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的诗天问名句赏析
1、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2、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
3、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4、屈原出生贵族,楚国官二代加富二代,甚至与皇家同姓。
5、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7、出自先秦·屈原《楚辞·渔父》
8、遇见一个类似道家学派的渔夫,对话间说出了又一名句,而这恰恰显示了屈原一生的处世态度和高尚的节操。
9、第八部分: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10、“汨汨而过”指时间流逝。
11、辛弃疾虽不明月轮绕地之理,但他的“问月”,显然不同于苏轼问月以兼怀子由,而是学习屈原之“天问”,来渲泄内心的积郁,借用“问天”,指向“问我”;“问我”不得,转向化为词而问人。
12、此时秦国愿意与楚国和亲营救,豺狼之国让楚怀王与之会面。
13、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14、屈原死命阻拦也没有成功,看来《离骚》只感动了后人,并未对提高楚怀王的智商有任何帮助,怀王听信儿子子兰的劝说去了,于是被囚禁,三年后运回一具尸体,举国哀叹。
1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16、而这样的句子,来自于内心对现实的敏感,来自于眼睛对现实的敏锐观察,来自于观察中的独特思索。读文学作品,说到底就是通过这些句子,来揣摩作家诗人的思考与发现。
1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楚辞》
18、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19、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20、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二、屈原的诗 天问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一种执著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2、背景音乐|思美人(古筝)常静
3、这些,都建立在诗人对现实的确定性认知基础之上,也正是对现实有确定认知,所以才生发出对现实的种种质疑。“知”和“疑”构成了辩证统也是屈原的精神传统。
4、用“绿”并非王之首创;形容词用作动词也不过是用词技巧。只有把“绿”的文化意义与王的人生意义,把该句与末句打通,如此综合体味,才能认识到“绿”的“称物”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5、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6、他没有随波逐流,他终于沉入江底。
7、诗言志,思无邪,诗是最诚实而又坦率的内心诉求。这不仅指诗的内容,也指诗的语言形式。优秀的诗人总是创造出代表时代、引领时代的“时代句子”。
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9、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0、*《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12、意思是说: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
13、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1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15、这两句比喻人都会怀念故乡,表达屈原的思乡之情。
16、从“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的必要途径和特别效能上讲,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学习启示是:
17、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楚怀王听信张仪的,就把相印授予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以为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汉中郡沦陷。
18、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19、一座地处北京二环的书房
20、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三、屈原写的诗天问
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志向)之所惩(受创而改变)?”表现其忠贞不渝。
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九章涉江》
5、出处:屈原《天问》“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
6、中国端午节习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明、清时期政府法令最初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新年、冬至,还有皇帝的生辰,但端午和中秋也变得重要,后来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端午和中秋。这三个主要的节庆称为三大节,各阶层都是一样的。
7、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8、“灵修”指: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10、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11、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
12、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解读)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15、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九章涉江》
16、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
17、《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18、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19、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20、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九歌山鬼》
四、屈原的天问的名句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2、《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3、诗句的特殊性,就特殊在“自然”——“心境”——“词句”三者之间的互为表里的熔铸上。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熔铸的成果。而揣摩这番机趣,好就好在能磨亮机敏视线的亮度。
4、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逶迤。……仆夫悲余心怀兮,边马顾而不行。思故旧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5、“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指楚怀王)之迟暮(晚暮,指衰老)。”看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
6、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九章涉江》
7、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8、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东君》
9、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
10、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屈原《楚辞卜居》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1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13、《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最早的把游子的感情与外物的状态融为一体的开创名句。钱鐘书先生由此对“依依”之学用略作了一个疏理,说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怅然有作》一诗“远树依依如送客”,“于此二语如齐一变至于鲁,尚著迹留痕也。”
14、《九章·悲回风》,想象丰富,夸饰神奇,低回往复,一唱三叹,均为其抒发思心愁苦而设。但终因放子不还、孤子抆泪的根由,故而推来拂去,无以解脱。最后,欲以死来激动君王,思心和愁苦似乎得到缓和,然赴流实为孤注,亦踌躇不已。可以想见,诗人忧心如焚的悲愤情绪,将进入另一个高峰。
15、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16、《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
17、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天问:即问天。王逸《楚辞章句》:“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而成为‘天问’。”一说即天的问题。《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以下几句:
18、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0、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五、屈原问天诗词
1、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4、*路本茫茫修远长,屈原求索觅何方: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
5、该作品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6、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7、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8、第七部分: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已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强烈感情。
9、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谬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缜,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莫桂酒兮椒浆;扬包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屈原《九歌》
10、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11、屈原祠位于秭归县东5公里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占地面积约30亩,为纪念屈原而建。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它迁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屈原祠以屈原文化为统领,是三峡库区能够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结合起来的重点区域。
12、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楚辞》
1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4、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沾濡。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贾谊《楚辞》
16、《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17、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礼魂》
18、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
19、而周边小国因为张仪的事情,觉得楚怀王不守信用,就都攻打楚国了。
20、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