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门立雪的典故50字
1、口蜜腹剑:唐朝宰相李林甫。。围魏救赵:战国孙膑庞涓。。。才高八斗:曹植。。程门立雪:宋朝杨时。。。退避三舍:春秋晋文公。。临渴掘井:齐国丞相晏婴。。百步穿杨:楚国养由基。。对牛弹琴:春秋鲁国公明仪。。两袖清风:明朝于谦。。老马识途:春秋齐桓公。。网开一面:汉文帝。。梦笔生花:唐朝李白。。。精忠报国:宋朝岳飞。。。入木三分:东晋王羲之。。。。图穷匕见:战国荆轲刺秦王。。前度刘郎:唐朝刘禹锡。。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陶潜(渊明)。。。。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春秋鲁国庆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宗室元景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秦末韩信。。。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郑庄公,共叔段。
2、百度百科程门立雪(汉语拼音:chéngménlì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他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3、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4、杨时千里寻师,程门立雪,诚心讨教的行为被传为佳话,流传千古。“程门立雪”这则成语告诉人们,在求学路上,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没有多少人会对粗俗无礼、骄傲自满者积极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
5、闻鸡起舞(祖逖)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初出茅庐(诸葛亮)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6、中国儿艺的大朋友带你一起
7、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为了便于著书传道,程颐上书宰相文彦博,希望将洛阳城南10公里处龙门山胜德庵上方寺附近的“荒芜无用之地”,拨给他作为学田,以供著书讲学资用。文彦博满足了程颐的要求,把自己在伊川鸣皋镇一处庄园赠给了他。程颐就在文彦博所赠的庄园上建立了书院,正房五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三间是弟子居住的地方,门厅一间,匾书“伊皋书院”。另有宅地10亩,粮田10顷,以赡生徒。
8、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空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9、有一次,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
10、程颐深受感动,尽心尽力教杨时,使得杨时学有所成。
11、“程门立雪”与“尊师重道”意义相近,均有表示对老师尊重的求学态度,区别在于“程门立雪”强调的是求学的诚恳态度;而“尊师重道”强调的是尊敬老师,重视学问。如学生为了向老师请教问题,而静静地等待老师忙完手中的工作后才去请教,这就叫“程门立雪”;而向老师恭敬求教的过程,就可以说是“尊师重道”
12、尊师重教的故事,宋代杨时和游酢去拜见程颐,程颐明知这两人来却假装睡着,杨时和游酢就站在门外等,等了半天程颐才“醒”来,此时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
13、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观念,提倡将那些授予自己知识的人当做自己的长辈来看待,这不仅仅是对为师者的尊敬,更是对知识的尊敬。杨时恰恰是尊师重道、求学若渴的榜样。
14、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 。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15、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16、这就是程门立雪典故的由来。
17、有一年,杨时到浏阳县任县令,不遗余力,绕道洛阳,去拜访程颐,以求深造。有一天,杨时和他的学友游苏拉,因为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他们到老师家里去请教。当时正值隆冬,天气寒冷,云雾缭绕。他们走在半路上,风很大,雪下得很快,冷风肆无忌惮地吹过他们的领口。他们松松垮垮地捆了起来,匆匆赶路。杨时来到屋里,先生坐在炉子旁沉思。杨时两人担心打扰老师,就在门口等着,没有叫醒先生。
18、那么,中国教育遭遇尴尬的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19、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颢人称明道先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他们为人正直做事严谨,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便是其中的两位。
20、故事的主人公叫杨时,从小就十分伶俐,有一年杨时赴县令途中,与他的学友游酢,对某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程颐家请教,程颐当时很有学问,他俩去请教时正值隆冬。
二、程门立雪的典故20字
1、人们如果失去了尊师的精神,必然也就失去了求学的恳切,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得到任何有用的学识。
2、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3、链接互换、商务合作等请联系QQ:1115790161
4、(成语举例)这位青年学者求学坚持不懈、程门立雪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程门立雪的典故篇5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尊师更是我国传统的美德。老师担负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被称为“全人类的灵魂工程师”。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尊师的动人故事,“程门立雪”就是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典故。
5、归乡后,在含云寺读书讲学。并作有《札记解义》《此日不再得》,年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6、书院兴办后,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颐此后终生在书院著书讲学,他的思想体系和著述及其传道活动大多是在伊皋书院完成,故被称为“伊川先生”。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莫基作用,具有开创之功。
7、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颐见了感动不已,于是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
8、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老师会“管不了”学生?
9、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10、就这样,他们不知在雪地里站了多长时间。程颐终于醒了。他打开门出来赏雪,却看见两位学生正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都要成雪人了。程颐大吃一惊,问道:“看你们身上和脚下的雪,就知道你们已经来很久了,为什么不进屋呢?”杨时连忙上前施礼,对程颐说明来意,“我们是来向老师请教问题的,中午到时您在睡午觉,我们怕吵醒您,没敢进门。”程颐听了大受感动,连忙请二人进屋。二人这才进屋,向老师请教问题。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广为传颂。
11、现在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被称作是“站着喝酒而唯一穿长衫”的孔乙己先生。为什么会有“内地的教师、老人、小孩到港旅游不享受打折”的笑话?因为他们旅游时一般是不购物的。
12、“程门立雪”的故事是说,在一个大雪之日,杨时等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13、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
14、韦编三绝(孔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15、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16、程门立雪”概括:杨时去拜访程颐,下着大雪,而程颐刚好在睡觉,杨时怕打扰,就在门口的雪里站着,恭候老师。
17、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
18、日本在二战失败后,把战略重心转向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教师受到国人尊敬。大约十年后,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今天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不尊敬教师的危险,但若干年后,我们可能将不得不为此品尝苦果。
19、程门立雪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十二》。
20、意思是: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三、程门立雪这个故事的含义50字
1、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2、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
3、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4、尊师风尚的缺失,加上新闻媒体一边倒的谴责教师如何“体罚”学生,进一步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5、现在,不时听说有家长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冲到学校“修理”教师的事件。我想说的是,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他充当的是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6、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7、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旽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
8、在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考取进士后,立志研究学问,到了河南来拜师,拜程颢为师,一直到程颢去世。年以四十的杨时,不想就那么算了,于是找到了程颐,拜其为师。在大雪纷飞的一天,杨时和同学游酢在中午向老师请教,可老师在午觉,他们就在门口等成了雪人
9、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0、因为在许多学生心目中老师“根本算不了什么”。我们知道,哪怕再野蛮的人在他敬畏的人面前也一定会规规矩矩的。可由于许多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心里,如果老师管他,就很容易激化矛盾,因此老师往往“不敢管”学生。
11、大概意思:一天杨时与同学游酢的人在下雪的天气去拜访叫程颐的大学问家,结果程颐在睡觉.他独自在雪地里等到程颐醒来,结果积雪近一尺.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12、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13、在一个大雪之日,杨时等人去拜见老师程颐。程颐正在“假睡”,他们就在门外站了半天。门外已经雪深一尺,他们“成了雪人也不离开”。
14、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观念,提倡将那些授予自己知识的人当做自己的长辈来看待,这不仅仅是对为师者的尊敬,更是对知识的尊敬。
15、我们当然希望老师个个才高八斗,德无瑕疵,但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教育学中有一种奇怪的“情感效应”:学生一旦对某个教师产生厌恶心理(老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他这门功课就很难学好;
16、"程门立雪"语出《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7、为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让别人尊重自己并且重视自己。
18、古代拜师是要举行仪式的,而且庄严隆重,目的在于激发弟子对文化修养的渴求,增强先生的责任心,同时更是树立先生的权威。因为同样一句话,通过普通人之口说出来,和通过有权威的人说出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9、遇到困难要知难而上,信念必须坚定。
20、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心理?因为在社会大环境中,教师并没有受到尊崇,而孩子的价值取向是直接受社会环境影响的。
四、程门立雪的典故30字
1、杨时早年拜程颐的哥哥程颢为师,之后程颢死了,自己也有四十多岁了,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二程学说,之后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而杨时和游酢的典故被后人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就应是求学的意志。程门立雪的典故篇4“北宋时期,进士杨时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他的老师程颢在自己去世前将杨时推荐到程颐门下,某日杨时于游酢一同去求学时,赶上老师正在睡觉,于是两人便站在门外等老师醒来,当时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等程颐醒来时,两人已成雪人”
2、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现代·冯至《但开风气不为师》:“日子久了,我很少看到一个教授或讲师对学生耳提面命,更没有听到过有什么学生程门立雪,表示求教的虔诚。”
4、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程颐醒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和他们讨论张载之学。经过一番研究,杨时便豁然明白了。
5、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赴萧山任县令。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修筑“湘湖”,成湖3万7千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千8百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
6、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
7、杨时自幼聪明好学,反应灵敏,口齿伶俐。成年后,他虽然考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程颢死后,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8、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是洛阳伊川人。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9、一位法新社记者甚至对海艺辱师视频事件发出“很容易让许多中国人联想起十年文革时期那些学生侮辱和殴打老师的场景”的感叹。话虽过头了点,却折射出中国教育目前已处于很危险的尴尬境地。
10、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颐见了感动不已,于是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杨时和游酢也不负众望,都成了饱学之士,杨时更独创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11、等了半天程颐起身了,见了杨、游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早在此呼!”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程颐大受感动,将两人收为入室弟子,之后杨时和游酢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12、游酢是杨时的好朋友,他们二人志同道合,经常就一些问题秉烛夜谈。他听说杨时要去拜程颐为师,便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他们到了程家,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13、泰山北斗(韩愈)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破釜沉舟(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东窗事发(秦桧)
14、一位中学老教师坦言:“这几年,我当老师体会不到自豪的感觉。”
15、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在颍昌(地名)拜理学家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16、四十一岁时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旧虚心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
17、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
18、杨时于是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尊师重教。
20、“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以色列谚语)”,共同营造尊师的社会大环境,才能真正走出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尴尬处境!
五、程门立雪的典故80字
1、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2、中进士后,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后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
3、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以致连老师也成了他们的牺牲品?
4、《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5、请尊重每一位教师传授教育的权利,因为他握住的是每一个孩子的明天,和我们期待的变得更好未来。
6、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7、(注音)chéngménlìxuě
8、后来,杨时学得程颐思想的真谛,被尊崇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9、程门立雪的典故与故事介绍:
10、其实,这和现在的老师“不敢管”或“管不了”学生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不敢管,问题愈严重;问题愈严重,愈不敢管。如此恶性循环,便埋下了悲剧的祸根。
11、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
12、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13、(内容转自网络,如有侵害您的利益,请联系删除,带来的不便,请谅解)
14、我们d和国家的领导人,历来重视尊师重教
15、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
16、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上是为其母筑坟圈地。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暴政虐民的罪行。
17、冬日的某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ò),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们就一起去向程颐求教。走到了程颐家,门上的小书童却对他们说:“程颐先生正在睡觉,你们还是先回去吧,改天再来。”
18、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程颐家门口,等待程颐醒来。
19、进士杨时好学慕才,当他听说河南有程氏兄弟学富五车,热心授教时,杨时不去官位赴任而拜程家哥哥为师,潜心修学。
20、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赞扬。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出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1、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2、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3、如果教师丧失了应有的权威,学生群体就可能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所以,家长有事情要尽可能和老师多沟通,如果一味意气用事,损害的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尊严,无形中损害更多的是孩子所在群体的利益。最后,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哥敬重的不是老师,敬重的是家庭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
4、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5、尊师重道和受教只是程门立雪的表现,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或价值,就应解释为求学坚定或心诚意坚更恰当点,为什么来揭秘吧有这样的看法,这要从程门立雪的典故说起。
6、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拜师时,要在孔圣人画像前三叩九拜以示隆重。先生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哪怕太子不尊师也会受到责罚。程门立雪就是古时的尊师典故。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热情正在消退。
8、曾荣获“梅花奖”“文华奖”“金狮奖”;全国儿童剧(录像)调演评比“优秀表演奖”;国际戏剧学院奖“最佳配角奖”;中直院团建国五十周年评比展演“优秀表演奖”;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等。
9、“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原文是这样写的:
10、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说的是宋代进士杨时诚心拜师的感人故事。
11、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2、成语意思:现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3、实践证明:凡是教师受尊重的地方,不仅学风良好,而且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很低
14、去了之后大雪纷飞,冷风嗖嗖的,来到嵩阳书院程颐屋外,程颐正在闭门养神,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故意不予理睬。杨时二人不敢惊动程颐,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当时外面的雪下得很大,两人还是毕恭毕敬的没有动。
15、刘晓明,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东城区政协第十二届委员及青联委员,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16、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17、程颢死后,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18、程门立雪中的人物介绍——杨时
19、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一个学生,哪怕他再吊儿郎当,只要他对老师还有敬畏之心,对父母还有孝敬之意,转化他就不是什么难事。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把父母和老师都不放在眼里的时候,恐怕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拯救了。尊敬老师符合学生的利益。大凡当过老师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当学生对老师爱理不理时,老师的课就可能上得干瘪瘪的,难以发挥正常水平;相反,当学生毕恭毕敬聆听时,老师往往会激情澎湃,文思泉涌,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愉悦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所以说尊敬老师,表面上是老师得到了尊敬,实际上真正的受益人是学生。
20、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于是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杨时却还立在雪中。
1、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2、杨时自幼聪明好学,反应灵敏,口齿伶俐。成年后,他虽然考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3、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杨时。
4、栏目统筹、设计、排版/苏苏
5、《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6、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7、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风声鹤唳(苻坚)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8、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9、这时,远山如玉,银妆素裹,房屋也披上了白茫茫的一片。杨石的一只脚被冻得发抖,但他仍然恭敬地站着。过了很久,程颐醒了过来,透过窗户发现杨氏站在雪中。他浑身是雪,脚下的雪有一尺多厚。他站起来,欢迎他们进屋。后来,杨时知道了程门立雪的真正含义,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被称为"先生"。从此,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故事。
10、首先应该了解一下里面的几个人物:
11、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程门立雪的典故篇2(释义)程:程颐,宋代著名的学者;立:侍立。站在雪中,在程颐的门口等待。形容学生恭敬受教,尊敬师长。
12、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13、近年来关于“教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似乎成了一个常规话题,甚至还有老师因为合理教育而被学生打骂的情况发生,这些摆在眼前的悲剧,犹如一盏警示灯,再一次提醒我们当前的中国教育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14、后来,杨时邀朋友一起去拜访程家弟弟,程家弟弟正在小憩,杨时他们二人就站立于程门口,毕恭毕敬等候。待程家弟弟醒来出门看到大雪已经下了近尺厚了,杨时他们就站立在厚厚的雪地里。
15、即使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杨时却还立在雪中。
16、他们依然没有离开,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醒来,好向他请教问题。又过了一会儿,杨时的朋友游酢(zuò)冻得已经有点坚持不住了,好几次想让小书童要把程老师叫醒,但被杨时阻止了。他们一直站在程颐的门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一动没动地等着程颐醒来。
17、一位老师感叹:卖菜的最怕教师,装修的最怕教师,导游最怕带教师团,只有学生最不怕教师。社会给了教师太多压力的期待,却唯独没有给应有的尊重,稍有不留神就可能被口诛笔伐,这样的结果太不公平。
18、程门立雪的主人公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
19、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侯子雅言》的作者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对谁是尊师重道立雪程门的第一人,应该是更清楚、更明确,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这就是证明游酢是"程门立雪"第一人的最有力的依据.“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建阳县人游酢求学的故事。
20、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1、“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2、杨时和游酢在下雪时为了不打扰程颢休息,站在外面等候直到程颢休息完为止。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