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赏析
1、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因为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4、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5、(注释)①苟:如果。②恶(è):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ù)”用法不一样。
6、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7、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8、(译文)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9、(译文)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
10、(译文)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1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2、(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ǎn):少。(3)与:同“钦”,语气词。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4、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5、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6、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7、(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1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注释)①逝:通“折”,摧折。②欺、罔:《孟子-万章上》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话欺骗人;“罔”则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话去愚弄人。
20、《泰伯》第四章: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二、论语注释译文
1、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2、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译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4、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5、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6、(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7、(注解)(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8、(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9、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10、(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11、(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12、(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14、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15、(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6、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都是虚数。
17、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18、《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20、(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三、论语全文翻译注释
1、(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论语原文译文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3、(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4、《泰伯》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6、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7、(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②佞(ning):能说会道,有口才。③御:防御,对付。①口给(ji):给,足。口给指嘴巴很管用,说话伶牙利齿,也就是“佞”的意思。
8、(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老师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9、(注释)(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1、(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12、(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13、(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4、齐军很快攻到单父,田里的麦子被他们一抢而光。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6、(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17、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8、(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19、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20、(注释)(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四、论语原文注释译文
1、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5、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6、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7、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9、(注释)加:与“假”通假,假借之意。“易”:《易经。》
10、(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就像射箭比赛一样吧!登堂比赛前先互相作揖谦让,赛完后又下堂饮酒祝贺。这样的竞争,可以说是君子之争。”
13、(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14、(译文)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15、(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7、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18、此文明确地告诉人们,培养仁德必须深入社会进行磨砺,以谦恭的态度尊重贤德之人,以真诚的行动结交仁德之士,有了这样的机会和环境,就能成功地修炼仁德。
19、(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20、(注释)①季康子:鲁国大夫,鲁哀公时的正卿,鲁国当时最有政治势力的人。②以:这里作连词用,同“和”。③劝:勤勉。④临:莅临。
五、论语原文及翻译注解
1、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2、(注释)①冉求:孔子的学生,字子有。②画:画界为限,引申为止。
3、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5、方:见方,纵横。如:连词,表选择,或者;足:使……富足。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
6、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见(xiàn):同"现",显现。
10、(译文)孔子进入周公庙,每一件事情都要问。
11、(注释)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22年,使郑国能够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之间得到尊敬和安全。②行己:自我修养。
12、(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3、(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1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5、人民日报:48句经典《论语》,治国齐家,为人处世,受用一生!
16、(注释)(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17、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8、(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2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