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徽因和几个人发生过关系
(1)、接着,张幼仪便从苏州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当时也没有反抗,有道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就照办结婚呗。
(2)、在杭州府中时,志摩交流广泛,认识了不少好友,包括郁达夫。志摩成绩优异,年年任级长。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志摩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府中。
(3)、这不情不愿的开始,冥冥之中其实也就已经注定了,张幼仪后来的不幸。
(4)、时年11月,他搭乘朋友的飞机飞往北京,参加林徽因的演讲。
(5)、真见鬼了,精神、灵魂伴侣的吸引力太大了,民国男人都喜欢玩这个东西吗?
(6)、徐志摩死后,张幼仪精心抚育他们的儿子,并且策划编撰台湾版《徐志摩全集》,让更多的后人知道他。
(7)、而且,张家人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不带这样玩的,坚决不同意离婚。
(8)、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成的。当时徐家已是江南富商,而张家那边条件也不差,除了有钱还有庞大的政治地位。徐志摩的父亲一琢磨,共建生命共同体,不仅互惠互利,还紧跟时代,所以联姻最好不过。于是便定下了两人的婚约。
(9)、她很是激动,想着能陪伴在徐志摩身边,照顾他,让他安心读书。
(10)、为了抵挡开销,徐志摩只好加倍讲课,写稿,赚钱来供养陆小曼。
(11)、他们的婚姻,无疑是失败的,因为无爱,所以徐志摩从不在意她的感受,但后来他们的关系,却也是很让人动容的,虽然做不成夫妻,但是少了那层关系,彼此之间倒是可以更从容相见。
(12)、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还没中断 。
(13)、一个情场刚刚失意,心有忧愁,一个婚后生活乏味无聊,所遇非人。
(14)、“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如同她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说,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15)、徐志摩在36岁不幸飞机遇难,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女儿的身份照顾着她的前公婆。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16)、对于林徽因和陆小曼来说,徐志摩是诗人。而对于张幼仪来说,徐志摩只是个自私的丈夫。
(17)、陆小曼是徐志摩无法度过的劫,即便她肆意任性,他依旧甘愿为了他奔波,为了她放下尊严,放下自己的所有。
(18)、陆小曼哭得死去活来,无力操持丧事,不愿运回尸体。
(19)、可惜,这桩合理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二人并没有感情基础,徐志摩并不爱张幼仪,更要命的是,新文化运动来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思潮如海浪般拍打着人心,也深入了诗人的灵魂。他渴望改变,期待新生,他感觉自己被锁住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呐喊。
(20)、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徐志摩的一生简介用文言文描述
(1)、张幼仪本不想立即同意,说要先征求父母的意见,徐志摩却直接急了,说林徽因就要回国了,他现在非离不可。最后,她的心终究是凉透了,选择了放手和成全。
(2)、徐志摩性情随和,又才华横溢,属于人见人爱的一种人。不仅被女性所爱,男人也无不被他天然至诚的个性打动。梁启超说,他所认识的人中,最可爱的就是徐志摩,因为他非常自然,有赤子之心,所以他的一切都活泼可爱,让你不能不喜欢他。
(3)、为了尽少避免和新婚妻子有太多的接触,他在浸信会学院仅仅呆了一年,第二年就去了天津北洋大学,后并入了北京大学,他开始攻读法学又兼修了多门外语课程,并涉猎到了中外文学,又成为梁启超的学生。这个时候徐志摩真的是文采斐然。
(4)、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而在徐志摩心中,根本就不是这回事。
(5)、在他看来,这个位原配夫人既不兰心蕙质,又没有风情万种,还不懂诗词歌赋,土的掉渣,徐志摩认为不是他的理想的菜。
(6)、但是,张幼仪又又怀孕了,她觉得孩子他爸再畜生也不至于在这情况下离婚吧。她挺着大肚子赶到巴黎找徐志摩。
(7)、她传统,却也追赶新潮,她依附,却也追求独立,如果徐志摩可以好好爱她,她可能只会一直是那个传统的小女人,也正是因为徐志摩辜负了她,才成就了她的另一番人生。
(8)、可能是她不忍心伤害张幼仪,也可能是她从张幼仪的身上看到了徐志摩的绝情。
(9)、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
(10)、1917年秋天,徐志摩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次年夏天,经过张君劢、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一千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也由于梁启超的介绍,他认识了汪大燮、汤化龙、范源濂及林长民等人。由于结识了林长民,后来,徐志摩在英伦与林长民之女林徽因有了一段恋情,促使他挣脱与张幼仪的婚姻。
(11)、这是谁说的,对极了。不过在这时,徐志摩邂逅了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女孩,当时年仅十七岁,一张稚气的脸上显露出超凡脱俗的气质,有点像天上飞来的天使。
(12)、徐志摩明显对这段婚姻并不满意,只是不愿忤逆长辈,所以才选择了成婚。
(13)、在婚姻中冷淡至极的丈夫,对陆小曼极尽宠爱。因为林徽因和自己离婚,最后因为林徽因失去了生命。
(14)、新思想和旧思想都在争夺徐志摩,虽然诗人跑向了革新的阵营,但大环境如此,身边的地主老财都有几个姨太太围着,他不习惯也得习惯。环境塑造了人,他在潜意识里也是认为男尊女卑,男人拥有几个女人没有什么不可。所以,后来他才会不顾发妻的感受与林徽因相恋,才会无视舆论谴责与有夫之妇陆小曼坠入爱河。
(15)、在张幼仪的眼光里,离婚就是被“休”,她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没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条。
(16)、张幼仪,林徽因,还有陆小曼。(另有说法是四个,加上凌淑华)
(17)、但那晚虽则结识了一个可爱的小友,我心里却并不快爽;因为不仅见着他使我想起你,我的小彼得,并且在他活泼的神情里我想见了你,彼得,假如你长大的话,与他同年龄的影子。你在时,与他一样,也是爱音乐的;虽则你回去的时候刚满三岁,你爱好音乐的故事,从你襁褓时起,我屡次听你妈与你的“大大”讲,不但是十分的有趣可爱,竟可说是你有天赋的凭证,在你最初开口学话的日子,你妈已经写信给我,说你听着了音乐便异常的快活,说你在坐车里常常伸出你的小手在车栏上跟着音乐按拍;你稍大些会得淘气的时候,你妈说,只要把话匣开上,你便在旁边乖乖的坐着静听,再也不出声不闹——并且你有的是可惊的口味,是贝德花芬是槐格纳你就爱,要是中国的戏片,你便盖没了你的小耳,决意不让无意味的锣鼓,打搅你的清听——你的大大(她多疼你!)讲给我听你得小提琴的故事:怎样那晚上买琴来的时候你已经在你的小床上睡好,怎样她们为怕你起来闹赶快灭了灯亮把琴放在你的床边,怎样你这小机灵早已看见,却偏不作声,等你妈与大大都上了床,你才偷偷的爬起来,摸着了你的宝贝,再也忍不住的你技痒,站在漆黑的床边,就开始你“截桑柴”的本领,后来怎样她们干涉了你,你便乖乖的把琴抱进你的床去,一起安眠。她们又讲你怎样喜欢拿着一根短棍站在桌上模仿音乐会的导师,你那认真的神情常常叫在座人大笑。此外还有不少趣话,大大记得最清楚,她都讲给我听过;但这几件故事已够见证你小小的灵性里早长着音乐的慧根。实际我与你妈早经同意想叫你长大时留在德国学习音乐——谁知道在你的早殇里我们失去了一个可能的毛赞德(Mozart):在中国音乐最饥荒的日子,难得见这一点希冀的青芽,又教运命无情的脚根踏倒,想起怎不可伤?
(18)、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好了字后,徐志摩欢天喜地地道了谢,全然不管她才刚刚产子,也并不在乎她以后又要如何去养育孩子。
(19)、曾经她是多么希望徐志摩就是为她挡风遮雨的家,不求爱情,但求善待,均不得。
(20)、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0年10月—1922年8月游学于此,他和林微因也就是在康河相识相恋的。而这首诗是徐志摩1928年故地重游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吟成的传世之作。
3、林徽因的一生简介
(1)、仅1931年上半年,徐志摩就在北京上海两地奔波了8次。
(2)、生命的十五年:让设计更有价值|奥雅工作十五周年纪念
(3)、林徽因的主客观条件还要更好一些,用一个单词总结的话,那只能是:perfect。完美。
(4)、轻轻地他走了,划出了炫丽的弧线,永远挂在天空中。
(5)、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
(6)、就是这架飞机,因大雾影响,触山爆炸,结束了一代诗人年仅36岁的生命。
(7)、徐志摩爱的纯粹,但林徽因却还有一丝理智,亦或是徐志摩爱的没有保留,倾尽全力,而林徽因却无法冒险。
(8)、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人性的安排下蹒跚强行。
(9)、生活没有绝对的一帆风顺,命运也总是波波折折,女人终究还是要学会独自面对一切,学会去为自己而活,学会靠自己去撑起一片天地。
(10)、不过,阵容强大归强大,围观群众不免都觉得这瓜吃得并不甜。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怎么被大家祝福。
(11)、北京的北海公园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
(12)、徐志摩父母觉得门当户对,加之对贤惠老实的张幼仪颇为满意,所以他们完婚了。
(13)、这个男人,对女人无端的深情,唯独自己被忽略了个彻底。
(14)、陆小曼这个人,即便是放到今天也显得很出格。怎么讲呢?打掉自己的孩子,跟有前途的丈夫离婚,然后再嫁给另一个离过婚的男人。而且这个男人跟前夫还认识,不但认识,还是朋友。
(15)、他同时也让这个女人,成为了民国文明离婚第一人。
(16)、对于他的离世,蔡元培先生提了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17)、毋庸置疑,在这三个女人里,林徽因的分量最重,戏最足。对于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人的剧情概述,与其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不如“在骚动的永远得不到”来得更惊心动魄。
(18)、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19)、当时张幼仪还在苏州一所师范学院读书。她的四哥张嘉璈当时任浙江都督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一打听这学生叫徐志摩。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张嘉璈干脆自己做媒,便把徐志摩介绍给妹妹了。
(20)、 一个贵族,是需要三代来培养的。海宁的徐志摩就是这样的贵族,桐乡的木心也是这样的贵族。只是徐志摩去的早,没有经历木心这么多的磨难。贵族就是自小从财富窝里长大,对财富没有感觉,甚至对功名都没有任何渴望的人。爱的只有美,感兴趣的只有精神和思想。徐志摩从小生得好,聪明伶俐,也就是现在说的学霸,不管是学习什么,都是优等生。
4、徐志摩的简介和一生
(1)、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协和礼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决定要去北京见她一面,他乘坐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去北京,正好赶上大雾天气,徐志摩所乘坐的这架飞机失事,年仅三十四岁的徐志摩就这样去世。
(2)、1953年,苏记之向张幼仪求婚,在得到二哥、四哥和阿欢的同意后,他们结了婚,她开始尝到了爱情的甜,也度过了一个不错的后半生。
(3)、但是他为了赶上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于第二天急迫地搭乘一架邮政飞机,飞回北京。
(4)、协议书上讲定的五千元赡养费她一个子儿也没要。
(5)、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他因事改期再走,让搭乘飞机的徐志摩等两天。
(6)、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7)、1924年后,他在文学上远近闻名,而在生活和爱情上,却是一团糟。
(8)、徐志摩总是嫌弃她,甚至在她怀二胎时,还要求她打胎,更是冷酷地提出了离婚。
(9)、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第一年,他进入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10个月后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及一等荣誉奖。随即又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系。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远隔重洋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0)、但是,像他这样感性至极的人,心中已无对错。
(11)、这么一横向比较,两个人也称得上是绅士配淑女的般配。估计陆小曼当时也觉得还可以,于是,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嫁给了27岁的王赓。
(12)、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 我昨夜梦登高峰, 见一颗光明泪自天堕落。
(13)、1922年生次子彼得,张幼仪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婚姻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14)、这中间他丝毫不在意世俗的评价,只遵照自己的内心和选择。
(15)、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并借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为之命名,新月社因此而得名。同年,他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徐志摩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他负责翻译工作。
(16)、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守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17)、包括在他飞机失事的前一天,张幼仪还劝过他,飞机不安全,不要乘坐飞机。
(18)、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陆小曼只说了一句话,道尽辛酸:“到头来,还是为了林徽因。“
(19)、写这首诗的时候,林徽因已经拒绝了他,嫁给了梁思成。
(20)、一个是旷世才子,风流儒雅,一个是俏丽佳人,妖娆妩媚。
5、徐志摩的一生简介情
(1)、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2)、你死掉了,你的父母和我们的孩子我来照顾,这是我的责任。
(3)、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d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
(4)、一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响彻云霄,随之而来的,是骂声不断。
(5)、看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故居,和对他的生平的介绍,我感觉徐志摩的一生,特别适合拍一部西方视角的电影:一个江南世代商贾大家的继承人,一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才子,面对别人为他设计和安排的人生,执着地去寻找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包括他的事业,包括他的感情。从东方到西方,从困惑到执着,他的一生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真爱,直至飞蛾扑火也在所不辞……
(6)、其次,能演能唱能画。演戏剧,唱昆曲,画山水画。尤其是画画最为擅长,晚年还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7)、若干年后,徐志摩的表弟金庸或许从这位表哥身上得到两点启发。一个是将其中一位好色之徒命名为“云中鹤”(徐志摩曾用笔名),并且凡是有“表哥”人设的,一般都不是什么好角色。另一个,则是“答应三个条件”类似的玩法。比如,张无忌在和赵敏讨要黑玉断续膏时,赵敏就提出让对方做三件事等等。
(8)、1920年,徐志摩去了英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待了半年。在这里,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斯。由于高尔斯·华绥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在英国的2年,特别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徐志摩与“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交往甚密。二人于1921年秋天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这一年,徐志摩开始写作新诗。
(9)、或许,正是这灵性,才造就他备受争议的传奇人生吧!
(10)、她不但不恨徐志摩和他离婚,反倒感谢道:“如果不离婚,我就永远没办法找到自我。”
(11)、好友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是这样的"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四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他的单纯的信仰。"
(12)、徐志摩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与林徽因擦肩而过痛彻心扉之际,缘分又悄悄为他安排了另一段际遇。
(13)、离婚后的张幼仪去了德国,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14)、1915—1922年,即便没合唱过《广岛之恋》,徐志摩和张幼仪也最终没有逃过分道扬镳的命运。如果回首看,也不难发现,这种结局也是意料之中——徐志摩到天津和北京再到美国和英国,整个过程都在不断地接受新思想,他的人生观、社会观和政治观也渐渐形成。新事物逐渐代替旧事物,从根本上也就决定了日后分手的必然性。
(15)、徐志摩在打胎这事上搞不定,但是态度还是比较鲜明,孩子可以生,这婚必须离。
(16)、1918年徐志摩再次抛开了张幼仪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独自一人去了美国留学。在美国读了两年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去了英国留学,在英国他相识了他这一生的挚爱林徽因。这个时候徐志摩二十三四岁,林徽因正好十七岁。这个时候的林徽因青春有活力,长相漂亮,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美貌与智慧并存,这就是徐志摩严重最完美的另一半形象。
(17)、不过,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还是遭到了陆家和徐家双方的强烈反对。
(18)、无巧不成婚姻。恰好这个时候男主角徐志摩出现了。论兴趣,论思想,好像方方面面都是一拍即合。虽然徐志摩跟王赓是朋友,认识陆小曼也是得以王赓的原因,但爱情来了就是来了,是逃不转的事情。
(19)、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20)、她找到了她的二哥,并去了德国学习德文,并进入了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其实单是多情也倒还好,真正让人诟病的是徐志摩在感情问题上无节制的任性。颇有意思的一点是,同是“新月诗派”的代表,大咖闻一多明确主张“理性节制情感”,这一美学原则被同人徐志摩在生活里打破得稀碎,不知道闻先生是什么滋味。
(2)、离婚后的徐志摩对林徽因死缠烂打,林徽因已很烦,唯恐避之不及,与父亲回国,很快与梁思成结婚。
(3)、嫁给一个如此有才情的男人,本是一件幸事,只可惜徐志摩在看到她照片的第一眼,就鄙夷地评价她为“乡下土包子”,对于这段婚姻,他的态度不过也只是“媒妁之命,父母之言。”
(4)、张幼仪无奈下签字了,在徐志摩已准备好的离婚协议上签字。
(5)、张幼仪二哥,实力派,作为娘家人紧急表态,也说把孩子生下来,不怕。
(6)、梵高StillAlive: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7)、徐志摩的父亲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见状,徐志摩只得亲自南下,跟父亲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
(8)、他们有人说,只有当一个女人一无所有时,才会一无所惧。
(9)、她爱上了殖民统治下上海的繁华,沉迷于夜生活。
(10)、结婚后的王赓,工作上平步青云,从少将到中将,中间又任职哈尔滨警察厅厅长,可谓如鱼得水。但也因为工作繁忙,照顾陆小曼的时间就不多了。另外,因为在美国生活多年,习惯了西式的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和娱乐时间泾渭分明,对自己要求极严。严以律己本来无可非议,但结合到实际情况,未免就有点钢铁直男了。
(11)、林徽因一出现,便很快凭借自身的才能与气质吸引了徐志摩,这也间接导致了徐志摩与妻子张幼仪的离婚。
(12)、所以,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婚是结了,但是两口子往往分居,或是“相敬如宾”,或是互相不对眼,一切只不过是走了个过场。
(13)、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夫妻两人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久久凝望。
(14)、也是在这期间,她的二儿子彼得去世了,离婚加上丧子,她依旧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变得更加坚强了。随后她开始了疯狂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
(15)、空旷的院子里,他坐在椅上读书,她在旁边默默地缝缝补补,心里期待和他说上一句话,可是他宁愿招呼仆人,也不对她说半个字。
(16)、1907年,12岁的志摩进入开智学堂。他在开智学堂时期,各科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师称赞。1909年志摩已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第二年进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
(17)、可能张幼仪也承认,以前的她存在着缺陷,是离婚,让她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修正了它。
(18)、没读过历史宗教哲学及心理学,你都不算读书人
(19)、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于早八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4岁。
(20)、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她到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而此时,徐志摩父母因对陆小曼不满而中断了对他们的金钱资助。
(2)、离婚前的张幼仪对徐志摩一直是崇拜的,敬仰的,她自卑,也害怕地高高仰望他。
(3)、这阵容,就算没有官宣和打榜,也是妥妥地占据头条了。
(4)、徐志摩的一生,短短只有35年的生涯,但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天空,比周边所有星星都要灿烂。时光虽然短暂,但其故事之丰富,之婉约,之意犹未尽,也足够让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5)、1915年12月5日,双方家长为张幼仪和徐志摩操办了一场极其隆重的婚礼。为了买到称心的嫁妆,张家专门派人去欧洲采购,又派张幼仪的六哥随行监督。嫁妆的体积大到张幼仪根本无法带着整批东西去硖石,里头的家具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进去,只好由张幼仪的六哥从上海用驳船送过去。
(6)、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突然放弃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他想到英国入剑桥大学师从罗素。徐志摩离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很突然,他告别好友张奚若时,送了他一本厚重的英文词典。张奚若一直用到西南联大时期。徐志摩遇难后,张奚若在《大公报》上写了悼念文章:“我非文学家,也非艺术家,对于文艺家的徐志摩不敢有所论列。我所要说的只是关于‘人’的方面的徐志摩,换句话说,就是志摩的人格,志摩的风度。”文章的最后,他评论道:“志摩的个性这样特殊,人格这样伟大,理想这样高尚,所以他的死不但是中国新文艺界的大不幸,也是中国整个理智阶级的不幸,也是中国全体人民的大不幸。”
(7)、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8)、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9)、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倒台了,但封建思想并不会那么快倒台。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夫一妻制,跨越了两个时代的民国文人们有点蒙圈,他们对以前的婚姻模式还是颇为留恋的,毕竟,拥有三妻四妾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谁没个虚荣心呢?
(10)、王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一起游山玩水。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