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译文)(1)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2)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3)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4)孔子说:“见到有贤德、有才华的人就想若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才华的人,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5)孔子说:“为人过于质朴,文采不足,则显得粗野鄙陋,文采过多超过质朴,犹如史官显得浮华。文与质合理配合,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2、(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7、《论语》十二章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8、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0、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1、(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的弱点,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7、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8、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9、寓意: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愿意学习,生活在贫困和满足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20、论语12章,孔子感叹时光流逝的句子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像河流的水一样,不分昼夜的流逝。
二、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1、(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2、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3、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7、寓意:学习方法不仅要强调“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强调“知新”和新旧知识的融合。
8、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3、(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处):《 论语·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14、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6、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三、孔子《论语》全文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3、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6、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8、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才能够做到吃粗茶淡饭而乐在其中,闲居而“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具有旷达乐现的个人生活情怀。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11、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3、注释:三人:几个人,泛指多人。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14、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7、寓意: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18、注释: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19、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0、寓意:学者们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注重查清和填补空白,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最好。
四、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7、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9、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0、(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1、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1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6、注释:笃:忠实,坚守。仁:仁德。
17、(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8、(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9、”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五、高二《论语》十二章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出自先秦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十二章 / 论语十二则》
5、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6、寓意:时间紧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7、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8、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说到过。无论孔子还是颜回,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9、译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13、译文:孔子说:“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14、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5、(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6、译文:孔子说:“饭疏食饮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9、《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下面我准备了关于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提供给大家参考!
20、单父的百姓急了,纷纷向宓子贱提议说,应该赶在齐军到来之前,发动所有人抢收麦子。因为是非常时刻,也不要管谁种谁收,谁抢到就归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齐国人!但宓子贱早已拿定主意,前来请求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1、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5、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6、(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1、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15、齐军很快攻到单父,田里的麦子被他们一抢而光。
16、(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8、(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19、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