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人读书的方法10字
1、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2)进入摄像焦点(重点)
4、作提要记录大概。黄炎培认为:“凡读书提要记录大概,可以得极大帮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5、也请别忘了点下“在看”哦
6、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7、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8、百、百家百遍。韩愈之所以成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是从小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百家之书,还要熟读百遍。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如”。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爱读书的人,必下笔不凡,犹如钱钟书。
10、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11、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12、那么,怎样选取兴趣维持中心呢?他认为,或是科目,选取要籍,一部一部从头读到尾;或是问题,全面收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权衡取舍,推求结论;或是科目和问题相结合,像苏东坡“八面受敌法”那样,一书读几遍,每一遍只注重某一方面。
13、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14、贵在“五用”。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把上面的“四到”,再加上一个“脑到”,归结为“五用”。特别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这种“眼、口、手、心、脑”五到的提法更全面,收益更为显著,成为读书要诀。
15、精其选。冯友兰认为,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因此,他把书分为“要精读的”“可以泛读的”“只供翻阅”三类。
16、3)检讨所吸取的信息,决定是否要进入下一个步骤。
17、巴金的“苦学法”:“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18、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1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提起读书,都觉得是个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们来看看名人的读书方法,为学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桨,事半功倍,苦中作乐。
20、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读过的书会随着时间被慢慢遗忘,唯有笔记能让人保持回忆和再认识,学会运用书本知识指导工作与生活。他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将读书笔记里零散的片段、情感、感悟、思考融合起来,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吸收书中的内容,茅盾的《夜读偶记》就是这么来的。
二、关于读书的方法10字
1、读书,贵在运用,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读活书,不要读死书;读活书能够将所学转变成实践行为能力;读死书则如胶柱鼓瑟、食而不化,所学“中看不中用”。此中意味,慧者自知。钱钟书曾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钱钟书显然深谙此中奥妙,所以才舍得在阅读众多古今中外名著的同时,花费更多的时间做笔记。
2、即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又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以水喻学,道出逐渐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3、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4、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4南宋人陈善着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5、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360问答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妒短歌请依高族娘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6、撰写读书感受。1916年6月,读完序鸿声所著《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后,他“发余积感,杂书诸端。”1924年4月25日,他记下了读冯飞的《埃果尔及其森林哲学》的感受:“自我与牺牲、生与死、善与恶、假与真、法则与自由、悲哀与烦闷、欧洲文明与印度文明、实感与实现,各篇具有精意。”1926年3月14日,读王宝仁的《笔镜》时,他指出该书“词理俱胜,晚近无此作矣,可作中学教科用”。1939年5月2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读《大学》须记着一平字,读《中庸》须记着中和二字;谈《金刚经》须记着如如不动一语;读《道德经》须记着为而不争一语。”
7、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8、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9、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10、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11、茅盾:反复与笔记读书法
12、冯友兰:“十二字”读书法
13、千、日记千言。韩愈自幼苦读,日记千言。叶奕绳谈到他学习的方法说:“每读一书……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每天记千把字,是好办法。”
14、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15、解其言。在冯友兰看来,书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读书时,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这就是解其言。
16、但是,只认识文字还不行,还要明白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情况,只能在外面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为此,他建议读书之前多做准备,善用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
17、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1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9、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小时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这里说一个他成年的故事,刚满二十岁那年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
20、章氏23岁那年,离开故乡到杭州求学,进入俞樾主持的“诂经精舍”。章氏早年读书有贪多求快和急于成名之弊,其实,他当时治经根底尚浅。在向俞樾问学以后,他受其以文字为门径、以汉学立根基的治学方法论的启发和影响,乃将老师告诫的“精研故训,博考事实”作为座右铭,转到力求广博精审的道路上来。
三、名人读书方法5个
1、明其理。冯友兰认为,书的作者所表达的“意”和客观的道理总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
2、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
3、在读书的时候摘抄或者记笔记看起来极麻烦,却又是极必要的方法。许多人会羡慕那些文豪大家旁征博引的能力,殊不知他们都是靠一字一句作笔记积累而得来的。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一来是标记重点,觉得要反复读,深入研究的地方打上着重符号,二来是及时将读书时的感悟记录在书旁,三来是将对自己有用,未来可以借鉴的语句记录在本子上。
4、梁启超强调,读书要分清泛读和精读。“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5、另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认为,要正确理解作品,还必须知人论世。他强调:“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要真正读懂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6、此外,梁启超还提出过和别人进行讨论的方法。“要想掌握一本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同别人一起对书本内容进行复习和讨论了。”我们可以和朋友读同一本书,互相提问,讨论每个议题,发现自己没有关注到的重点,进行讨论,拓展思路。
7、该书目前已经绝版,正版书籍在淘宝的价格大概100元以上。电子版也没有,觉得价格过高的朋友,不要脸的推荐大家买复印版,很多书绝版了淘宝会有复印版,整体质量相对可以,比电子书看起来更方便。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及时爱情,也没有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越界之举,可以如此新奇。这是一本完全没有说教,从读者角度出发的书籍,让我们明白阅读存在问题,又该如何走出阅读“危机”的良心书籍。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9、此外,梁启超认为,要学会读书,还需要加强训练,并要求他的子女能够加强读书后的背诵练习,学会灵活运用书中的文句。
10、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来自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持食料速止。
11、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12、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有: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13、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14、朱光潜幼时读过《论语》《左传》《史记》《战国策》等经典,也读过祖父抄录的八股文,还读过《验方新编》《麻衣相法》《太上感应篇》《牙牌起数》等书。他说,“我幼时头脑所装下的书好比一个灰封尘迹的荒货摊,大部分是破铜烂铁,中间也夹杂有几件较名贵的古董”,追悔之余,略有庆幸。
15、豆瓣评分6分,超过2000多点评。本书是笛卡尔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处女作,书很薄,只有95页,一个晚上就可以读完。不要看是笛卡尔这样的大师所写就望而止步,正如书名所言,笛卡尔坚持用“谈谈”,而不是“论”,书中的内容不会让人觉得深奥难解,更不会板起脸来说教。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