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是什么学派的
1、“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荀子)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
2、其实不论是内圣,还是外王,对于治国理政都是不可或缺的,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如果只讲外王,只注重外在的功业,那么人民的精神需求可能会受到忽视,这样的话佛教等外来文化就可能趁虚而入垄断人民的精神生活。如果只讲内圣,而不讲外在的功业,那么我们的国家可能会受到外敌的入侵。所以说,荀子和孟子的思想,内圣外王要结合起来学习,这样才能有益于我们民族的未来。
3、作者简介:生于陕西三原,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历时十六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另著有《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强势生存: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大争之世:战国》。
4、(常识汇总)大汇总!3分钟带你掌握“两会”常识必背考点!
5、在儒家经典之中,有两部书专谈仪礼。一部是《仪礼》,叙述举行祭祀时的仪式细节。另一部书是《礼记》,内容是对仪礼的解释。据我看,《礼记》中的大部分是荀子门人所作。
6、马卫东:2013年,《大一统源于西周封建说》,《文史哲》2013年4月卷。
7、秦人,其生民也陿阨,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埶,隐之以阨,忸之以庆赏,䲡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斗无由也。阨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议兵》)
8、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正相反,但是他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有的人由于看到孟子、荀子两人的相同之点,于是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其实,他们之间的不同是不容抹杀的。
9、外儒内法,表面上仁来自义道德,实质上权势术掌天下,形成了几千年皇权统治的核心思想。严格说来,他根本不是什么学者。
10、其荀子提出了“富国强兵”论,为法家立定了鲜明的战略目标。荀子在《富国》篇提出了一个古典时代罕见的思想:富国根本,在于裕民。也就是说,富国的根本,在于人民富裕,而不仅仅是国库充盈。在此基础上,荀子又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略——“以政裕民”(以政策使人民富裕);“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以公正的执法整肃官吏,以公平的政策凝聚民众)。荀子在《议兵》篇,高度评价了秦国新军制的威力,明确提出:天下强兵之道,当以秦国为楷模。
11、其荀子一反传统的“天命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伟大思想。
12、毕竟,对荀子的理论特质与特殊价值,当代人已经很陌生了。
13、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14、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研究方向来研究荀子。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搞哲学史的人只讲两个对子: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按照这样一种很死板、很教条的模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变成了简单的“贴标签”。80年代以后,大家就反对这个模式,要按中国思想史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它。
15、那么到了什么时候,荀子的地位才出现转折,开始下降了呢?我们了解任何一种学说命运的变化,离不开社会历史背景,离不开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封闭多年的大门一打开,那个时候最时髦的是什么?西学,西方哲学。没几个人读得懂,但是大家好奇,所以西学很火,过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因为社会并不需要。然后是管理学热,人人谈管理学。这时候,如果我讲《荀子》,谁要听?所以要了解一种思想潮流的兴衰,必须要学历史,了解其历史背景。这就是南怀瑾先生讲的“经史合参”的做学问的方法,经是代表思想,史是历史。我从他那里学到这个方法,受用无穷。
16、为这两项理由,人需要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而需要有礼(用礼来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待,制订日常生活的共同准则)。儒家一般说来,都重视仪礼,荀子对此更加强调。“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在《礼论》中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是说,人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求满足欲望而无节制,必定引起竞争,有争就有乱,乱则一事无成。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17、其荀子提出了“法后王”理论,为法家变法运动立起了鲜明的策略主张——政治变革的进步性,不是“法先王”(师法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而是“法后王”(立足当今现实的变法大道)。荀子认为,儒家“法先王”的实际目的,是搬出古代圣王来糊弄不明事理的老百姓——“呼先王以欺愚者!”
18、“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孔子以来历代儒家学者的治学讲学传统,如今这一传统再次得以传承。虽然魏老师是严谨的学院派学者出身,学术功底深厚,学术著作颇丰,但自从上世纪末结缘并师从南怀瑾先生以来,魏老师秉承南老师倡导的“以经解经、经史合参”的治学方法,以“自由主义精神,守护中华文化传统”,让传统文化回归其本来面目。学术为人生,自古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不是束之高阁、供奉于学术殿堂的阳春白雪。
19、阙里书院,“研经读史、复礼兴乐”,欢迎关注!
20、(答案)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的差别。依据所学可知,A、B、D均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主张,孟子和荀子在这360问答些方面基本相同。但在人性上却鲜重乎粒巴乐飞吧命搞二人截然不同: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解德任势游连校加热极性本恶”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儒家思想·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差别
二、荀子是什么学派的集大成者
1、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举出了孔子的例子。他说:“孔子将要担任鲁国司寇的时候,奸商沈犹氏不敢在早上把自己的羊喂饱了水以欺骗买主,公慎氏休弃了自己淫乱的妻子,一贯胡作非为的慎溃氏逃出了国境,甚至鲁国市场上卖牛马的人也不敢再抬高价格,这是因为孔子以正道来对待他们。孔子居于阙里的时候,阙里的子弟捕获的猎物不分彼此,家里亲戚多的人就分得多点,这是因为孔子以孝悌来教化他们。”对此,荀子总结道:“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也就是说,儒者的作用是在朝廷之中便美化朝政,在朝廷之外则美化风俗。
2、你的错别字真是太可怕了
3、其《劝学》篇,以激发学生创造力为宗旨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该篇开宗明义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种教育思想的自觉程度,远远超过了同代各家大师们。
4、在《正名》篇里,荀子首先阐述他对于知识的理论看法,与后期墨家的观点比较接近。他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这是说,人所赖以认知的功能称做“知”,人所赖以判断自身的认知与外部世界是否相合的功能称做“智”。人所赖以认知的功能,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荀子所称的“天官”,如耳目;另一部分是心,即头脑。天官接收印象,头脑则对感官的印象作出解释,说明它们的意义。在《正名》篇里,荀子又说:“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这是说,五官可以注意到某些感官收到的印象,但如果一个人不能对它们加以分类,如果头脑不能辨认它们,并赋予意义,则只能说,这个人无知。
5、(作者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
6、荀子还曾著有《乐论》,其中说:“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插图),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由此看来,荀子是把音乐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这是儒家对音乐的一般看法。
7、谭嗣同:1959年,《仁学》,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
8、大言无形,大音希声,宁非荀子哉!
9、融合的结果就产生了宋明理学。于是宋代二程和朱熹就掀起了孟子升格运动,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官方也将《孟子》钦定为儒家经典著作,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其实,此时的儒学已经不是单纯的儒学,而是融合了佛道的思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以佛家辩禅的方式来解决自己问题的思路。尤其是陆王心学追求内心的反省,倡言心外无物的思想,无疑就是受到佛家的影响。所以说,宋明理学是佛学化的儒学,儒学化的佛学。
10、(本文发表于《哲学研究》2016年第6期,本公号经作者授权发布。)
11、先秦儒家中三个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荀子的生卒年代已无从查考,大概是在公元前298至前238年之间。
12、其荀子晚年整理著作,有数万言传世。
13、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所以欲在政治思想上实行统必须统一文字。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的说法,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各国古文,推行由李斯等人根据大篆改定的秦篆(小篆)。后来的隶书和楷书虽然在字形方面有很大发展变化,但字体结构基本承袭秦篆。
14、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礼”非常重要。如果君主能完全达到“礼”的要求的话,那么他就能实现王道了。荀子把治国理政所达到的境界分为几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王道,其次是霸道,其次是仅存,再次是危亡。仅存也就是国家仅仅能存在而已,仅存和危亡都不足道,也就是说荀子能看得起的只有王道和霸道而已。
15、荀子,是这类思想家中唯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政治理论家。无论其生存方式还是其精神创造,都不能不与特定的权力框架相联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既要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又要保持独立自由的思想,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现实中的荀子,却做得极为出色——不受制于权力制约,不受制于生存艰辛,不受制于学派桎梏,不受制于关系周旋,始终坚实地立足于社会现实,始终研究着最尖锐的现实问题,始终保持着人格的独立自由与思想的独立自由。
16、这样,人的知识和人的追求便分离了。知识是重要的,但人不是只靠知识活着。我们还有感情上的需要,要求满足。在对待死者的态度上,我们需要同时顾及两个方面。儒家所讲的葬礼和祭祀便是为此而设的。前面讲到,这些葬仪、祭礼,最初都不免带有迷信和神话的色彩,经儒家的重新诠释,剔除了那些迷信和神话色彩,宗教的因素转变成为诗了。它们不再是宗教意味的行动,而成为诗意的了。
17、范雎将荀子的这番话报告给了秦昭王。秦昭王很快便召见了荀子。
18、荀子一生波折甚多,但从未丧失独立自由的人格。
19、(常识汇总)考2022省考常识必背热点合集!冬奥+科技大汇总!
20、吕思勉:1996年,《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
三、法家代表人物
1、其荀子年始入齐国游学,并进入稷下学宫。
2、荀子在《强国》篇中,有一大段话专门论述做大事与做小事之间的关系,其精辟程度足为万世警钟。荀子这段论述的核心思想是:要做成大事,必须先做好每日的小事,此谓“积微”。荀子一反常人思维方式,对重视大事而轻慢小事的世俗心态,提出了批评,指出:要做大功业,只求做好大事,反而导致失败,“能积微者,速成”。无论其论证过程,还是其结论,都实在是人生方法论的一大创新。
3、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唯物论的天人论者。他们都把天看成仅仅是大自然,并用这样的观点来阐明天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的关系,因而构成一种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定胜天”。
4、在儒家的仪礼中,最重要的是祭(祭神)祀(祀祖先)。在古代,这些仪礼十分普遍,其中自然搀杂有不少迷信和神话的色彩。在《荀子》和《礼记》中可以看到,儒家对祭祀提出了新的解释,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5、此后数年,荀子三度担任祭酒,他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名震天下。与此同时,荀子广收门徒,李斯、韩非等人,皆拜于荀子门下。
6、荀子所说的“后王”是指“当今之王”或“近世之王”,亦即那些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变法自强的帝王。“法后王”就是要取法当代之王那些在现实政治中产生了积极有效作用的措施与方略,让儒家理想与切实可行的制度结合起来,把外在制度的匡正作用与孔孟的自律、教化作用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走向君子人格,走向安定的社会。
7、战国时期,荀子继承儒家思想,从赵国来到齐国,打算把自己的学术主张付诸实践。然而,当时齐国有邹衍、邹奭、淳于髡都是高谈阔论的名家,荀子并没有得到齐王的重用。当年齐国灭宋国,齐闵王骄傲自大,荀子上书大言“处胜之道”,却没被重视,荀子无奈,去了楚国。齐襄王登基后,荀子第二次来到齐国,直到齐襄王去世时,荀子因资历最老,被齐国补充为列大夫,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8、据学者考证,荀子入秦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63年前后。此时的荀子正居于赵国。
9、就战国末世的学派关系而言,荀子对儒家学派的沦落非常厌恶。荀子认为,真正的“大儒”已经没有了,更多的儒家士子已经沦落为“不学问,无正义……逢衣浅带(宽大的衣裳,宽松的腰带),解果其冠(戴着中间高两边低的士冠)……术谬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事实很清楚,尊儒尊礼的荀子,对沦落的儒家士人阶层很是反感,不屑与其讨论问题。
10、风水知识大全(收藏版)
11、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在《礼论》中,探讨了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他说,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这是说,先天和后天同等重要,在其中实际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关于“名”的由来及其运用,《正名》篇里说:“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这是说,“名”的由来,一部分是伦理(即社会)的需要,一部分是由于逻辑思辨的需要。
13、汉典主站:www.zdic.net
14、荀子和应侯之间还有如下对话:
15、—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16、这里,荀子指出了自然和文化的区别,或用庄子的词汇说,何为天,何为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这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按照这个论据,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而是由于人的需要。这个论点和孟子的论点比较接近。
17、荀子与李斯的师徒对话,为我们理解荀子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观察点,使其政治设计的整体思路显露无遗。对于荀子来讲,设计政体的指导思想与其说是“审周道”,不如说是修正儒家思想,使它与秦制相结合,由此而形成了荀子所谓“曲辨”的治道理想:
18、其春申君死于政变,荀子被免职,学馆废止。
19、荀子(荀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
20、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的。我们前面说,先有“义”,再有“分”,然后有“礼”。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礼”是最核心最关键的概念。与礼相关的概念又有“礼义”和“礼法”。“义”可以说是礼的原理,而“法”和“礼”几乎是同义词,如果非要仔细区分的话,“礼”更本源,“法”更具体,指的是那些详细明确的礼仪制度。“法”不同于“刑”,“刑”的地位要低于“法”。
四、墨子是什么学派
1、他们代表的是学派···不是阶级···孔子孟子荀子代表的是儒家,老子是道家的代表,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墨子是墨家的代表··
2、荀子的总体态度是:尊法,主张法治,但又认为必须以儒家教化与王道补充之。
3、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胑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诗》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此之谓也。
4、但是回过头来看,中国思想史上有没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传统呢?我认为还是有的,只是不要把它绝对化、教条化就好。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荀子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唯物主义的人。后面的人,柳宗元也好,刘禹锡也好,张载、王廷相、王夫之也好,都是从他这个路子下来的,应该说还有一个唯物论传统的。我认为这个唯物论传统一直到张岱年,张岱年对历史上唯物论传统钟爱有加,其中他最喜爱的是张载。80年代中期我们思想史研究室的包遵信发表过一篇《唯心主义再评价》的文章,对唯心主义评价很高,却相对贬低了唯物论。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包遵信讲了他的观点,张岱年先生听后非常生气,坚决予以反驳。他认为绝不能抹杀唯物论哲学家的历史贡献。
5、晚周政治发展的核心线索是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转变,最为重大的政治事件则是中原外围的诸侯国如韩国、魏国、楚国和秦国等渐次强盛,它们的治国都深受法家影响,精研富国强兵之道的荀子自然没有忽视这一点,他本人到过以法家治国的秦国并对秦制有过细致入微的观察:
6、2006年,《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第71页。
7、佛教思想和思孟学派的儒学,这两股思想在韩愈的时代对抗,打得不亦乐乎,打到最后就融合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句平常话,就是不打不相识。你在印度,我在中国,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佛教传到了中国,和儒学打起来了,互相不分高下就融合了。
8、不难看出,荀子这里冠之以儒家之“曲辩”的治理图景,几乎是他所盛赞的秦治的翻版,连所刻画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都十分近似,甚至一些用语都相同或相近(“忠信而不楛”、“公道达而私门塞”等)可是,荀子用了个点铁成金之法,在前面加上了“朝廷必将隆礼义而审贵贱”,以及“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试图以此将它变成儒家的治道。
9、通观《荀子》这本书可以发现,荀子的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主要为儒家思想,也包含着法家思想。就天人关系论和人性观而言,荀子的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是有差别的。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如果礼再不起作用,那么整个天下就彻底乱套了。荀子重视礼对人性的补救,可是并没有什么效果,荀子一生也没得到重用。后来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对人性彻底失望,开始推崇刑罚,并且把天地的权威转移到了天子身上,天子俨然成了天地的化身。这种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以荀子为基础的。
10、应该指出,这种儒表法里的体制比单纯的法家制度更有蛊惑性,因为它为一个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戴上了一幅温情脉脉的面纱,借儒家之名而行法家之实。赤裸裸的法家会很快招致天怨人怒而迅速瓦解,儒法表里的体制则为君主的暴戾恣睢涂上了一层令人炫目的油彩而真伪莫辨,更易掩盖其君主集权的本质,也更能麻痹了大众的神经,使民众将对于制度变革的渴望转换为对于明君贤臣的期盼,进而对极权体制产生出无穷的遐想,在某些特定时期,甚至使得整个民族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而演变为重大的历史灾难。近代中国政治转型是一场走出秦制以建立现代政治文明的艰难历程,要想最终走出秦制的卡夫丁峡谷,荀学乃是我们不能不过的一个重要理论关口。
11、在制度设计上,荀子自称要遵循三代之法度,所谓“言治者予三王”《大略》)。但是,三王既已久远,究竟该师法谁呢?他说:“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非相》)荀子主张“审周道”以立制,一个“审”字大堪玩味,至于他所设计的政治体制是否周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荀子的制度设计主要体现他“王制”蓝图中,具体包括王者之政、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论、王者之法等,按照他的规划,士农工商,有司百官,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各安其分,一个组织原则明确、部门体系完整、尊卑秩序井然、礼仪制度完备的官僚体制已经大体成形了,这自然是长于典章制度之学的荀子的一大贡献。
12、荀子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被冷落的儒家代表,直到近代,一些著名的学者开始研究荀子的思想,大家才发现荀子思想的真正价值。荀子的现实主义儒家思想,和现代的治国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这也是荀子地位上升,但不管荀子的地位如何上升,都不能与战国末年同日而语了。
13、前面我们说到,最近三十年荀子的学术思想受到了冷落。其实,这也不只是最近这三十年的事情,两千年来荀子的学术思想差不多一直受冷落。汉代重经学,轻子学。唐代韩愈说荀子“大醇而小疵”。宋代《孟子》升格为经,《荀子》一书倍受冷落。所以在以往的两千年的学术思想史中,荀子的地位一直不很高。我认为,我们要重新给他一个历史评价和定位。
14、王国维:2008年,《殷周制度论》,载周锡山编《王国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6、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17、这一段汉大赋式绘声绘色的描写,将君主的威势、奢华和光芒铺陈得无以复加,他“居如大神,动如天帝”,诸侯百官尚有持轮挟舆、夹道拜瞻的机会,至于一般的庶人,只有望风隐窜的份儿了。这与孔孟笔下的人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实际上,天子在荀学中被推到这样的地位也是理所必然。在否定了一切神圣的权威之后,世俗的权威本身就成了最高的神圣,在儒家思想史上,荀子是第一个对君主大搞个人崇拜者,其来有自。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以明于天人之分开始,却以将本来是普通人的君变成天神而告终,乃是其政治哲学的逻辑必然。一个绝对专权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个人崇拜盛行的社会,一个将凡人的君主变成神的社会,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18、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和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天论》中问道:“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这是说,与其颂赞苍天,何若积聚财富、运用得当?他又接着说:“故错(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就是说,如果忽略人所当做的而去“思天”,就不可能懂得万物的情性。人忘记自己的职责去“思天”,就会冒充天履行天的职责。荀子称,这是“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人与天地合参,就应该恪尽职责,如果人不尽自己的职责,而想与天地合参,那只是空想。
19、天是什么?荀子认为,“天”是一种物象,而不是神灵上帝。“天职”是什么?——“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谢,阴阳大化,风雨博施等而已。”故此,“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更有惊人处,荀子明确提出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说,与其将“天”当作伟大的圣灵去想,不如将它当作牲畜与物事去使唤。歌颂上天,不如制服上天为我所用。
20、《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五、荀子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物
1、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
2、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3、如何来评价荀子唯物主义的思想呢?我个人认为,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派对自然界的认识上,荀子唯物主义一派哲学家,可能更接近真理。我自己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上帝鬼神。我曾经问一位信仰基督教的朋友:“上帝存在吗?”他说:“上帝怎么不存在呢?”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经常会碰到“天”这个概念,它到底是自然之天,是神学之天,还是义理之天。我觉得可能就是自然之天。神学之天,义理之天,都是人们加上去的。所以,从一种“求真”的角度去考虑,荀子唯物主义一派哲学家可能更接近真理。
4、荀子被称为儒家的代表人物 主要因为什么
5、司马迁的《史记》,将荀子与孟子并列作传,却仅仅只有两百余字的篇幅。长于而且喜好引用当事人言论与著作的司马迁,经常能将一个寻常人物的说辞,记录下长长一篇。其典型如赵良说商鞅,如全文引用贾谊的《过秦论》等。但是,司马迁却对荀子的惊人思想,没有罗列一句,对其“数万言”著作,也没有列举任何篇目。从总体上说,《史记》对荀子的态度,淡漠中包含着批评。虽然,司马迁对孟子的事迹也记载得同样简单,态度却大不一样。写孟子,司马迁开首便是一段“太史公曰”,写下了自己对孟子“罕言利”的感叹。
6、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7、荀子在身后的历史遭遇,奇特而又微妙。
8、荀子重视文化传承的另一个重要证据,就是“传经”。荀子是“传经”之儒,我们没有听说过孟子传经,孟子在“弘道”方面做了许多事。而在“传经”方面主要是荀子做的。孔子之后有两个大人物是传经的重要代表,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再往后就是荀子,汉代的经典传承是从荀子这一派下来的,这也证明了荀子对文化传承是很重视的。比如说《诗》学,《诗》学在汉代分为四大派,除了齐《诗》以外,毛《诗》、鲁《诗》、韩《诗》应该都是荀子传下来的。还有《春秋》学,《春秋》三传,除了《公羊传》之外,《谷梁传》《左传》两派也都是从荀子传下来的。
9、显然,生当战国末世的荀子,在汉代就已经开始被淡化了。
10、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11、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12、荀子认为表面强大的秦军其实“未有本统”,批评李斯舍本逐末,断言表面上战无不胜的秦军已经是与全天下为敌的末世之兵,荀子成了最早预言秦国将走向灭亡的思想家。在诊断了病症之后,他随即给秦国开出一付“节威反文”的药方(《强国》),但踌躇满志的秦国国君哪里还能听得进去?他决意将自己的军事专制主义进行到底,直到“一夫作难而起庙毁”,需要汉代的政论家贾谊来替他进行深刻的历史反省,为时晚矣。
13、荀子之所以被称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礼法并用,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14、荀子还使用另一个论据。他在《非相》篇中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15、上述四方面,即或法家名士,也未必人人皆能如荀子这般深邃彻底。
16、在这类思想家中,以荀子的独立自由品格最为杰出。
17、天子者,埶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尊无上矣。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重文绣,加饰之以珠玉;食饮则重大牢而备珍怪,期臭味,曼而馈,代皋而食,雍而彻乎五祀,执荐者百人侍西房;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诸侯趋走乎堂下;出户而巫觋有事,出门而宗祝有事,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侧载睾芷以养鼻,前有错衡以养目,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以养耳,三公奉軶持纳,诸侯持轮挟舆先马,大侯编后,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庶士介而夹道,庶人隐窜,莫敢视望;居如大神,动如天帝,持老养衰,犹有善於是者与不?(《正论》)
18、魏承思博士著述的《荀子解读:人生修养的儒家宝典》终于跟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本书是根据魏老师202018年“《荀子》研习班”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并经魏老师近一年的重新审校,补充了大量课堂上来不及讲的内容,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妙,融千年经典与人生智慧于一体,是一本难得的解读传统文化的佳作。
19、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利较速客此三难里低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电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即荀子,号卿想变货财了航。约生于公元前3每轻笔提绿村思缩更极例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育赶布毛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苏德京。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教站县听密汉杀府升值太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么可入器晶查鲜跟亚左社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20、盖“性恶”、“制天”之说,众莫能自拔于北方之习,囿于戎狄之化,不能契合于仲尼孟轲。自子夏居西河,荀卿起于赵,东方儒者之学得被于北方,而有北方之儒,此儒之异派也,不足以言邹、鲁之旨,未契于仁义之微。(蒙文通,第22页)
1、许多思想家,未必具有最充分的人格的独立自由,但在思想创造上却达到了真正的独立自由。譬如孙子,譬如吴起,譬如商鞅,譬如慎到,譬如韩非子等。他们被镶嵌在特定的权力框架中,在最需要人格独立自由的时候,却必须隐忍放弃诸多的独立自由;但是,他们的思想却突破了权力框架的镶嵌,达到了能够真实表现自己思想的独立自由品格的境界。
2、战国时期,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已经分化为诸多不同的派系,其中最为世人所知的便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思孟学派以心性之学为基础,提出“性善论”,推崇“王道”,言必称尧舜。他们趋向于以周朝礼乐制度为社会理想,以道德自律、道德教化为改造社会的手段,缺乏对社会现实及人性现实的冷峻思考,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为现实政治所接纳。
3、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因此,在孟子看来,人要成圣,必须“知天”。荀子正相反,认为:“惟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
4、这里明确他的政治原则是“隆礼至法”,礼法结合,但是,礼义和修身之目的却不是孔孟式的内在德性人格的成长,首先是对于礼法的外在敬畏顺服,使民众成为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君主指使他们就像大脑指使自己的四肢一样,这是一幅多么令天子们向往的图景!因此,荀子的治道中隐含着一种人格理想,儒家的修身思想被转而成为塑造法家式畏法遵绳人格的手段。
5、从这里看荀子的思想,为降雨而祈祷,为做重大决定而占卜,是为了表示重视,不是为了求以得之。如果认为向神祈祷,便能感动神明,或卜筮便能知未来,那将成为迷信,造成迷信的后果。
6、其后两千余年,荀子的境遇每况愈下。至于宋代,甚至有了“灭荀”运动,理学家们将荀子大大贬低了。其后,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日渐淡化,“归属”也模糊不定,甚至连其生卒年月,也被历史遗忘了。有人说,荀子是法家。有人说,荀子是儒家。有人则说,荀子就是荀家。就法家儒家而言,似乎都承认荀子,但在本阵营内的地位,却又都很寻常。如此两千余年,荀子虽然未被淹没,却也只能被不死不活地拖着。
7、其李斯、韩非曾为荀子学生。
8、《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荀子曾去过秦国,打算劝秦昭襄王以儒治国,但遭到了秦昭襄王和秦相范雎的反对,荀子无奈而去。
9、第一类谬误是他所称的“惑于用名以乱名”。在这类谬误中,包括后期墨家所称:“杀盗非杀人也。”荀子认为,盗意味着他首先是人,“人”的概念,其外延大于“盗”的概念,而且包括“盗”的概念;因此,称“盗”时,同时就指是一个人,杀盗也就是杀其人。
10、本书是作者魏承思的演讲录,其钻研《荀子》多年,以其一贯的风格,深入浅出,用明白通晓的语言,在逐一解读文本时结合现实事例,使历史与现实、经典与生活融会贯通,引导大众对《荀子》这部国学“研究生”级别的巨著有一个明晰而全面的理解。
11、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思想主张导致为:
12、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今河北、山西南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荀子五十岁到齐国。当时齐国国君为广揽学人,修建稷下学宫。荀子大概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位大思想家。《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许多篇论述详赅,逻辑周密,大概出自他自己笔下。
13、荀子既崇法,又尊儒,既批评法家,又批评儒家。
14、如此一位具有最鲜明独立自由品格的思想家,却被历史弄得纠缠不清,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15、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16、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17、提起荀子,很多人都忘不了他那篇“青出于蓝”的《劝学》,作为战国末年的学派宗师,荀子的成就远不止如此。
18、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於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乱也。(《议兵》)
19、秦昭王接着问道:“那么儒者居于人上时会怎么样呢?”荀子回答说:“儒者居于人上的作用可就大了!他们内心意志坚定,用礼节治理朝廷,用法度整治官府,以忠信仁爱为天下做出示范。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即便能因此得到天下,他们也不会去做。他们的信义被百姓接受,传遍四海,于是天下的人都会响应他们。他们高贵的名声传遍四海,天下便可得到大治。离他们近的人,会用音乐歌颂他们;离他们远的人,就会不顾一切地想要投奔他们。四海之内如同一家。这样的儒者被称为人师。《诗经》中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就是这个道理。儒者无论居于人上或人下,都能有如此大的作用,怎么能说儒者对国家没有用处呢!”
20、近期《大秦赋》持续热播,这部剧给我们展现了战国末年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的画面。除此之外,齐国的稷下学宫让人眼前一亮。稷下学宫中出现了荀子、韩非、李斯等多位学派代表,给我们重现了战国末年中国文化的开放和鼎盛。
1、这样一个集权社会中,除了君主政令之外的一切思想、言论、格调都是多余的:“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埶,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说恶用矣哉!”(《正名》)一切思想辩论不但无益,简直有害:“言无用而辩,辩不惠而察,治之大殃也”(《非十二子》),所以他才务要“息十二子之说”,主张“才行反时者死无赦”(《王制》),这已经完全是法家的语气。
2、关于“名”的逻辑功用,荀子在《正名》篇中说:给事物命名,“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异实者莫不同名也”。这是说,万物各有赋予它们的名字。凡相近的事物,名称也相近;不同的事物,则名称也不同。这样可以使人知道,不同的现实有不同的名字,不致引起混淆。
3、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360问答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A项是道家学派。B项是孟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思想。所以选C。查看原帖>>
4、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这自然证明了华夏文明非凡的生命力,但从维系华夏文明的制度形态看,秦以前是八百年的周王朝封建制,秦以后是二千多年的郡县制度,而秦制是一种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因此,所谓的历史悠久同时也就意味着华夏民族遭受君主专制的时间之漫长,以及由于巨大历史惯性而来的现代政治转型的困境。五四以降,学界多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难以变革的原因追溯到孔子身上,但孔子仰慕周文而曰“吾从周”,他明显倾向于分权型的周制而非集权形的秦制。从先秦政治思想史上看,真正为汉以后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荀子,在他的政治思想中遗存着中国式君主专制的思想密码,也潜含着中华民族政治转型步履维艰的思想动因。
5、其荀子首先提出了“人性恶”理论,并对孟子的“人性善”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批驳,可谓振聋发聩。这一理论,非但是战国法家立法改制的根基理论,也是后世乃至当代立法思想的根基理论。
6、最近三十年,我觉得学术界对荀子的研究有所忽视,有所冷落。
7、此等态度,一定使当时与后世的儒家们大为不满。
8、荀子是战国时期最后的宗师,《史记·李斯列传》曾记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可见,李斯口口声声所说的“帝王之术”,其实是荀子倾囊相授的。然而,荀子一生颠沛,虽然留名于世,但却无力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他的弟子李斯却是“帝王之术”的真正实践家。
9、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10、宗教和诗都是人在幻想的表现,它们都把想象和现实混合在一起。两者的区别在于:宗教把它所说的看为真的,而诗歌知道它所说是虚幻的。诗歌所提供的不是现实,这是诗人自己知道的,因此,诗人在诗的想象中所做的只是欺骗自己。在这样做时,诗人是自觉的,它不符合科学,但并不反对科学。在诗歌中,人们得到了感情的满足,却并不阻碍智性的发展和追求。
11、其荀子名况,时人相尊为“卿”,故称荀卿,是赵国人。
12、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13、就对法家思想的创新与补充而言,荀子有四大贡献:
14、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15、《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荀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外出游历讲学。他首先来到了齐国。当时的齐国首都临淄是战国中晚期的学术文化中心。到了齐威王、齐宣王统治时期,齐国的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16、D正确A——老子是道家,孔子是儒家B——孟360问答子是儒家,墨子是墨家C——荀子是儒家,庄子是道家D——商鞅和韩非都是法家故D项正确。
17、按照儒家的说法,当我们举行丧葬和祀祖的仪式时,我们是在欺骗自己,却又并未真正被欺骗。据《礼记·檀弓》篇所载,孔子曾说:“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这就是说,对待死者,既不能完全照着所知道的去做,又不能完全照着所希望的去做。中道则是:既要照着所知道的去做,又要照着所希望的去做,对待已经去世的人就如同对待他们生时那样。
18、荀子不是法家。荀子也不是儒家。
19、蒙氏从古代民族演化与学术变迁的角度,将荀学溯源于北方法家之学,而视之为儒家之异派,是颇有见地的结论。可以说,性恶和制天思想,否定了道德在人性中的内在依据,也斩断了儒家一向看重的天道与人道的联系,与从孔孟、理学到现代新儒家的主流思想完全对立。从学术思想根源上讲,其人性论和天道观并非儒家思想而是法家思想。
20、秦昭王听了这番话,无法反驳,只能回答说:“好吧。”可惜的是,秦昭王最终也没有接受荀子的建议。
1、荀子,出生于族性烈乱而自由奔放的赵国,少学有成。
2、冯友兰(1804~19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1949年,冯友兰获得“儒莲奖”。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3、这种亦法亦儒、非法非儒的立场与思想,在先秦大家中绝无仅有。
4、老子、庄子的独立自由品格,是相对疏离于社会的,是隐士式的;除了生存方式的艰辛,精神的独立与思想的自由相对比较容易保持。墨子与墨家的独立自由品格,是以社会正义监督人的特殊方式存在的,与国家、政治、社会都保持着外在的相对距离与一定程度的对立;其精神的独立程度,思想的自由程度,都是最充分的,同时也是相对容易保持的。鬼谷子及其学派的独立自由品格,是以间接介入社会,并改造社会的途径体现的;就个人而言,保持思想家的独立自由品格,相对要容易得多。公孙龙子等名家士子,则因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生存方式也是半隐士式的,其充分享有精神的独立与思想的自由,也相对容易得多。
5、到了齐襄王的时候,田骈去世。在稷下的学者当中,荀子是最资深的长者。不同于多以阴阳黄老之学为宗旨的稷下学者,荀子恪守儒家传统,擅长讲说《诗》《礼》《易》《春秋》。此时的齐国正好要补充大夫的缺额,荀子因此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然而,由于荀子的学说与当时齐国的风气格格不入,齐国便有人借此毁谤荀子。随后,荀子便离开了齐国。
6、毛泽东的睡衣:穿了20年,打了73个补丁
7、荀子的观点靠近唯物主义,反对天命说,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政治方面,荀子认为礼义与法治应该并行,同时主张依法治国;在人性的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有转化为恶的可能,强调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8、我们先看看荀子与儒家及儒家思想的关系。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