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在高校执教,关注教育问题很多年。后家有儿女,对一些问题就有了更加切近的体会,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两年前开始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尝试。
2、用更简单的说法,就是,我们永远在探索真理的路上。
3、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4、接着是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念,他认为灵魂不朽且轮回,保持人的健康良好是对下一周期的生命的关切,因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带着善恶进入下一个生命体,对下一个生命的命运有极大影响。苏格拉底接受了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与轮回思想,并把对灵魂的关切上升到希望灵魂能够更真实地看到真实的高度。
5、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6、这种平等,既是在对话中彼此身份的平等,让对话者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忌惮;更强调在认识起点的平等,教育者要放下身位,与学习者从一个基本一致的起点出发,去共同探索。
7、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
8、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到他在早期自然哲学基础上向“人”的拓展,从关注“自然是什么”延伸到“人该如何生活”。
9、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10、(即“美德即知识”)☆☆
11、柏拉图关于可知事物的学说是他所提出的真实(真理)论。首先是感觉对象与知识对象的根本不同,感觉的东西不是知识的来源或对象,相反亦是。他在《共和国篇》中提出洞喻(洞穴比喻)来阐述这种根本不同,借洞穴中的世界与阳光下的世界对比,洞穴中的人是被束缚,比喻被感觉以及习惯束缚的灵魂所见的世界与事物,而洞穴外阳光下的世界是解除了这些束缚的灵魂所见的真实世界。
12、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是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全真全善的理念世界,凡世上的万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也强调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著作《对话集》以对话方式写成,循循善诱,非常值得一看。
13、无论这句话是否是他所说,我想至少这句话有被他认可并向外传扬过,因为在与他相关的文字中,我们确切地看到了这一思想倾向的存在。
14、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
15、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16、这是苏格拉底教育方法——“助产术”的一部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教育者”应该持有的基本心态。它与“平等”、“对话”、“不终结”共同形成“助产术”的完整结构。
17、更加通俗地讲,教育并不是用“一桶水”去分出“一碗水”,更不是填鸭式的塞给知识,而是引领学习者(更像是“与学习者一起”)去发现认知的路径和内容。
18、D项:古罗马昆体良的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教学法的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19、其次,在教学的侧重点上,相对来说,孔子强调“学”,苏格拉底侧重“思”。
20、尤其在当前,当我们讨论教育在“培育”人格的行动中所承担的任务时,这个角度的价值及就更突出。
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观点
1、德育思想—(智慧即德行)
2、在苏格拉底看来,态度和方法是教育中更关键的问题。
3、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无所知”自勉,为承认自己无知是认识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种对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情境,而是把教学看作是充满着疑问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尝试着问答了一个问题之后,他又会进一步地提出新的问题来证明的答案是不恰当的。通过一步步地反诘,使得学生了解他先前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先前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4、在苏格拉底看来,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与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以及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与神的安排,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就是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伦理思想。
5、因为 知识即美德, 所以才有后世西方的道德哲学 (moral philosophy) 和认知论 (epistemology), 也才产生了经济学, 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早期古典经济学家, 比如斯密, 边沁,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马克思等, 也都是道德哲学家的底色. (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伊壁鸠鲁.)
6、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使自己的讲授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楷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而练习题的布置在个体上说要典型,群体上要科学,数量上要适量,力求做到“少、精、活”。
7、由于苏格拉底拒绝妥协,最终法庭判了他死刑。不过,多数雅典人可能并不希望真的杀死苏格拉底,因此以宗教庆典为由,推迟了死刑的执行日期。在此期间,苏格拉底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只要他想跑路,随时都可以逃之夭夭。苏格拉底的学生们担心老师的安全,纷纷劝他逃跑,可苏格拉底却对众人说:“既然我不能永远活着,那又何必苟且偷生?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我曾在雅典的法治下过着很好的生活,如今我已准备好接受惩罚。”苏格拉底临终前的这番话可谓是一语道破人生的意义。
8、第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时,孔子采取的方式灵活多样,苏格拉底则形式单一。
9、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0、进入毕达哥拉斯这个门派是要宣誓的,要发毒誓。如果你要是违背誓言,可能会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它是教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的确是带来了一种新的探索问题的,或者发展学问的方式。
11、“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12、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13、苏格拉底反对智者所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他认为有关道德、正义等定义不是人们主观的意见,而是客观真理。在他看来,事物的意义是在人出生之前已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但在人出生时,由于肉体的干扰而使他忘记了它们。所以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从外部向人们灌输真理,而在于引导、启发人们倒出他肚子里固有的知识与真理。
14、苏格拉底地不断抨击引起了许多人不满。在他晚年之时,雅典统治者以藐视神明和腐蚀年轻人道德的罪名将他送上法庭接受审判。最终,由501位市民组成的陪审团在经过投票后判他有罪。
15、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知识究竟在教育中意味着什么?这里包含着对“什么是知识”?“教育应该教什么?”,这些都是根本性思考。
16、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且可以继续进一步深入,而不是完全解决。
17、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18、投稿&荐稿: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
19、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深信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深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重大作用。
20、3:苏格拉底所讲的哲学的基础还是人性,不是圣人教导我们的应该怎么样做,他告诉我们人们是怎么做的,也说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出于"人性".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去思考现状的合理性,和可改造方案,远好于去谴责社会,去谴责命运,去谴责别人的不"圣人"..
三、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1000字
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苏格拉底
2、史书记载,苏格拉底的长相丑陋,秃脑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可以闻到整个空气中的美味。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可以使我的吻比常人更加有力、接触面更大。”
3、“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4、〔3〕(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7页。
5、从教育问题的视角来看,不同的境界决定了关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换一个说法,取境决定了学习内容的立足点。
6、从教育哲学的历史来看,我认为当我们讨论西方教育理念的时候,首先应该看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西方教育哲学的奠基性地位。这种来自根底的影响,在今天仍然清晰可见。
7、其实那些享有智慧双语的人都是和他们一样无知的人,之所以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是希腊中最聪明的人。其实人们以为他是最聪明的人。
8、学过教育史的都知道,我们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
9、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做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10、当然了,把它叫做一种方法呢,可能也不是太对。可能是一种精神吧,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并且是从一个无知者的角度,质疑任何这个现成的dogma,dogma这个词翻译为教条也成,翻译成学说也行。柏拉图的学说,与其是从苏格拉底那里来的,还不如说从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那些人来的。这些早期的思想家或者智者,他们的整个工作方法的确跟苏格拉底不一样。他们是自己有学说,然后就教给学生。这些学生跟老师的关系甚至形成了一个类似宗教教派的关系,这个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最明显。
11、视频较长,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12、(首先,教育是引导和陪伴。)
13、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中,是通过不断追问对话者的判断来推进问题的探讨。基本的方法是:部分认同,继续追问(定义准确性,条件的确定性)。
14、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发展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法律思想是伟大的。在当时古希腊的法律只算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小分支,古希腊法律并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当时苏格拉底从哲学的方面去了解和研究法律上的问题,他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正义的,公民都要遵守当地的法律,也必须要服从当地的法律,这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雅典的公民就要遵守雅典的法律。
15、这并不是说对话要永远持续下去,而是说,问题并不终结于任何一次讨论。
16、苏格拉底的教学采用的是饶有兴趣的谈话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哲学。教学中,苏格拉底往往是从日常所见、尽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好比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的“产婆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即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17、1苏格拉底: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明辨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
18、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19、因为在我周围,有很多关注教育问题的专家、老师及家长,所以我决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整理一下发到网上,目的有三:一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所感;二是期待大家的讨论,求教于方家;三也是督促自己,不要不了了之。
20、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雅典是依靠民主制而强大繁荣的,并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
四、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另外,意见不是知识,意见可以众多,知识与意见相对立。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但是不能获得感觉,那种类似感觉的领悟、直觉、洞察,并不是表浅的感官的感觉。柏拉图在《共和国篇》中提了出重要的说明——线喻(线段比喻),提出对于感觉的对象的揣测意见、信念意见、理智的知识与思考的知识。揣测意见或称影像意见,是具体的、杂多的,不具确定性。信念意见相比揣测意见更靠近真实。这些意见还需要区分,其中包含了真意见与虚假意见,而真意见接近知识。理智的知识是切入变动的领域并与之发生关联,但更接近真实。思考的知识要用概念、思想的材料来把握,离真实最近。
2、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界作为研究苏格拉底及其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可以说,《申辩篇》通过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对自己的辩护,阐述了其大部分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线索。学术界现有的期刊文献主要研究了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的关于智慧的观点、生死观、教育观以及政治思想,且数量较少,关于其价值观的文献则几乎没有。本文就其在《申辩篇》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做出简要分析及阐述。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4、真理。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5、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没有什么人比苏格拉底之死更能如此深深震撼人类的心灵了。但与耶稣受难所不同的是,苏格拉底选择牺牲,尽管也总诉诸“神已经指明了道路”之类的话语,似乎颇有耶稣完成了神的使命的那种自觉与自信,但作为俗世的圣人,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选择,却有着自身独特的意蕴。
6、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 的信条直接影响了他的高徒柏拉图, 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 比如说, 柏拉图的学院 (Academia) 在当时以培养大批数学家而闻名. 亚里士多德更是发扬了苏格拉底的说法, 提出了 人活着只有沉思 (contemplation) 才是最有价值的活动.
7、苏格拉底的一个最核心, 或者说最基础的命题 (moral theorem) 就是: 知识即美德. (Knowledge is virtue.) 展开来讲, 就是说一个人具有美德归根结底就说他有知识. 反过来说, 一个人没有美德, 去作恶,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没有知识.
8、对于这个著名的死亡事件及其长久影响力,您的评价如何?
9、(本文发表在:《书屋》2012年07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