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
1、所以,鲁迅讲的“吃人”,既是象征,又是写实。既讲实际上的吃人习俗,又讲礼教怎么限制人的灵魂。在文学手段里,单纯的象征容易,单纯的写实也容易,最难的就是把象征和写实结合起来,浑然天成,这是最高的文学手法。
2、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先生用他那短短几千字的笔墨刻画了一位有“被害妄想症”的狂人。
3、(viii)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
4、《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5、“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6、“我们正常,狂人不正常”,面对小说,这是每一个读者以自我为中心对“狂人”所作的首先的、自发的判断,而“狂人正常,我们不正常”,这一立场只是一种逻辑的存在,只具有潜在的可能性。
7、但是现如今,应该只有孩子没有吃过人,只有孩子还没被那些臃肿腐化的思想所玷污,所以鲁迅最后只能说“救救孩子……”
8、(1)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14页。
9、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文集《呐喊》中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10、随后,新军士兵用马刀,将端方活活砍死。不仅仅是砍死,还是乱刀分尸。行刑时,马刀不快,连砍多刀才斩下头颅。端方兄弟的头颅,被泡在煤油里,装在木桶中去武昌示众。鄂军都督黎元洪下令将两颗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围观此头。
11、下令砸碎革命者徐锡麟睾丸的总督端方:自己被人乱刀分尸
12、(v)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238页。
13、汉学家葛浩文,是莫言小说的主要英语翻译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不可没,有人甚至说他翻译的英文比莫言的中文还漂亮。(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葛浩文有一次演讲,就是讨论“吃人”的文化。究竟人类文明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吃人”呢?
14、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文集《呐喊》中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15、当读者站在第一个立场来看小说,《狂人日记》就是真正疯子的日记,日记本文显示的狂人恐惧、敏感、多疑的心理,强烈、执拗的强迫观念,幻觉、错觉和白日梦式的意识形式,简单、武断的判断方式,乖张、诡异的行为举止,以至“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行文特点,无不符合迫害狂的病理特征,无处不在的对“正常”世界的“不正常”理解,带来颇为搞笑的阅读趣味。同时,日记通过“嘴”、“怪眼睛”、“毒”、“刀”、“牙齿”、“白厉厉”、“心肝”、“人油”、“青面獠牙”、“食肉寝皮”、“通红斩新”、“狼子村”、“海乙那”、“呜呜咽咽的笑”等语象层面的渲染,展示了一个极其恐怖的吃人氛围。在“搞笑”之外,“恐怖”,也许是站在第一立场的读者的另一个较为明显的阅读感受。
16、葛浩文认为,有两种吃人方式是我们特有的。一种就是“易子而食”,或是把儿子煮了给父母吃,这是一种道德的吃人。最有名的例子,是《左传》里晋文公重耳出逃时,一个大臣割了自己腿上的一块肉给他吃;而主君也照样能吃下去,感慨他对国家的贡献。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忠君爱国的、非常高尚的行为。
17、端方先是想用钱买命,许诺军饷4万两银子马上就到,愿意全部赠送。
18、鲁迅《狂人日记》中说吃人,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人的戕害,如同吃人一样。也有一层含义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的吃人现象。 对《狂人日记》中有关“吃人”的理解: 中国“古来时常吃人”而被“仁义道德”遮蔽了的,这并非就是礼教“吃人”。鲁迅笔下的“狂人”在其“日记”中,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吃人”的例子。 是那些“吃教”的人,借礼教之名“吃人”,这也不是礼教“吃人”。 这样的人,也就是吴虞在《吃人与礼教》一文中说的“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能够讲礼教”的人。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有“礼教”本身吃人的一层意思。
19、(x)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
20、小说中狂人感受到的“吃人”恐惧更多的来自文化领域,是精神上的吃人。封建文化经过历朝历代、各路名家的修改完善已经愈发的丰富,对人的约束也就更广泛,更严苛。所以,鲁迅才会悲叹: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得人的资格。
二、狂人日记最经典的一段
1、他在一篇杂文里说,他小说里举凡坏蛋,不是老大,就是老四老五。
2、最早的“狂人”是企图“看人”(救人),其实也“被看”(被救)。后来的《阿Q正传》和《示众》,更多只是“被看”。(我在本书前言中说过,本想看人家教书,结果却是“被看”。)如果说鲁迅自己也是半个“狂人”,那是病中反抗“看人”的半个,而非最后被招安的半个(至少到一九三六年是这样,倘若鲁迅很长寿,后面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3、大哥请医生来看病,老中医眼神不好,在狂人看来是“满眼凶光”、鬼鬼祟祟;把脉诊断,却是“揣—揣肥瘠”;“静静地养几天,就好了”,却是“养肥了,他们自然可以多吃”;医生对大哥说“赶紧吃(药)罢”,却成就了狂人的大发现:“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4、同样行刺的汪精卫被捕后,摄政王载沣听从了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的说法,惧怕杀一个会有更多人来杀他,没有将汪处死。
5、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6、这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狂人见“月色”而发疯(觉醒),遂有对周围“吃人”现象的发现:赵家的狗、赵贵翁奇怪的“眼色”、人们甚至小孩子“交头接耳的议论”。由此,引发相信“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的狂人的探究,于是有进一步的发现:“女人”的指桑骂槐、村子里“大恶人”被杀之后心肝被“用油煎炒了吃”,及至这样的发现:
7、“狂人”半夜三更睡不着觉,翻开历史书,他发现字里行里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暗示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是人被封建制度压迫和摧残的历史。
8、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9、先说历史事实吧。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了,这是事实。拿给别人吃了,也是事实。但吃了易牙儿子的,不是桀纣,而是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著名的齐桓公。易牙把儿子当成美食献给齐桓公,换来了齐桓公对他的绝对信任。虽然宰相管仲劝过说,烹掉儿子以讨君王欢心的人,决不可能是真的忠诚。但还是不能除掉齐桓公对易牙的信任。最终,齐桓公晚年因为易牙在内的“三小”作乱,被困宫中,活活饿死。
10、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1、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viii)
12、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13、为什么这个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不叫疯子,而被称为“狂人”?
14、在中文里,与“狂人”相关的,有很多概念,比如狂、癫、疯、野、痴、愚、傻、蠢……《辞海》里,“狂”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精神病;第二个意思是重情任性,放浪恣肆;第三个意思是狂放不羁,过于进取。这后两个意思,并不是贬义,比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狂人”在中文里是多意的。
15、另外,还有一个循环论,《三国演义》的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方唱罢我登场,主张历史是循环的。
16、“历来惯了,不以为非”、“从来如此”,这正是“吃人”生态之普遍、平常与隐蔽性所在,“吃人”者习惯之,悲剧的是,“被吃”者也习以为常,不以为非,安之若素。不仅如此,如果有人揭示真相,不仅不受“被吃”者的欢迎,而且还会招致他们的怨恨。小说刚开始,面对周围人仇视的眼光,“狂人”曾大惑不解:
17、引言:《狂人日记》,我们真的读懂了吗?
18、《狂人日记》从自然的环境景物入笔,重点强调了每日的黑暗,渲染了一种阴森惨淡的氛围。整篇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阴森惨暗的气氛中进行的。吃人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仍为黑暗原始的,故而在晚上,不见什么月光,白天依旧为漆黑一团。全篇之中,只有在中才出现了“很好的月光”。这黑暗,很好的为那些吃人的人做出的勾当做出了伪装。同时,再看狂人回家后,“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从那之后,他只得被禁锢在小小的书房之中,更是看不见一丝丝的光明,目光所及之处,只有黑暗。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几个清醒者,狂人看不见丝毫的光。这也能为下文“吃人的社会”埋下伏笔。
19、光绪年间,鲁迅因为自学德语,然后还翻译过几本德文小说,平时喜欢看时务报、各种文学小说,也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那时候就了解到西方医学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主要方向,所以这也是后来他留日学医的原因之一。
20、这段文字其实就说明了,所谓传统的封建礼教都是在禁锢着我们的思想,这就是“吃人”。
三、狂人日记吃人的含义三个层面
1、“吃人”生态何以会产生?它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2、改变的看似是秩序,其实是本性,秩序不难改变,最难改变的是本性。
3、平均每170字出现一次,可以说,“吃人”作为核心语词支撑和统领了全文,成为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那么“吃人”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4、文章的开头“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一句将“狂人”的“狂”淋漓地体现了出来勾勒出一个与众不同、异乎常人、纯粹而彻底的启蒙者形象。文章最后“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也暗暗地讽刺了中国四千年的压迫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迫害。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吃人”的社会,实际暗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下“吃人”的黑暗本质,“吃人”则象征了封建主义礼教毁灭人的危害。
5、而“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甚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于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之中),确实是“从来如此”。
6、审讯的满清官员毓朗说:你知罪了吗?明天就要剖你的心肝了!
7、这是“吃人”者必将被消灭的紧急呼号。只要与“吃人”有关,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如果于“无意之中”吃了人,甚至只不过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那都与“吃人”脱不了干系,最终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这是一个民族整体的命运!“吃人”,被描述成这个民族的原罪,因而也注定了这个民族的宿命。“狂人”对“吃人的人”被淘汰的忧心,远远大于自身被吃的恐惧,这第一声“呐喊”,是发向整个民族的呼吁。
8、//个人与群体的对立
9、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0、《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
11、在鲁迅笔下,“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是食人者,而在周围人眼里“狂人”才是不正常的那个人。
12、《自序》回忆了《狂人日记》写作的缘起,不可忽略其中的细节。
13、“吃人”的写实和象征
14、文化,不仅指论语老子、唐诗宋词、甲骨青铜、故宫长城等成就态的存在,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存方式,文化不仅在过去,更是在现在,真正的文化传统,就在正在进行的群体生存方式中。因此,与其将《狂人日记》所揭示的“吃人”,指向“封建”、“礼教”、“文化”等等抽象名词,不如指向现实的群体生存方式,一种群体“生态”。这一群体生态,表现在隐在的生存秩序中。
15、当事人回忆,士兵们像杀猪一样,将端方按倒在一条长椅上,有的按头,有的按脚。
16、只要受过义务教育的国民,就算没有看过《狂人日记》,对于它的介绍和文学地位都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考试是要背的。这次重读是因为稻读2月份荐书的主题是短篇小说。我认为《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不能缺席的,故推荐之。
17、在第一阶段的写作材料收集锻炼与写作思维训练之后,王美芸老师带领农学202班的同学们对《狂人日记》进行重新解读,还原历史的现场,重塑作家的形象,在丰富历史的资料中,同学们重新结构了《狂人日记》的写作意义以及“狂人”形象的多重性。
18、//进化论和鲁迅的怀疑
19、何谓“吃人”?其意深切。鲁迅所揭示的“吃人”,极为抽象,也极为具体,极为宏深,也极为切近。“吃人”,不能由任何抽象名词来承担,“吃人”既在观念中,也在现实中,既在过去,也可能在现在。抽象的“吃人”,就在具体的日常经验中。
20、“吃人”往往隐藏在道德、伦理、大义、历史等冠冕堂皇的说辞之后。
四、狂人日记经典语录
1、期间,武昌起义爆发。端方麾下的新军,恰恰是从武昌拉走的,里面有大量革命d。很快,新军发生哗变,将端方和他的弟弟端锦抓住。
2、端方残杀徐锡麟成为革命者公敌,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那么,如此残杀徐锡麟是什么道理?
4、我们再回头看看《狂人日记》对“吃人”的描述:
5、疯子说封建,疯子“荒唐”,封建荒唐。
6、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7、而这个含义一方面确实是文中所蕴含之意,另一方面,它之所以流传如此之广,还有背后深层次的政治关系:即当时的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阐释,来达到对于旧道德的批判,对新道德的提倡的目的。
8、“我”也吃过人!这是先觉者身上发生的彻底的自觉,一种近乎“原罪”意识的形成,自此,“狂人”,不再是之前看上去高高在上、独善其身的先觉者和审判者,而是有罪者和被审判的对象,启蒙文学,就此成为赎罪文学。
9、自己在翻阅中国历史书时,突然发现,整整四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吃人史,全都是讲述如何吃人的。
10、“易牙蒸了他的儿子,给桀纣吃”是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话。从历史的事实来说,这句话是错的。但从这篇小说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又写得非常高妙。而且这样的妙语在鲁迅的小说里层出不穷,比比皆是。这种运用语言的能力,非文学大家做不到。
11、危机意识和紧迫感,确是鲁迅复出后文章的中心意识。在同时期写的《热风·三十六》中鲁迅说:
12、清末,赫胥黎《天演论》译成中文后,中国人慢慢接受了一个新的时间观,就是把脸转过来了,以前看前人、先人,现在要进歩,看未来。
13、《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14、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小说发表时,正值“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15、在狂人觉醒后的双眼中,展现的是普遍的“吃人”现状:“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每个人可能被吃,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吃人”。“我”不仅“被吃”,而且,“吃人”的就是“我”的哥哥,“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16、新军士兵回答:谁要你的钱。我们为汉人革命,就要你的人头。
17、鲁迅的《狂人日记》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的《新青年》月刊,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是中国历史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18、正白旗出身的端方,此时竟然不承认自己是满人,说:我是汉人,本姓陶,是晋代诗人陶渊明之后。我投旗(满人)才4代,现回归汉姓如何?只求免死。
19、(xiv)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全集》第1卷,第307页。
20、如前文所揭,“吃人”生态作为群体的生存方式,其结构形态,显在的秩序设计如制度固然重要,但是,潜在的、内在的、自发的、约定俗成的群体秩序,更为要害。自发秩序形成的基础,就在人性之中。
五、狂人日记吃人片段
1、虚假的文本袒露着,真实的文本却隐藏起来。在表达与遮蔽之间,《狂人日记》真是欲言又止,吞吐再三!
2、启蒙文学,抑或赎罪文学?
3、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4、1905年4月24日,满清进行所谓改革,宣布废除死刑中的凌迟、枭首、戮尸。
5、而且,《狂人日记》最代表“五四”精神,一是借用了西方小说的形式,二是尝试了白话文,三是批判礼教,四是进化论的观点。这是《狂人日记》的基本特点,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四个要点。
6、该文当时一经发表,就影响深远。历史很少有人能首次发表文章就达到如此高度,但鲁迅就做到了,他好像天生就熟练地用笔杆子“杀人”一样。
7、(xi)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
8、如果说,"真的吃人"是表,那么"礼教吃人"就是里,两者并不是截然无关的,而是互为表里,"礼教吃人"是其核心内核,"真的吃人"则是其最变态、最极端的体现。两者共同构成对于整个封建专制落后愚昧思想文化制度体系的强有力的批判。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