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名言名句
1、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2、知行合致良知,事上练,心外无物!心学精华,影响了整个东亚,让人受益匪浅!
3、心学是教会了很多人使用权术,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时候不用,这才是它之于这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最根本的意义。
4、一些学者在讨论学术,这些都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定义。
5、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6、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7、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王阳明《传习录》
8、出自语录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否定是创新的原动力,王阳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败,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传。圣人的话未必全对,庸常之语也有金言。虽主要讲治学,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9、有了想要努力变更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再光说空话,而要尽快付诸行动,做实事才好。
10、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1、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2、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13、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14、点题: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1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16、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17、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大学问》
18、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9、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0、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二、王阳明名言名句
1、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为周遭大小事操碎心,倒不如专注于眼前所热爱之事。
2、“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三但议论之际,必须谦虚简明为佳,若自处过任而词意重复,却恐无益有损
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5、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
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8、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弄得太复杂了,应该简化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简简单单的去生活。有些事情过多的重复也就无益了,比如说在生活中一些烦恼,整天揪住烦恼不放,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人生就是一个去繁就简的过程,简化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自己的情绪在自己的内心中。
9、江逆飞,海立起,天风刮海见海底,涌作银涛劈天驶。
10、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11、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1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4、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15、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16、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17、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8、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傲视,则会受损。
19、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0、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三、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1、人,永远是相互的!你若善良处世,自有善心回馈,你若尊重他人,他人自会尊重你。
2、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3、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5、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6、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7、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8、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9、古今异宜,南北异俗,自非投身处地,焉能随盂水为方圆也?
10、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11、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12、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13、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4、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15、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16、“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7、为学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18、王阳明名言十:“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9、“我思故我在”,前一个“我”与后一个“我”的概念就不相同。前者是现实的存在,后者仅是意识的存在。逻辑上,“我不思我不在”是成立了,但现实是“我不思我仍在”。这里的后一“我”,却是物质的存在。前一个“我”仍是现实的整体。这就是同一词有不同的概念。同理“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同样是现实存在与思维存在的关系的意义。
20、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四、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
1、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3、为其思想理念的践行,如果真以意识决定物质,存在若是由自我认为存在的话,又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战争中保持常胜。而他所以能保持常胜的原因不过于能准确地分析客观现实作战的各种因素天时、地利与人和,从而推演出可能产生的变化,掌握与操控的完整客观条件进行指挥而立于不败之地,正是用心学理念正确地去除了意识对物质的主观感觉,保持了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整体,并展开分析与联系。不是凭主观臆断来决定指挥的纸上谈兵,这就是实践者与理论者的差别,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而不是夸夸奇谈亦或诡辩式的论战。
4、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5、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守仁
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7、点题:这个世界不欠你的,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9、“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0、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3、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5、“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16、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17、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18、“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19、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五、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1、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2、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双峰》
3、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4、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6、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7、格物致知,对这个词的理解,朱熹和王阳明,有着很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的背后,是王阳明、朱熹对成圣之路的方法论的分歧。王阳明和朱熹,隔着342年。不同时代的儒家,或不同的思想大家,他们之间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分歧所在,并集中体现在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分歧上。
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9、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0、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11、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2、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3、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薛瑄《读书录》
14、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5、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燥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6、你没有看到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一样并未实在地存在,你来看到这个花的时候,然后它的颜色才一时变得明白实在起来所以说树立理想(志向)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是实现理想行为。人最大的缺点莫过于骄傲自满了。
1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18、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守仁《传习录》
19、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20、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