是在经济给予等价的补偿。正是因为这样,他看到的老王的形象还只是生理上的病态。“僵尸”“白骨”“骷髅”等用语,叫人毛骨悚然。不可忽略的是,前面还有个限定——“说得可笑些”o面对接近死亡的征象,居然还有开玩笑的兴致。这说明,她还没有理解老王的精神:把自己最好的食品留给非亲非故的“弱者”,到了明白老王的馈赠,竟是在他临终之前,则是情感的高潮,是意脉的第四环节:
(9)、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农村的段落,那几天看到他们在农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亲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心疼杨绛,又心疼钱媛。
(10)、有,相反,只对人家的外貌病态感到“害怕”。第本以为自己的“抱歉”足以自慰,心安理得,但是,日后却日益感到“不安”o第自己往日之所以有居高临下的同情,自己的优越感,不过是习惯于享有优厚待遇,而这种待遇,其实并不一定是公平的,从严格意义来说,不过是“多吃多占”而已o
(11)、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12)、在中国现当代史上,能被称之为“先生”的女性屈指可数,仅有杨绛、冰心、宋庆龄、林徽因、张兆和、胡絜青。
(13)、“奥斯丁更不容易说,因为看过她的作品的人很多,至少看过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杨先生这篇文章没有论文的架势,有随笔的味道,但文中充满真知灼见,观点很到位。她说奥斯丁的讽刺很淡,都是轻微的嘲讽,写得很细腻。钱锺书先生的讽刺就很浓,把一些人物写得很恶心。在这方面,她比钱锺书高明。她还写过关于萨克雷的评论,显示出极高的理论修养,表明她对19世纪的英国文学驾轻就熟,她的论文代表了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我国英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她的一些译后记都是很好的书评文章。”
(14)、在她与钟书先生的爱情里,她没有孤芳自赏,没有娇小姐般的有恃无恐,她是一个强大的付出者,她为他中断自己的学业,陪他出国,料理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帮他处理生活中所有的麻烦事。钟书先生是做学问的痴人,而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一直在上学的姑娘呢,学习做饭,学习换灯泡,学习修门锁,生活上的琐事都交给自己,怪不得钟书先生说她是“最贤的妻”,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15)、“好读书奖学金”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众多的项目中,基金数额不是很高,但他们很重视这项奖学金的人文含蕴和它背后的故事,我们合作愉快。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会长贺美英女士是贺麟先生的女儿,我们住干面胡同时的邻居小友,她和基金会的同志对我很关心,常来看望,大家成了朋友。钱锺书逝世十周年,基金会请来锺书在社科院的同事罗新璋、薛鸿时先生演讲,介绍钱锺书的学术人生。夜晚,同学们聚集大草坪,用烛光、朗诵和提琴演奏追思他们的老学长。我年老,未能身临其境,但深为他们的真诚感动。
(16)、 杨绛,原名杨季康,是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生于1911年。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并认识钱钟书,二人结成夫妇。
(17)、当时虽然没有人照相摄入镜头,我却能学孙悟空让“元神”跳在半空中,观看自己那副怪摸样,背后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那场闹剧实在是精彩极了,至今回忆,想象中还能见到那个滑稽的队伍,而我是那个队伍的首领!
(18)、八十年代以后的杨绛,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尔的写写散文、杂文、回忆短文一类的。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显现出的智慧,至今还被喜爱她的读者津津乐道。
(19)、香港中文大学的金圣华教授则说:“杨绛先生《翻译的技巧》原称《失败的经验》,是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章,多年来每次上翻译课时必定列为参考数据。杨先生在文中提出唐刘知几点烦的主张,切中要弊,是翻译名家的心得,值得郑重推荐。一般人之所以诟病这个说法,一是因为不了解中外语法的差异,二是因为自己的母语水平太差。”对此她在《翻译中的“点烦”与“添烦”》一文有专门论述。
(20)、人家觉得钱锺书“狂”,大概是因为他翻译《毛选》,连主席的错儿都敢挑。毛著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到牛魔王的肚里,熟读《西游记》的锺书指出,孙猴儿从未钻到牛魔王的肚里,只是变了只小虫被铁扇公主吞入肚里。隐喻与原著不符,得改。
5、杨绛的作品风格
(1)、第二天我告诉了默存,叫他留心别踩那新坟,因为里面没有棺材,泥下就是身体。他从邮电所回来,那儿消息却多,不但知道死者的姓名,还知道死者有妻有子;那天有好几件行李寄回死者的家乡。
(2)、像“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就是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沃尔特·兰道尔四行诗里的第一句。
(3)、杨绛在私人信件中这么说:我觉得你们都过高看待张爱玲了,我对她有偏见,我的外甥女和张同是圣玛利女校学生,我的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头,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难看,一脸“花生米”(青春豆也),同学都看不起她。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你生活的时期和我不同,你未经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大东亚共荣圈”中人,我们都看不入眼,她同汉奸胡兰成结婚。夏至(志)清很看中张爱玲,但是他后来对钱锺书说,在美初见张爱玲,吓了一跳,她举止不自然,貌又可怕。现在捧她的人,把她美化得和她心目中的自己一样美了(从照片可证)。我没有见过她。
(4)、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5)、从全文看,杨绛散文平和的风格更体现为缓急有致、悲喜相济的结构。解放后,诸多政治运动给知识分子许多压抑和苦闷,每写至此,便会转写一段趣事,以缓激愤之情。写钟书病重,语速急速迫促,转写普通人家的温情,缓缓道来,语调温柔平静。缓疾交错,悲喜相济,最终达到“和”。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无单纯的快乐和苦恼,两者总是杂糅在一块,中和一体。杨绛以平和之心去认识生活和采颉生活的时候,自然切中了生活的自然规律,也切中了“以和为贵”的古典思想。
(6)、“我初见到的杨季康正是五十出头的年龄,她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似乎她就是精气神的高度凝聚,特别是她那两道劲遒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了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她的衣着从来都是整齐利索,即使是在家里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柳鸣九在《翰林院》一书中写道。
(7)、我从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发,对外小心观察,细细体味,一句小声的问候,一个善意的“鬼脸”,同情的眼神,宽松的管教,委婉的措辞,含蓄的批语,都是信号。我惊喜地发现: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许多革命群众,甚至管教人员,虽然随着指挥棒也对我们这些“牛鬼蛇神”挥拳怒吼,实际不过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羊。我于是更加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8)、但是白描的写法也不应被理解为是对内容的消极的反应,它们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内容真有分量,往往只有白描才表现得好,修饰反倒是损害。如《记杨必》中这段文字:
(9)、杨绛先生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后辈两点:学好外文,多学一门语言,世界会更丰富、精彩;多读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读书。
(10)、杨绛:这个问题,很耐人寻思。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11)、句式有长有短。短句是指那些结构比较简单的字数较少的句式。短句结构简单,短小精悍,体现简约、明快的风格。杨绛的散文中大量的使用了短句,体现出其语言平实朴素的风格。如“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饭。然后我收拾饭桌,刷锅洗碗,等他穿着整齐,就一同下楼散散步,等候汽车来接。”这段话都是描写日常生活化的动作,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使得句子语流节奏舒缓,实际上是一种温情的流露。如果用长句表达的话,这种情感就不能这么细腻地表达出来。
(12)、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未具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膛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有你;你虽然生存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13)、品味杨绛的散文,我们得知在她看来语言的准确远远重要于语言的修饰。或许因此她花的力气更大。她正是像福楼拜所说的那样去寻求最合适的表现方式,最有概括力的名词,最能表明特性的形容词和最生动的动词。她找到了。一方面我们知道这并非易事,需要“超人的努力”;一方面我们又发现所找到的东西原来正是最平常的,并不眩人耳目,由此她又达到了语言的朴素。此外,既然已经准确地表达了要表达的,那就够了,无需再添加什么,添加了就是堆砌,就是累赘,所以她的语言又是精练的。杨绛散文语言具有准确的美,朴素的美和精练的美,这统可归之于一句很古老的话:“辞达而已矣,”对这句话我们似乎总觉得只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其实它是一个最高的要求。
(14)、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为了丈夫的写作,为了在事业和生活上给予丈夫莫大的支持,她毅然做出承担整个家庭的重任,遂使中国文坛有了一颗耀眼的明星。杨绛以她对人生和事业的理解,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理解与支持,什么是爱与担当。
(15)、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16)、如在《干校六记》中的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被她用干干净净的文字娓娓道来,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见杨绛所经历的惨痛遭遇。丈夫下放、女婿冤死、房子被占、自己被剃阴阳头、扫厕所、游行,杨绛没有咬牙切齿地控诉这些惨痛的遭遇,而是将怒火淡化,将沉郁之情寓于简单朴素的文字中,无论是"文攻武斗",还是见缝插针的学习生活,还有当地农民的善良淳朴或者狡猾刁蛮,她都真实地书写,"不虚美,不隐恶",给读者以亲切可信之感。对于读者而言,这种平等亲切的语气,隔着时空的远距离观照,如良朋在座,如赤心相待。杨绛用散文向读者举起了一面镜子:"给德行看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17)、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
(18)、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杨绛先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杨绛还精通英文、法文和西班牙语,极具深厚的古文和西文修养。杨绛的作品中,糅合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风貌。
(19)、陆建德说,杨绛先生在困难时期一直自学西班牙语,把时间都用在了刀刃上,这让她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杨绛先生在她的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记载:1958年开始自习西班牙语,196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1972年8月,又从头翻译《堂吉诃德》,因中断多年,需从头再译。1978年《堂吉诃德》出版。1985年12月23日,《堂吉诃德》校改毕,稿二包,亲送人民文学出版社。
(20)、当然,学院学者的文学也有自己的弱点,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当时并不多热,现在也并不多冷,学院学者的那点矜持和孤傲到底还是给他们的思想和艺术留下了自己的统一性。在这个意义上,于慈江的这部学术著作是值得重视的,也是有它的出彩的地方的——他摸到了学院学者文学家的脉搏。
(1)、在父女两人相继去世后,她更是隐入深居。一直到她92岁高龄之时,才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写出了她目前最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们仨》。
(2)、六年前初到新浪,在某个博客的侧栏里邂逅这首诗,一下子就印在心里了。
(3)、婚姻很残酷,有的人可能一直表现得很好,突然就变了,这个变化跟对方自身道德水准和不确定性有关,跟你关系不大。别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如努力提升,争取自己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4)、她用一双明眸慧目静观万事万物,用一颗悲悯善良的心默默感知着这个世界,默默疼惜着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在她平白朴素、简淡从容的文字里,总有一些句子不经意触中你的心灵之机,触疼了你心中的某一处柔软。她用自己的风雨人生启示我们:
(5)、杨绛的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语气词可以绘声绘色地描写人物思想感情,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意思,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气词的使用,对抒发感情和表达思想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生活化。例如“他们老叫我入团,我总说,还不够格呢,让我慢慢争取吧;现在他们全都说我够格了,我怎么说呢?”
(6)、第一个暑假回去,高兴热闹之后,清静下来,父亲和我对坐的时候说:阿季,爸爸新近闹个笑话,一我一听口气,不像笑话。原来父亲一次出庭忽然说不出话了。全院静静地等着等着,他只是开不出口,只好延期开庭。这不是小小的中风吗?我只觉口角抽搐,像小娃娃将哭来哭的模样,忙用两手捂住脸,也说不出话,只怕一出声会掉下泪来。我只自幸放弃了美国的奖学金,没有出国。
(7)、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妻子。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
(8)、另一方面,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看,死亡本是虚幻缥缈的东西,很难用文字把握,用此种形式描写死亡,更易揭示其真实面貌。从这个角度来看,以虚笔写死,也许本身就是内容表达的需要。
(9)、杨绛《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10)、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庄若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接触到了杨绛的作品,她这样评价杨绛先生,“先生不只是文学家,更是智慧老人!”
(11)、散文类:《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 杨绛
(12)、 这表现了对他的同情中有宽容,甚至流露出怜悯。这显然是从_种悲天悯人的高度来看芸芸众生的姿态。有些老师发出对杨绛的居高临下的责难,其根据可能就在这里。但是,这只是意脉的第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对弱者的同情,甚至对他的“不老实”的回护,都带着某种理性性质的宽容,从姿态上可以说是俯视的。如果作者对老王,仅仅就是这么同情、宽容写下去,那情感就没有动态了,也不会有什么特点了。接着写到老王给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作者带送,车费减半。抱着冰上三楼,放入冰箱。冰比别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作者感慨,和胡同口蹬三轮的相比,“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o到这里,文章的意脉发生了转折,从“不老实”变成了“最老实”。就不仅仅是同情、宽容,而是带着某种敬意了o接着是意脉的第三阶段:
(13)、我认为,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感受到于慈江这本《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作为一部研究著作,实际是有点匠心的。他不像我们那样主要用杨绛自己的文学思想分析和解剖她的文学作品,也不像我们那样主要用杨绛的文学作品论证她的文学思想,而是分别考察她的小说创作、小说研究和小说翻译,并从她对自己小说创作、小说研究和小说翻译的看法中考察她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找到了能够将杨绛全部文学活动串联起来的一条红线。而这条红线恰恰是一个成功的学院文学学者与一般的文学作家不同的地方,是学院文学学者较之一般文学作家更少盲目性、有更多理智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的原因。他们的思想建构与其文学实践是同步进行的,他们的感性经验与其理性的思考也是共生同进的。
(14)、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_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5)、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又学习了西班牙语,并最终在文革中将书稿保护下来。
(16)、语言轻松活泼,若无其事,悠然自得。人笑大象笨,大象笑人痴。细细体味,于不觉间莞尔:在这对憨实诚恕大智若愚的大象夫妇身上,你是否可以读到杨绛夫妇的影子?
(17)、胡絜青,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夫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自幼酷爱文艺,嗜绘画书法。曾受著名画家汪采白(汪礼祁)、杨仲子、孙诵昭影响,解放后专业从事绘画。
(18)、实际上,历史上的很多文学名著,像曹雪芹的《红楼梦》、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卓夫兄弟》、卡夫卡的《审判》、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鲁迅的小说、散文诗和杂文,等等,没有前辈学者的研究和介绍,我们是不可能仅凭自己的阅读便能直接感受到它们深层的价值和意义的。这就使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无法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所以,在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文学创作家的创作是不可或缺的,学院文学学者的文学研究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19)、我爱上文学,是在初中的时候。由于父亲是个“国家干部”,他自己也喜欢买书,所以我向他要钱买几本自己愿意看的书,还是不被禁止的。在开始,一个高中的爱好文学的“大朋友”自愿担当了给我选书的任务。他给我买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选集》,我当时有点不高兴,认为既已经成了“中学生”,还让我读安徒生的“童话”,是有点看不起我;到了第二次,他给我买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就更不高兴了,因为我在小学已经读过一遍,并不想重读一本已经读过的书;所以到了第三次,我就不让他给我选了。而这一次,我自己选购的就是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
(20)、杨绛的文笔,面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感到钦佩。我也喜欢优雅地看着书,品着茶。
(1)、从这样一种过来人的心态出发,一切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了:她很自然地就对虚夸、浮躁、雕饰等等不成熟的表现看不入眼,不觉得内容的抒情化和语言的诗化有什么了不起;也就很自然地要以最朴素的手段去表现最实在的东西,采用白描的写法和多写叙事散文就是很可以理解的了。美学要求原来也是作者心态上的要求。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