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争片经典台词语录
(1)、要积极向战争史学习。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战争史是最好的、最有权威、最能说服人的教师。
(2)、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3)、本文由金融投资有道排版整理,精选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4)、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明白。
(5)、在战略上跟在战术上一样,应该尽可能投入少量兵力来获得初级阶段的成果,把生力军留在最后阶段发挥作用。
(6)、拿破仑传奇的一身。拿破仑本身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没有煊赫的家世,没有高大的身躯。他的成功全靠自身的征战所得。蒙特诺特、亚历山大、马伦哥,一系列煊赫的政绩,让拿破仑成为神话一般的领袖人物。拿破仑一生打了近百场的战役且在他政治生涯的前期的征战都属不败的神话。拿破仑一生的转折点就在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与英盟(威灵顿)和普鲁士(布吕歇尔)拿破仑惨败。
(7)、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8)、军事行动中经常发生的间歇使战争进一步脱离绝对性,更具有盖然性(可能但不必然)。
(9)、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我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10)、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
(11)、政治应经常保持优先考虑权,而作为手段的战争必须适应政治。
(12)、文明程度的提高丝毫没有阻碍或改变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仍是消灭敌人。
(13)、转换到生活中,这便是告诉我们面对竞争的不确定性,勇气和自信极为重要,要直面挑战,勇于竞争,把不确定性消弭至最小。
(14)、“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名言,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争的。”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这种战争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谋(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只能被定义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15)、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用心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状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16)、拉马丁曾说过: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因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用运用更高级的思维去做微商!
(17)、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个在西方军事科学中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18)、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因而政治的性质决定战争的性质。
(19)、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20)、坚持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应该集中所有力量打击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同时我方军队要尽可能地集中行动。
2、战争 语录
(1)、经典是用来拜读的,因为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后世很多名将拜读过,让他们对战争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所以才能够演变为一个全新的时代,经典也才会出现。
(2)、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3)、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这也是偶然性。
(4)、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能够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十分畅销、十分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
(5)、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作者会以拿破仑战争为主要事实依据来写本书。“最高大的小巨人”拿破仑是在历史上、军事上都提到非常多的伟大人物,他是法国历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拿破仑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在短时间内统一法国,平息了内战,其征战脚步还遍布整个欧洲,直逼现在的俄罗斯版图。狂热的作战欲望使拿破仑成功赢得两次“反法联盟”的军事打击。然而百密终有一疏,自“滑铁卢”惨败后,拿破仑再难东山再起。就作者选择拿破仑作为其论述的主要史实,笔者谈几个拙见:拿破仑无可披靡的军事才华,作者在本书文字的描述了或多或少的给我们透露了其对拿破仑的崇拜。这样一个热爱军事的人在面对优秀军事人才的时候,他的内心不免翻起崇拜,当你“爱上”你的写作对象时,你就能更好地在书中把对他的想象加以利用。
(6)、关于第一条(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这是指尽可能的增加作战力量,这是力的第一个要素,力的大小对作用效果有影响,力越大,效果越大。在广义动量定理公式Fαt=MV中,增大力F的大小,会使成果MV增大。
(7)、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8)、克劳塞维茨在此书中有如下精彩记叙:“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
(9)、克劳塞维茨将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比例等作为物质要素。克劳塞维茨将物质要素仅局限于军队本身,同时兼顾了一些军事后勤问题,但他忽略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问题。可以推想,他在书中的一个重大的漏洞(即忽视了战争准备的问题)和他这个思维盲区是有关联的。
(10)、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左右历史的人物导演并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11)、克劳塞维茨确实水平挺高的,我通过看别人的摘抄,反正我能看懂的段落,就是觉得他思考得真深入
(12)、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13)、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14)、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我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贴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15)、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制、各兵种的比例等。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等。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
(16)、二:《战争论》中强调战略,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及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
(17)、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18)、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了。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了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了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19)、奥普联军中,一个刚刚升任正式士官的十三岁少年注视着这一切,他并没有为眼前的“胜利”激动,反而有些担忧。因为此前在莫姆巴赫的零星战斗让他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
(20)、三:《战争论》中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
3、评论战争的经典话语
(1)、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目的是打垮对方,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
(2)、一路囧过来的徐峥,这次终于不囧了——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3)、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能够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十分畅销、十分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
(4)、战争中军队的进攻能力大大增强,打破了防御的优势。
(5)、今年高考,90后已经不是主角——直面内心的焦虑
(6)、就近代战争而言,我在此举三个国家做一比较:中国、美国和苏联。
(7)、这一比例大大的超过了二战时期的德军和当时苏军的武器配置比例。
(8)、克劳塞维茨出身一般,家里挺没钱的,12岁就当兵了,还是父亲托关系走后门让他进的。因为当兵相当于上班,不用家里解决口粮了。
(9)、不能统计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在未来的战争中还能影响多少人,但是他细致、严谨、对知识的无限苛求,对感情的忠贞不渝,刚毅中所包涵的温柔,对人类最宏大的关切与悲悯,总会让人在想起他的时候,想要献上几分敬意。
(10)、作战过程中,双方的物质损失几乎没有差别,有时候胜利者的损失还会大于失败者。失败者最惨重的损失是在开始撤退以后才出现的。
(11)、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种防御手段都会引起一种进攻手段,同样,一种进攻手段是随着一种防御手段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出现的。也就是说,当防御的方法一经确定,进攻就针对它们采取对策;防御研究了进攻所使用的手段,于是又产生新的防御原则。
(12)、他比较幸运的是在国王堂弟(某亲王)的亲兵团,参加过几场打赢了法国的战争,被提拔去读军事学校,和校长的关系好,受到着重栽培,那个时候就喜欢读哲学,喜欢写作。
(13)、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我的欲望那么就一向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我有潜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潜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14)、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3-08/12/c_1251531htm
(15)、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包含敌对感情和敌对意图这两种不同的要素。而许多敌对意图,却丝毫不带敌对感情,至少不带强烈的敌对感情。在野蛮民族中,来自感情的意图是主要的;在文明民族中,出于理智的意图是主要的。
(16)、华为的掌舵者任正非就非常推崇《战争论》,还将其中的思想引入到华为的公司发展之中。
(17)、《战争论》全书共有三卷八篇一百二十四章,分别论述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和战争计划。
(18)、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理论研究中无法跳过的经典,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援引《战争论》里的话语,被当成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19)、对个人是指彻底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术,对军队是指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作风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乃至指挥官,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力方面有巨大的力量。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一定的体力是军人战胜困难的基本前提,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军人素质的关键。
(20)、民心和民意在国家力量和军事力量中是一个重要因素,采用民众战争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的力量。民众战争的烈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起到大部队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4、战争论经典语录感悟
(1)、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在他看来,打垮敌人这个抽象的战争目的,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消灭敌人的军队;二是占领敌人的国土;三是征服敌人的意志。
(2)、在那里接触到了帮助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新式的带兵方法。当然这段战俘经历也是刻骨铭心的羞辱。
(3)、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4)、如果就军事而言,武器是死的、而人则是活的,如果手中拥有先进的武器,但在战术行动上和作战意志上一塌糊涂的话,照样打败仗。
(5)、具有高速机动能力的飞机、坦克、军舰成为作战的主要装备。
(6)、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7)、机械化战争是指主要以坦克等机械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是工业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其理论是主张陆军实行机械化和依靠机械化军队取胜的军事理论,亦称坦克制胜论。
(8)、解释:国家虽然强大,经常发动战争必定亡国;天下虽然安定,但若忘记战争注定酿成巨大危险。这是古代先哲在2000多年前的提醒,时刻告诫国家的管理者,不能因为国力强大就频繁诉诸武力,经常妄图发动战争早晚亡国;也不能因为处于和平时期就忘记历史,否则一旦麻痹轻敌危险系数将立刻上升。目前我国西南(印巴)、西北(分裂势力)、东南(台海)、东北(朝韩)四个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军事冲突风险,还有隐藏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如科技战、情报战等)。而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我军长达四十年未经实战考验,所幸近年来部队不断装备升级、训练升级,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应对战争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相比之下,美国、俄罗斯等国先后多次实战锻炼部队。尤其是俄军方面,经历了90年代的车臣战争、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2011年至今的叙利亚战争,军队逐步走出了苏联解体后的阴霾,在普京的推动下,俄军的军事组织更加精简;兵员、装备及战术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海陆空协同、以及军费方面仍有不足,如果战争拖久了对于俄军很不利。而本次战争的对手乌克兰因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政治选择问题,主动放弃核武器,军工产业下滑严重(也没换来西方有效的支持),军事实力有限,但是乌克兰的基础不弱,如果全力动员加上西方武器支持,俄军也未必能够短期内占到便宜。从这场战争的总体情况看,乌克兰最该吸取的教训就是“忘战必危”——为了和平发展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獠牙,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相比之下,我国的军工前辈,在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搞出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等大国利器,实在居功至伟;那个时期领导人的战略定力也尤其值得敬佩。
(9)、战争是一种暴力行动,暴力行动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以暴力为手段;迫使敌方向我方屈服为目的。
(10)、战争无论就其客观性质来讲还是就其主观性质来看,都如同一场赌博。(悟理哥注:普京赌场常客了)
(11)、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系统性地总结了他的战争经验,从战争的定义,到战争理论、战略概论,再到战争中的防御、进攻和战争计划,他都给出了全面而精辟的分析。
(12)、局部战斗的结局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在整个战斗的最后结局中才能看到所有局部战斗的价值。
(13)、其中,克劳塞维茨的故事给我印象挺深的。第二部分我就来说说我对他的观感。
(14)、然而,作为唯心主义者的克劳塞维茨,把他国家的政治视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发展动力就是阶级斗争。他认为战争只不过是对外政策的继续,而没有认识到战争同对内政策的联系,把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政治与阶级斗争割裂开来。由于他没有揭示出战争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本质,所以在他论述具体战争时,就无法阐明战争的侵略性或正义性。
(15)、2021年1月22日,华为心声社区刊发了一篇名为《星光不问赶路人》的任正非署名文章,文章再次以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经典语录开头,阐释了华为的战略思维,并系统谈及了美国打压、全球化战略、美国科技等重要问题。
(16)、协同作战、联合作战发展迅速,破坏力强且消耗巨大。
(17)、彼时的担忧在两年后变成了一种屈辱——普鲁士退出反法联盟,和法国签订了巴塞尔合约,割让了莱茵河左岸。
(18)、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19)、为什么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会被由法国公民组成的临时军队冲击的七零八落?
(20)、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5、战争论经典语录图片
(1)、(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
(2)、——我召开了400人的高级干部大会,学习了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什么叫领袖?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一丝丝微光,照亮前进的道路,引导大家走出黑暗。
(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孙子兵法》
(4)、人民战争。他的这个观点比***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经提出***的军事思想不过是克劳塞维茨的翻版。(在战争年代,***的确拜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至于***是否剽窃别人的观点,这个命题就让历史学家求证去吧)。“人民战争”这个概念虽然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毕竟是作为一种战争的方式提出来了。这与他第一次用辨证的方法写军事学著作一样,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民战争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他书中山地作战和后勤这两大块。
(5)、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务必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6)、《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7)、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因而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战争爆发之后,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8)、除了上述情况之外,我们就得说说苏联军队的特点了。
(9)、可能作者是因为受了当时哲学的影响,什么东西都会追求绝对的概念,不时的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极端的逻辑怪圈中(当然,读者更受罪)。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战争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动用暴力。他曾经痛斥“不流血的战争”这种观点,认为在战场上一定要歼灭敌人的主力。虽然他指出了战斗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为上的战争规则,也不懂得上兵伐谋的道理。而关于这点,我国的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这种暴力最大化观点和他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矛盾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既然政治是战争的目的,那么战争就必须受到政治决策者的影响,也就是说,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战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视政治,那么政治必将成为战争的奴隶。而且,如果战争一味追求暴力,那么战争就称不上艺术,而应该改名叫屠杀。
(10)、刚强的人尽管在内心很激动,但他们的见解和信念却像在暴风雨中颠簸的船上的罗盘指针,仍能准确地指出方向。
(11)、战争既然是一种暴力行为,就必然属于感情的范畴。即使战争不是感情引起的,总还同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关系的大小不取决于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取决于敌对的利害关系的大小和久暂。文明民族不杀俘虏,不破坏城市和乡村,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地应用了智力,学会了比这种粗暴的发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
(12)、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他花很多时光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就应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13)、解释:战争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国家要想真正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就需要平时有足够强的能力应对战争风险,用强大实力降低敌人的战争意愿度;而一旦参展,就要充分以我为主,不在谈判桌上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就绝不停歇。从抗美援朝的实际来看,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才能够给刚刚建立的国家创造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才能真正传递出给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明确信号。就这次俄乌战争的架势来看,双方都认为是敌人挑衅在先,都摆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但这个声音最终要看ZF和民众是否能够达成合力。对于目前占据战略优势的俄军来说,不达到核心目标,绝对不会到谈判桌上,因此俄军势必加强攻势,在西方支持乌克兰前捞取更多筹码,以便谈的更主动;而相对劣势的乌克兰来说,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因此要想谈,就要摆出打持久战的决心,赢得“盟友”的认可,但这样就苦了普通老百姓。因此回顾毛主席提出的这条原则,其实有个大前提,就是执政者要有真正的民意基础。这也能够理解当年我们能够迫使美国人坐在谈判桌上,是要有多大的意志力和牺牲精神。
(14)、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15)、《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16)、克劳塞维茨高屋建瓴的战争思想,使得《战争论》深刻地影响了近代西方军事理论,更是在实践层面被其母国的军事家们奉为圭臬。无数的德国军事家以这本书为指导,开展军事变革、指定军事计划,最终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让德国成为世界强国。
(17)、在以打败敌人为目的的前提下,消灭敌军才是最有效的行动,而夺取对方阵地不过是消灭敌军后的战果,没有消灭敌军就占领了敌人的阵地,只能被看作是迫不得已的下策。(悟理哥注:精辟!人比土地重要)
(18)、本来还想写第三点、第四点……但他书中的语言太晦涩难懂,而且逻辑有的时候很乱,以至于我不确定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读得并不是很透,不敢太放肆。
(19)、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念书 ——读《卖米》的感想
(20)、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为近代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战略学的《圣经》”。克劳塞维茨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1)、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2)、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3)、战争中收集的情报,大多部分是互相矛盾的,还有很多是假的,绝大多数是相当不确定的。(悟理哥注:这次俄乌战争也是一样)
(4)、战争与政治有一致性,政治是整体,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部分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的。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决不是什么独立的东西。必须把战争看作是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
(5)、作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战争论》系统地总结了战争经验,在战争的概然性、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精神因素的作用、民众战争、集中兵力等许多方面有精辟论述。
(6)、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主要是精神力量的作用、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与中国伟人的军事境界相差太远了,中国伟人剖析战争的社会本质,让兵民知道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发动人民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
(7)、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8)、这样的关系或许是最令人感到欣喜的亲密关系,不仅可以交流感情,还可以交流思想,“不仅存在炽烈一时的爱情,而且有着在思想和精神上相互补充的持久的愿望”,也只有这样的感情会最为牢固,会结出19世纪最富有的精神成果吧。
(9)、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是政治(国家政策)用其他手段的延续。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孟子》
(11)、阅读《战争论》不光可以让我们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洞察那些国际冲突背后的缘由,更能对我们生活处世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方法论。
(12)、他认为战争只不过是对外政策的继续,而没有认识到战争同对内政策的联系,把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政治与阶级斗争割裂开来。由于他没有揭示出战争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本质,所以在他论述具体战争时,就无法阐明战争的侵略性或正义性。
(13)、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先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先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通常状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14)、关于战争的思考被这个少年在后半生倾注笔尖,他结合1566-1815年期间的130多次战争,写出了皇皇巨著《战争论》。
(15)、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16)、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期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潜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理解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17)、克劳塞维茨认为“每个时代均应有其特定的战争”,军事学术的变化是由“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引起的。克劳塞维茨在研究军事学术理论及其组成部分—战略学和战术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对军事学术中的“永恒的原则”,认为战争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他又否定在军事发展上存在规律性,并且断言“战争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领域,是一个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
(18)、(2)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
(19)、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20)、《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为近代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战略学的《圣经》”。克劳塞维茨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1)、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繁殖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2)、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也是流传最广的军事著作。
(3)、这个观点是充斥这整本书的观点,书中作者认为,防御是消极的,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因此,防御者通过防御比进攻在形式上强的因素来抵消进攻者在实力上强的要素,从而达到彼此平衡的状态。其实作者这样把防御和进攻单独的列举出来谈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进攻都会以防守而结束,而防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攻。(都是指广义上的)应该说防守和进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作者在最后的几章中也提到了进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无法领会作者的原意。但是进攻和防守在我认为绝对没有强弱之分。
(4)、克劳塞维茨在论述战争与政治之间的一致性时认为,政治是整体,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部分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的。他说:“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决不是什么独立的东西”。他又说:“必须把它(战争)看作是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
(5)、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