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庄子简介
1、当今的时代,竟然要让民众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企盼。听说“某地方有贤人”,就带足食粮,奔往贤人之处,搞得在家里抛弃了亲人,在外面丢掉了所主管的政事,他们的足迹踏遍诸侯的国土,车轮的痕迹交错于千里之外。这都是君主崇尚智慧的过错。
2、颜成子游问:“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形体安定固然可以像枯干的树木,精神也可以像熄灭的灰烬吗?现在靠着几案的人,已经不是过去靠着几案的那个人了!”
3、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庄子说:“大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不要以好恶在内部伤害他自己的身心。现在,你驰逐你的心神,操劳你的精力;你倚在树边吟咏,靠着几案苦思冥想。自然赋予了你的形体,你却用‘坚白论’自鸣得意!”
5、简写者注:《庄子》并不支持废除一切治国的措施,因为大道的推行也是要以这些东西为载体,庄子的无为思想指得是不能追求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忘记大道。以刑罚为根本杀人才能宽大是因刑罚的目的是以杀止杀,杀一儆百,所以用刑反而能杜绝不必要的杀人。
6、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和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他用“朝三暮四”,“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来说明“仁义”已经成了统治者窃取国家权力的手段。庄子认为,社会的不平等性不根除,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及争斗也会随之产生和激化。庄子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异常短促,在短促的生命过程中,又会受到各种社会事物的束缚和伤害。特别是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残暴的统治者使人民大量地受刑和死亡:“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
7、但是史记大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正确的庄子形象,那就是其学无所不窥,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8、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9、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10、大德的时代,不崇尚贤才,不任用最有能力的人,君主如同树梢上的细枝,民众如山野中自由奔跑的野鹿,行为端正而不自知是“义”,彼此相爱而不自知是“仁”,诚实不欺骗却不知道什么是“忠”,言行得当而不知道什么是“信”,率性而动又彼此相互依存,而不自以为是什么赐予。因此,人们的事迹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11、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如“游于羿之彀中”,处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12、过些日子,颜回又一次见到孔子,说:“我又有长进了。”
13、可是,那些世俗的民众说是对的大家就认为对,民众说是善的大家就认为是善,人们却不称相信世俗大众话的人为谄媚之人了。难道说世俗的大众所说的话比父亲还要权威,比君主更尊贵吗?人们的心理总是倾向于从众的,人云亦云,对此缺乏基本的反思;这就导致表达真理的话语被埋没了,岂不是很悲哀吗!
14、才女真如: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文学专业,学士学位,曾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上海戏剧学院编导高级研修班进修,多年来,修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喜欢文学、音乐、戏剧。爱艺术如同爱生命,用声音传递正能量。
15、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此句也是不符合当时情景,一个很有名的例证就是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但是他们却没有任何的交集。如果说庄子的影响力很大的话,真的能够让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那么孟子怎么可能不会留下与庄子辩论的言论。后面又有一个故事说楚威王闻庄周贤,许以为相。如果说庄周这样的人也能够当官的话,那只能说明楚威王是一个怎样糊涂的人。
16、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17、第二篇《齐物论》“不辩论”让你这个互相对立矛盾的观点能够融化成一个整体,所有的情绪都是因为有没有承认事实的部分,让人从辩论的头脑转到可以承认事实的头脑。
18、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19、作为简写者,少好庄老之学,览各家注疏。希望读者在阅后能大致厘清《庄子》一书的逻辑脉络。
20、说世界的产生有一个原因,还是说世界的产生没有一个原因,都未免在具体事物的视角上去谈论,这终究是不适当的。‘世界产生有一个原因’的主张太实而不虚,‘世界产生没有一个原因’的主张则太虚而不实。
二、墨子简介
1、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2、(节气文化)秋分
3、子綦回答说:“你问的问题很好啊!如今我忘掉了分辨活动中的世俗之我,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管弦乐,却没听到过地上形成的音响;(即地籁,指各种风的声音)你听到过地上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自然形成的音响吧!听到自然的音响,才能知晓万物自然。
4、如果你没有本事让人对你好,你就没有办法度化任何一个人。
5、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
6、庄子的生活年代说法不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已经覆亡。《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有《庄子传》。
7、骈拇|马蹄|肱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
8、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除了强调自然的一面以外,还有讲权术的一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老子》中也处处强调这一点。所以后来法家的韩非也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9、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
10、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11、还是梦见成为蝴蝶的庄子
1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13、即使我与你进行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肯定对,我肯定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肯定对,你肯定错吗?是我们两个人有一方是对的,有一方是错的呢?还是我们双方都对,或者都错呢?
14、人与无知的东西一样,他的本性就不会离失;人同无欲之物一样,这就是他自然的素质;自然素质不变,人的本性也就保持了。等到出现所谓的圣人,用尽心力去推行“仁”,卖力去达到“义”,天下从此就开始产生种种猜疑和迷惑了。
15、如果我们把天才思想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犹如北斗之类的恒星,终古如此地照临着遥夜;一类像划破夜空的流星,在剧烈的摩擦中发出耀眼光华,倏忽消逝。那么庄子显然属于前一类,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曾追随他,自愿成为他的迷弟迷妹。
16、庄子的作品:
17、(2)他可以活出他心底的渴望、灵魂的呼唤。
18、风如果积累的强度不大,那么风负荷大鹏也就没有力量。鹏能飞九万里,是因为大风在大鹏的翅膀下面,鹏才凭借风力,背负着青天而无法遏止地飞翔,最终飞到南方的大海。
19、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20、不要有任何的形式好为人师。
三、孔子简介
1、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中国士人的价值取向,不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开放多元,自古就以从政做官为正宗,甚至是唯一选择,因此,解褐入仕的追求特别执着、强烈,以致“削尖脑袋”钻营竞进,不惜彼此推排、相互倾轧。庄子摆脱功名利禄“不为有国者所羁”的思想,对此起到了一定的消解作用;同时,提供了一条与登龙入仕大相径庭的回归自然本真、重视生命本体、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道路。
3、“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出自庄子的《齐物论》,意思是:
4、这样的人,心思安定,容貌寂静,面额无光;冷清像秋天,温暖像春天,喜怒如同四季变化一样自然,和万物相处都适宜,而不能知道他的规律。
5、生卒:约前369年—前286年
6、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7、他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批判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9、特色: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10、庄子属道家,从《庄子》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1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2、“卮言”每天都要讲,卮言顺应了万物各自的秉性,能与万物和谐共处,因此不断地发展变化,使说话的人可以享尽天年。如果不说话,万物就是同一的;说话就意味着区分,它破坏了万物同一的状态,所以说话也应当说“无言”的话,即应当说不落常规和俗套的话。说“无言”的话,终身说话却未曾说话;而有些终身不说话的人,却未尝没有言说。如果没有天天讲的卮言,从而能让万物和谐,谁能享尽天年呢!
13、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4、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
15、道是淡漠而清静的、清虚而安闲的,就像我的心是虚空寂寥的。道是运动的,我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不知道它往哪里去,不知道它的运动何时停止。我已在探索道的里面来来往往,不知道哪里才是终点。
16、万物或左或右,有分有辨,导致它们都互相区别开了,从而也就各自具有界限,你不能成为我,我也不能成为你,不能相互贯通。
17、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18、2020年2月3~7日,10~14日。
19、子綦答道:“它吹拂万物,各自不同,却能使万物各自都成就了。这都是万物自然而然如此的,有谁在背后操纵它们呢?”
20、其实一根小草跟一栋大柱子是一样大的,丑女和西施本也是一样美的,纵使世间万物在形态上千奇百怪,但从道来看,都是没有差别的。
四、韩非子简介
1、圣人无论发动战争还是利惠百姓,都不是刻意要伤害或者取悦百姓,都只是顺其自然。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等人,都是为别人的操劳而操劳,为别人的安适而求安适的人。圣人是安于自己所适的人。
2、大公调(注:人名)说:“人们都知道鸡狗会叫,但就算有大智慧的人,也不能说明鸡为何会叫、狗为何会吠,也不能推测出鸡狗吠叫后还会做什么。可见大道的精微是无与伦比的,它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工具可以测量它的极限。
3、《庄子》竟然成为疗疾祛病的养生“善药”。难怪当代学者南怀瑾说“道家文化很像药店”,“身体健康的时候,大家可能不会在意药店在哪里,生了病马上想到的,就是药店或者医院”。那么,儒家文化呢?他也说了是“日常生活中的粮食店”人要活下去,每天都离不开五谷杂粮。就此,我也悟解了宋代诗人李洪说的“(南华》一卷是医王”的道理。
4、简写者注:学界对于寓言、重言、卮言的定义不一而足,寓言是(通俗理解上的寓言)有所寄寓之言,假托其他言说者来说;重(读zhong音)言是长者之言、老人之言;卮(音同”支“)言,卮就是酒杯的意思,卮言就像是酒杯一样,酒杯装满了就倒出来,倒空了就仰起来等着斟酒,卮言是指会根据外界环境而改变的言论。
5、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Paz,1931~119),墨西哥诗人、散文家。
6、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嘉誉国际
7、查询考试成绩,回复“查分”。
8、颜回说:“我忘掉礼乐了。”
9、如果要帮助一个人好起来的门槛是:这个人对我没有戒心,能自然地对我好,这是第一步。
10、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庄子反对“人为”,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庄子重视事物天然的本性,认为天然的本性都合乎性命之常情,因此天然的差异也是合理的,而对个性和差异的尊重,正是庄子平等观念的深刻之处。
11、需要报名考试,回复“报名”。
12、子游说:“地籁(大地的声音)就是出自大地的洞穴了,人籁(人为的声音)就是出自丝竹管弦了,敢问天籁是什么呢?”
13、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山东东明县人,另说今安徽蒙城人)地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14、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15、至于不用克制欲望就能使行为崇高,不用仁义就能修身,不追求功业名声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不用隐居江海之上就有闲暇,不用练习气功就能长寿,将上面所说全部忘掉,而又能全部具备。淡漠无心到了极致,一切美好的东西必然跟着就来了。这是天地的大道和圣人的德性。
16、寓言在本书中的十分之都是借别人之口论说的,因为就像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做媒,他称赞儿子总不如让别人称赞更可信服,寓言也是借他人之口论说更有说服力;别人要是说错了,那就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意见相同就应和,不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就反驳;同于自己的意见就肯定它,不同于自己的意见就否定它。
17、齐物论是基础中的基础,不然后面的方法都无从谈起。
18、庄子思想的出发点及其归宿点,是由老子想求得精神的安定,发展而为要求得到精神的自由解放,以建立精神自由的王国。......庄子只是顺着在大动乱时代人生所受的像桎梏、倒悬一样的痛苦中,要求得到自由解放,而这种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现世,也不能如宗教家的廉价的构想一样,求之于天上、未来,而只能是求之于自己的心——心的作用、状态,庄子即称之为精神——即是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而此种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在庄子本人来说,是“闻道”,是“体道”,是“与天为徒”,是“入于寥天一”。
19、再回到一開始的主題,如果你是一個很會在意他人看法的人,經過我前面的說明,是不是也能明白:這不是一個叫人「不要執著,要看開」就可以輕鬆解決的事件。中間需要修練的量是很大的。
20、庄子在《史记》里的印象
五、老子简介
1、咨询相关问题,回复“问答”。
2、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3、其实没有人比他更重视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关于自由精神、人格独立、自然天性和逍遥境界。面对世界的荒谬、社会的黑暗、民生的疾苦,庄子并不高居上游,脱略尘世,也不去同流合污,而是在与众生同游共处之中,坚持自我的价值取向,实现精神对现实的超越。他所秉持的,既不是真正的入世,也不是纯然的出世,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游世。
4、至于以诋誉孔子之徒,其实《庄子》一书中借助了很多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引用最多的话就是孔子。那么在《庄子》的“内七篇”中频繁出现的孔子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一方面,孔子确实是能够理解“至德之境”,另一方面,孔子又是理解“人间世”的,对于各种伦理原则、潜在的危险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发挥了一个沟通根本的、不可言说的“至德之镜”和必须要面对的复杂“人间世”的桥梁的作用,而这个作用至关重要。实际上,《庄子》里面有许多关于孔子的故事和孔子说的话,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基本都是庄子自己编的话。
5、HappyHalloween
6、真人喜欢的是同一的,他不喜欢的也是同一的。他以为相同的是相同的,他以为不相同的也是相同的。天与人是不能相互对立的。这样的人就叫做真人。
7、庄子生活在公元前369到286年,名周,宋国蒙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在哲学上面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8、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9、获取教材资料,回复“教材”。
10、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11、远古之人,处于蒙昧的状态中,所有人都恬静淡漠、没有欲求。在那个时代,阴阳调和平静,鬼神也不扰乱,四季变化与节令相合,万物不受伤害,一切生物都能终其天年而不早死,人虽然有智慧,却没有用处,这就叫人与自然的绝对同一。
12、颜回说:“毁弃肢体,废除聪明,离开身形,弃掉知识,与大道同这就叫做坐忘。”
13、《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1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15、庄子说:“道在蚂蚁之中。”
16、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17、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18、作为孝子不奉承他的父亲,作为忠臣不谄媚他的君主,这就是臣子中最高的品德了。认为父亲所说的就是对的、所做的就认为善,这才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子;认为君主所说的就是对的、所行的就善的,这就是世俗所说的谄媚之臣。
19、注:关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寓言本文不作过多涉及,因为寓言的故事性较强,但议论性文字更能简明地说明道理。
20、荀子(本名荀况),字卿。
1、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2、在拥有“至德”的时代,每个人走路稳重端庄,看东西目光专注。在那个时代,山间没有开凿大大小小的道路,湖泊河流之上也没有船和桥梁。人与万物合群而生,住处相互连接,没有分界,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顺性滋长,因此,人可以牵引禽兽到处漫游,也可爬到树上窥视鸟鹊的巢穴。在这样的社会,人与禽兽住在一起,人群与万物浑然不分,又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
3、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4、先说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春秋时期的,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还能讲究一些“礼”,孔子的学说基本就围绕“仁”,要求国家管理者实行仁政。
5、只知道一辈子地役使自己的心身去赴爱、恶、欲的劳役但对于恢复道心却毫无一点儿进展,整天精神不振地疲于劳役但却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自许聪明的人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痛心吗!
6、上午:9:00~12:00。
7、古代的真人,不预测先兆,不妄自尊大,不谋虑未来,有错误而不懊悔,有功劳而不得意;登高不怕,下水不湿,入火不热。只有认识能达到合于大道的人才可以这样。
8、他只是自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我。在苦涩的“人间世”,做超越的“逍遥游”,他在位后世创辟了一条回归生命本体的路径,开启了一扇走出生命“围城”的门户之后,便像清风、白云一般飘然而去,没有留下一丝身影、一行脚印。
9、这还不足以使天下安定,然后就又附加上礼仪,再增添很多为什么要遵守礼仪、秉持道德的论证。礼仪遮蔽了本质,论证淹没了真心。然后,人民就开始迷惑、动乱,没有办法使他们返回本来的性情、恢复原初的状态了。
10、孔子问,“请问什么叫做‘真’呢?”
11、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12、《庄子》为先秦诸子中道家代表作。通常认为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道家之代表即为老子、庄子。其书《老子》《庄子》在道教中又被称为《道德经》《南华经》。
13、庄子说:“大道赋予他容貌,天赋予他形体,怎么不叫做人呢?”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