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于安乐
1、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孟子在《孟子,告子下》篇中阐述: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发现,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并重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地方被起用,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上赎回来被重用。这说明:要做一番大事的人,都要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忍饥挨饿,身受折磨。使他经历挫折和失败,磨炼他的意志,激励他的斗志,使他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4、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5、忧患与安乐,既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体,又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统一体。在忧患中奋斗出安乐,在安乐的消磨中丢失安乐,而又重返忧患。
6、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7、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1分)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句中
10、既然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为什么还要乐观快乐生活呢?因为乐观快乐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一个人来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应对一生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会面临“山穷水尽”的局面,但我们绝不能放弃,要依靠优越的社会制度,勇于解决问题,保持乐观精神,才能冲过一个又一个险滩,到达成功的彼岸。“莫道浮云终蔽日 ,严冬过尽绽春蕾。”要保持乐观,不在逆境中倒下,才会迎来人生的春天。
11、安乐:没有国家忧患意识,只贪图享乐,迟早会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13、再往前走了二里远,便是菜市场了,彼时已是傍晚,人渐稀少。
14、李存勖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李存勖还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而去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
15、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16、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
17、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18、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9、以上两句名言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下》。
2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只有经历坎坷曲折的磨砺,才能奋发图强,生存发展;如果贪图安逸,追求享乐,那么就会难以长久发展,甚至走向灭亡。
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原文
1、过:过错,过失。
2、人恒(33)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41)则无法家(42)拂士出(44)则无敌国(45)外患(46)者,国恒(47)亡
3、昨晚六点钟开家长会,散会了之后,因车堵得厉害,十来里的路,我步行着走到了家。
4、有了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容易使人堕落,整日尽情享乐,不思进取,渐渐地消磨掉人的意志,最终在安乐的漩涡中死去。“死于安乐”可理解为这种人的人生态度。
5、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
7、我一边走一边想,在普通人的心里,爱是什么?爱,是雨后的彩虹,爱是黑夜里的星光,照亮暗淡的生命。平淡生活中,爱如玫瑰,让生活多了些明媚。
8、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0、同样,在这个看不见硝烟的属灵战场,我们也必须有忧患意识,要时时和葡萄树连接,要切记“温水煮青蛙”的惨痛教训,做一个基督的守望精兵。
11、⒋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
1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13、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14、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傅说(是)在为人筑墙时被选拔的;胶鬲是在(贩卖)鱼盐时被举用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海滨被任用的;百里奚是从集市上被举拔的。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某个人,—定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做事受到干扰和阻挠,(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此)不断增长才干。
15、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1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就是说人们在忧患的环境中容易磨练自己,能与提高自己,促进自己的成长。而在安乐的环境中就会不思进取,慢慢的消磨意志。
17、孙子膑脚,不韦迁蜀,皆成传世之作;
18、(英雄的境界、生命的崛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在《孟子,告子下》这篇说理散文中最后的结语。
19、因为有忧患才有生存的毅力,只有经历苦难,你才会明白生命的可贵,安乐的生活让人产生麻痹心理,忘记身边重重险机,甚至丧失原来的能力。
20、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三、死于安乐生于忧患的意思
1、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
2、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点击上方蓝色「书香人生」可快速关注
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6、在旧社会,听人说大家为了温饱,天天披星戴月、忙忙碌碌,但那时人们的身体很结实,也很少有癌症;而现在,物质丰富,疑难杂症却多了起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8、隋炀帝骄奢淫逸,“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最后只落得“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的结局;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相信所有人都熟悉,并且好像能够理解,最广为人知就是“忧虑祸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走向死亡”。
10、《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担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11、商纣王酒色财气太甚,荒淫无度,大兴土木,最后毁于酒池肉林;
12、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13、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14、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15、⒎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
16、(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
17、(2009年北京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18、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19、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20、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四、死于安乐的故事
1、①在国内②映入③进入
2、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担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也可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这篇说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画龙点睛之句。
6、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9、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10、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1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12、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13、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14、带有烟火气的美食,让人们热爱生活,也带给人们无尽的美好遐想。
15、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
16、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17、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
18、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20、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五、死于安乐前一句是什么
1、⒊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2、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3、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4、生于忧患——勾践卧薪尝胆:
5、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与之相对的是生于忧患,是指恶劣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最终能得以发展强大起来。
8、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商纣王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通夜饮酒作乐。
11、(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2、问题是真的是这样解释吗?你有没有感觉这样解释好像说不过去?
13、⒉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解释:阻塞,不顺畅
14、①热水(1分)②责任,使命(1分)
15、舜(1)发(2)于畎亩(3)之中,傅说(4)举(5)于版筑(6)之间,胶鬲(7)举于鱼盐(8)之中,管夷吾(9)举于士孙叔敖(11)举于海百里奚(13)举于市
16、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一开头列举了6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分别是: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和百里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这六个人都是圣贤,都从贫贱中发迹。而且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饱经忧患和艰难坎坷。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才观是: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也。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19、公元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后宫皇族、官吏三千多人,满载掠夺的金银财宝几十大车,回到北方,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从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20、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此为死于安乐的例子。
1、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2、死于安乐——宋徽宗玩物丧志,北宋灭亡: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才子,每天在后宫众多嫔妃的陪伴下,是谈琴作画练习书法,就是不愿意治理国家,不爱上朝理政。后来金太宗派宗望率领大军攻打都城汴京。宋徽宗吓得是魂飞魄散,急忙写下了*传位东宫*的诏书,自己退位做了啥事不管的太上皇。
3、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4、⒐人恒过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⒑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国内(动词作名词)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5、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111
6、2007年襄樊市(课改区)
7、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8、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9、D(过:犯错误)
10、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11、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2、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13、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14、被刀子嘴毁灭的家庭:所有的刀子嘴,都有一颗刀子心!
15、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
16、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17、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