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马识途的意思文言文
1、典故内容为:春秋时期,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2、解释:比喻对某种事物十分熟悉的人。
3、北京史诗北京文史研究馆编著
4、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5、(11)不难:不以.....为难
6、拓展阅读文言文小故事
7、《中文自修》全新出版的3月刊
8、短文讲述齐桓公讨伐孤竹返途中“迷惑失道”时管仲求教于老马,遂得道;“行山中无水”时隰朋求教于蚂蚁,遂得水的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圣贤之人,遇到困难要不耻下问,经验是靠自己去一点一滴地去积累起来的。只要细心体会,我们常常可以从生活中、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中得到有益的启示;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应该虚心向他人请教,不能自以为是,盲目自大。
9、隰朋(公元前?~前644年),春秋时齐国大夫。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曾率军会合秦军安定晋国的内乱,拥立晋惠公。管仲病重时荐他自代,与管仲同年死。
10、圣人:有智慧的人
11、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2、小结:通过人物思维过程的了解和故事的梳理,进一步读懂了文言文表达形式的寓言,短短几十字能够说清楚故事,文言文还有什么奥妙呢?
13、注释:①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14、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15、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16、京华往事—一个历史地理的视角(寻找埋藏的记忆—岳升阳主讲北京城的由来—岳升阳主讲)
17、比较古今意异同和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精练。
18、管仲有缺点,而且从现在的眼光看来,他的一些行为可能还不能入“好人”的范围。但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向齐桓公举荐了五人(君必欲成其大志,则用五杰。),正是这五杰与管仲一起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19、B、无论多么聪明能干,依然要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
20、A、以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也有不知道的事,去向老马、蚂蚁请教就不难了。
二、老马识途的文言文的意思
1、《老马识途》一文中有不少“之”字,下列哪个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其他三项不一样呢?()
2、阳:山之南水之北
3、C、凭借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他们却不认为把老马、老蚁当作老师这事算什么困难。
4、首先我关注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的变化过程写具体”。作了以下思考,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需要以学生特点,创设情境元素,促进学生的人物代入,这个代入分为了两个方面:代入课文人物情境。代入作者情境。由此而实现人物思维过程的了解,这样就能够促使五年级学生深层次、有梯度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文。而创设学生代入人物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思维体验,来理解把事情发展的变化过程写具体,(包括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想要向别人说清楚一个道理。)
5、(迷路时,管仲放老马在前引路,队伍跟在后面,找到了路;缺水时,隰朋根据蚂蚁的生活习性,在蚁穴旁挖而得水。)
6、导入情境:我要告诉他人一个道理,怎么劝说别人才愿意听呢?
7、行,这里如果解释为“走”不恰当、不通顺。《广韵》:行,适也,往也,去也。因此应该解释为“往”、“去”。行山中无水:往山中去没有水。
8、A:劝说他人出门戴好口罩。
9、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老马识途文言文加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0、注释: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1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2、同学们,用带入的方法,结合上面的注释,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大体意思。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13、D、乃放老马而随之(跟随)
14、C、大自然的一切、身边的普通人,都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15、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16、你将每天进步多一点,不知不觉,超越身边的人
17、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18、杜甫曾在《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写道:“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赵翼也曾在《稚存见题拙著瓯北诗话次韵奉答》写道:“老始识涂输早见,贫堪凿壁借余明。”
19、(4)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在今河北省。
20、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三、老马识途的翻译文言文
1、典故: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因为持续时间长,大军归来时景物变化,在树林里迷路了。管仲思索良久后对齐桓公提议,让老马走在前方为军队带路。老马果然没有让人失望,顺着一个方向行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2、借助断句,会读文言文。
3、C、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4、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5、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6、“老马识途”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韩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7、情境2:出示问者部分朗读,根据问者言行,引导儿童价值观。
8、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9、小结:找到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双音词的对应关系,又是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还有其他有助于理解的办法吗?我们接着学。
10、回顾预设的环节:入情入境,初读《自相矛盾》;支架帮助,厘清《自相矛盾》;揣摩思维过程,读深《自相矛盾》;拓展阅读,积累运用文言文学法。所预设过程的想法是希望能够结合统编教材发展文言文学习兴趣而构思的,兴趣从降低难度而来,降低难度从步步推进、层次深入的环节来达到思维层次的深度学习。这样的设计,从落实教材的语文要素出发,从五年级“兴趣”的学情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支架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文言文,实现思维层面发展。
11、管仲、隰(1)朋(2)从桓公伐(3)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故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6)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12、加入课代表的核心家长群!
13、阴:山之北水之南
14、本文通过管仲、隰朋因“迷惑失道”和“行山中无水”而向老马和蚂蚁请教的故事,说明了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天生圣贤,任何真知灼见都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个道理。
15、情境3:出示“弗能应也”,代入情境,说说此时自己的内心体会。
16、(1)隰:读(xí)。
1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18、这篇文章作者同样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即结尾处“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显然,作者还是用先讲故事再说道理的方式,达到增强说服力的目的。
19、管仲(zhòng)、隰(xí)朋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zhòng)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suì)得道。行山中无水,隰(xí)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zhòng之圣而隰(xí)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0、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四、老马识途的意思文言文及翻译
1、过渡:通过时代背景和韩非子的了解,我们明白,通过一则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更容易说服他人。
2、扫码关注线下活动早知道
3、(3)小古文电台直播:(展示录音,评价诵读。)
4、(5)反:通“返”,返回。
5、解析:“不止赎尔死”的“止”,通“只是”的“只”,是“仅仅、只是”的意思。“此才可赎死尔”的“尔”,通“耳朵”的“耳”,相当于“而已”,可以译为“罢了”。“岁馀”的“馀”,通“剩余”的“余”,是“残留的,剩下的”之意。因此,答案是A项。
6、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
7、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8、这慷慨陈词不光是管仲知人善用,更是一种度量,而这种度量就是老马识途的态度,不耻下问的精神。
9、管仲和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春天出征,到凯旋时已是冬天,他们分辨不清方向,迷失了路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然后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10、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是对上文的总括,“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点明全文的主旨,合而概括全文中心意思,是文章中完整的中心句。)
11、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12、①看到一个自夸自耀的人,是怎样的心理?我的猜测()
13、要读懂文言文形式的寓言,需要解决哪些难题呢?
14、以下解析是赫纥哥的个人想法,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5、情境1:出示鬻者部分朗读,根据鬻者言行,猜想鬻者心理活动。
16、《北京城市生活史》姜纬堂、李宝臣、王刚、于光度、吴建雍、袁熹著
17、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就让老马走在前面,(人)跟在它后面,于是找到了道路。
18、小结:文言文清晰的表达结构,为读懂故事提供了有效帮助,梳理文言文的表达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层理解故事。
19、②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穴周围防雨水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仞,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八尺。
20、小结:正是因为鬻者不客观面对,没有统筹思维,导致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看来,“誉”是鬻者产生问题的关键因素。
五、文言文《老马识途》
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基于学情,初读《自相矛盾》
3、怎样算是“复习得法”呢?每天来做练习吧!
4、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而伐(1)孤竹春往(3)冬反迷途(5)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5、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6、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策略引导:借助注释,尝试自主理解文言文。
8、失道:迷失了归途。
9、(1)梳理故事的发展变化
10、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11、尝试厘清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体会寓言故事结构严谨的特征。
12、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13、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14、(4)借助支架,诵读《自相矛盾》,说说故事,检测理解。(学生自由说说故事,简要摘录理解偏差,及时纠正。了解学情2)
15、译文: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