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致良知,就是讲虽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符合天道至理,但人受了欲望影响,迷糊了本性,使人的内心偏离了天道,人要记住自己给自己的内心纠偏,给自己的良心洗澡,向内求,问自己良心天性是否还在。
2、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3、译:朋友间的相处,互相谦让才能有进步,友谊增进,如果两人间一直作无谓谁好谁坏相比和互损对方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有让你们两向容不下。
4、如何安身立命?我们的祖先或许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5、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6、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7、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8、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
9、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心外无物”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10、九川又问:“既然如此,因何说静呢?”
11、修齐治平,就是格物。
12、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13、现代量子论已促使很多物理学家宣称,世上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实在(比如薛定谔的猫)。那唯一的实在便是通过我们的观察而揭示出来的实在。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黑洞”术语的发明者)也说过:“实在的确切性质,要等到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参与之后才能确定。”事实上,当代的前沿科学也一直在努力建构一种“整体论”的世界观。
14、天下以第一为耻,我以动心为耻。
15、崇一问:“平时,心意多忙乱,有事时固然忙,无事时也忙,这是怎么回事?”
16、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17、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
18、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同样一个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
19、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20、“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二、阳明心学精髓名句
1、致良知,往最简单了说,其实就是说要学雷锋做好事。当然这个“雷锋”,不是外在的人为塑造的榜样,而是你内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恶。
2、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
3、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印,也是他一生修学与智慧的结晶。“致”则有体认、扩充、践行三义。由“致良知”一语,我们便不难发现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一切圣贤学问,归根究底,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无非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只要我们恢复了本心之仁,也就是存了天理,也就是致了良知,从而就能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乃至超越善恶对立的道德境界,进入到“万物一体”的天地境界。
4、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5、图文来自网络,仅供思考与交流,
6、总之,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他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只有认真领悟这四句话,才能真正理解心学的精髓,真正做到天人合知行合让自己不断进入到人生的更高境界。
7、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8、没有人的一生是顺风顺水的,圣人王阳明也会有痛苦纠结,但是面对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乱,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
9、(解读)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能够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10、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11、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12、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3、然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14、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15、小偷有点懵逼,摸了摸前胸后背,很诚实地说,这个真木有。王阳明说,这个可以有。然后,他就像个老流氓似的,让小偷脱衣服。小偷不敢不从,脱,脱,脱……脱到内裤时,有点小羞涩、小犹豫了,不知道官人到底什么取向啊?!
16、其次,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在悟道成功后,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心学理念,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他走向世界舞台。真正让“知行合一”的心学威力影响世界的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运用到平定战乱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大业,他荡平江西匪寇、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民族战乱,成为神话一般的战神,也成为朝中忌惮的人物。
1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8、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19、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
20、世间之事,有些看似礼实则非礼;有些看似不雅,本质上却是礼貌。
三、王阳明心经精髓60句
1、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
2、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3、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4、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5、编者按: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今天带您一探究竟。
6、印度诗人泰戈尔有句名言,“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这句名言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一味感叹命运,人生是要积极进取。
7、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8、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有你自己清楚。这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你必须认真省察克治,心中万不可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致良知了。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9、(解读)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10、如果一个人一味沉浸于过去,对过去的经历耿耿于怀,既丢失了现在,也会失去了未来。
11、薛侃在清除花中草时,顺便问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12、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3、如果没有,那这件事情,产生了也会再消失。陆象山主张——“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王阳明非常赞赏这句话,他说:除了人情事变再无其他。
14、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15、生死关容易过,可心上的关却难过
16、有位朋友问:“做功夫时我想让这良知没有中断,而在应付事物时则感到照顾不过来,若去事上周旋,又觉得看不见良知了,到底该怎么办呢?”
17、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禅宗的经典嘴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K“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王阳明的心学也一直被质疑外儒内禅,这里暂且不讨论。
18、“只要常把本心存养,便是学。从前和将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用呢?只是失落本心罢了。”
19、良知是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20、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非阳明先生语)。
四、阳明心学的精髓是心学十六字
1、“工作即修行!”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
2、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3、至于怎么反映,就是要格物致知,知行合在实践中运用内心的良知,使得自己的良知得到彰显,知和行必须同步进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切都是心的体现。
4、问:“‘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愚的人与之语上尚且不进,况不与之语可乎?”
5、唯国是谋,与人为善。
6、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7、心学的起源并不是程朱的理学,而是传统的儒学,继承孟子的性善论,所以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髓。那阳明心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8、王阳明的观点很明确:在你没有看到这棵花树的时候,你的心里就没有花树的感觉,这时花树与你的心都是寂然无声的,像是不存在的一样;当你看到了这棵花树的时候,你的心里便产生了花树的感觉,花树的颜色也一下子明亮起来。由此可见,花树并不存在于你的心之外,而是存在于你的心中。这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心即理”说的哲学思想。
9、朱熹创建理学、陆九渊奠基心学,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王阳明却戳了戳自己胸口说:“都是一样的心。”
10、王阳明正是有明一代的书法大家,又是一代心学宗师,所以他有一句关于书法的话,无意中就道出心学的根本心法。
11、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12、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13、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1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5、去做吧,不要怕嘲笑,不要怕质疑,不要怕曲折。一拳打不破一块布,但一根针很容易刺穿一块布。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一辈子精于一行一业,你就一定会出类拔萃!
16、王阳明针对此症,对陆澄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17、陆澄说:“未发就是中,宁静是求中的功夫吗?”
18、九川问:“这几年因厌恶泛览博观,常常想独自静坐,以求摒弃思虑念头。但是,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更觉得心神不宁,这是什么原因?”
19、“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0、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五、阳明心学100句
1、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2、“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3、所以,“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体系,而是知行合一。是让一个立志向上、追求进步的人,去坚持做对的事,改掉做错的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
4、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练。
5、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6、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
7、第一部分:王阳明《传习录》名句及解读:
8、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9、关联阅读:稻盛和夫:我今生所有的经验,总结起来,不过这36条!讲透了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本质,更是管理哲学...
10、关键词义: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11、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12、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13、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14、贫汉作事大难,富人岂知之!
15、亲民之学不明,而天下无善治矣。
16、黄奇帆:人生和事业就是一场不断的重组...(附新书推荐《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17、《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18、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19、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就是要去关照自己的内心,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去做事,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20、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