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颢程颐是什么学派
(1)、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2)、====================================
(3)、九思,既是使命,又是期勉,让程氏后人找到了方向,也给程氏子弟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4)、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流矢湖。这种鱼叫做箭杆鱼,为了顺口,干脆叫它“杆鱼”了。直至今天,黄陂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习射箭落湖,竹箭变成鱼,先有流矢湖,后有箭杆鱼。”
(5)、程颐还相当重视教育,是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曾与兄长程颢一起四处讲学。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圣人,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还主张学习需要自我思考。
(6)、做学问的人贵在讲信用,讲信用贵在诚实。诚实就能讲信用,讲信用就是诚实。人如果没有忠心和诚心,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讲信用就不能立于世,不诚实就不能在社会上行走。没有诚心就不会有善心,没有诚心就不会成为君子。
(7)、程朱传义《周易》二十四卷,明嘉靖福建建宁府知府曲梁杨一鹗刻本,河图
(8)、所谓九思,语出《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9)、程颐(1033-1107年),程颢胞弟,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曾与其兄同学于周敦颐门下,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10)、离双凤亭约一里远,有一个“流矢湖”。为什么叫流矢湖呢?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11)、自此以后,程颢治理的境域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勒索焚舟的事件。
(12)、父:程,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龚州知州;
(13)、相传很久以前,省城派来一个县令,姓刘名财。他有两个姑娘,大的叫金凤,小的叫银凤。姐妹俩花容月貌,心地善良,天资聪慧,琴棋书画,样样来得。其父刘县令却是一个贪赃枉法、搜刮民财、鱼肉百姓的昏官。一天,县令因公出差赴省城,启程前唤来家人,吩咐说:“我上省城有公事,几天就回,要周全照料女儿。”说着上轿走了。
(14)、河南洛阳二程故里二程故里位于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近临陆浑水库,是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故居。程颢、程颐两兄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奠基人。 二程故里初建于宋高宗绍兴辛亥(1131年)年间,明天顺年间,昭封"两程故里"。明成化、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的均有修复。两程故里程村中有二程祠,全祠总面积为4392平方米,布局系三节大院。前节有"棂星门"、"诚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二节有"道学堂",两则伴以"和风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厢房;三节中立"启贤堂",两厢设有讲堂两座,后面为"著述楼",两侧各设讲堂一座,祠堂内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块,清康熙御书"学达性天",光绪赐书"伊洛源渊",慈禧太后赐书"希踪颜孟"3副匾额,挂道学堂正中。洛阳二程墓
(15)、伊河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经熊耳山、伏牛山蜿蜒而下,穿伊阙,入洛阳,至偃师与洛水合流,合称伊洛河。伊洛河奔流不息,在不远处汇入黄河。周公曾在此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礼乐文明,肇始了泽被后代的儒家文化。
(16)、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17)、苏东坡立刻回答道:“《论语》上并没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
(18)、程颢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把孔子、孟子的《诗经》、《尚书》、《中庸》、《大学》、《论语》等都背得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
(19)、程颢、程颐来到湖边,一看,竹箭果真不见了。湖里本来是没有鱼儿的,眼前倒出现了一群形似箭杆的鱼儿,悠悠游动,原来,箭都变成了鱼。打这以后,程家兄弟射的箭就百发百中了。
(20)、研究学问若没有诚心,则必然杂乱;做事没有诚心,则事情必然失败;自己谋事的时候若没有诚心,就是自己欺骗自己而丢掉了自己的忠诚之心;与人相处没有诚心,就会丧失自己的道德而增加人的怨恨。
2、程颢程颐二兄弟
(1)、程颢、程颐勤奋好学,信奉孔子。孔子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他们看来,不会射箭算不得六艺齐全,就决心学习射箭。射啊射啊,早射日头,晚射月亮,风里雨里,从不间断。
(2)、东汉时有个典故,某学者曾讥笑神童孔融,“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这个典故也被侯氏用于教育孩子了。小时候的程颢和程颐,兄弟俩一个比一个聪明,也常因别人叫他们神童而骄傲,母亲侯氏就经常告诫他们,神童是最终难成大事的,要想将来有大出息,就得养成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
(3)、程颐说:“你们没念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4)、这个位于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伊川书院内,名叫立雪堂的平常建筑,就曾见证了一次儒学的复兴。
(5)、三字经中有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说的就是早教的重要性。
(6)、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时,有显功,赠太子少师,赐第于京师;
(7)、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思想集大成者,开创了紫阳学派。他的理学思想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由其校订的“四书”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科目。
(8)、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9)、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格物致知明本末”,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10)、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11)、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山西太原一侯姓人家诞下一女,因当时女子无名,所以称为侯氏。其父侯道济,乃五代时盂县守将侯詗之子。山西归宋后,侯道济弃武从文,专攻儒家经典,后参加科举,及第任润州(今镇江)丹徒县令,累官至尚书比部员外郎。女儿侯氏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好读史书而不为词章”,深得父亲喜爱,“常以政事问之,雅合其意”,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
(12)、《宋史·列传第一百程颐》卷四百二十七(脱脱和阿鲁图)
(13)、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14)、其实从历史资料看,王安石和程颢虽然学术观不同,但王对程也没有那么反感,《宋元学案》附录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荆公尝与明道论事不合,因谓先生曰:‘公之学,如上壁。’言难行也。明道曰:‘参政之学,如捉风。’后来逐不附己者,而独不怒明道,且曰:‘此人虽未知道,亦忠信人也。’”
(15)、朱熹接到汪的信后认为这种说法不确切,《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中录有其对汪来信的评价:“汪端明尝言二程之学,非全资于周先生者。盖《通书》人多忽略,不曾考究。今观《通书》,皆是发明《太极》,书虽不多,而统纪已尽。二程盖得其传,但二程之业广耳。”朱熹认定二程的学术观就是本自周敦颐,但他同时也说,虽然二程学得了周敦颐的观念,但确实是到了他们那里才把这种观念真正地发扬光大起来。
(16)、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兄弟二人年少时皆师从理学大师周敦颐,入仕之后又都曾任崇福宫提举,同时在嵩阳书院讲学。二程之所以在嵩阳书院讲学,其原因有五:
(17)、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的旧d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
(18)、伊水有情,河洛有幸。时至今日,程氏家训依然润泽后世,连绵不绝。
(19)、程颐,洛阳人,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y迁居河南府(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程颐幼承家学熏陶,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20)、从此之后,儒学的每一次大变革几乎都离不开这片土地。
3、程颢程颐洛学
(1)、此时,一场大雪不约而至,游酢和杨时就静立于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当程颐先生结束冥坐之时,落雪几乎淹没了游酢和杨时的脚踝。
(2)、宋朝的太学是皇室的最高学府。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执掌太学。胡安定是两程之前“开伊洛之先”的人。一日,程颐游太学。见胡安定正在讲堂上问诸生“颜子所好何学?”胡安定并以此文为题目让太学生写策论。程颐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独好学者,何学也?学以圣人之道也!”
(3)、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4)、二程,即北宋的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他们创立的理学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才成为一代理学大家的。
(5)、传说,有一年春天,皇宫内苑百花含苞待放,杨柳已吐出绿芽。一天上午,程颐进宫给皇上讲经结束,还没有离开。结束功课的皇帝起身活动,见到窗外垂柳依依,就临窗伸手拉住一柳枝,折断玩耍。程颐一见,就劝皇帝说:“春天时万物刚刚发育生长,皇上不可无故摧残折断柳枝,不然就有失天道正义。”皇帝一听,好心情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把手中的柳枝扔在地上,不高兴地回内宫去了。
(6)、如此说来,周敦颐能因材施教地教育二程,这也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总之,二程经过向周敦颐学习,再经过一系列观念转变,逐渐诞生出了自己的独特哲学观,那就是理学。也正因如此,二程才被后世视之为理学的创始人。
(7)、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d的斗争中,因新d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d的“奸d”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8)、“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9)、神宗在位期间(1068年~1085年),程颢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他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且强***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10)、程颢和程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
(11)、颜回为啥住在破烂的屋子里,整天吃不饱饭还特别快乐?这正是周敦颐启发二程的地方,而二程果真各有心得。
(12)、程颐墓在洛阳市南约25公里,今伊川县城西。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墓为程颢、程颐及其父程的墓地。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墓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马等,四周有坟墙回护。墓、祠一带古树参天,烘托出肃穆幽静的气氛。
(13)、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
(14)、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15)、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特别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苏口、尹l、张绎等人。在这些人之中,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此二人对洛学的贡献、对二程学说的承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6)、其实从性格而言,二程差异较大,比如《宋元学案》中称:“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大程喜欢每天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然而对人却特别和蔼。《宋元学案》上又称:“明道先生与门人讲论,有不合者,则曰更有商量。伊川则直曰不然。”大程在跟弟子们讨论学问时,如果他听到不同的意见,他会容忍弟子保持自己的观念,而后他再慢慢做思想工作。但小程就不会这样。从生活中的点滴也能看出二人之间的区别,《昨非庵日纂》一集卷十中有如下的话:“两程夫子赴宴,有妓侑觞,伊川拂衣起,明道尽欢而罢。次日伊川愠犹未解,明道曰:‘昨日座中有妓,吾心中却无妓。今日斋中无妓,汝心中却有妓。’伊川自谓不及。”
(17)、它外表古朴、简陋,却记载着这样一段佳话:公元1093年,一个冬日的午后,一对求真求实的学友来到这里,他们就是游酢和杨时。彼时二人已是年近且早已登进士第,可谓成名已久。他们为什么要到此地呢?
(18)、程颐撰、朱熹本义《周易》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
(19)、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
(20)、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4、程颢程颐的读音
(1)、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留下来)。程颐又被夺去官位。卒年75岁。
(2)、“二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和理学创始人,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主张以天理节制人欲,以道心统帅人心,以成圣成贤为人格追求。程氏家训的核心是“九思立德”: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立德”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讲的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修养的功夫。正是这样严格优良的家风家训,成就了程门英才辈出的家族传奇。
(3)、高尚的道德确立起来了,各种善行就会相应产生。
(4)、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处事要秉公办理,不要徇私枉法。不做损人之事,不要妒忌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5)、程颢、程颐兄弟,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洛学”代表人物,世称“二程”,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二程”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现均收入《二程集》。
(6)、地开绝境,天留斯文。在良好的家风家训熏陶下,程氏后人和弟子中,人才辈出。
(7)、就这样,程颢、程颐将九思立德的家训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以成德成圣为目的,为唤回世道人心,建立了新的道德理想。
(8)、《秋月》年代:宋作者: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9)、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10)、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留下来)。程颐又被夺去官位。卒年75岁。
(11)、兄弟二人在性格上的如此反差,导致二者的人缘差异也很大。《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三中有如下记载:“二程随侍太中知汉州,宿一僧寺。明道入门而右,从者皆随之;伊川入门而左,独行。至法堂上相会,伊川自谓:‘此是某不及家兄处。’盖明道和易,人皆亲近;伊川严重,人不敢近也。”
(12)、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程的夫人侯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园。走到一棵梧桐树下,抬起头,看见梧桐树上有个雀窝,他们正准备爬上去掏雀蛋,忽见远处两只金凤笔直朝花园飞来。金凤越飞越低,在程夫人身边盘旋了一周以后,朝她胸怀扑来,程夫人赶忙将金凤紧紧搂住。官人望着两只金凤,仰天大笑,夫人就惊醒了。没过几多时,程夫人怀孕了。生下长子,取名程颢,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颐。
(13)、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颢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14)、杨时(1053-1131)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北宋著名学者,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令萧山任满(1111)后,寓居常州龟巢巷十八年,讲道于邹浮先、恭先兄弟创办之城东书屋,从者云集。南宋绍兴五年迁居武进雪堰龟山脚下,并以龟山自号,元初书屋改名龟山书院以纪之。
(15)、侯氏不愧为一位出色的早教专家,她在激发、督促孩子读书方面,采取了“亲情激励法”和“志向激励法”。
(16)、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17)、鉴于组委会的接待能力以及安保保障等,请没有受到邀请函的宗亲们加以理解。并选择在家中运用网络在线观看本次直播,感受隆重的活动氛围。
(18)、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19)、有一天,程颐又溜出学门,爬上一棵树去摸鸟蛋。真奇怪,受惊而飞出的两只大鸟,羽毛艳丽,叫声如犬吠,程颐看到鸟窝里有几个四四方方的鸟蛋儿。这是啥呢?他抓了几个就跑回学馆,要难难他的哥哥。他一见程颢就拿出鸟蛋儿问:“哥,你看这是啥东西?”程颢知道他出去玩了,早就想教育他,就反问:“你说这叫啥?”程颐说:“不知道。”程颢说:“这就叫丁郎蛋。”弟弟眨了眨眼问:“你怎么知道?”程颢说:“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声如狗咬,窝是灵芝草,栖在檀香树上。你看这窝是宝,树也是宝,你只抓了几个蛋回来,这有什么用处?”弟弟听了瞪大眼睛,惊疑地问:“哥,你整天坐在屋里读书,咋知道得那么清楚?”程颢说:“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关于这丁郎蛋,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你不读书,成天只知道玩,所以你就不懂。”程颐听了哥哥的话,羞得满面通红,低下了头,惭愧地说:“哥,从今后我和你一起读书,再也不贪玩了。”
(20)、程颢和弟弟程颐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其父程珦的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
5、程颢程颐的故事
(1)、明道二年(1033年)癸酉,程颐出生。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与哥哥程颢同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2)、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3)、程颐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县,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时期任三司使,以辅翊功显,被皇帝赠予“太子少师”,赐宅第于京师开封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迁居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亲程珦生于京师开封府泰宁坊,祖父程遹卒于黄陂县时,程珦刚年满二十岁。因无田园可以依靠,于是寄居在黄陂县,奉养母亲。天圣年间,宋仁宗念及太宗朝旧臣,录用旧臣子孙一人,程颐的父亲程珦被选中,任黄陂县、庐陵县县尉,又任兴国县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来显贵官至上国柱,皇帝赐予京师泰宁坊宅第,遂再世居京师开封府。
(4)、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大体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亦很少作分别介绍,笔者谨从旧例,将他们同列一传。
(5)、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
(6)、后来,有人说,孟夫子与梁惠王谈话时,梁惠王说自己有“好色”、“好货”的毛病。孟子说,只要与民同享,好色、好货均无妨害。而现在在程夫子面前,皇帝连柳条也折不得一根,程夫子是不是也太迂腐了些。
(7)、湖北省人民***网(《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8)、第二天,老二程颐到老大程颢的书房中,谈起昨日赴宴时候歌妓打情骂俏之事还非常气恼,并指责老大不应该同流合污。老大程颢说:“昨日宴会中有歌妓伴酒,我心中却没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书房中并无歌妓,而你心中却老想着歌妓的形象。这只能说明你在心性定力方面还有差距。”老二一听自叹一声,自小到大以至于今,在学业品性上,还是比不上老大啊!
(9)、可惜的是,在宋神宗元丰八年,程颢病逝了,时年54岁。对理学观念的传播,就落在了他弟弟程颐的头上。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感慨到:“大程子早卒,向微小程子,则洛学之统且中衰矣!蕺山先生尝曰:‘小程子大而未化,然发明有过于其兄者。’信哉!”全祖望认为,大程去世后,如果没有小程的话,洛学就会中断。而后全祖望又引用了刘宗周对小程的评语,刘认为在某些方面,小程超过了大程,而全祖望认为刘宗周的这句评语很到位。
(10)、对于自己的贡献,一向谦虚谨慎的程颢曾这样说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11)、程颢程颐是我国宋代的理学大师,在中国文学、哲学、历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二位先贤和孝感产生的关联实乃孝感之大幸,是二位先贤送给孝感的一笔巨大财富。孝感本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瘠薄的地方,我真不希望这么珍贵的一张文化名片,被我们孝感的后人们自己丢弃。给二位先贤留一席之地,让人们还记得曾经生活地这块土地上的先贤。
(12)、但对于真正的理学观念,二程却否认是从周敦颐那里继承而来者,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颢承认周敦颐给他们以启迪,但其却认为理学最重要的观念——“天理”二字却是他兄弟二人独自发明者,那言外之意则是,他兄弟二人才是这一派的创始者,而非继承人。
(13)、要用孔子做君子的标准来修养自己的道德。不要忘记要多做善事。
(14)、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15)、第“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16)、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
(17)、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18)、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