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注释及赏析
1、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足者常乐”,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生除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外,还需要有精神追求,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追求真理,奉献社会。
2、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
3、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4、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5、(译文)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论语原文译文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6、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不惜舍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为我国的火箭、核弹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反观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贪官,一旦掌握某些权力,不是想着怎样为人民服务,而是投机钻营,图谋升官发财,贪得无厌,将贪污财物转移出国,稍有风吹草动,便蒙混出逃,即使暂时躲避了处罚,但已身败名裂,为人民所不齿。
7、(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9、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0、 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子此言,深得孔子“孝道”大意。他认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在待人处世上多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样的人,是不喜欢冒犯上司,也不愿祸害同事的。
11、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2、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13、(赏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14、(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15、(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6、(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7、(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8、③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
19、(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0、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二、《论语》全文注释
1、(解读)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视之如子、如生命之友,但他为什么说颜回是对自己没有帮助的人呢?这里直接反映了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观念,那就是"教学相长",孔子不但希望弟子能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得到提高,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教学中有所成长。颜回好学,完全相信老师,从不提出质疑和反驳,所以,孔子就难有新的提高。从另一个方面看这对师徒关系,能够感觉到颜回对老师的虔诚信仰。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亲其师,信其言,行其道",于此,我们更可以看出颜回与孔子师生之间的笃深的感情。
2、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8、(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论语原文译文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9、者:代词,“……的人”。
10、(译文)孔子说:"跟从我周游陈蔡之间受苦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了。道德修养好的人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善于辞令、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长于政事的学生有冉有和季路(子路)。文学才华突出的有子游和子夏。"
11、(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12、(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13、(解读)孔子“曲线从政”
1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5、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6、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台北故宫所藏:皇帝们的玩具
18、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19、(赏析)也有译作“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总觉得太狠,学识诚可贵,生命价也高。“死”作为动用法,译作“为……而死”更好。
20、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三、论语全文注释及解析
1、(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关于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保障人类社会的延续,古往今来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难题。历史上许多彪炳史册的辉煌文明、威名赫赫的大帝国最终走向灭亡,起因多半是社会秩序的崩坏。现代世界,各国依然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实践证明,儒家这种立足于家庭和睦,进而促使社会稳定的思路是积极而有效的。
3、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4、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5、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6、在《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7、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8、关于个人成长,孔子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他就居住的环境的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所谓环境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9、(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1、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12、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注:图文的收集来自全球读经教材网,欲善楼书院作后期编辑整理。
15、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6、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1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8、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都是虚数。
19、(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四、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与解读
1、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的对话可以看出;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2、(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3、“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4、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
5、(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6、(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7、②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此处译为礼仪之事。
8、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0、“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11、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继承人,但古公认为季历的儿子名昌,有圣人的瑞相,预料他将能兴周,有意传位给季历,以便再传给昌,但未明显表示。泰伯了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时,便托辞到南方采药。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于是他和仲雍一同拜别父亲,到了江南的吴地,从当地习俗,断发文身。伯仲二兄既出,季历不能出,必须在家事父。古公临终,遗嘱季历,报丧给泰伯和仲雍。古公薨,季历遵嘱接回伯仲。丧事毕,泰伯和仲雍计议让位给季历,季历不受。泰伯乃言自己已经断发文身,不能再治理国家,又偕仲雍出国至吴。季历遂立为君,后来传位给昌,为殷朝的西伯。昌的儿子名发,伐纣成功,为周武王,尊昌为文王。
12、(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4、(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18、(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19、来源:中华书局阳光润智
20、(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五、论语原文注释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3、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d。”
4、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5、(注释)抑:只不过是。云尔:这样说。
6、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7、(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8、(解读)我一直对这一章的解读存有疑问,为什么颜路请求卖掉孔子的车为颜渊准备外椁呢?孔子的回答我也觉得理由不够充分。仍需要我们进一步体会其中的含义。
9、 关于“孝悌”的意义,有子是从两个角度阐述的。第一说的是“孝悌”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将这种爱推及他人,由爱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广到爱一切人。这样,很自然地就把个人的修养与维系社会稳定连接起来。
10、(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1、(赏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