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伏尔泰的思想在政治上幻想的体现
(1)、人们历来都把伏尔泰阐述人类文明的历史著作视为世界文化史之先河。
(2)、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
(3)、▲ 伏尔泰致RichardRolt:"Mysoulisfreeeverywhere."(1754年)
(4)、伏尔泰,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伏尔泰的影响不只限于法国,他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心智,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纪。”
(5)、本书不太令人满意的是,对康德的政治哲学的介绍显得简单了些,而且不是很准确,对贝卡利亚的刑罚理论的分析也比较表面(可对照一下黑格尔的分析)。作者们(除个别外)似乎更倾向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缺少哲学家的思辨性。不过本书能够做到这样,已属不易了,不必过于苛求。
(6)、②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7)、伏尔泰,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伏尔泰的影响不只限于法国,他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心智,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世纪。”
(8)、理性主义史学。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
(9)、如果我们考虑到他(君士坦丁)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服务于与他的利益攸关之事,那我们的判断就不会错了。
(10)、一个民族只要通晓各种技艺,不受外族的征服和被迫迁徙,便不难从废墟中站起来,并总是会重新兴盛的。
(11)、《路易十四时代》一书既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如其导论所示,著者撰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写路易十四个人,而在于写他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类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进步,着重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艺的日臻完美。伏尔泰一反传统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兼论帝王将相的写法,而是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范围内来评述。这本书中,除了政治、军事外,财政、贸易、宗教、哲学、文艺、科学都有论及。
(12)、我的目的不是要评论韦勒或者任何其他人的性格。人在死后,我只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评价他们。其他的东西对于我来说都已经消失于无形之中。我只注意到韦勒是出生在宫廷中的,他有六万里弗的年金,可他从来没有愚蠢的傲慢,也没有心不在焉地放弃他的天才。多塞特伯爵和罗斯康芝伯爵,两位白金汉公爵,哈里法克斯爵士和很多其他的人都成了很伟大诗人和著名作家,但并不认为应当因此而放充贵族的身份。他们的作品比他们的名分使他们得到了更多的荣誉。他们培育了文学,正好比他们会期待得到财富一样。另外,他们还让艺术在民众的心中变得可敬了,而民众在各个方面都是需要伟大人物引领的,可是在英国,民众其实不像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那样愿意仿效伟人。
(13)、在这光荣的五年,虽然法国只遭到几次挫折,很少获得真正好处,引起大量流血,却没有引发任何剧烈的变革。如果有什么剧烈变革令人担心的话,这是对法国而言,这个国家正在表明繁荣之下濒临毁灭。
(14)、对周边的社会和人群既不取乐观主义(一切都好到无以复加),也不取悲观主义(一切都坏到无以复加)的态度。
(15)、本书非常看重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纵深的历史感,这和孟德斯鸠的罗马情结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有关。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等著作中处处都穿越到古代的政治经验中去寻求一般政治体制的运行法则,但这和英国人对待自己传统的保守主义习惯还不太一样,而是具有某种世所公认的启蒙意义,这种意义在《论法的精神》中得到了体系化的表达。英国人向来对法国人不大瞧得起,对伏尔泰的无条件的恭维还颇为享受,但在孟德斯鸠那里,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水平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获得了一种跨文化跨历史的视野(参看第319-322页)。这一视野正好为后来的美国脱离英国独立以及立宪建国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参看第76页)。本书对这一思想传承关系揭示得非常详细,很值得读者玩味。
(16)、一七六二年,反动教会制造了十八世纪有名的宗教迫害冤案卡拉事件,伏尔泰对这个惨无人道的案件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为蒙冤死去的卡拉及其受迫害的全家的昭雪而斗争,在整个欧洲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菲尔奈成为欧洲舆论的中心,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菲尔奈教长”。
(17)、这对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欧洲,无疑是新奇和震撼的。
(18)、另一个概念是所谓“三权分立”或权力制衡的概念。这是从上述自然法概念中推导出来的一个相关概念。孟德斯鸠通过对英国宪制的分析发现,所谓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政体”,表面上是脱胎于罗马共和国及英国“大宪章”以来的习惯法,实质上却体现了近代分权制衡的政治理念,即君主的行政权、两级议会互相制约的立法权,加上陪审团和巡回法庭所体现的审判权(司法权),三权分立,这正是自然法的因果律所要求的技术性设计。这一解释得到了英国人的热情拥护和普遍接受,并在英国后来的政治体制的运作中得到了自觉的运用。(参看第322-325页)
(19)、人是一个能活动、能感觉、能思维的存在物,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人的一切。
(20)、③认为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伏尔泰的政治理念
(1)、与《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被史学家列为伏尔泰的三大历史名著。
(2)、为了反对这一点,伏尔泰在《哲学书简》中为人世间的幸福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有人会说,这是时代的标志。弗雷里和沃波尔打出的旗号都是和平的,在这一旗号之下,上层阶级越来越富有,他们知道了什么叫“舒适”,知道了如何把日子过得舒舒服服;普罗大众也不像从前那样整天饿肚子,人口很快多起来。但是《哲学书简》的哲学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时局。
(3)、欧洲承认:他(彼得大帝)喜爱荣誉,但他把荣誉用于造福为善;他的缺点从来没有降减他高贵的品质;在他的身上,他作为一个人瑕疵难免,他作为一个君主始终伟大。
(4)、《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美]马克·戈尔迪、[英]罗伯特·沃克勒主编,刘北成、马万利、刘耀辉、唐科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第一版,100元
(5)、《风俗论》(全三册):一本记述罗马帝国覆亡后的世界历史进程的巨著
(6)、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并且天下人都认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
(7)、本书并非抽象的政治理论的梳理,而是与十八世纪的政治事件和经济活动紧密相联,并考察了在这些事件和活动中思想者们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冲突,以及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来源和所造成的结果。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治体制还非常粗糙,除了对王权的根本性的限制外,其余一切都处于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中,洛克的《政府论》是直到18世纪才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认同。而最终确立的英国体制实际上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并带有习惯法的那种不自觉,虽然在理论上并不能自圆其说,甚至遭到一些理论家的批评和嘲笑,但它确实行之有效地保证了英国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而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参看第330-331页)。相比之下,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背景要比英国革命浓厚得多,以百科全书派、自然法学派以及社会契约论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为这场政治革命做了大量的舆论准备。法国革命的失败并没有中止理论的探讨,而是在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中为法权哲学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但本书第12章的作者认为在黑格尔以后,社会契约论走向了“衰落”(第359页),这就未免太忽视了理论的生命力。作者在宣布了“契约论的死期”之后,把美国革命的成功归之于“一种相当守旧的洛克主义”,并对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契约论的复兴感到意外(第361页)。其实,对于卢梭的“公意”学说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正是在美国革命的“摸石头过河”的尝试中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和运用,按照本书第21章的说法:“美国人的宪法观念已经变得与英国人大不相同。宪法不再被视为政府的一部分。宪法是一个不同于并先于全部政府运作的书面文件。”如托马斯·潘恩所说,它如同《圣经》一样,是“一个先于政府的事物,政府只是宪法的产物”(第585页)。这应当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升级版,它构成了罗尔斯《正义论》的出发点。
(8)、(本文为《哲学书简》商务印书馆 2016年8月版引言,略做编辑)
(9)、“我的主要想法是尽可能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研究人类的精神。我把历代国王继承的顺序视为撰写历史的指导线索而不是目的。”
(10)、《查理十二传》和《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是伏尔泰的两部史学作品,其中《查理十二传》被史家认为是伏尔泰的三大历史名著之一。查理十二及彼得大帝各为本国乃至当时世界杰出人物,且双方曾有交手,故放在一起,列为文集第八卷。
(11)、《风俗论》共三册,所关注的是各民族的风俗,同时也研究这些风俗后面隐藏的民族精神与心态,法律、艺术、风尚是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这本史学著作就不是单纯的王朝史、政治史或事件史,与此前或他同时代的历史著作只记述帝王将相的治功与军功完全不同。伏尔泰在书中明确地说:"我的主要想法是尽可能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研究人类的精神。我把历代国王继承的顺序视为撰写历史的指导线索而不是目的。”
(12)、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
(13)、一部纪念碑式的鸿篇巨著,以宗教问题为重点旁及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指出人类从愚昧进步到文明的艰辛历程
(14)、— lyhstudioyunying@1com —
(15)、②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16)、西方的十八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不仅发生了两次震撼世界历史的大革命,即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理论上经历了人类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脱胎换骨,使西方的人性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而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层次。直到今天,这一层次还是西方人日常政治和伦理生活中所奉行的公认的价值基础,不论他们如何对这一启蒙立场进行反思、纠正甚至批判,都只不过是这一立场的精致化,也是这一立场本身内核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西方传来的这种思潮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习惯于零星地撷取其中的个别命题和口号来为我所用,而很少去系统地追溯其中的来龙去脉,去关心这些思想在理论和现实的方方面面的矛盾冲突中是如何艰难地成形,以及在运用于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时所带来的成功或失败的后果。在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影响到每个文化的内在原则的时代,我们实在应该对西方文化的根基来一个正本清源的追溯,否则很可能当我们对西方文化自以为耳熟能详的时候,恰好隐含着根本性的误解。
(17)、也许我能:这位所谓的主人握有动物的生杀大权,
(18)、本书是伏尔泰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期间,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以书信的形式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书中,伏尔泰宣扬英国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
(19)、正是在旧的时代已经告终,新的时代将要来临的过渡时期,伏尔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感时代变化之征兆,一开始就以旧的阶级和旧的意识形态的讽刺者、批判者的姿态出现。中学毕业后,他在担任驻外使馆的秘书和法庭的书记期间,虽混迹于贵族纨绔子弟的圈子,但目无封建等级制,敢于与贵人分庭抗礼,针砭时尚,抨击前朝政制,以锋利的谈吐和俏皮的警句闻名。由于言谈中对摄政王不敬,他被逐出京城,他并未因此有所收敛,又在一首诗里讽刺了宫廷,于一七一七年被投进了巴士底狱。在狱中十一个月,他写出了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这个剧本被认为是一部抨击宗教、影射摄政王荒淫无耻的作品,因而在巴黎上演时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自此,他享受了几年的虚荣,贵族和宫廷也捧他为“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经营商业,为自己积攒了大笔财富,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他的社会地位并没有保障,他和一个贵族发生了冲突,不仅自己受辱,而且被政府投入监狱,后又被放逐国外。从自己痛苦的经验中,伏尔泰对专制政体的面目有了切身的体会。
(20)、《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一部俄罗斯最伟大帝王的历史,一段开启帝国黄金时代的历史,一部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特邀伏尔泰撰写的帝王史
3、伏尔泰的政治思想相关论文
(1)、而且不管怎么样,人生来就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人在内心深处的愿望,激励着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的框架内行动。说生活是“娱乐”,是对自我的逃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想自己,等于是什么也不想,”伏尔泰指出说,只有当思想有对象时,思想才是存在的。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够证实自己。在人们对帕斯卡的“娱乐”说法的批判当中,只有伏尔泰的批判才是唯一有效的。伏尔泰也许不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家。但是他的表现说明他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哲学家。
(2)、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逝世。伏尔泰短暂地回到巴黎;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请到柏林,得到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待遇。
(3)、伏尔泰也许不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家,但是他的表现说明,他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哲学家。
(4)、伏尔泰 法国人 抨击封建专制和教皇制度,提倡君主立宪 ,主张言论自由。最终这些舆论直接在法国大革命中产生重大影响。
(5)、《哲学辞典》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1764年匿名出版。这部辞典不同于一般的辞典,其解释旁征博引,近乎是对所收词条的学术史的梳理。在书中,伏尔泰通过对各种词条的解释,尖锐地批判了宗教狂热带来的迷信和无知,强调理性的力量,认为只有从理性出发才能为人类带来光明。
(6)、1726年,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在英国居住三年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著作《哲学通信》。
(7)、从此,伏尔泰进入他战斗的晚年,他继续写作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他著名的哲理小说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此外,还有哲理诗《里斯本的灾难》、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以及哲学论著《哲学辞典》等。
(8)、1753年,伏尔泰与另一位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发生争执,写文章讽刺莫佩尔蒂的荒谬论文。但后者得到国王的支持。这一事件导致了伏尔泰与国王关系的破裂,并促使他离开普鲁士,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著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
(9)、悲剧当中所涉及的,都是伟大的情感和充满豪情的蠢话,都是在寓言和历史中沉淀的古老的谬误。……好的戏剧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可笑之处,是一幅会说话的图画。如果你对这个民族了解得不够深刻,你就无法评判这幅画得妙处。
(10)、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伏尔泰的8种著作,正如雨果所言:“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
(11)、③认为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伏尔泰只有做使徒(传播思想)的意愿,而没有做殉道者的决心,他期望能自由思想,但不期望在巴士底狱度过他的人生。他狡猾地在法国和瑞士边境建了几幢房子,平常住法国,迫害一来就住瑞士。
(13)、我钻研过他(孔子)的著作;我还做了摘要;我在书中只发现他最纯朴的道德思想,丝毫不染江湖色彩。
(14)、法国的封建王朝由盛转衰,又由衰而亡,是历史的必然,自有其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本书叙述的就是法国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以及当时在位的国王路易十五。
(15)、ISBN978-7-02-015852-2
(16)、我就不以哲学家的身份来考察这些东西了,我们只欣赏文笔,就不去考虑其正义与否了。在这封信中,我唯一的目的,就是介绍英国诗人的天才,那么我就接着这样介绍吧。
(17)、大家吃饭、睡觉、生孩子、养孩子,有时恋恋爱,有时做做爱,有时单相思,有时搞搞婚外恋,有时发发抑郁症,然后逐渐老去,生病,死掉。
(18)、第在哲学上的贡献。1734年,他的第一部哲学名著《哲学通信》出版,系统的介绍了英国的哲学、政治理论和政治状况,信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其哲学思想推动了法国哲学的新发展。
(19)、自从《哲学书简》引发愤慨以来,两个世纪已经过去了。伏尔泰在这本书中阐述的哲学已经成为基本的真理,我们的世界就是以这种哲学为基础建设起来的。科学征服,社会组织仍然是以技术为本的人类所追求的目的。1734年的这本小书里最具现实意义的,是我们开卷便能体会到的一种精神。有些人喜欢在想象中逃避现实,而逃避必然表现了良心上的瑕疵。但是,伏尔泰却清醒、警觉地告诉人们,要勇于承担人类的现代冒险。
(20)、法国和它的盟国还在举行毫无意义的仪式,为并未真正取得的胜利感谢上帝。这是一种为了鼓励必须永远加以欺骗的百姓而确立的习俗。
4、伏尔泰的主要思想
(1)、儒家思想成为伏尔泰反击欧洲封建秩序的有力武器。
(2)、大家都知道罗切斯特伯爵(comtedeRochester)的大名。德·圣艾夫勒蒙先生常常谈到他。但是,从他向我们介绍的著名的罗切斯特来看,那只不过是个喜欢吃喝玩乐的人,是个艳福不浅的人。但我想让人知道的是,这是一个天才的人,一个伟大的诗人。有些作品表现了他的热情洋溢的想象力,这是他所特有的;除此之外,他还选择与我们著名的德普雷奥相同的主题,写过一些讽刺诗。我认为,要想改进自己的志趣,最有用的办法,就是比较那些以同样的题材创作了作品的伟大天才。
(3)、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4)、国家的真情实况在这些演说中几乎总是掩盖得严严实实。执政d在这类演说中总是把政府描绘得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而反对d却向人肯定一切都是江河日下,衰败朽落。
(5)、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
(6)、1715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本,关于路易十五的摄政王,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的悲剧《俄狄浦斯王》(Œdipe)。在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这名字来自他法国南部故乡一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
(7)、《查理十二传》:一部熔历史真实与文学描述为一炉的史学名著,讲述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的传奇一生
(8)、伏尔泰在《哲学书简》中为人世间的幸福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
(9)、本书由伏尔泰的两部历史著述构成:《路易十五时代简史》和《巴黎高等法院史》。前者叙述了路易十五在位时期,法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情况;后者追溯了在法国政治历史舞台上最具法国特色的、持续影响时间最长的政治机构巴黎高等法院的历史。该书向我们详细展示了法国启蒙运动宏阔而深远的政治背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伏尔泰治史及为人传记的特点,一反罗马、希腊史家的以政治、军事为主,兼论当时帝王将相的写法,而是把人物置于时代范围内加以评述,写时兼及财贸、宗教、文化等领域,内容丰澹且颇具可读性。
(10)、李银河同款「不虚此日」银河日历&手帐礼包
(11)、《伏尔泰文集(第9卷):路易十五时代简史·巴黎高等法院史》
(12)、由于篇幅所限,我不可能把书中的看点全部列出来,最后只想告诉读者,谈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第22两章太精彩了,不可不读,最好对照着来读,你就会知道法国革命的失败和美国革命的成功(这本质上是一回事)在哪里。
(13)、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自四十多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觉得最简单的宗教也就是最好的宗教。
(14)、世界本原丨形而上学丨精神助产丨理想国丨精神恋爱丨幸福论丨上帝之光
(15)、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反对暴力革命,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
(16)、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这位“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为我们推荐的3首诗歌,和他的文集。
(17)、在1734年的法国阐述洛克的经验主义和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那是要引起公愤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新思想,如今则已经属于历史了。但是产生这些思想的精神依然存在。伏尔泰把牛顿说成是“哲学家”的“典型”,也就是说,牛顿表明了什么是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人类集体的创造,科学思想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关于牛痘”的信便说明了这一点。
(18)、特别是从一七六〇年后,他定居在菲尔奈这块官方难以追捕的地方,从事写作的同时,又进行了政治社会的斗争。他与欧洲各国各阶层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从通信中以及从来到菲尔奈向他求教的各国人士那里,他了解了欧洲各国政治社会动态,又通过写信或写文章宣传启蒙思想,制造进步的舆论。当时,整个法国和欧洲不时流传着一些化名或匿名的文章和小册子,猛烈地抨击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专制政体的草菅人命等黑暗现象,它们都来自菲尔奈,出自伏尔泰的手笔。反动政府不断焚毁这些小册子,但它们仍不断出现。伏尔泰这种抨击时事、制造进步舆论的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伏尔泰重新整理了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的远大抱负。但是,伏尔泰强调的却是经验,而且科学不仅仅是人们的希望,还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20)、他对参照的选择是恰到好处的;他的风格也是恰到好处的。他思想敏捷,目光犀利,斗志昂扬,《哲学书简》的口吻使人精神一振。这本书让人体会到了“启蒙”时代的乐观主义。
5、伏尔泰 思想
(1)、《伏尔泰文集(第8卷):查理十二传·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
(2)、一七二六年,他来到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像他这样一个来自专制国家的受损害者,自然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怀着向往,特别是对这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依才德而定,大家都可有自由高尚的思想而不用忌讳顾虑”更是赞赏备至,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他在街上,群众因讨厌他的异国服装而叱逐他,他就高声向他们喊道:“英国的好汉们,我不生为英国人不是已够可怜了吗?”他的话当场赢得了群众的喝彩欢呼。他在英国居住了三年,考察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研究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就,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和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他把自己的观感和心得写成《哲学通讯》一书,鼓吹政治改良、信仰自由和唯物主义。
(3)、他(伏尔泰)把人类精神和思想的进步置于应有的地位,从而开撰写世界文化史的先河。
(4)、本书用大量事实揭露教廷的黑暗和腐朽,反对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和教派斗争,并以犀利的文笔、磅礴的气势、上下数千年,纵横几大洲,向人们展示了世界各重要民族的精神和风俗的宏伟画卷。指出了人类从愚昧进步到文明的艰辛历程,从而揭示出人类必然走向理性时代的美好前景。
(5)、《哲学书简》又称《英国书简》是伏尔泰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期间,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以书信的形式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书中,伏尔泰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论宽容》是作者宽容思想的阐述,在其中作者概括了对卡拉事件的看法,批评了天主教的狂热分子,以及宗教的狂热。作者明白指出,这部著作中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新教徒,他们也应该遵行理性和良心。
(6)、俄罗斯的历任皇帝中只有两位被冠以“大帝”的称号,那就是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7)、在大自然当中,他自己就是自己的基础和支撑,
(8)、认为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批判和否定压抑人的理性的封建专制和基督教神意史观。
(9)、(3)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10)、⊙已出版《哲学100问》第1季和第2季图书。
(11)、这本书的第二个重要思想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思想。一边是帕斯卡、笛卡尔,另一边是伏尔泰,在这两边之间,从一边到另一边,法国的思想从人过渡到了人类。伏尔泰言辞准确地表明了他的意图,那就是他决心与“人类”站在一边,反对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愤世嫉俗。当然,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遭受的痛苦,他并非不知道:欺诈、压迫、战争、狂热……但是,他摆脱了灾难的想象,而虔信宗教的人却沉湎在这样的想象中,并自得其乐。
(12)、《路易十四时代》一书既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如其导论所示,著者撰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写路易十四个人,而在于写他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类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进步,着重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艺的日臻完美。伏尔泰一反传统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兼论帝王将相的写法,而是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范围内来评述。这本书中,除了政治、军事外,财政、贸易、宗教、哲学、文艺、科学都有论及。
(13)、罗切斯特在以人为题的讽刺诗中大概就是这样说的。不过读者应该永远记得,这只是对英国诗的自由翻译而已,而且我们的格律很有局限性,我们的语言很难表达得恰到好处,所以无法表现出英国诗风里那种力透纸背的流畅之感。
(14)、再就是卢梭的“社会契约”的概念。通常认为,孟德斯鸠不谈社会契约,而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也反对三权分立,认为这就像把一个人的肢体大卸八块,是对国家理念的误解。但本书第20章却指出:卢梭“与孟德斯鸠一样,认为国家必须实行分权,主权者永远不能拥有实施自己制定的法律的权力,而政府也永远不能拥有立法的权力”(第554页),这是很有眼光的。实际上,卢梭只是在“公意”的层次上反对主权的分割,而在“众意”的层次上则主张分权制衡,因而与孟德斯鸠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他对孟德斯鸠不满的只是“把仅仅是主权权威所派生的东西误以为是主权权威的构成部分”(《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同样,卢梭所谓公民权利“不可代表”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因此该章作者也指出,卢梭实际上并不反对“那种委任性的、可任意解职的代表体制”(第555页),正如康德表明的,既然承认了分权,那“就要求政府必须是代议制的”(第568页)。这些说法有根有据,颠覆了一般对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表面看法。
(15)、瑞典人受到他们的君主的光荣的重压,远远大于这种光荣使他们感到的快乐。他们只想同敌人媾和,只想在国内限制戈尔茨男爵让他们感受到的他过度扩大的绝对权力。
(16)、第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1717年,他首次以"伏尔泰"为笔名创作了悲剧《俄狄浦斯王》,该剧的公演使他一举成名,他还以史诗《同盟》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1778年,他写的悲剧《伊兰纳》,在巴黎剧院首演,公众和演员对他的礼遇超过帝王,抬出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他举行了加桂冠仪式。可见,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一点都不比的启蒙思想逊色。
(17)、本书描绘了人类的才智和风俗,引人热爱道德、学术和祖国,启迪人类反思自我,告诉我们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内容包括大战前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的法国、遗产继承战争、国王的遗嘱、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礼仪之争与取缔基督教等。
(18)、我常常想,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生活之外,其实对其他事是不关心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外,凡是不涉及自己利益的事,多不会注意的。
(19)、孟德斯鸠 法国人 批判封建专制 提出三权分立 ,主张进行社会改革,限制君主权利。使得批判专制政体成为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
(20)、瓦蒂尔天生是一个性情浮浅,才思敏捷的人,在法国文学的晨曦当中是第一个闪现出光彩的人。如果他在照亮了路易十四时代的那些伟大人物之后来到世上,他或者会默默无闻,或者会被人们蔑视,要不然他就有自己的风格。德普雷奥赞美他,但也只是赞美他最初的一些讽刺诗。那时德普雷奥的审美观还没有形成,他还年轻,还是只会依靠人的名声对人做出评价的年龄,他还不会根据人的真正价值来来对人做出评判。况且,当德普雷奥赞美人、批评人的时候,常常是很不公正的。他赞美过赛格莱,可是赛格莱的作品根本就没有人看。他咒骂过奎诺特,而奎诺特的作品是人们都熟记在心的。而且关于拉封丹,他什么也没有说过。韦勒比瓦蒂尔更有价值,可是韦勒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描写男欢女爱的作品文字很是优美,但是文中的疏忽使得作品显得很拖沓,而且错误的思想也使作品面目全非。
(1)、当时,英国人还没有学会正确地写作。他那些严肃的作品倒是充满生气,而他其他的作品当中软绵绵的气氛是没有这种力度的。他为克伦威尔写过一篇祭奠文章,被认为是一篇杰作。从这篇奠文来看,似乎克伦威尔死的那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
(2)、《伏尔泰文集(第8卷):查理十二传·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
(3)、只应该抑制鲁莽的轻率,而不是明智的大胆。没有这种明智的大胆,人的思想不可能取得任何进步。
(4)、一七七八年,伏尔泰像一个“智识界的王者”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并且在他的悲剧《伊兰纳》上演的时候,受到了观众的欢呼和加冠,达到了光荣的顶点。不久,他于同年的五月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5)、查理十二(1682-1718),在瑞典历史上的地位十分突出,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曾经在欧洲大陆叱咤风云,堪称一代天骄,与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争霸东欧。本书记述他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登基,力挽狂澜,接着挥师东进,进行北方战争,击败丹麦、俄国、萨克森和波兰。他1708年再度进攻俄国,兵败于波尔塔后,避往土耳其。之后他殚精竭虑,力图东山再起。1718年他进攻挪威时阵亡。伏尔泰集多种资料写成此书,与《路易十四时代》及《风俗论》被史家列为伏尔泰的三大历史名著。
(6)、这种令人吃惊的纲纪废弛的无政府状态绝不能存在。活着王权重振,或者高等法院占优,二者必居其一。
(7)、《哲学辞典》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1764年匿名出版。这部辞典不同于一般的辞典,其解释旁征博引,近乎是对所收词条的学术史的梳理。在书中,伏尔泰通过对各种词条的解释,尖锐地批判了宗教狂热带来的迷信和无知,强调理性的力量,认为只有从理性出发才能为人类带来光明。
(8)、洛克 英国人 是对社会契约论的补充,宣扬人人平等,没有人有权利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主张政权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人民不支持可以推翻。社会背景 英国内战 这样的经验主义 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9)、Ⅰ.①伏…Ⅱ.①伏…②傅…Ⅲ.①小说集—法国—近代Ⅳ.①I544
(10)、伏尔泰不断遭受专制政体的损害,但他总是不能牢记教训。一七五〇年,他又怀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接受了普王腓得烈二世的邀请来到柏林。他被当作宫廷的点缀品加以利用后,又遭到了这个专制君主的侮辱。一连串的教训终于使他总结出了这样一条经验:“在这个地球上,哲学家要逃避恶狗的追捕,就要有两三个地洞”,他分别在洛桑、日内瓦以及法国瑞士边境的菲尔奈购置住所,庆幸自己“终可幸免于君主及其军队的搜索”。
(11)、缺乏十分明确的、大家熟悉的法律条文,风俗习惯和法律变化无常,这一直是法国社会的特征。
(12)、欧洲过去的国王都认为他们之间完全平等。这非常自然。但是,法国历代国王却一直要求取得他们的种族和国王因其古老而应得的居先权。
(13)、我们在培尔的词典中看到韦勒回答查理二世国王的话,正是在谈到对克伦威尔的溢美之辞时说的。根据诗人与国王之间的惯例,韦勒将一首点缀着赞美之辞的诗献给国王时,国王责备韦勒,说韦勒对克伦威尔的赞颂要更高。韦勒回答说,“陛下,我们这些诗人,在赞美假想的东西时,一向是比赞美真实的东西要写得更加成功的。”这个回答并不比荷兰大使的回答更加真诚。当同一个国王向荷兰大使抱怨说,人们对国王的尊敬不如对克伦威尔时,大使回答说:“噢!陛下,克伦威尔是自当别论的。”
(14)、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促成了黄金时代到来。
(15)、《路易十五时代简史》:多重视角下解读法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著作
(16)、本书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时,还广泛涉及了当时的宗教思想、文艺作品和大量的时文,因为在作者们看来,“18世纪政治思想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话题,有一些是需要在那些或许更具历史重要性而非哲学重要性的作品中加以探究”(第7页)。天主教和新教、英国国教和非国教、耶稣会士与詹森派、正统路德派与虔敬派的冲突时时伴随着政治主张的风起云涌(第109页以下),甚至教士们也来宣扬社会契约和人权了(所谓“天主教启蒙运动”和“虔诚的启蒙运动”,见第1130页);反之,廷德尔等人和卢梭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公民宗教”的设想(第87页)。本书的一个假设是,情感的上帝使得英格兰倾向保守,避免了法国大革命的乱局,而推理的上帝则导致了政治激进主义(第141页),假设是否恰当,还有待考证;但文学、戏剧、诗歌、漫画、音乐等等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手段(参看第72-73页),这似乎的确构成英国十八世纪政治生活的一大特点。
(17)、如此而已,岂有他哉?如果社会没有极大的不合理,没有极大的不公正,人们也不会过多地关心政治。
(18)、德普雷奥先生在以人为题的讽刺诗当中,是这样来批判人的理性的:
(19)、本书对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中一些最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里且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自然法”的概念。书中对自然法的起源未作过多追溯,但强调近代自然法观念起于新教以自然的信仰代替天启的信仰(第241页),而自然的信仰则基于人的自由意志。这就带来了自然法的一个矛盾,即一方面,“意志的运用乃是人的自然特性”,自然法就是自由意志的法;另一方面,自然法被看作有意志的人类在历史中通过传统习俗发展出来的产物,因而是个人意志必须服从的上帝意志或历史规律。(第242-243页、253页)这一矛盾又发展为权利与义务、法学和伦理学、法律与道德、正义和善、理性与情感的分离。自然法究竟是一种伦理规范还是一种因果关系?这一矛盾直到康德才有了一个解决。“康德学派对自然法的占领,可以说是本章一直在说的两个‘学派’或直接或间接的遗产继承者之间长期斗争的结果。……其中核心的变革是把关于‘自然法’的形而上学转变为关于‘自然权利’的形而上学”(第269页)。或者说,明确地从“自然权利”来理解“自然法”就是从康德开始的,这也就一劳永逸地把自然法与上帝的意志区别开来了。而这一点是苏格兰的那些学者(卡迈克尔、哈奇森、休谟、凯姆斯、斯密等)单从自然感觉和感情出发所不能理解的,斯图尔特甚至最终觉得有理由宣布自然法的死刑(参看第10章)。
(20)、《路易十四时代》:既是一部帝王传记,又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启蒙时期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
(1)、在三十年战争时期或者之后,帕斯卡描绘的人的焦虑,恰恰与人当时的状态相符。那是布莱希特的“勇敢的母亲”的世界。人只有到了来世才能得到拯救,在今生今世是没有任何指望的。人只能接受国王、战争、不正义的命运。人只能接受痛苦和死亡。人躲避社会生活,无可救药地腐败了。行动是人企图麻痹自我的“娱乐”方式,似乎是邪恶的自然之标志。因此,这个不幸时代的人只能退避,只能孤独地与上帝对话。人为了躲避自然而走向了超自然。
(2)、《查理十二传》和《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是伏尔泰的两部史学作品,其中《查理十二传》被史家认为是伏尔泰的三大历史名著之一。查理十二及彼得大帝各为本国乃至当时世界杰出人物,且双方曾有交手,故放在一起,列为文集第八卷。
(3)、他喜欢当时英国的宪法和保障个人自由的法律,想让法国人知道一些英国的情形,“让他们想一想自己的缺点和制度,改变一下宗教与政治思想”,当时法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可以随便批条子把他不喜欢的人不经审判关进监狱。
(4)、应当说不是全无意义:法国现在已经实行了民主制,他的同胞已经不像18世纪那么愚蠢了。这里面有他的功劳。
(5)、这时期,他又曾一度得到宫廷的信任,一七四六年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后又被派往德国执行外交使命,被任命为法兰西史官,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昙花一现,他又因得罪了路易十五不得不离开巴黎。
(6)、伏尔泰小说选/(法)伏尔泰著;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7)、他们不知道到底应该更加钦佩瑞典国王——他23岁就给人戴上波兰王冠,还是应该更加钦佩亚历山大亲王——他拒绝这顶王冠。
(8)、在法国,人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著名的韦勒。拉封丹先生、德·圣艾夫勒蒙先生(Saint-Évremond)和培尔先生(Bayle)都赞美过韦勒。但是人们对韦勒只知其名。他在伦敦的名声大约相当于瓦蒂尔在巴黎,而且我认为韦勒的名声更加名符其实。瓦蒂尔所处的时代是人们刚刚从野蛮当中走出来,仍然处在无知当中。人们想有思想,可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人们寻找的是怎么遣词造句,而不是如何思想:能够闪光的假货比真正的宝石好找。
(9)、⊙ 专注于哲学大众化普及工作,拥有多年哲学线上教学经验。
(10)、“一片荒芜而可怕的孤岛”,一个屠宰场,人人只能等着轮到自己被宰杀的时候。从这些触动人心的比喻中,我们一点也看不到现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子。英国的例子恰恰表明我们可以安排好集体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根据其天性而应该享受的一份幸福。
(11)、这是一种倡导理性,平等的古老思想。中国成为伏尔泰的心中的理想社会,
(12)、不管这些思想是真是假,但可以肯定的是,表达这些思想的力度才让我们看见诗人的功夫。
(13)、他的青年时期正当“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的晚期,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盛极而衰的时代。这个时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即将全面破落的面貌和征候,在伏尔泰著名的历史著作《路易十四的时代》中曾有忠实的记载。一连串对外战争和凡尔赛宫廷惊人的奢侈使国库空虚;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使农业生产凋敝低落;对新教徒的迫害使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大量外流,给工商业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这两方面的结果都更加深了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以致国债达到了二十五亿的巨额;封建贵族阶级迅速走向没落,大贵族骄奢淫佚,中小贵族纷纷破产、潦倒不堪;社会生活极为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专制政体的淫威,造成了低压的政治气候,整个国家已经深感路易十四的统治成了一副沉重的枷锁。伏尔泰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度过的。他在一个贵族学校里受教育,贵族子弟在校内享受的特权使他亲身体验到等级制度的不平,启蒙运动先行者比埃尔·贝尔反对宗教狂热的著作对他思想的形成起了有益的影响。路易十四逝世时,他二十一岁,亲眼看见“巴黎人在热望自由的气氛里舒了一口气”,路易十四葬礼的那天,他在去圣特尼的路上,看到了沿途乡间小酒店里群众欢庆痛饮的情景,不禁对此产生深长的思索。
(14)、反社会学。伏尔泰是自然法学说的拥护者。他从自然法论的立场出发来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的统治。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并且天下人都认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
(15)、本书是伏尔泰在为卡拉一家申冤报仇而四处活动的同时写成的,描述了让·卡拉斯事件及作者为卡拉斯辩护,为宽容辩护而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
(16)、第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宣传启蒙思想。他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的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人们同宗教狂热作斗争,主张宗教宽容,并指出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17)、《伏尔泰文集(第9卷):路易十五时代简史·巴黎高等法院史》
(18)、《哲学书简》又称《英国书简》是伏尔泰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期间,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以书信的形式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书中,伏尔泰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论宽容》是作者宽容思想的阐述,在其中作者概括了对卡拉事件的看法,批评了天主教的狂热分子,以及宗教的狂热。作者明白指出,这部著作中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新教徒,他们也应该遵行理性和良心。
(19)、如同在别的国家一样,自从基督教在俄罗斯出现以来,就有若干宗派,因为宗派往往是愚昧无知的,也是所谓的知识学问的产物。然而俄罗斯却是唯一的宗教虽然在那里引起过骚乱,却没有引发过内战的基督教大国。
(20)、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教士的凶残贪婪,以及信徒的宗教狂热和不宽容造成的荒诞悲剧。
(1)、一七三四年,他的《哲学通讯》出版,立即被扣上“违反宗教、妨害纯良风俗、不敬权威”的罪名遭到查禁,巴黎最高法院下令逮捕伏尔泰。他逃离巴黎,在偏僻的小城西雷,他女友夏德莱夫人家里住了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活动,其中有《恺撒之死》《穆罕默德》、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历史著作《路易十四的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等。
(2)、他写的东西从来不高深,只是“用明白的言语表现简单的思想”。但是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一生总是在不懈地传播他简单而正确的思想,写了无数的小册子、短文、小说、诗歌、书信,有如洪水一般,流遍法国大地,直到老年,他还在喋喋不休,他说,“我哓哓不已,这是我老年人的特权,我将哓哓不已直到同胞革除愚蠢的时候”。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