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1、杜威在华的两年间,鲁迅并未在公开场合直接谈及杜威,惟在时过境迁的1929年和1933年,讲过两次嘲讽的话,不过句句都指向胡适。一句“梁实秋有一个白璧德,徐志摩有一个泰戈尔,胡适之有一个杜威”嘲讽胡适过分倚重杜威;而一句“杜威教授有他的实验主义,白璧德教授有他的人文主义,从他们那里零零碎碎贩运一点回来的就变了中国的呵斥八极的学者”则将这个意思表露得更加直白。《鲁迅大辞典》基于此而认为“鲁迅在批评和讽刺胡适时,常提到杜威”是合乎实情的。三十年代已经是鲁迅胡适交恶的时期,此时的鲁迅似乎很难对杜威讲什么好话了。
2、(注)①②③现在写作“匾”,④⑤现在写作“哪”。
3、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但话还没说完,他已经冲下了楼。
5、周作人温香软玉在怀,再联想到久久不愿跟长嫂朱安同房的光棍大哥,几乎是在瞬间就信了妻子这番言论。
6、顾颉刚铁了心不再和傅斯年在广州的史语所共事,摆脱傅的束缚和行政事务,只做中研院史语所特约研究员,一门心思留在美国人主办的燕京教会大学做学术、写专著。在教会大学教书、念书,不等于做亡国奴,更不等于卖国,这是常识。傅斯年怒了,写信给顾,故意找茬:“燕京有何可恋,岂先为亡国之准备乎?”顾在1931年6月12日的日记中反唇相讥:“我入燕京为功为罪,百年之后自有公评,不必辨也”;“中国学校聘外国教员亦多,岂此外国教员亦为作亡国之准备乎?”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作人搬回北京八道湾的老房子,专心翻译和写作,以稿费维持生计。
8、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9、鲁迅的人生地图:一位被文学耽误的地理学家
10、周树人在一九零二年三月离开中国,除了两次短暂回家外,在日本一直逗留到一九零九年。他如此一去不归,实在令朱家忧心忡忡。而他赴日后不久,通过他母亲向朱家提出一项要求,更教他们增添了忧虑:周树人要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对思想保守的朱家来说,这实在吓了他们一跳。但这为朱安的婚事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周老太太对未来媳妇很满意,但谁也不能预料留学在外的激进青年会采取什么行动。
11、她才生了两个子女,全家雇用的男女仆人少说也有六七个,还不算接送孩子上学的黄包车夫。孩子偶有伤风感冒,马上要请日本医生出诊。日常用品自然都得买日本货。
12、D.行书,端庄宽厚,雄健有力。
13、除了抽烟,鲁迅还有一个同样深刻的习性,就是熬夜。没有人说过鲁迅从什么时候开始了熬夜的习惯,但从现有材料看,鲁迅的熬夜和抽烟大概都是从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开始的,尤其是在1906年6月到1909年6月他从仙台医专退学后第二次住在东京的三年。这是一段很特殊的生活经历,名义上鲁迅还是在日本留学,学籍挂在东京的独逸语学校,但实际上是在进行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活动。由于“自由无拘束”,他便养成了一种晚睡晚起的作息习惯。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回忆说:
14、综上,鲁迅先生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反目,真实的原因并非出于政治立场,皆因种种的误会造成。
15、这固然不无道理,但更重要的是朱安已接受了新的现实,而且她的性格一向和顺:事已至此,为什么要制造更多的不协调和不愉快呢?因此当许羡苏在一九三一年离开北京前夕,把一大包与鲁迅的通信交给朱安时,朱安实在不知所措。许羡苏和鲁迅的关系曾经非常密切,而目不识丁的朱安只能猜测书信的内容,也不清楚许羡苏为什么要把信交给她。她无法预测如果把信寄往上海,会引起什么后果,所以就把信藏在箱子里。鲁迅死后,她更感到这些信难以处置,因此可能在鲁迅死后不久或她自己去世之前把信毁了。无论如何,许羡苏与鲁迅的通信已无迹可寻。
16、杜威在福建青年会讲演;味玄笔记
17、兄弟姐妹的朝夕相处也间接影响着他们性格的形成,能够使他们的性格更加完善。哥哥姐姐经常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不知不觉就变得更有爱心、耐心;弟弟妹妹会经常落后于哥哥姐姐,不知不觉就变得更加豁达、坚强;和异性接触时,家中有异性同胞的孩子能更大方、自然;兄弟姐妹在童年时共同经历过危机,他们就会更懂得珍惜彼此、更加团结……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性格会更加完善,发生极端负面情绪的机率会大为降低。
18、1944年5月起,兼任《华北新报》经理和报道协会理事、中日文化协会理事。
19、赵的个人之见,傅斯年、陈垣的问题在于,“彼数人皆量小、有私、好专”;顾颉刚的问题在于,“感情极易冲动,使所行之事未能恰当”,“既不能识人,又不能察势”,“小材大用,常材奇用”,“谦虚其外,倔强于中,恣情任性,直意孤行,致多方树敌,亲近解体”,“于爱之时,则任之必过,及其衰也,又恨之极甚”,“好大喜功之性情,今与昔同,故每立一业,创一事,必有一张许多人之名单,必有一个大而难成之计划”,最后这个计划又“打水漂”,被人讥笑。
20、周作人虽然在文学方面颇有才能但他也曾走错路
二、周树人周作人还有
1、紧急会议不了了之。4月18日,顾颉刚抵中大,火上浇油又刺激鲁迅。4月21日,鲁迅提出辞职。傅斯年随即因鲁迅反对顾入中大、学生抱怨他挤走鲁迅,也提出辞职。鲁、傅两人各自以辞职要挟中大,主持校务的朱家骅是“和稀泥”的高手:准许鲁迅请假离校;派顾颉刚携款到上海、北京为学校收购旧书避风头;又让学生表决鲁、傅、顾的去留。三人皆名师,“中大学生开会结果,主张三人皆留”。鲁迅负气未复职。
2、B.惩(chéng)冀(jì)敛(liǎn)
3、杜威博士在南京的讲演;仲帆记
4、杜威博士讲演;转录《国民公报》
5、A.惩(chéng)冀(yì)敛(liǎn)
6、有关枪击案的杀手是谁一直众说纷纭。
7、他到的时候,鲁迅的额头还温暖,手也还温暖。但呼吸已经停止了。
8、(7)事实上,杜威一行人虽然11日就离开北京,但却是取道山东,经由日本,再返回美国,因此,要迟至8月2日,才在山东踏上离开中国的邮轮。不过,要一直到2003年,王剑发表《胡适与杜威的中国之行》(《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后,相关史实才比较清楚。在此以前,教育史学界也普遍误读了胡适的文章,以为杜威7月11日就“起程归国了”。不过,这也更从一个侧面表明,1921年7月,北京学界掀起的声势浩大的欢送杜威的活动实在是太过深入人心,以致于很多人误认为这时候杜威已经离开中国了。
9、A.三味书屋中挂着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树下,暗指书中自有“福禄”。
10、梁实秋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实际上,在电灯出现之前,夜晚照明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用两节“灯火”来回忆鲁迅儿时人们取火和照明的困难。因此,从经济和方便的角度看,早睡早起是更自然的。周作人就说他自己“大抵小时候睡得很早,后来的习惯也不在灯下做什么事情,无论用功或是游玩,所以对于灯缺少亲近的感觉,古人云,‘青灯有味似儿时’,那是很幸福的经验,我却是没有。”
11、(1)情节概要:①观音菩萨帮孙悟空降服了红孩儿妖
12、(21)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全集》第4卷,第137页。
13、(9)《教育公报简章》,《教育公报》第1册,1914年6月。
14、他们向全世界发表了鲁迅先生的讣告和遗言。里面有一条是:
15、他对于作人的事,比自己的还要重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利统统来让给他。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症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
16、8月20日,顾颉刚写五千字长信向胡适诉苦、告状,傅斯年反对他去燕京大学,“骂我忘恩负义”,甚至威胁“你若脱离中大,我便到处毁坏你,使得你无处去”。顾也不是吃素的,倔强地表明,“孟真对于我的裂痕已无法弥缝,差不多看我似叛d似的。我决不愿把身子卖给任何人。我决不能为了同d的缘故而把自己的前程牺牲了”;“一定要我在他的支配下过生活。结果不但支配无效,翻激起我回想在北大研究所时的甜梦,怨恨我的自由已为名缰利锁囚禁了!”
17、许广平则在《鲁迅回忆录》“所谓兄弟”一节中说:“鲁迅在八道湾住的时候,起初每月工资不欠,不够时,就由他向朋友告贷,这样的人,在家庭收入方面是一个得力的助手。”这时,家庭关系是好的,“后来,由于欠薪,加以干涉别的人事方面”,就妨碍了周作人夫人信子的权威,“‘讨厌起来了’,于是就开始排挤鲁迅”。
18、《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原创的史学名著,例如一针见血批评《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去世之后,苏雪林恶毒攻击他。经常被鲁迅骂的胡适,依然公正地为鲁辩护:“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顾颉刚却认为,此书引用日本学者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大意,却未注明,涉嫌抄袭,告知鲁迅的论敌陈源(按:笔名陈西滢)。陈如获至宝,1926年1月30日,在《晨报副刊·致志摩》中公开披露,指责鲁迅抄袭。
19、1946年11月6日,高等法院判处他14年有期徒刑,1947年12月9日改判10年有期徒刑。
20、在日本的这个阶段,鲁迅的“似乎有点特别”的日常生活显然和他的同样“有点特别”的人生志向不无关系。1907年,他写出了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介绍他倾心的欧洲恶魔派诗人,这些人当中的雪莱、拜伦等,就人人都是鸦片烟的瘾君子。鲁迅没有像他们一样,但他的抽烟在这个时候已经相当厉害:
三、你认识周树人
1、这时外间世界正经历一场巨变;一九一一年十月,满清王朝崩溃了。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周树人得到一份教育部的工作。虽然他因此又要离家远去,但这对周家来说却是件喜事,因为树人成为中央政府的官员,在复兴家业方面迈进了一步。他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往南京赴任,同年五月与教育部一起迁往北京。男人因为经商或做官而居于外地,是绍兴常见的模式,因此树人离家反而减轻了朱安承受的痛苦和压力。
2、杜威在福建第一师范讲演
3、但无论如何,鲁迅从《教育公报》上剪下相关内容,亲手编订,并且讲出一句“内容大约较《五大讲演》更多”,说明他至少也曾粗略地通览过一遍《杜威五大讲演》。很显然,鲁迅也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对杜威有所关注。
4、纵使觉得妻子有污蔑的嫌疑,但无风不起浪,大家一边倒,尤其是母亲也一边倒地支持鲁迅,总归是寒到了周作人的心。
5、贾平凹:文学最基本的东西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6、阅读选文,根据其主要内容填空。(3分)
7、事实上,朱安和丈夫婚后长期分隔两地,从没有直接通信,所有消息都只在母子来往信件中转达。虽说这在当时传统家庭是正常现象,但周树人此时却和弟妇羽太信子有频密的书信往还。对朱安来说,她熟悉的世界出现了一个断层,让她觉得愈来愈难以理解。
8、A.“庇”第六笔是撇,“慨”第二笔是竖B.“庇”第六笔是撇,“慨”第三笔是竖
9、曾经是周氏兄弟学生的俞芳也回忆说,朱安夫人曾“很气愤地”向人说过:“她(信子)大声告诫她的孩子们,不要亲近我们,不要去找这两个‘孤老头’,不要吃他们的东西,让这两个‘孤老头’冷清死。”
10、在这样的风风雨雨之中,谁也没有注意朱安,但她也正面对一个危机。她和鲁迅同处多年,对他的个性和行事可说相当了解,因此肯定会觉察到鲁迅和许广平关系的转变。许广平不是第一个接近鲁迅的年轻女性,却是第一个让他重新估计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人。虽然朱安过去曾建议鲁迅纳妾,但她现在已了解到鲁迅的新世界是没有纳妾的余地的。如果他决定开展新生活,自己怎么办呢?
11、“一八”事变前夕,郑振铎告诉顾颉刚,“沪上流言,北平教育界有三个后台老板,一胡适之,一傅孟真,一顾颉刚也”。三个老板都兵强马壮,各据一方,名扬全国学界。胡适有银子,是北大文学院院长,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掌握美庚款;傅斯年有机构,通过史语所一手抓胡适的美庚款,一手抓朱家骅、杭立武的英庚款;顾颉刚有成就,擅长办学术刊物,能出学术成果。
12、中国历史上,周氏三兄弟都以写作见长:鲁迅(周树人)与周作人都是文化界的旗手和栋梁,张中行评价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上乘的”,“一刚劲,一冲淡,平分了天下。”周建人的文章虽无法和两位兄长相比,但是他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的科学小品自成一格。然而,三人的文风却有所不同:鲁迅行文常带“怒气”,以批判社会为己任;周作人行文常带“人气”,以宣扬人性为宗旨;周建人行文常带“真气”,以传播科学为目的。此外,三兄弟的人生道路选择也是迥异的:鲁迅弃医从文,被推崇为“民族魂”,受世人景仰;而周作人则因为出任伪职,身败名裂;周建人则一生谨慎,曾专心研究科普,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高级领导职务。
13、为了班刊的顺利推出,班委会决定设立班刊筹划组、文字编辑组、美术编辑组、后勤保障组,请全班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其一。请你写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特长说说自己要参加哪一小组,可承担什么具体工作,以及这项工作对于班刊的意义。
14、兄弟俩性情相异造成的误会
15、1938年9月起,至燕京大学(美国基督教背景)国文系每周授课6小时,客座教授职称。
16、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甲)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7、这时朱安有一块心头大石:她已近中年,无儿无女,不管作为主妇如何称职,作为周家的媳妇却未完成任务。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她回娘家探亲时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的丈夫,建议他纳妾,一来生活有人照应,二来也希望能生下一男半女。虽说朱安的建议在当时是个社会常规,但她发出这封信也真要鼓足勇气,而且信中提到的既是私人事,她还请自己的兄弟帮忙写信。可是信到了北京,只引起周树人更强的反感,除了在日记中斥之为“颇谬”,就没有回信。
18、1901年,受国内新学风潮影响,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民国后改海军军官学校)。在校间,根据“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的典故,改名为作人,号朴士。在管轮班(轮机专业;轮机科)读了6年,当时专业科目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好友许寿裳(季茀)等人留学日本。
1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20、毛泽东批了:“照办。”
四、周树人被誉为什么?
1、1935年12月31日跨年之夜,鲁迅重提此事:“‘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交‘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离世前44天又说:“我的怨敌可谓多矣,……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2、1931年,傅斯年又琢磨聘顾颉刚为北大教授,顾还是拒绝,并写信告诉胡适三个理由:听说孟真有意聘钱穆为北大教授,我问了钱,钱也愿意;我所能教的功课,钱都能教,而且钱的学问比我笃实;北大如请钱,比请我为好,因为我有流弊而他没有流弊。
3、杜威博士在北京大学讲演;胡适翻译;绍虞笔记
4、1918年5月15日,周树人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傅斯年在《新潮》上(按:发表时署名“记者”)称赞《狂人日记》,“诚然是中国第一篇好小说”。
5、(49)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文集》卷第254页。
6、周作人原名周櫆寿,又名周奎绶,后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
7、关于周氏兄弟的反目,从1923年8月开始社会上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猜疑,有的说是鲁迅偷看羽太信子洗澡被发现了,造成了“五四”双星的失和;也有人说是鲁迅趁周作人不在,调戏弟媳,遭到羽太信子的拒绝后,兄弟失和。也有人说周氏兄弟因为文化上的观点不同,再加上羽太信子的从中挑拨,造成了那样的结果。更有人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来套鲁迅,说他本来对羽太信子就垂涎已久,性压抑得不到释放,所以试图勾引弟媳,被拒绝后,便恼羞成怒,与周作人夫妇打了一架后离开了八道湾。诸如此类,让世人好奇不已。
8、鲁迅的好友、与周作人在日本有同住情谊的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台里性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胡涂,轻信妇人之言,不加体察。我虽竭力解释开导,竟无效果,致鲁迅不得已移居外客厅而他总不觉悟。鲁迅遣工役传言来谈,他又不出来;于是鲁迅又搬出而至砖塔胡同。从此两人不和,成为参商,一变从前‘兄弟怡怡’的情态。”
9、鲁迅毕竟是伟大的,他受了种种诬蔑委屈,搬出了八道湾,又生了一场病,而对于作人和信子的事,日记上却一字不提。这是笔者在他死后数个月,为的要赶撰年谱,翻阅他的日记才知道的。
10、(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十六回)
11、日本的报纸报道了鲁迅逝世的消息,正在日本的萧红,也终于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标题是鲁迅的“偲”。
12、杜威夫人演讲;志希笔记
13、《废都》时期陕西文化名人
14、许寿裳著《亡友鲁迅印象记》,谈及兄弟两人的冲突,点明其中原委。文章写道:鲁迅对于两弟非常友爱,因为居长,所有家务统由他自己一人主持,不忍去麻烦两弟。
15、同学在读书过程中,圈画出了甲乙两处文字。请你从中选取一处,对其做出批注,表达你的理解、赏析或感悟。(3分)
16、(32)杜威:《杜威五大讲演》,第171页。
17、一种说法认为,鲁迅兄弟失和,起因于经济上的纠纷。持这种观点的人罗列了一些与鲁迅、周作人关系密切者的看法。
18、没想到,这是我编辑生涯的最后一本书
19、鲁迅为什么会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反目成仇”?原来其中有这原因!
20、这个关东汉子就在鲁迅的床前嚎啕大哭,好久没有起身。
五、周树人周作人两人的比较
1、其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2、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周作人支持进步学生,与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等人连署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并担任女师大校务维持会会员。
3、1919年11月21日,鲁迅和周作人一家从绍兴会馆移居八道湾胡同11号,在这里鲁迅住到了1923年8月2日。在八道湾生活时期,鲁迅的熬夜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2年,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从上海到北京大学讲课,为生活方便,北大安排爱罗先珂住在八道湾11号周家,爱罗先珂的助手吴克刚回忆那时候的“大先生”说:“最使我惊异的,是鲁迅先生睡得那样迟。年轻人总喜欢睡觉,而爱罗样专爱在夜间坐在床上工作。为了笔录他的著作,有时不得不陪着他。倦了的时候,两人时常踱出去在院子里散步,总见前边屋里,灯光还亮。‘大先生还没有睡咧’,是我常向爱罗样说的一句话。”
4、于是,因为羽太信子一番枕边风造成的误会,也就成为了兄弟失和的导火索。
5、杜威博士在南京的讲演;刘伯明译,仲帆笔记
6、(2)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9~400页。
7、周作人是鲁迅之弟。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虽参加过“新青年”、“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但对文学抱有聊以消遣的想法。与林语堂一起鼓吹“闲适幽默”小品,主张“中庸”,表示不屑“跟着街头群众去瞎胡混”。写的作品,远离现实,逃避现实。
8、首先,从一开篇,鲁迅便明确表示,自己的论述以生物学作为前提,同时以进化论为基础:“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要保存生命;要延续这生命;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生命何以必需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24)正是基于这种生物学的认识,鲁迅论证了食欲与性欲都只是保存生命与延续生命的本能而已,个体的生命虽不免于死亡,但族群的进化却没有止境。
9、(37)谢长法:《黄炎培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2~24页。
10、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长到望不见头。终于,在哀乐声中,宋庆龄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逝世83小时)人群在暮色中默哀,鲁迅先生终于安息在土地里。这一片他曾经用笔捍卫过的土地里。
11、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第二大误会的产生源跟钱财用度有关,但其中造就误会的最大主角,仍是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
12、杜威在《教育哲学》讲稿的第七章也专门谈及这个问题:“学校的最大坏处,就是先为学生应一个很远的目的,以为现在所学,都为预备将来入社会之用,现在虽与生活没有关系,将来总有一天得用的。于是所学与所用,完全不能联贯。”这种观念害处有三:耽误学生的光阴;减少学生对于现在生活的趣味,不注意于现在而希望将来;使我们评判儿童的成绩,没有自然的标准。杜威也明确告诉中国听众,这一预备说,源自斯宾塞尔,当初“可以算教育界一大进步”但目下已经遭到猛烈批评。杜威本人便是“教育预备说”最核心的批评者,因此鲁迅这一句“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只能是指向杜威的。
13、周作人一生著作丰富,共集有五十余种。主要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永日集》、《谈龙集》、《谈虎集》、《泽泻集》、《过去的生命》、《看云集》、《知堂文集》、《周作人书信集》、《苦茶随笔》、《夜读抄》、《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等等。
14、1885年1月,出生在浙江绍兴都昌坊口的周家。取名魁寿,字星杓。后因应考,改名奎绶。周作人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
15、现代的三个哲学家·詹姆士
16、这样的明显站队,搁谁心里会没有点疙瘩呢?何况对象还是自己的亲儿子。
17、她在书里写道:「在我看来,虽是早晨,窗外的太阳好像正午一样大了。」她前几天买的那本准备送给鲁迅的画册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手上,再没能送出去。葬礼之后,她曾经写了一首诗:
18、伦理演讲纪略:自爱与爱人;德行与罪过
19、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运用得当。
20、(3)对文中画线字笔顺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最新研究显示,对于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来说,兄弟姐妹要比父母更能促进他们性格的形成。在他们的一生中,配偶出现得相对较晚,父母最终会离开,兄弟姐妹才是能与他们终生相伴的人。童年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他们三分之一的空闲时间是和兄弟姐妹一起度过的,这比他们同父母、朋友、老师在一起的时间都多,这也就不难理解兄弟姐妹为什么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了。那么,兄弟姐妹这一因素是如何影响人性格形成的呢?
2、“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3、接着几天,致哀的客人络绎而来,新闻记者亦上门采访。
4、傅斯年不死心,趁10月10日与顾颉刚一起去陈建功家看滦州皮影戏时,劝顾回中研院史语所专任研究员,月薪四百元。顾依然拒绝,在当天日记中流露真实想法:“予既已脱离是非圈矣,何苦复投入耶!”
5、最直接的影响是由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模仿”心理带来的。年幼的孩子会主动模仿哥哥姐姐的性格特点和长处,年长的孩子则不愿意在这些方面被自己的弟弟妹妹比下去,久而久之,他们会在这些方面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接近。一旦其中有人因为某种新的长处而受到父母、师长、朋友们的偏爱,其他成员也会下意识地去尝试像他那样发展,以求得同样的宠爱。有了这样现成的探路者和榜样,学习也就变得更加的安全与方便,他们的性格与特长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6、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7、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8、这段话字数不多,但透露的信息量是很大的,鲁迅回去取书遭到了周作人和其妻子的围殴辱骂。周作人的妻子说落鲁迅的“罪状”,多污言秽语,在一边的周作人则帮腔作势,为妻子极力助威。
9、这下,周作人一口老血就呕了出来。这样的心理伤害对于周作人来说,恐怕抵得过以上种种的误会。
10、24个字,写尽桔子的一生!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第一名!
11、从他与鲁迅先生失和这件事上,大致可以看出他性格上的一些特征,首先,他并非是一个好丈夫和家庭支柱。当时他在北京大学任职,鲁迅先生同时在六所大学兼职,工作不可谓不辛苦,维持着这个家庭的生计。他不顾兄长的劳苦,对妻子诸多不当的行为没有制止,而是一味纵容,没有负一个丈夫应有的责任,维持好这个家庭的秩序。这是其一。
12、迁居北京后,朱安才第一次接触到丈夫的工作、生活,虽然只能旁观,但她也明白鲁迅已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
13、原本,周作人的信只是让鲁迅再也不要进他的屋子,可是,随着鲁迅愤而搬走,年迈的老母亲竟然也毫不犹豫地随着大儿子搬走了。
14、虽然梁实秋主张早起,但他也并不认为早起有多么了不起的好处:
15、(44)郜元宝:《彼裘绂于何有,嗟大恋之所存:坟>的编集出版及其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7期。
16、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①道:三味书屋;扁②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③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7、客观而言,胡适、傅斯年在教育界、学术界形成了以他们为中心的派系、圈子,未“入圈”的学者容易被边缘化,学术资源、学术进步的空间小很多。幸好他俩的人品、眼光相当过硬,重才、识才、举才。以中研院首届院士提名为例,胡适提名院士17人,有14人当选;傅斯年提名院士21人,有19人当选。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