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归园田居
1、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2、全诗可分做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集中地描绘了还家路上的情景。
3、“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6、羁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7、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9、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所以,我一直觉得,陶渊明的几度仕隐与他的这两位有名的祖先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仕”的那一面渗透着曾祖陶侃指点江山的理想,而“隐”的那一面则活脱脱是外祖父孟嘉名士风流的再现。
12、他还把“半农半X”看作继“退休归农”、“兼职农夫”之后又一新型的生活方式,以符合生态的农村生活为基础,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13、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14、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15、✦时复:有时又。✦墟曲:乡野。曲,隐僻的地方。✦披:拨开。
16、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17、本宣传资料为示意,不作为要约或承诺;
18、最后六句为第二层,全力叙述归家之后的一些活动。
19、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20、“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达的感情
1、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2、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3、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4、——员晓敏,媒体人,热爱朗读与歌唱。《内在语》、《吟诗立卷》,我声音的世界,无限的乾坤。
5、暧暧(ài):昏暗,模糊。
6、最后四句是此诗的末层,说明了作者此时心中亦乐亦忧的乃是作物与耕地。
7、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8、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
9、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10、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11、诗歌的语言就象那茅舍一样质朴无华;其间的意趣就象那缕炊烟一般高速。诗人以叙家常的笔调吐露胸襟,整首诗宛如一条涓涓溪流,以其从容不迫的流动,将作者带入一个
12、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13、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14、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15、虚室:空室。余闲:闲暇。
16、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见《冷斋诗话》)
17、✦归人:作者自指。✦烟火:炊烟。✦檐隙:檐下。
18、“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
19、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20、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3、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4、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5、爱上古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8、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9、陶渊明〔魏晋〕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10、“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11、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12、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意。
13、✦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14、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5、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
16、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17、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18、“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19、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20、《庄子》中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说一只海鸟被鲁侯请到宗庙里供着,为它奏最美妙的音乐,给它吃最名贵的食物。结果,此鸟被吓得不敢吃喝,不到三天就死去了。另一个故事说两条鱼被困在干涸的洼地里,彼此用唾液来维持生命,苟延残喘。
四、陶渊明归园田居图片
1、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山洞里的流水又清又浅,可用来洗我足振奋精神。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4、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5、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
6、回归田园,是诗人适性之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回到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山水田园,诗人内心充满舒畅惬意的美感,真是见山山含笑,见水水有情。这种美好的感受,作者借贴切的比喻来表达。
7、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8、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9、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10、“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1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1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
13、这首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量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
14、《文选·江淹拟古三十首》收有这首诗,并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15、我们在城市里有所房子,在郊区有个院子,或租、或养、或传承。一面城市精英白领,一面乡村采摘耕作。这里将成为一群有思想有实践能力的人聚集与此,借助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打造新时代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
16、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译文 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17、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8、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19、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20、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五、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
1、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衫。
4、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6、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7、“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
8、执行主编|罗莎编审|项蕾
9、他们的生活方式给了盐见直纪以灵感,他认为现代人在过“归园田居”的生活时,并不需要成为一个专业的农夫。可以只用一半的时间,以自己认同的耕种方式,栽种自家粮食,满足自家的所需即可,而另一半时间仍可以从事为社会贡献价值的有薪工作。由此,盐见直纪创造出了半农半X的生活提案。
10、正如“抱朴含真”是他的思想性格的特质一样,质朴真率、平淡自然也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基本风格。总之,“真”、“淳”、“拙”不但是他的人生理想的核心,也是他的美学理想的精髓。他的诗风“淡”而能“永”,正是这种独具一格的美学情趣的具体反映。
11、《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魏晋〕
12、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13、陶渊明我自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居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想来官场黑暗,根本不适合我,举世皆浊我独清,我就喜欢这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六根清净,自给自足,养花种草,种瓜果,种庄稼,从樊笼里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14、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15、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16、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1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8、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19、第四首: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0、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②。羁鸟恋旧林③,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④,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⑤。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⑥。
1、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诗人的隐居。
3、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4、从中看出陶渊明是淡泊名利、安于清贫,向往自然生活的人。
5、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
6、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8、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9、✦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语本《论语·季氏》。
10、✦策:策仗,扶杖。✦崎岖(qíqū):形容山路不平。✦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
1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2、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13、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14、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5、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16、欢乐时都怨恨夜间大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17、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18、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
19、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20、《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1、《归园田居》其一中“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如今,这个世界,已经悄然而至。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14年,《英国电讯报》公布“全球十大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万力武夷国际康养度假区依托武夷山自然资源,以人为本,诠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活联系,同时结合武夷山镇的独特资源条件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这首诗集中地描写了归田之后的日常生活与自适心境,诗意脉络清楚,结构次第有序。开头四句为此诗的首层,它从正面写“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叙说归隐郊野之后,罕与尘世往来,了却心头尘俗之想。
4、贵州省教育厅政务新媒体“贵州教育发布”
5、陶诗的美,美在朴素淡雅,不加雕饰而诗意隽永,其成功的秘诀得益于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本是一种绘画技巧,指仅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画法。后来用以指文学创作上采用简练朴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不注重华丽词藻与渲染烘托的笔法
6、本资料对项目或产品的介绍,旨在提供相关信息,不意味着本公司对此作出了承诺,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及其补充协议、附件等书面文件为准;
7、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8、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2、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13、逃离“尘网”“樊笼”之美
14、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1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17、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8、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9、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20、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1、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2、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3、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4、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5、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