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
1、怎么才算得上是“好学”,孔子从三个方面来说。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3、(古义:();今义:()
4、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8、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介宾短语后置)
9、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10、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11、A.孔子认为,年轻人出门在外就要孝顺父母,在父母身边就要敬爱兄长。
1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论语》:道千乘之国
14、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15、《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6、试译:孔子说:“禘祭大礼,从开头献酒完毕后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17、(3)提问:本章是颜渊和孔子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到颜渊怎样的品质?
18、《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林彬,然后君子。"(《雍也》)
20、三山语文“一起阅读”栏目已陆续推出有关《论语》内容的解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感悟经典魅力,收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PPT
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④“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
4、原句的出处: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论语▪学而》。
5、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6、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7、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9、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0、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1、《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12、A.“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13、(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14、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15、D.子贡虽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但孔子仍然认为可以与他谈论《诗经》了。
16、古义:();今义:()
17、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8、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19、《论语》全书共20章,492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20、《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
1、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文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3、②指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干父之道);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6、“一箪食,一瓢饮”,不正是“食无求饱”的境界吗?“在陋巷”,不正是“居无求安”吗?“回也不改其乐”的乐是什么呢?那当然就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了。正因为颜回是这样的好学,所以孔子才在一句话里肯定了又肯定,一连赞叹了两回。
7、(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8、①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行之):
9、(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10、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1、①燕太子丹质于秦(《战国策?燕策》)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3、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14、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以为:把……当做。而后:然后。已:停止。
15、试译: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和气。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这一点好,因为大事小事都用礼,还是有用不到的地方。不过,明白和气的好,因而总是一团和气,却不用礼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16、⑤居侧曰:“不吾知也!”
17、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试译:孔子说:“先看看一个人做什么,再考查他怎么做,然后细细体察他最乐意什么。这样一来,他怎么藏得住呢?他怎么藏得住呢?”
20、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四、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字词解释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7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某些方面很不错,但是当你遇到真正优秀的人,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可能恍然大悟:我的那点想法不值一提。
5、试译:有人请教禘礼的学问。孔子说:“不晓得。也许对于明白人来说,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这里一样吧?”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6、④辄数月不就寝(《左忠毅公逸事》)
7、“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句很有表现力,请对此进行赏析。
8、C“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9、试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办事勤快但说话慎重,向有道之士请教以修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11、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2、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4、(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15、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乐呢?"
16、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17、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证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18、(2)答案:孔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直理,以求道,行道为己任,即使为此牺牲也在所不辞。
19、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20、(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五、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1•7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文:文采,指外在的仪节、文饰。
6、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7、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8、试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来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废掉什么,增加什么,是看得出来的。这以后要是有继承周代当政的,就是传承百个世代,也可以预先知道它。”
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1、(1)C.不反对这种人。
12、(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13、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4、②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5、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6、运用对比和比喻的说理方法,孔子把追求学问与仁德比成用堆土成山,拿差一筐与只倒了一筐进行对比,论述追求学问与仁德要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宾短语后置)
18、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9、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
20、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1、⑤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2、(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3、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4、止,吾止也(判断句)
5、(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6、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7、试译: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讲:‘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国政也会由此理顺的。’”这也是从政嘛,何必非要当官才算从政呢?”
8、释义: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9、③除以上两种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10、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言简意赅却富有哲理,准确地传达了孔子对这一种人的认识。
11、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如…何: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13、(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14、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5、试译:孔子说:“用政令训导人,用刑法统制人,老百姓就力求免遭刑罚,却没有廉耻心。用道德教导人,用礼仪规范人,老百姓就会有廉耻心,还会主动匡正自己。”
16、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7、《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1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
20、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2、释义: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3、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
4、(1)B(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时行不通)
5、(1)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6、(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这两段体现的孔子的观点的不同之处。
7、既然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有责任和义务把孩子培养出来,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8、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9、试译: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行孝道的,只晓得说能够养爹妈。可是你看狗啊马啊,我们也都能把它们养起来。没有孝敬心,怎么区别这两种养呢?”
10、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1、这句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12、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13、天下归仁焉: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归,称赞,称许。为仁由己:为,做(符合仁的行为)。
1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5、怎么学才能算得上是好学,孔子用颜回的所作所为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16、敏于事:敏,勤勉。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于,介词,对于:事,工作。
17、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8、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孔子说:“君子只知道大义,小人只知道利益。"
20、语言简约而含义深远,是《论语》的一大语言特点。《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辑录,重在记言,一般只说自己的观点,不会充分展开与论证。鲁迅也曾评价“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