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顾炎武
1、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另一个学生读过一点历史,就说:“不对,古代有竹简做的书,有丝织品做的书,也有刻在石头上的书,所以书有很多种材料。”
3、一代宗师却有一段相当悲壮的家史。
4、顾炎武还是清代学术的开山祖师,他为清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顾炎武追求的是外向客观的学问,而不是主观的学问。
5、壬戌正月,顾炎武卒于曲沃。
6、“居民大半工技,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滨湖近山小民最力穑,耕渔之外,男妇并工捆屦、䌟麻、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阊闤之间,望如绣锦。”“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兹山有焉。”(《天下郡国利病书》)
7、为了解决“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的问题,顾炎武坚决主张食盐的自由贸易,力主撤消设置“盐吏”的“掩耳盗钟之政”。他认为商品的流通有其因“地利之便”的自然规律,不是国法所能禁止得了的;改变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且有利于澄清吏治。
8、顾炎武在自己的《音学五书》中不断插入“李因笃曰”,
9、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乡宦,曰生员,曰吏胥。是三者,法皆得以复其户,而无杂泛之差,于是杂泛之差,乃尽归于小民。今之大县至有生员千人以上者,比比也。且如一县之地有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五万,则民以五万而当十万之差矣。一县之地有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九万,则民以一万而当十万之差矣。民地愈少,则诡寄愈多,诡寄愈多,则民地愈少,而生员愈重。……然而一切考试科举之费,犹皆派取之民,故病民之尤者,生员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也。
10、在明末清初时代,顾炎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非常高,被后人誉为“一代宗师”。在顾炎武清贫的一生里,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他才能成为博学洽闻的人才,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达到较深造诣。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是很有开创性的,这也是其能成为博学多才型人物的重要原因。在明末清初,顾炎武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辉煌的,这与其经世致用观念息息相关。
11、关于顾炎武与朱熹在“下学与上达”认识上的分歧,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可以说明,即对“一贯”的认识。
12、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3、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14、论经济发展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15、第保障私有财产,取消对民间工商业者实行横征暴敛的税收政策。他认为,不仅当代之君不得侵犯和剥夺人民的私有财产,即使是被前代之君所剥夺的私有财产,也得无条件地归还给人民:“《隋书·李德林传》:‘高祖以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八十区赐德林,车驾幸晋阳,店人上表,称地是民物,高氏强夺,于内造舍。上命有司料还价直。’则是以当代之君而还前代所夺之地价,古人已有之矣。又考《后汉书》:‘谯元子瑛,奉家钱千万于公孙述,以赎父死。及元卒,天下平定,元弟庆诣阙自陈,光武敕所在还元家钱。,则知人主以天下为心,固当如此。”他认为“以天下为心”,既不应是一句空洞无实的漂亮话,也不应当是把天下据为己有的代名词,而应落实到保障私有财产上。
16、顾炎武的两个弟弟遇难而死,
17、和顾炎武齐名的王夫之在晚年写下一首词:
18、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心学逐渐取消了对达到良知境界之致的探讨,过度强调心灵的自觉,而且心学内部也呈现混乱的趋势。所以顾炎武反对心学,认为其倡导的精神不符合时代的需要。
19、唱腔:周雪华/音乐:孙建安/配器:张芳菲
20、盔帽/道具设计:洪亮缪向明
二、顾炎武的名言名句
1、D(分析提示)题干材料中,顾炎武批判了王阳明“心学”的不切实际之风,因而可以体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主张,也可看出顾炎武认为“心学”是对儒学思想的背弃。但顾炎武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并非要废除儒学。
2、十二星座|委屈的乾隆|芙蓉红|中秋
3、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4、顾炎武所属之顾氏一族,
5、据说,顾炎武常常带着书本到处考察。有一回,他发现一条大道很宽阔、很平整,就向别人询问这条路是修于何时的。那人回答说:“老辈子说这是唐朝流传下来的。”后来,顾炎武就感叹道,他自己亲眼看见了唐朝遗留下来的大道,更能感受书上记载的唐朝盛世的辉煌了。
6、朱之蕃的叙述表明,太平堤之所以有机会被评为金陵一景,是因为玄武湖被禁的缘故。到了清朝玄武湖解禁后便取而代之,太平堤从“金陵四十八景”中消失,如清初“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在编绘《金陵四十景》时,将“后湖”列为第二十一景。有趣的是,爱屋及乌,当时人们还把产自太平门外的藕和菱角列为南京特产:“武湖藕,甘嫩无渣滓;武湖菱,入口如冰雪自化。”(清《江南通志》卷八十六)
7、艺术指导:安云武石小梅
8、(3)提出“工商皆本”理论,反对重农抑商。
9、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明朝时期走向灭亡和清朝时期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
10、选D。从题干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以判定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所抨击的是宋明理学。
11、顾炎武长大之时,明朝正步入覆灭,
12、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书当然是纸做的,还能用别的东西做吗?”
1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中世纪的产物,他们应该是发展了儒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解放人们的思想。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提出工商皆本。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所以他们不是背弃了儒家思想。
14、D(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是顾炎武,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顾炎武反对死记硬背,而经史的内容需要大量的记忆,故B项错误;顾炎武等人属于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们不主张发扬儒学,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修史的目的在于通过‘鉴往’而达到‘训今’”可以得出,顾炎武主张理论联系实际,非常注重实学,故D项正确。)
15、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顾炎武提出了以下对策:
16、直到抗战,此书还发挥了重要作用。
17、明初四大案中有三个杀人过万。洪武十三年(1380年)案发的胡惟庸案持续十余年,朱元璋以不同罪名株连功臣宿将,先后诛杀3万余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处死从户部左右侍郎以下到各布政使司官吏,死者达数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株连杀戮超过5万人。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后,对政治反对派进行了残酷镇压,死者难以计数。方孝孺因拒绝起草即位诏书,被诛杀十族。
18、顾炎武把全国各地的山川形势、物产税收、人口村落等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著作,就是著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19、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20、“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论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苦的是农民,最穷的也是农民。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顾炎武目睹农民“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的悲惨处境,为了解决中国社会严重贫富不均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要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的主张。他说:“国家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上田不得过八斗,如此则贫者渐富,而富者亦不至于贫。”顾炎武主张禁限私租,可以说是抓住了农民问题的一大关键。
三、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1、眼见风云变色,山河破碎,
2、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3、“理学,经学也”的论断及义蕴
4、明末的众多学者,固守理学藩篱,而顾炎武虽然受到影响,但是对理学却大家抨击,《日知录·卷一》“艮其限”条目下写道:学者之患莫甚乎执一而不化,及其施之于事,有捍格而不通,则忿懥生而五情瞀乱,与众人之滑性而焚和者相去盖无几也。
5、热血澎湃已经淡去,激情飞扬也褪色黯然。
6、记河南武安、汝宁等地情形:
7、在他看来,学问之道,贵在明道淑人,抚世宰物。因此,他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故顾氏的学问,皆是“坐而言,可起而行”的实用之学
8、在明朝晚期,文坛是盛行空疏之风的,在这种风气下诞生的官僚当然也不会用心为国家百姓办事,因而社会腐败程度非常严重,并最终导致了这一朝代的灭亡。而经世致用的主张一问世,文坛也逐渐发生变化,清代很多优秀学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而促进了清初文化的繁荣发展。
9、这件事让顾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讨还不可。朋友不肯讨还,他索性在大街上贴告白,声明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十分尴尬。
10、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
11、昆剧《顾炎武》主演柯军访谈
12、D。解析:顾炎武一生治学的方向可以用“经世致用”来概括。题干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他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由此可知他特别强调经世致用之学。
13、1614年,清王朝建立,这时顾炎武2岁,注定要当一个明代的遗民。顾炎武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所以也叫做顾亭林。
14、确认贫穷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忧患,须以生财之方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来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6、赫赫有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是从这本书中出来。
17、法律顾问: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徐兴明律师团队
18、一次,顾炎武召集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书是用什么做的?”
19、人生的四季,花开花谢,
20、他曾经在吴江起兵,兵败后,逃回昆山。嗣母在常熟避难,听说国变,绝食殉国,遗言告诉他勿事二姓。
四、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在顾炎武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何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中国社会的土地问题、奴婢问题,以及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如何通过发展生产来推动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此等等,成为顾炎武着重加以探讨的问题。
2、定妆摄影:阿曼、Rachel
3、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召他出仕,彼时他的母亲尚未安葬,“不果往”。
4、可惜我们今天看到的日知录并非是定稿,不是因为定稿丢失,而是因为顾炎武直到生前那最后一刻仍在修改。他的弟子在他殁后害怕老师一生心血付之东流,顾炎武刚去世就开始收集手稿,并且在顾炎武殁后的十几年,他的作品就陆续的付梓了。
5、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
6、 几十年的勤学苦读,顾炎武早已读了万卷书。他的学识极为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学说,无不精通,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顾炎武提倡治学以明道、以救世,反对空谈。他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著述,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京东考古录》《二十一史年表》等数十种。
7、顾炎武曾经到山西考察,人们听说顾炎武来了,都纷纷前去迎接,想看看这位闻名天下的大学者的风采。
8、(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
9、剧照摄影:祖忠人、阿诚
10、 顾炎武,字宁人,别称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自幼勤于读书,六岁启蒙,十岁即开始读史。顾炎武对待读书的态度非常恭谨、认真。每读完一本书,他都会认真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每年的春秋两季,顾炎武都会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他给自己规定每天温书两百页,不温习完,绝不休息,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透彻理解了所读书的内容。
11、紧邻太平堤、位于玄武湖湖畔的三法司最初都建有牢房和刑场。那时三法司一定非常忙碌。以都察院为例,都察院“牢二十四间,中有止辟楼”;牢房后是空地:“院后空地东至刑部,阔二十丈五尺,西至后湖,阔十八丈五尺,南至院墙,北至义塚,各长四十三丈。”空地就是刑场。刑场遗迹在2010年情侣园东扩工程施工中被发现,那一年7月15日的《金陵晩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空地北面就是义塚。在最高司法机关被杀的,应该非富即贵,他们居然沦落到无人收尸,被埋进无主墓地,应是被诛连九族、怕被牵连的结果。
12、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13、这件事被曹余章写进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顾炎武著书立说》这一章节中。
14、作为开幕式演出的昆剧《顾炎武》
15、朱熹认为忠恕和“一贯”并不是一回事,“忠恕”不能代表“一贯”。他认为孔子所说的“一贯”,就是“一本”、“一理”,他说“圣人之心,浑然一理……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论语集注》卷二)照这样解释,孔子所讲的“一贯”,就是应酬万事,使之各得其所的“理”,这个“理”与使万物存在繁衍生长的“道”是一样的。“忠恕”不过是曾子为了使之便于理解而做的比喻罢了。
16、顾炎武一些朋友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钱谦益本来是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又是个出名的文学家,清兵下江南的时候,他投降了清朝,名声不好。钱谦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他的学生,他愿意保顾炎武出狱。那位朋友知道顾炎武不肯那样做,就自作主张,假造了一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
17、但鉴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顾炎武又认为一条鞭法的实行应该因地制宜,即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实行此种税法,不能一刀切。故《钱粮论》中又说:“今若于通都大邑行商麇集之地,虽尽征之以银,而民不告病,至于遐陬僻壤,舟车不至之处,即已什之三征之犹不可得。以此必不可得者病民,而卒至于病国。”因此,无论是实行货币赋税,还是实行实物赋税,都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为“权宜变通之法”。
18、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出品的原创昆剧《顾炎武》是“昆曲”和“顾炎武”两张文化金名片的叠加,旨在借由昆曲艺术向当代观众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无论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敬仰先贤思想,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时代意义。名家创作、青年传承,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同步创排“名家版”“青年版”的做法,开昆曲演出史之先河。
19、顾炎武举起手里的书,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考察这里的地形,观察物产和人口,以便于日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我刚才看到这里形势险峻,就爬到悬崖上观察地形,发现原来的地图画错了好几处。”
20、调整不合时宜的生产关系,解决官田问题、生员问题、私租问题、奴婢问题,废除官本位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主张以雇佣劳动制度取代传统的蓄奴制度
五、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故事
1、同时沉淀出一股深厚家风。
2、一个国家能够长盛不衰,仅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一种责任感。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到了明末清初,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希望汉室能够兴复,为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命运担忧。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3、清初,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原来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便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顾炎武被抓后,经过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后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才被释放。
4、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他极力主张币制的统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货币政策。他说:“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顾炎武的这一论述,反映了打破地域壁垒、建立统一的全国贸易市场的时代要求。
5、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6、在这场昆山、常熟的保卫战中,
7、(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8、也决定了顾炎武接下来的坎坷命运。
9、顾炎武痛心疾首,忧愤交加。
10、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进入倒计时
11、主张(1)批判程朱理学、反对孔孟权威;
12、顾炎武还提到,明代有一位陆粲,曾作《担夫谣》,描写驿传兵卒服务于往来官员,不堪劳苦的情形:“归来息足未下坡,邮亭又报官员过。朝亦官员过,暮亦官员过……焉用官员如许多!”所谓“焉用官员如许多”,透露出民众对官吏过于冗多的怨愤。
13、他根据历史事实来证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是由于自然的变迁,而是由于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河政之坏也,起于并水之民贪水退之利,而占佃河旁漕汙泽之地,不才之吏因而籍之于官,然后水无所容,而横决为害。”他以五代、宋、金三史的史料记载说明,山东梁山水泊本有方圆八百里的水面,而到了明末清初,却只剩下方圆十里的面积了,可见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破坏之严重,而这种破坏,皆是由于人与水争地所造成:“非河犯人,人自犯之。”顾炎武的这一精辟概括十分深刻地说明了尊重自然规律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4、鉴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既往教训,顾炎武力主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他说:“古先王之治地也,无弃地,而亦不尽地。田间之涂九轨,有余道矣。遗山泽之分,秋水多得有所休息,有余水矣。是以功易立而难坏,年计不足而世计有余。”他引证孔子关于“无欲速”、“无见小利”的教诲来告诫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不可“一以急迫之心为之”,不可因一时之小利而忘万年之大计。顾炎武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6、顾炎武对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实际上是对明王朝灭亡教训的总结。他在《日知录》卷十二《财用》条中,更从经济学学理上论述了货币的作用,说明了专制统治者拼命搜刮民财、“独拥多藏于上”的荒谬,同时也说明了君主独“擅天下之利”乃是导致明亡的根本原因。他说:“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天下,非为人主之私藏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本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财聚于上,是谓国之不祥。……《管子》曰:‘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呜呼,崇祯末年之事,可为永鉴也。”明王朝并非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而万历皇帝最大的弊政,就是实行了横征暴敛的税收政策。
17、又接着转到下一个战场,继续抵抗,
18、职业: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19、还让他留下了满脸的麻子。
20、顾炎武捋着胡须笑了,说:“你们说的话都对,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不止这些。你们看,老百姓种田有各种经验,这不是口头上的书吗?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不断变化,沉积了一层又一层,这不是大地上的书吗?大海潮生潮落,运转不停,但是谁也没穷尽它蕴涵的奥秘,这不是海水上的书吗?”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