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1、道法自然,意为纯任自然,不逆自然而行。《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所以,“道法自然”说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
2、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3、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
4、有所作为,且不对人类的衍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即无为。故圣人只空谈,而不实干;只论道德,而不建功业。但常人,若无功业,则难以立足于世:所以,功名富贵之念,固不能重,亦不可太轻。于世无害,亦无大用;养家有余,济世不足:如此普通之业,平庸之辈,才是天地之幸,人类之福。
5、个人修养与道家思想
6、老子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
7、因此,道家主张人要效法天、效法地、效法道,遵循道的自然法则,进而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要遵循客观规律,顺乎无为之天道,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期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8、“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9、《庄子》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10、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
11、魏晋时代讲血缘纽带的小圈子原则,相比汉代,却是儒家伦理学在社会结构中坐实的时代。当时的前卫知识分子在研究道家思想的时候,一开始也似乎不敢明目张胆,所谓玄学就是披着儒家外衣出现的道家思想。
12、有人说,道家思想强调的“无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我们从它的发展历史中来看,在道家思想的传承过程中,我们无疑会看到这种消极的影响。然而,它对于我们个人修养上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道法自然”,强调的是万物都遵循自然地法则,透出一种万物平等、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为而不争”、“少私寡利”的主张就有利于我们培养一种超越名利的境界,这些都能使我们的自身修养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因此,道家思想对于我们的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13、老子说: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14、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15、老子说: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16、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但其思想的文化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原始平等意识和贵阴重柔、守雌谦下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道家。女性崇拜和生殖崇拜,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肯定,对道家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和重生主义。道家贵生,重视生命。
17、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道德经》的精髓所在。
18、阴阳调和,方能长久。介于阴阳之间,不偏不倚,便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而中庸之理,易行难知;向阳之心,乃人之常情:圣人以己度人,故成人之美而尽心传道。
19、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朝圣交通指南
20、道家“玄学”披着儒家思想外衣登上历史舞台
二、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1、《喻道要旨》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2、玄学正式成为士大夫们的追求,要源于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d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166),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d锢之祸的打击使士人从集体的理想主义转向个人的理想主义。即从群体认同价值为标准的人格理想,转向了追求个人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这种个人理想人格和超越精神与老庄思想更为吻合。于是在两汉时期被边缘化的老庄之学又被重新关注。
3、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4、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5、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6、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扩展资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7、两晋之际兴起的般若学思潮,虽以佛教思辨方式出现,实质上它是魏晋玄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六家七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僧人对佛教理论的钻研深入了一步,它不满足于传译外来佛教典籍的章句之学,而要求结合中国当时实际,有所创新。
8、道家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因此万事万物皆由“无”中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也不例外。在《檏古山人》中有这样的描述“天地间动植飞潜,行生化育,其作为之气,运于无形无声无臭,不见不闻。”即气生万象。《暗中为王》:今所见,仍非真我,盖我之有形者,皆无形者管摄之,而无形者,非我之自有也。”这两篇文章最能体现“无中生有”的道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9、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0、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盘古为远祖、伏羲(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11、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
12、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3、就李提摩太在华45年的传教生涯中,对于《喻道要旨》中体现的道家思想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三家思想做到了三教合一的状态,三教合一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融合所碰撞出来的创新,促进了三家思想的发展,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的地位一直不能被其他思想完全取代的原因之一。李提摩太所做的努力客观上促进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使得中国儒、释、道思想西传,西方汉学得到创新和发展。
14、《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与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得的:“如来说是世界,即非世界;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也”一样。
15、三世纪以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在上层思想中,其意义反而在于使老庄思想中的某些精神突显出来,并使一直处在中国思想边缘的思想得到了精深的理论支持,佛教的传播,实际上是接续了老庄玄学的思路。没有印度语言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中国人,很容易把“空”和“无”联系起来。以道安为例,似乎比较多的用《老子》来解释佛教,《大十二门经序》就说:“明乎万物之未始有。”《安般注序》则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6、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子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17、这篇文章,结合我们当今社会的现实,提炼出老庄思想的3个核心:简约、专注、适度,真正会用的人,可成为人群中的高手。
18、魏晋时期是多种思想并存,同时又相互冲突、融合的时代,而玄学作为儒道融合的产物,在当时应运而生。玄学最初目的是从儒道学说中引入能够满足时代与思想需要的因素,应对当时的思想与信仰危机。
19、10:善用人者为之下。
2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三、道家思想的核心是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道家中的“长生不老”与基督教中的“永生”概念相似,虽两家对生与死的看法不同,即道家重生恶死,基督教直面死亡。但二者对追求永生都寄予美好愿望。整部作品对于“永生”一词的使用也颇多。
3、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润滑油,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其本质是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吸收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政治领域强调“道生法”,主张“以法断之,虚静谨听”。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初统治者由于信奉“黄老”,大都乐于无所作为,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其主张“无为”具有双重性:单就“无为”而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道家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这就把无为等同于苟且了。
5、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应该与自然相一致、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道家主张统治者应实行“无为而治”。“无为”即是“顺应自然”。扩展资料:道家的传统与革新:
6、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7、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8、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9、行事原应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10、道家思想,是以阴阳为核心,以中庸为主体,以顺应自然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老聃、庄周、洪应明。
11、老子说: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12、有正宗而后有革新。在西欧,如恩格斯所论:“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
13、而在这一时期,儒佛道三家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即“儒道互补”、道家“玄学”披着儒家思想外衣登上历史舞台、“以玄学解经”。
14、尽管儒学是一种强调入世、有为的学说,有“内圣外王”的强烈要求,但在正常情况下,面对有霸道而无王道的现实,汉以后的历代儒者也都接受了“内圣外霸”的状态。这种制度与典籍而言是“儒表法里”,就理念与行为而言是“内圣外霸”,就总体文化而言,是儒法道三者互补的情况。
1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之多,不计其数,然散佚残混严重。其中虽不乏道家思想的踪影,但如今看来,纯而不杂的,唯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高深,要么过于混杂,无法与之平起平坐。
16、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17、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对中国文化有着无法取代、难以逾越的深远影响,道家思想可谓是中国哲学之根基。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提出了道家主干说,若以大树比喻中国哲学,其主干是儒道互补,具有鲜明的中国哲学之树的特征,而树根则是道家思想。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鲁迅先生和李约瑟先生用根柢、根来比喻道家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深刻的。
18、中国道教协会2018年内地初授箓公告
19、人做事也是如此,不能贪多,不能杂念干扰。一件事情没做完,又想着做下一件,以这种多、杂的心态做事,反而效率低,做不好事情。
20、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奴人民
四、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1、网址:http://www.wushuren.com
2、几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知晓宇宙万物运行法则是曲线, 当代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道家的这一哲学法则。可以说, 道家的“曲成思维”筑就了中华文化的品格, 而此品格又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世风格。
3、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政”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道家说,凡事保持适度,刚刚好,才是最好的。
5、般若学因玄风而远扬,玄风依般若而转盛,两股思潮相融而激荡,构成了魏晋时期思想界的主流。由于玄学有贵无、祟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与玄学有异的中国式的般若思潮。
6、“曲成思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品格, 由道家开启。道家文化的渊源是《易经》, 《周易》形成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转换理论架构, 《太极图》也准确表述出世界万物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和谐运动之道。
7、道教认为,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物类,是“万物之师长”,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故此,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8、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9、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10、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1、《汉书·艺文志》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班固对各家理论均持肯定态度,认为只是由于素质差的人误解乱用才会出现严重问题,乱用道家思想的想抛弃礼学仁义,只用清虚来治理社会,如此复杂的治国工程怎能长治久安。汉初曾实行黄老理论一段时间,那是战后特殊时期,而后就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黄老理论便无法维持下去了。
12、“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以《老子》《庄子》和《易经》为经典,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
13、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哲学思想:
14、老子说: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15、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联系
16、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17、道家思想中的“本”与“末”的关系: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切勿舍弃自然根本,舍本逐末。在《鳄鱼》中结尾便阐释了这个道理“恶务本,诚哉是言。故去其本,一人为之而有余,徒循其末,虽千万人恐不足也”。
18、道家思想,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也因此备受讥评。从热入温,则觉水冷;先冷后温,便觉水热。道家所重,中庸而已;既不积极济世,也不消极避世——心中静躁不同,则眼中昏明有异。
19、道家思想传承至今,它不仅在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它仍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老子说: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五、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有哪些
1、那么应该如何“安天地”呢?关键是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在《阴符经》开篇就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所谓“观天之道”,就是要认识自然规律,“执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就在于此。只有懂得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从而不违背自然规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天师府修复重建三十年影像记录
3、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4、“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5、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
6、《喻道要旨》是晚清著名的传教士李提摩太根据德国神学家科録马赫所作的《喻道琐言(Parabeln)》之英译本为底本翻译而成。李提摩太认为“教者加邪法眩惑人心,并杂以释教规则,如超度轮回等事。”他提出道教之所以衰弱,是因为道教徒“识见不能随时增长,专恃符篆,不足见信龄高明也。”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李提摩太的思想中没有道家思想的存在,在他的作品中实际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道家思想。由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李提摩太的思想中的道家思想因素,以及《喻道要旨》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7、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在中国,汉初儒、法合流,所谓“阳儒阴法”或“杂霸王道用之”的封建正宗形成之后,道家‘思想以其被罢黝、受排斥的现实遭迂,加以它固有的主张天道自然、抗议伦理异化的理论趋向,便一直被视为思想异端。
9、佛教的传播,激发了儒、道对于自身理论和发展的重新认识。这对中国哲学家说是一次巨大冲击,他们开始反思本土文化的价值所在。宋明理学时期,哲学家们将佛教与儒道思想融会贯通,从另一个层面将儒家发展到了更高的层面。
10、第人与自然万物都是“道”的化生。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即自然之道是贯通天、地、人的,万物都是按照“道”赋予它的秉性自然生存、发展。
11、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2、历史上有名的道家人物,有周朝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刘邦的功臣张良、陈平,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太宗的宰相魏征,明朝的刘伯温等等,都是杰出的贤良俊才。
13、第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界的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长,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14、《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15、老聃所推崇的“柔弱”,实是柔弱于外,而刚强于内。内外皆柔,则软懦;皆刚,则暴躁。如外强而内弱,则伤人且害己。故性要随和,而心不可缺主见;外当浑厚,而内不可乏精明。
16、专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最快实现目标。
17、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1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说重是根本,静是主宰。一个人的言行举指。太过于轻浮,很容易丧失人格。没有人格的人对他人而言是没有威信的。如果一件事的大原则轻易改变,对这件事而言是不稳定的。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会失去信誉。失去信誉,就容易失去了做事的根本。
19、魏晋时期各种思想相互融合、对抗,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魏晋思潮。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首先是因为表面的相同而调和,然后是深入内部,发现不同而冲突,再最后是进入骨髓,又发现相同而调和。
20、道家思想继经学之后开始复兴。魏晋时期,《老子》《庄子》成为名士们谈论最多的论著,道家思想进入高峰时期,也开始有了初步系统理论建构。正始年间,何晏、王弼试图援引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掀开了儒道融合的序幕。
1、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事万物的运动法则。道成就天地万物,却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出自“自然”,因此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即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也就是道家主张的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
3、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人类进入了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找到了一些规律,
4、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抄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袭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5、同时,道家思想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朝的“罢黜百家”,发展到魏晋玄学,起起伏伏,但都经受住了考研,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它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6、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7、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8、一个人要悟道,首先要清净,断杂念,杂的东西多了,就会干扰心性,心性得不到安定,那就是迷失本真。
9、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10、重点大学毕业那个人,同学聚会,逛街,KTV,玩耍,都去参加,没有专注复习考试。而三本大学那个人,谢绝一切娱乐活动,专心致志,备战考试。结果就是专注的人赢了。
11、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12、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对庄子产生影响。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13、《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
14、正一道士入门必读——《崆峒问答》
15、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