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心抄袭
1、“诗人们在他们偷窃的程度上也大有差别,绝少有人像格莱那样继续地巧妙地偷,他的诗多是些镶嵌工作,用前代诗人的碎片凑成的,这就是现代作家写拉丁诗的方法。有人或者觉得受了欺骗,看出创作的诗是这样构成的,但也有人看见旧识的珍宝装在新的座盘上的时候,感到一种特别的愉快。真诗人的借用并不是为省麻烦。假如有人以为用了别人的文句做成好诗是很容易的事,那么让他去试试看。”
2、“门开着,院里的落叶和殿内的尘埃,告知我又是一个废墟。这里比教堂有意思,廊庑曲折,古木参天,残败中自成萧瑟之美。正殿后面有楼房,叫了几声,无人应,便登楼窥探——一排三间,两间没门,垩壁斑驳,空空如也。最后一间有板扉虚掩,我推而赶紧缩手——整片粉红扑面袭来,内里的墙壁是簇新的樱花色。感觉‘有人’定睛搜看,才知也是空房”
3、再者,对木心慵懒宛转并且透着对凡俗的不屑的文字,我个人是极喜欢的。他的“文本再生”,大多做到了化庸为奇,别开生面,或化文为诗,如其诗集《伪所罗门书》前言所云:“如果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捉迷藏,玩(文字)魔术,恰恰彰显了木心的童心与自负。从文字艺术上来说,这一段表白实践了他的语言观:“古文今文焊接得好,那焊疤极美。”
4、怎么解释这种文字呢?读来只想哭(并非作者让我哭)。我以为解释乃是煞风景的。而此刻在写文章,说观点,没有办法。彼端退去,“我”携着断裂后的疼痛经验,以及对修补裂痕(重构“一”)的必然失败的经验,回到此端,承受着断裂的疼痛。在这篇小说中,故事中的主体与回顾主体是重合的,故为一种双重断裂的结构。时空的断裂(叙境内),即人物对时间的感知经验分为“手术前”与“手术后”;叙述的断裂(叙境外),则是“福音医院”与“后福音医院”。前者,温馨,宁静,“这样的任性,这样的快乐。”;后者,绝望,自嘲,痛苦,抑制痛苦:“母亲、孟医生,都不在世上了。我虽然得到了健康,别的却是至今什么也没有得到,曾为我如此忧愁如此焦急的宠爱我的人,都已安息。”
5、木心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八四年所使用过的笔名有罗干,吉光,高沙,裴定,马汗,桑夫,林思,司马不迁,赵元莘,杨蕊,木心等。其中木心为最常用的笔名,始用于出国前的一九八一年。
6、各有各的特色,主要看个人喜欢。
7、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我,单从设计角度确实有抄袭嫌疑;但从商业角度来说,并不算抄袭,只能说是同质化和泛化的设计。
8、梅塞苔丝的丈夫费尔南开枪自杀,儿子远赴非洲从军,她最终住入唐戴斯的老家,望着窗外,口口声声念着“埃德蒙”。基督山慢慢地走出这座屋子,向码头方向走去。梅塞苔丝虽然站在唐戴斯父亲那间小屋的窗前,却并没有看到伯爵一步步远去。她的目光在向远处寻找那艘载着儿子驶向浩瀚大海的船。可是她的嘴里,却不由自主地轻轻念叨着:“埃德蒙,埃德蒙,埃德蒙!”《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中有一章重点讲述了“毒物学”,毒物在生命体之间的传播;狄云逃出监狱就碰到了血刀老祖的大徒弟宝象,二人武功悬殊,狄云便用此计杀死了宝象。
9、在木心的文学中,这是罕见的姿态,而在他的生活中,这是常见的:克服疼痛的肉身性,欲图进入纯粹的抽象位置,超越具体的历史,自我飞散,纯灵智写作,等等。
10、2015年3月12日,《从前慢》获得《中国好歌曲第二季》年度十大金曲。
11、第三季度:9-11月(秋季)
12、在我所读过的有限的木心的文本中,这段文字,恐怕是在对“彼端”的回溯中,最清晰的描述——作者分明借文字在抚摸着彼端的“轮廓”——而清晰的描述,需要勇气:那么的靠近了,近了,近了······忽然(其实必然),作者的笔锋一转:
13、“‘现代艺术是纸花。’日后愈加熟悉纽约(亦即现代世界),木心这样写道。愈来愈多地目击实验艺术无所不为、无所顾忌,他又借助词语:‘古典艺术,比崇高,现代艺术,比无耻。’他说得对吗?其实,这与他当年怂恿乃师‘进入纯抽象’,是一回事。”(《张岪与木心》·《绘画的异端》)
14、别人说冷清就冷清吧,只要内心依旧有火树银花,有自己的热爱,就能风风火火过一生。
15、但我总觉得,它少了真诚和用心,这些终究会因为同质化、网红审美疲劳,而被抛弃。
16、第四季度:12-2月(冬季)
17、木心不是书法家。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不是书法家。
18、汪曾祺纪念馆室内多处玻璃天顶、过道和走廊的设计也与木心美术馆十分相仿。
19、木心三次入狱,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肯改变他的口风,他认为的理论和教堂有冲突,教堂里边的神职人员把她关到了监狱里边,并声称只要你为之前说的话作出忏悔,并且发表文章在公报上面就可把你放出来,但是他仍然坚持不
20、关于豆瓣网友“青山红豆”的文章。所谓“抄袭”,作者似乎只在意一点,即“读者错将他人的文句、文章,当成木心原创的文句、文章”:
二、木鱼水心 抄袭
1、果真“隐藏”吗?要看是怎样隐藏,何种意义上的隐藏,以及,何种“存在”。小说有故事,即所谓叙事性。人的生存事实,若非被经验为叙事的形式,也无从把握,故人的生命经验与小说的结构一致,也是叙事性的结构。小说的叙事与生命的叙事,在其局部上、细节上、方法上或有不同,而在结构上则同属叙述,作为一种可供理解和阐释的文本。二者的关系,并不能以“艺术源于而高于生活”这类老生常谈予以搪塞,而是,生命的经验(他的“历史特殊存在”和“个人经历”),时刻渗入主体的创作,二者同构为一种不可二分的经验形态,最终以某种隐蔽的方式,进入叙述的结构(即便他宁愿“超越”和“升华”),影响文本的肌理形态。
2、还有一点,木心先生很少提及自己的遭遇,他不愿对人说那些,他展现给别人的都是开心的一面,坚强的一面。他就是这样一位真实、坚韧、又有点儿孩子气的可敬可爱的老先生。
3、为什么要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经过时间检验的东西有顽强的生命力自有它的道理,《基督山伯爵》无论从文字思想还是立意,都可以说是后世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篇幅虽长但仍是美味佳肴中的上品。
4、“木心几乎从未直面描述自己在‘WHDGM’中被关进牢房以及相关的经历。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往事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所感兴趣的往事对他说来远比那些个人的、晚近的痛苦更强烈有力。”
5、▲ 木心最后十年使用的写字台
6、在汪迷心里,汪老那句“四方食事,不过人间一碗烟火”被奉为经典。
7、《南方周末》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到:木心先生是如何拿到出入欧美的通行证的?木心先生对此的回答是:我拿的不是通行证,是邀请书。
8、“我与美国人交朋友始于七岁,那时我患了某种呼吸道过敏性的病,住在‘福音医院’里。”
9、“在普遍受控制的单层面社会中,即使当演员,也总归身不由己,是故还是写写小说(其实属于叙事性散文),用‘第一人称’聊慰‘分身’‘化身’的欲望,宽解对天然‘本身’的厌恶。”
10、那么,他感兴趣于什么样的“更强烈有力”的“往事”?巫鸿接着说道:
11、木心在大陆出名,首先得益于他的“学生”陈丹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丹青在美国遇到了落魄潦倒的木心。木心以沙龙形式给陈丹青等留学生讲授文学艺术,惊为天人。其实,这是陈丹青知识面狭窄导致的。陈丹青画画一流,但术业有专攻,画得好不等于理论水平高,比如齐白石。木心的讲义,说到底就是拾人牙慧,西方美学理论里参杂些个人的感悟,其水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点大学中文系男生宿舍“卧谈会”相仿。系统学过西方美学理论的都不会对木心的“思想”大惊小怪。
12、外滩传媒全力打造,优质城市生活指南,有品位的人都在这里。
13、“正如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的,废墟不仅构成浪漫主义诗歌和美术的一个重要题材,而且在更广的意义上典型化了一种回顾式的美学经验。‘废墟’概念的本身就隐含着向后凝视的目光以及作为凝视对象的业已消失的整体。因此文学和艺术所描写和描绘的废墟必然需要反映出时间的流逝、湮没和记忆······起码可以说,木心对这种罗曼蒂克的想象不感兴趣。”
14、木心早年在“茅盾书屋”的阅读使他接触世界,在这种广泛的阅读中,他遍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将世界的经验纳入自身的记忆,晚年他接受采访,谈及这段早年与书的蜜月,眼睛忽然发光:“我认识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的!”阿伦·雷乃拍摄的关于图书馆的纪录片,名字叫《世界的记忆》,木心,不约而同地,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
15、唐戴斯逃出监狱拥有巨额财富以后,去见的第一个仇人是卡德鲁斯,但是并没有打算致其余死地。卡德鲁斯受自己妻子蛊惑,杀害珠宝商人后入狱,最终也因为狱中结识的人而死;根宝救了丁典,但是受妻子蛊惑,也加害丁典,不过最后两人莫名其妙地改邪归正了,这是后话。
16、临了,还有一事,去年适逢木心先生逝世十周年,十二月,有读者群到美术馆办活动,以资纪念。陈丹青老师去捧场,说了几句话——我们若是点进“木心美术馆”的官方微博,可以看见有一条是置顶:“陈丹青给木心读者的建议和恳求”——我看了,心里不免一笑,感谢上帝,陈老师性情如旧,这分明是在泼凉水呀。什么恳求呢?——不要神化木心,不要拿他做偶像。而微博将此条置顶,我以为木心是会同意的。
17、结束了,叙事者从回忆中抽离,伸向彼端的触角终于缩回此端,回顾主体终止回顾,默然承受着断裂后的疼痛,这一段也很动人的,也全部引在下面吧:
18、这种论述,使我们不由得幻想在那稚嫩而多情的“人生如梦”的年代,“爱情”,究竟是怎样的,而此刻我们已“在人生里而不在梦里”了,也昭示着回顾主体回溯往昔的目光。类似这样的叙述,常见于木心的文本,仿佛源自一种经验的印痕,深嵌于他的感知之中,这种经验时刻跟踪他的写作,嵌入他的文本。
19、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中国第一人。他的散文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并列,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20、两个场馆的图书馆都采用阶梯式设计,并利用书架与展板的交错搭建,使得整个空间极具视觉效果。
三、一颗青木 抄袭
1、根据巫鸿的分析(前有引述),木心的一个中心主题是:“文学集成”的反复失落和重拾。巫鸿将此“文学集成”看作是他的作家身份的标志。或许,常常隐现于木心文本中的断裂经验,其雏形,即源自这种“文学集成”的丢拾。
2、“一方面让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不时会看到古城,另一方面也符合汪曾祺的文学和性格给读者的印象”。
3、《圆光》虽是散文,却明显有虚构成分(这在木心并不奇怪),其中所涉的经验也非私人,而已是艺术化的文本,指向某层智性的意义。二者虽涉浩劫,却并未唤起作者的肉身经验,均在疼痛的边缘,不约而同地回避、退开、躲闪,一如木心惯常的姿态,进入词语,指向艺术。巫鸿在《没有乡愿的流亡者》(后文所引巫鸿的话,均出自该文,不再注明)中提到:
4、借助语言的游戏,“我”将自己想象为自“中世纪步行来的人”。“中世纪”的惯常的意象,是黑暗的岁月,文化的荒野,与“人文”无涉,但木心不取此意,另作说法:
5、“木心之于他的取材,是生长式的。生长在最广义上本是一种“夺取”,但不是所有夺取都能叫作生长(比如夺取鸟兽皮毛披于人身,即是“装饰”,而非“生长”),生长是具有包裹感的夺取,但凡生长无不具有包裹感。木心的文本包裹着他的取材,意欲实现修辞和文体的生长。”
6、别人眼中的孤单,自己心中的丰盈
7、没有。木心的回忆录里这样写的: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生活。
8、木心先生是位有趣的人,话也说得漂亮,抬到大师的地位未免过誉,不过真正喜欢的人是不会在意“地位”的。
9、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10、多么动人。好几次读到,我都眼睛发热。为什么?我想,并非只是因感动于孩童的天真(彼端),而是,源于一种极复杂的情绪。
11、以上我罗列了“夜书房”讨论木心时的一些观点,但跟木心先生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全都注明了出处——贪他人之功,据为己有,是比贼还无耻的行为。
12、“纵观木心本身的人生价值,我认为这个材料能非常好地代表木心。
13、现在看看上述提及的几个文本,分别是如何揭示这种断裂的。
14、著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画集《木心画集》等;口述作品《文学回忆录》等。
15、但在1977年—1979年间,木心又无端遭到多次软禁。对此,木心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16、“木心在离开乌镇之后又读了许多书籍,但是那个消失在身后的‘茅盾图书馆’对他始终有着特殊的意义。”(巫鸿)
17、那个冬天过去后,木心下山时,挑夫的篮子里多了几册木心写出来的书稿。
18、我去的时候觉得连文创周边都非常符合其个人气质,大多文艺,有格调,很适合送人。
19、我并非要忽视木心的“自我虚构”,而是,试图窥探“虚构”的机制,并且尝试弄明白(或许最终是弄不明白)一件事:他的“自我”如何与“历史”相交集,同时,如何地在拒绝“历史”中,被“历史”渗透,也即,在他的写作和叙述中,他如何带着“历史”的疼痛躲避“历史”,又不可避免地,在躲避中流露疼痛的痕迹——这种痕迹,嵌于其叙述结构的深处,形成文本的肌理。
20、“与其去追述在一个被遗弃、满地是污水的防空洞中受的罪,他更醉心于描写自己跨越时空的幻想,包括在文明古国和城市的神游,或与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中世纪中国诗人庾亮和向秀,以及19世纪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等人的想象对话。他的充满灵感的叙述有如出自一个预言家或心灵感应术士之口。”
四、《从前慢》木心
1、不停缓缓钟声响了很多百十年
2、这句诗似乎不可解释,钥匙与锁在爱情中的意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当时,相当多的类似木心的人,都被时代打败,人生就此终结。
4、木心如此写诗,他本人岂能不知吗?但他说:“记忆未必忠实于我我更未必忠实于原作,迁讹致罪,诗国法庭涉讼,华美的被告席是我所乐于站一站的,远远望去,朱髹的栏杆上飘着纸条:油漆未干。”
5、“具体时间和空间”带来肉身的疼痛,唯凭借灵智的写作,木心才步入“抽象”和“永恒”,在他的转印画中,具体的物象随时在凝视中消散为迷离的水墨,由“具体”而“永恒”,“现实”而“灵智”。他的书写,时刻抑制着他的疼痛,并试图将其肉身性转化为智性的意涵,同时,无可避免的,在不断的写作中,作者遭遇失败——疼痛拒绝被转化。写作进行,继而结束,疼痛并不就此消散,写作的主体经已承受过极度苦痛的创伤经验,最终,这种疼痛以另一种形态隐秘地潜入文本。
6、由所谓“创作与复制”,我进而又想到谢丽·莱文(SherrieLevine)“照搬”前辈摄影师沃克·埃文斯的照片(可谓原封不动),再而想到后现代的艺术挪用之于“原创性”的戏谑与诘问,然而,我想,这套观念说法用于文学,或许不当,木心本人也意不在此(他要“两相对照”,且并不就如陈丹青那样如实“写生”),他是不齿于后现代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现代”),虽则他的小说《空房》弥漫着隐约的后现代氛围,“良、梅”二人的无法回溯、不可重构的散碎的信件文本,不正如贝克特与品特那些迷人而可疑的语言游戏一样,其所指,同指向神秘而不可知的彼端吗?——这样说,涉嫌与后现代的游戏者同谋,否定所谓“原创性”,意思便暧昧了(而我不是,或者,并不全是这个意思)。
7、“我”在空房内发现散落的信件,“所言皆爱情”,信件的主人,只知一个叫“良”,一个叫“梅”,其余一概不详。“我”开始推理猜测:二人是谁?为何大战时会在山上?信件为何会在一起?二人的爱情有无着落?然而,全部无解,结尾写到:
8、或许作者只是想回忆,回忆过去的时光和爱情,但是现在已经当做一首情诗流传下来了,就算是情诗了吧
9、关于木心的诗歌,之前写过一篇读后感,欢迎阅读:
10、年少时,大家还没学会虚伪,没学会撒谎,大家都是敞开心扉,赤诚相见,说一句是一句。
11、“春日午后,睡着了又醒来了,想起可以喝咖啡,喝罢咖啡,想起早上只刷了牙,没有洗澡,洗完澡对镜,髭须又该刮了”
12、这些“文学集成”,一是“茅盾书屋”,二是木心在“浩劫”前写就而毁于“浩劫”的系列作品手稿:
13、两大名人被扯进一场抄袭风波
14、陈丹青说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15、“只要告诉我,躺着,不要动,我决不动!”
16、“中世纪距今也有千余年了,只知道是黑暗时期,到此为止,黑暗千余年中有什么东西?不知道了。我宿命地对中世纪有兴趣,现在慢慢知道了。
17、没有人记得谁的自己听到过钟声
18、慢到你一整天在场院里追蜻蜓,而没有人催促着赶快去上什么特长班。
19、过去的爱情,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在的爱情是一把锁配多把钥匙,或者是一把钥匙能开无数个锁。
20、因为这是“建筑艺术想象力的匮乏”,纪念馆也因此缺乏深度与独特性。
五、木心博物馆 抄袭
1、“那些之前从众‘信仰’了木心的,听到‘文本再生’的故事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纷纷骂咧不再假装从前慢,真替他们高兴,终于解脱了。更有一直怀有轻蔑敌意的,‘文本再生’使其再生敌意轻蔑,更是不足道的。经曰:真的信徒认得那个人。”
2、类似的断裂经验,最后,再以他的一首诗歌为例:
3、我们所能获知的木心在“浩劫”中的遭遇,仅只旁人的复述,且十分有限,或有传奇的加工,亦未可知,而在他的只言片语中,也难见具体的叙述:“我已忍了庄周和尼采绝不能忍的事。”;“我曾是一只做牛做马的闲云野鹤。”“白天我是奴隶,夜晚我是王子。”在个别的小说中,“浩劫”也仅作为故事的背景,几句便过,从未展开叙述。我无法想象木心在“浩劫”中的遭遇(正如我无法想象“浩劫”,以及其它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浩劫”),对这种遭遇所刻于木心身上的痛苦经验,更无从感知,确凿可感知的,是我在木心的文本(小说、诗、散文)中,察觉到的一种明确的断裂感,或者——当他的写作对此自觉时——一种断裂意识。
4、一辈子爱吃、做吃、写吃,金庸赞誉他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
5、钟声响起缓缓不停那是第四天
6、现今再来乌镇,你看见的是一座狭长而简洁的美术馆,坐落在河中央和一片芦草中,美得简约大气。
7、第九百六十三章。在纵横中文网上连载的东方玄幻网络小说剑仙在此,作者是乱世狂刀,小说中木心月在第九百六十三章时因病去世,该小说主要讲述了,林北辰因为一个奇异的手机而穿越到东道真洲北海帝国风语行省云梦城,成为了帝国十大名将之一的战天侯林近南的嫡子,这个热血少年成长,反抗命运、对抗神明的故事。
8、“在不多的往事回忆中,木心的一个中心主题常常是一个巨大文学集成(literarycorpus)的反复失落。不论是一处私人图书收藏还是一部浩瀚手稿,这个“集成”代表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自我身份,它的毁坏因此也就意味着他生命中某个特定时期内这种身份失落的危险。此外,按照木心的说法,他从来没有努力去恢复或重构某个丧失了的‘集成’;而只是在空白的废墟上重建一座新的文学大厦。这些周期失落和重新创造的意义不难理解:这些叙事所构建的是木心作为一个作家对自己所经历的一系列死亡和再生的描述。”
9、序厅内的机器会播放先生在纽约时的视频,观看的人大多专心,人群中时不时就传来一阵笑声。好像先生就站在他们中间。
10、笔者以为,拟古不如拟心。初学当然要模仿,但不等于拟古。清末宋诗派拟宋,又酸又装,在张若虚面前,都不入流。《春江花月夜》,还有李白的一些古风和杜甫的一些用典浑成的七律,以及诸如此类的佳作,至今仍为典范。汲汲于僻典僻词之作,都是下品。自然入神是最高品。
11、其次,此端呢?也不确定,因主体的悬置,此端也悬空了:并无一个可供立足的位置。同样悬空的,还有彼端:没有一个可供追悼的对象。若以第一部分(死亡)为此端,则并不成立,因为那是时间上在先的,不可能“回溯”未来。若以第二部分(生命)为此端,也不可能,据“生命”而回溯并欲图重构“死亡”的经验?这并非木心的美学观念。
12、那个女人,其实只是在他家楼下每天等公交车而已。
13、“那是医学上的需要,每个接受手术的病人都要固定四肢。”
14、“隨安室”的文章提到:
15、另一篇文名字我忘记了,他隔着窗户,看到一个女人总是在固定的时刻守在他家楼下,于是,开始~描绘那女人穿什么衣服,帽子上的纱跟鞋子颜色配不配,肯定在等哪个男人,肯定是个年轻男人。从她的背影猜测她年纪已经不轻,在岁月面前低就了,嗯,今天这女人,又换了鹅黄衣服,帽子上有面纱,她回头了,不好看,她的脸,唯一本钱是她的身材,她懂得用身材来拉平她的脸平淡无奇的缺陷。
16、文学作品创作出来,就是让人看、让人评说的。但能否让读者从中受益才是关键。如果有人对作者的原创性有质疑,不足为怪。可是,单单只指出其作品有“文本再生”甚至“抄袭”现象,且花了大量精力在这方面,往往是舍本逐末,没有太大价值。要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你又能在此基础之上给读者带来什么更优于作者的东西?
17、一个好的纪念馆或者建筑是应该带给人感动的。
18、1966年,在文革的时候,他因一句话被关进漆黑潮湿的防空洞,后来又转移到暗无天日的监狱,强迫着给造反派“歌功颂德”。
19、《从前慢》。这首诗还被谱了曲,成为一首歌。
20、没有人撞钟瘟疫统摄着这座城
1、第一季度:3-5月(春季)
2、于是,“中世纪”,与“古希腊”一道归入浩瀚的“文学集成”,并入“人文精神”中。散文继续绵延不绝地提及许多“人人事事物物”,如林肯和富兰克林的旧靴、罗丹的塑像、纪德和王尔德的对话、耶稣的母题、信仰、牺牲、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培根、西塞罗、“文艺复兴人”、罗马人、法国人、田野的牧歌、宫廷的商籁体、教堂的圣乐、阳台小夜曲、童话、圣诞老人、水彩画、圆舞曲、怀表、百合花水晶瓶、雕花木器、散文般的书信、骑士、剑客、云雀、提琴、调色板······等等等等。这些琳琅满目的人、事、物,在木心的想象熔炉中,被锻造为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表征的庞大“集成”的指涉意象,最终,引发回顾主体强烈的断裂意识:
3、木心一生命运坎坷,青春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狱中度过。
4、第二季度:6-8月(夏季)
5、我一直以为我天生就有半途而废的天赋,但后来发现这是个妄自菲薄的陷阱。
6、这一系列解释始终显得套路,似乎放在任何作家身上都能沿用,并不能说服像望秋叹一样的“汪迷”。
7、那么,鉴于此,我也只能说凭借个人体悟,试着回答如下。同时,也真诚欢迎不同意见的朋友讨论交流。
8、曹操又算不算“文本再生”?如果这样说来,自古至今得有多少诗人、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等被点名批评!
9、但木心的弹性和骨性就在这里,他有着自己的信念,打不垮的信念。
10、1982年,木心远赴美国并长居纽约。也正是在纽约的地铁上,他结识了在美留学的陈丹青。后开始了五年的文学史的授课。
11、前两天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林风眠的画,让我想起木心先生。因为木心和林风眠既是师生也是挚友,在绘画风格上深受林风眠的影响。由此想到木心,便分享了一篇陈丹青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
12、两书情节人物颇多相似又有细微差别,但我确实没有把《连城诀》看完,此因和王朔一致:(看金庸的书)只留下一个印象,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这有什么新鲜的?中国那些旧小说,不论是演义还是色情,都是这个路数,说到底就是个因果报应。王朔《我看金庸》04年王新民版的《连城诀》还算忠实原著,所以以它为底本略作对比。
13、橙黄的灯光都只打在作品上,远远看上去,更像是一件艺术品。
14、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但是事实未必真的如此,但仅用来评价木心的文学语言还是合适,木心的文学语言既古典又现代,极美。而且木心人文艺术修养也很好,字里行间各种知识信手拈来,这一点的确有大师风范。
15、“木心先生部分作品系全篇“文本再生”,这部分有的注明出处,有的没有,而且是一个集子内注明与不注明的现象并存,说明先生并非对此一问题无意识。我也只不过对不注明的有异议罢了,文本再生得如何初不在讨论范围,供他人品鉴可也。”
16、不过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拨乱反正。众多曾被误会被曲解被遗忘的文学家如出土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出现在读者面前。到了九十年代,连一些原本就属二流的文坛前辈都被冠以“大师”的头衔。矫枉过正甚多。这其中,没有“木心”的名字。可以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原本不存在木心这么一号人物。
17、“听说曾有病人大量失血,血型与孟医生相同,为了抢时间,孟医生输给他很多血后喝下两大罐牛奶,立即进行手术,第二天也不休息,精神饱满地照常工作,大家都敬佩他的好心肠好体魄,我喜欢的是他顽皮的说笑,有趣的表情和动作。”
18、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于1971年被逮捕入狱,原先他自订的二十二册文学作品也都被查抄。出狱后继续从事美术工作。
19、从中可得出的讯息,是已有人就“抄袭”一事进行过反驳了,只是反驳的理由很牵强,而且笨,与其说是反驳,不如说是在宣泄情绪,反倒越抹越黑。以“某某作家也抄”为依据,并不能构成木心先生的“抄”也有合法性,此外,类似的反驳,实也暗含着一种意思,即:“好,我承认木心先生的确是抄了,但周作人也抄,钱钟书也抄,某某作家也抄,某某诗人也抄,这又如何呢?”这种反诘让人摸不着头脑,且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木心先生的“抄”,与其他作家的“抄”,是否具有动机与效果上的一致性?若然,则该反驳可取,若否,则该反驳只能起反作用。
20、《媚俗讼》可谓对米兰·昆德拉演讲词的读后感,不少语句摘自其中;《庖鱼及宾》一篇,是由许多随感式的独立散文片段连缀而成,其中一则,所引松尾芭蕉与契诃夫书信,皆出自周作人散文《日记与尺牍》,木心只是把周作人对契诃夫的翻译在语言上作了精简;此书中的《亨于西山》与《舍车而徒》,是片段式随感的连缀。其中三则引用材料,皆出自论文《卡夫卡的天堂》……
1、在随后的叙述中,视点忽然发生变化:
2、“卢文虽用勤奋,特失高明,不免矮人看场。花了那么多功夫,最后落脚在抄袭不抄袭的问题,我不为木心可惜,却为卢文可惜,卢文与木心的风格和人格都失之交臂。”
3、“集成”的失落,在《哥伦比亚的倒影》一文中,被表呈为整个“人文精神”的堕落(《木心遗稿》),散文开头即写道:
4、“别人是别人,我是你的朋友,你怎么可以把朋友绑起来?”
5、木心先生是大家公子,半世坎坷,他生前追求“无名度”,秉承着“玩世不媚俗”的精神。
6、街衢熙攘男女往来会笑会抱歉
7、城门紧闭河道淤塞鸟兽绝迹
8、特点是以碎片展现老人对过去的思念。表达了回忆本身是破碎的,漫长的岁月已然遗忘太多。整首诗传递了诚恳的生活态度。
9、在各种孤独中,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而灵魂丰盈的人,是不怕孤独的,下到一草一木,上到河汉星辰,他都能交流。
10、芥川龙之介:“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11、在《文学回忆录》中,他称莎士比亚是文学的大盗(莎的许多剧本,均取材于已有的小说、故事),但偷得高妙,属于点石成金。又在《法兰西备忘录》的后记中说:
12、木心则比汪老还小7岁,是大众眼中全方位的艺术家。
13、没想到,一场建筑涉嫌抄袭的风波,让木心和汪曾祺两人被扯到一起。
14、这是回顾主体的视点了。回忆者暴露了他的回忆。叙述发生断裂,同时暗示故事时空也将发生断裂。我们从彼此无分的断裂前的世界,忽然被抛至此端——经已断裂,遍布伤痕的此端。方才仍然看似完满自足的世界(“一”),此时,在回顾主体的目光的自我暴露后,显得陌生了:它的在回顾主体的回溯目光中所建构而成的完整性,被目光的自我暴露所割裂,遽而坍缩为与此端相隔的彼端。但故事仍在进行,回顾主体再次退席,叙述继续由断裂前的主体展开。
15、春节假期前开始拾起了它,没有半途而废,沉浸书中不能自拔。
16、比如两者都使用了清水混凝土材质、外围临水的设计,以及墙面上名人logo的位置都有雷同。
17、“木心美术馆”由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历时四年建造落成。2011年,也就是木心去世那年的秋天,他与“文化乌镇”公司总裁陈向宏确定了美术馆坐落于乌镇西栅的地点,并对自己的美术馆式样有着明确的设计与期待。
18、*《“文本”与“再生”》一文中提及的网友的文章,链接均贴在文后。还有一篇,是豆瓣“遠濤”的文章,读了以为不错,故也贴上来。
19、今天这个时代肯定没有人这样定义自己了,而且这样说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放到现在的语境完全已经没有多少当年的诗意,搞不好还会被骂缝合怪,木心创造了一种古代文言文和外文结合的风格,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学陌生化手法。
20、是作于“浩劫”期间的“狱中手稿”。这些“集成”的反复失落与重拾,构成木心对其作家身份的“再生和死亡”的描述,而他也“从来没有努力去恢复或重构某个丧失了的‘集成’;而只是在空白的废墟上重建一座新的文学大厦。”在文章的后面,巫鸿再次提及“废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