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心学经典60句
1、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2、语出《传习录》。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意指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
3、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4、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5、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6、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7、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8、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9、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0、点题: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11、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1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3、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14、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15、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16、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9、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20、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二、王阳明的心学四句经典
1、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10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
6、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7、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8、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9、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
10、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11、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12、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13、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4、5)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格物致知,即通过体察事物原理,获得良知。
15、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6、一切真理都在心中,所以不需外求。
17、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18、 让自己朝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转变
19、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20、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三、王阳明心学经典句子
1、10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2、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3、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4、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5、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7、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8、“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9、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10、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11、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12、努力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才是普通人最快的通天之路
13、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
14、他是名校弟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生,师从当代哲学大师汤一介先生。
15、惟圣人而后能无悔,无不善也,无不诚也。
16、王阳明心学口诀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7、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8、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19、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20、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四、王阳明心学经典名句
1、点题: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2、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4、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5、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6、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唯有阅读和运动,可以治愈人生。做好自己,是一种才华
9、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10、真正的高贵,是懂得平等,也有所敬畏。更是心里装着别人
11、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12、孝道是发自内心的行为
13、7)去山中贼容易,去心中贼难。私情,私欲,都是心中贼。闲思杂虑也是。
14、“光不仅在烛上”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5、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16、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17、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8、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9、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20、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五、王阳明心学20句
1、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2、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3、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4、动亦定,静亦定。
5、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6、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7、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8、敌人只要心中生疑,这仗就赢了。
9、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0、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1、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12、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13、点题: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14、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15、胜千科技:专注投资分析软件开发销售、投资分析报告撰写。地产投资、投资分析找胜千。
16、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17、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18、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19、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20、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句意: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3、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4、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5、直到最后成为自己,于是没有自己
6、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7、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8、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9、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11、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12、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3、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5、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16、王阳明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