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谚的意思解释
1、好的谚语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2、荣枯(kū):草木的茂盛和干枯。
3、“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
4、以上,释义如有不妥,敬请赐教!(作揖)(作揖)(作揖)
5、③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6、①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7、意思比较简单,是说在冬至节气当天有霜,那么在年前的时候会有降雪。这同样是古人多年观察后的经验总结。类似的说法还有“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其意思是冬至当天有霜,在腊月份就有雨雪,而这个时候降雪是很好的,瑞雪兆丰年。
8、销声匿迹(xiāo、nì):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9、“蛇盘兔,必定富”是啥意思?
10、在小雪节气的时候,本来是应该要下雪的,如果没有降雪那天气就有点反常。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小雪节气没有降雪,那第二年小麦的收成就不好,麦粒也不饱满。因为在农村里还有着“小雪大雪不见雪,来年灭虫忙不撤”、“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的农谚。所以,北方的农民朋友都是希望在小雪的时候,能多多少少降点雪。
11、俗语:“人睡三觉,命比纸薄”,连古人都不睡的3种觉,不妨留意
12、料农是农谚的意思,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业谚语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天时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虽寥寥几字,却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可谓道理深刻。
13、北方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和霜冻,也就是春寒,对小麦返青和其它进入花期的果树和农作物有一定影响。华北黄淮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导致部分小麦生产区出现干旱、干热风天气,对小麦生长不利。三月下旬,西北、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土壤化冻早,有利于春小麦、春玉米、春大豆、棉花播种,但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降水偏多,可能出现春涝,所以,要抓住时机早播。
14、老祖宗还发现了,冬至节气当天的风向也对后期的天气有影响。如果冬至当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预示着来年春季的雨水比较少。而在湘、桂、云等地还有着“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的说法,意思是指在冬至节气的北风比较大,那就有可能出现倒春寒,需要放置霜冻情况。类似的说法还有“冬至有风冷半冬,冬至有雪来年旱(晋、鲁)”。
15、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下雨的时候听到蝉叫,说明天快晴了。
16、衰草连天(shuāi):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17、雨水节气是二十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大约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雨水节气表示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加,所以叫“雨水”。雨水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2月18日到20日之间,今年的“雨水”节气是2月19日。
18、夜晚;灯火辉煌,夜阑人静, 晴天;万里无云,晴空万里,天高云淡。
19、在以前是没有天气预报的,但是老祖宗所总结的这些农谚、俗语,却能预测几个月后,甚至来年的天气情况。而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来年雨水的多少,是在冬至节气当天就有所体现的。如果冬至节气当天降雨,那来年雨水充足。而冬至节气当天是晴天,那么来年的雨水就比较少了。
20、雨天;疾风骤雨,风雨交加。
二、农谚 的意思
1、这句农谚的意思还是比较简单的,其实还有下半句:五月二十六滴一点,黄狗不喝野菜粥。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民间很喜欢用农历来记事,也是根据农历来安排农事劳动的,因此这里的五月二十六就是指农历5月26日,今年6月28日就是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农谚的意思是说今年秋季庄稼的收成好不好,可以先从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的天气进行预测。如果这一天下雨了,哪怕是下了很小的雨,那么后面也会是风调雨顺的,因此庄稼会有好收成,就连家里养的狗也不用去吃野菜拌稀粥了,当然了这个主要是用来形容当年的粮食丰收了。反之,如果在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是大晴天,那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很少,可能会出现旱情,这样当年的粮食收成可能就不好了。老祖宗的经验还准吗?
2、农谚有“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等。
3、重阳无雨看十三无雨一冬干。
4、总之,今年“雨水”节气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雨,但根据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钱永兰的判断,今年春播期间,南北气候都有有利于和不利于春播和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各地要抓住时机做好春耕春播工作和田间管理,保障今年粮食丰收。
5、在民间还有很多通过寒露当天的气候情况来预测后期的天气情况的,这样的民谚在农村也比较多。在湖南地区就有“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的说法,意思是说在寒露当天下雨了,那在正月和二月这两个月的雨水比较多。在广东和广西也有类似的说法: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
6、距离夏至节气(6月21日)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进入夏至以后,也就意味着酷暑天气正式来临了。从这几天的天气变化来看,就能明显感觉到酷热天气到了。现在就算是什么都不干,在中午的时候也常常大汗淋漓,即便是下雨天气温还是比较闷热。今年在南方的雨水还是比较充足的,可是在北方雨水还是有点偏少(好像北方这几年雨水一只偏少)的。有些地方玉米播种下去了,但是降雨却非常少,有些玉米苗都已经受旱很严重了。在北方地区就流传着一句预测秋季庄稼收成的农谚:“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7、不过,以上的农谚也是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不是全国地区都适用的。而且对于这些农谚,农村的老人都是深信不疑的,因为这些都是老祖宗数千年的经验和智慧,即便是在今天依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你们说是不是呢?
8、⑥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9、翩然(piān):动作轻快的样子。
10、雾:早雾晴,晚雾阴/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11、关于冬至的俗语还有很多,而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事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是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萌发(méng):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的开端。
13、春分阳光照,一年好赚十年钞,因为春分这天好天气,预计外出打工雨天少,做工多,挣钱多,一年能挣十年钱,
14、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
15、⑦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16、这句农谚的意思是,雨水节气这一天如果下雨,这一年就风调雨顺,庄稼就长得好,无论是秋天种植小麦、油菜,到第二年夏天收获的“大春”,还是春天种植玉米、水稻,到夏天和秋天收获的“小春”,都会获得丰收。
17、而这句农谚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古人发现每年到了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的雨水普遍比较多,只要这一天下雨了,那么后面的雨水就比较充足,往往三天下小雨,五天下大雨。反之,如果这天没有下雨,那后面的雨水就很少,这个就是古人的经验总结。而在农历五月二十六这段期间已经进入酷暑了,气温比较高了不说,阳光也很充足,日照时间也很长,这样各种作物的生长也是比较旺盛的,而作物的生长也是最需要雨水的时候。像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都是喜水作物,因此这个时候下雨了,那对其生长有利,自然就可以预测今年秋季的收成如何了。但如果到了农历五月底了还不下雨,那雨水就不多,而这对于庄稼来说是很不利的。
18、农村的谚语是农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文化,有的也能顺天应时,有的也逆袭行事,人愿天不助,有志者事竞成,
19、十一小长假即将结束,而10月8日就要迎来24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寒露。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的到来也表示着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老农民都非常清楚,白露、寒露和霜降这三个节气都是和水汽凝结现象相关的,其中寒露则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20、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天气预报的,可是农民又是靠天吃饭,在当时种植技术也比较落后,农民种植庄稼的收成好坏,很大程度是受天气影响的。如果当年风调雨顺,那粮食收成就会比较乐观,反之如果出现旱情了,那粮食的产量就会受到影响。而古人在长期的农事劳作中,也发现了虽然天气是变化莫测的,但是也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因此就把这些规律总结成为了农谚,由于确实对天气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这些农谚就一代代流传下来了。
三、农谚的意思解释词语
1、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头伏萝卜二伏菜”。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是千百年来农民生产经验的结晶,它是特殊的产物,是农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以后,农民自己“口写、口传”的“农书”。
2、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实践,又指导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
3、1502841091@qq.com
4、农谚,是老百姓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岀来的最朴素的人生道理、处事之道,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俗语是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经验总结,告诉人们,节季到来了,要开始种瓜种豆了,可不能拖缓,节气不等人,你迟它不迟,不种就错过了种植的大好时机了
6、相信很多朋友都对这个农谚有着深深的情结,因为在生活中有很多夫妻都是蛇和兔的结合,中间相差两岁就会与“蛇盘兔,必定富”相照应,与其说这是一个现象,不如说这是一个农村婚嫁“封建思想”的产物,那么这句话说的有道理么?这句话又是怎么由来的呢?下面笔者就带大家来了解下。
7、农村俗语“冬至月半,秋衣过年”,过年冷吗?老人预测八九不离十
8、“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燕子低飞要落雨。 看见燕子飞得很低就是说明要下雨了。
9、小雪不见雪,小麦粒要瘪。
10、这是相当经典的一句俗语了,很多的老农民都听说过。其意思是指冬至节气当天如果不下雨,那整个冬季就会以晴天为主,降水、降雪的情况就比较少了。在广州地区有着“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的说法,而在湖南则有“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11、日: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12、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
13、月:小晕风伯急,大晕雨师忙/月亮毛东东,不下雨,就起风
14、其实这句农谚主要就是想表达孝道,在大火烧山的情况下,介子推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母亲,这就是孝,而当时发生这个事情的地方介休,也跟这个农谚有着很大关系,“蛇盘兔”在介休当地的口音就是“必定富”的一个谐音,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会贴上“蛇”盘着“兔”的贴纸,这就是想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同时也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5、通过冬至节气当天有无降雨,还能预测春节期间的天气情况。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指在冬至节气当天是晴天,没有下雨的话,在过年期间则雨水较多。而冬至当天下雨了,那过年的时候会以晴天为主,非常适合走亲戚、拜年了。类似的俗语还有“晴冬至,年必雨(鄂)”、“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等。
16、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17、②"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春秋不躺地"。意思是冬季严寒,久坐石凳,寒气入侵,伤害身体;夏季酷湿,久坐木凳,湿气太重,可致伤病;春秋不躺地,也是说春季仍有寒气,秋季寒气上升,躺在地上,会给人造成伤寒之害,不利于身体健康。
18、就拿北方大量种植的玉米来说,到了农历五月底的时候,正是大量需要雨水的时候,如果这个期间雨水不足,也不能及时灌溉,那就会影响其长势。前期长不好,等到后面就算是雨水多了,那时令己经过去,玉米也难以生长了,这样收成自然不好了粒。而其他秋收作物也一样会受到影响。所以老祖宗的这句农谚是有道理的,不过现科学技术发展了,就算是不降雨,出现了旱情了可以人工降雨了,或者是打井灌溉了。
19、2021年是辛丑年,老话“九屠共猪”啥意思?明年猪肉会怎样?
20、寒露无雨,百日无霜(湘)
四、农谚和农谚的意思
1、这是在湖南、广州部分地区所流传的一句农谚,其意思是指在冬至节气当天的天气比较寒冷,则在春节期间会很暖和。反之,在冬至当天比较暖和,那在春节期间就会比较寒冷。而在广西有“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暖,烤火到小满”的农谚。
2、其实在农村婚嫁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比较倾向于看属相结合的,就拿这个蛇和兔来说,“蛇”代表着财富,而这个“兔”代表着沉着和幸福,所以这两个属相的结合就会给家庭带来荣华富贵和幸福美满,对于过去的农村人来说,只要有祝福的婚姻就都是好婚姻,所以对于“蛇盘兔”的婚姻,农村人还是非常青睐的。
3、农谚是指根据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谚语,是口头流传的,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也可指导农民的日常生活,最早的农谚记载可见于《诗经》。
4、“鱼跃花,有雨下”:池塘里的鱼翻跳,表示要下雨了。
5、春分是雨天,必是好丰年,因为春分一过,进入春天,春暖花开,人们开始春耕大生产,人勤春早,为夺取丰年忙备耕。
6、这同样是一句可以预测来年收成的农谚,以前农民都是没有土地的,都是要去地主哪里租用土地来种植,其中有些人就会去给地主家里干活,而这些人也被称之为“长工”。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小雪节气的时候,当天没有下雪,那么第二年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出现旱情。这样粮食收成不好,自然长工就没事可做了。类似的农谚还有“小雪大雪不见雪,来年灭虫忙不撤”。
7、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桂)
8、农谚是千百年来农民生产经验的结晶,它是特殊的产物,是农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以后,农民自己“口写、口传”的“农书”。
9、它们对于指导历代农民从事生产,的确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几千年来,尽管读书的士人写了不少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农书,但严格地说,它们与农民的直接关系不大,主要还是供领导农业的政府官员或供经营农业的识字地主的参考,农民从中受到间接的益处则是存在的。农谚的流传,遵循着“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即一方面世代相传,绵绵不断;另一方面又会在流传中失去旧的,产生新的。
10、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
11、西南地区的“重庆、成都、贵阳、昆明、拉萨”只有“重庆、拉萨”有雨;而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宁夏、西宁、乌鲁木齐”均无雨。
12、这句农谚的字面意思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其说的是在小雪节气当天如果降雪了,那么来年准是一个丰收年。这句农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小雪的时候降雪了,那就会冻死地里的一些病虫害。而病虫害少了,自然庄稼长得好。并且融化的雪水还能缓解旱情,自然第二年更容易大丰收。这句农谚和“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道理,村里的老农民也表示,小雪天气降不降雪,是可以预测来年收成好坏的。类似的农谚有“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
13、“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
14、花香鸟语:花飘散着清香,鸟唱着悦耳的歌,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多指春光明媚。
15、 料农是农谚的意思,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16、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等等。
17、“蛇盘兔,必定富”的由来
18、总的来说,这个农谚诞生于过去科学知识淡薄的时候,其实人和人结婚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大家谈的来,脾气互相磨合的好,在生活中就会幸福美满,如果非要按照农村的属相来进行相生相克,相信这个农村婚姻市场就会比较混乱,总不能出门都看属相不看其它条件吧,你们认为呢?
19、俗语“父母在,兄弟姊妹是一家”,其实还有下半句,更加让人寒心
20、草长莺飞(zhǎng、yīng):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五、农谚的意思是
1、瑞雪兆丰年,霜重见晴天。
2、“大雪满天扬,来年谷满仓”:冬天下了很大的雪的话,第二年谷物就会有好收成。
3、从上面这些天气预报来看,2月19日“雨水节气”这一天,全国大多数地方无雨,当然,以上只是各省市一二线城市的天气预报,各省市除了省会城市外,其它地方“雨水”这一天也可能有雨,但总的来说,“雨水”这一天,全国下雨的地方不是很多。那么,如果按农谚“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来看,2022年农作物不会很好,这个结论有道理吗?
4、风:朝风一夜雨/东风雨,西风晴,北风过来冷煞人/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
5、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
6、蚂蚁垒窝要落雨。看见蚂蚁搬家或是把窝周围垒起一圈土墙,就说明要下雨了
7、寒露晴天,来年春雨多(冀)。
8、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
9、我们知道,农业八字宪法中的“水”排在第三位,说明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而“雨雪”是供给农作物水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过去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的年代。而“雨水”节气降雨,也证明气候正常,风调雨顺。
10、这是在河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句农谚,其字面的意思是说在寒露当天如果是大晴天的话,那在第二年的春天雨水比较多。虽然古人也解释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但是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确实基本上是这样。在河北地区还有类似的民谚:晴天寒露,冬雪少春雨多。意思是说在寒露当天是晴天,则在冬天的时候少雪,而第二年的春天降雨天气也比较多。
11、它是指一个人的名字,表达出了非常喜庆的意思。料农是卡农的子公司。料农是农谚的意思,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业谚语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天时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虽寥寥几字,却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可谓道理深刻。
12、第一句俗语是“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它的意思是说在雨水节气下雨了,那对于庄稼的生猪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于大春、小春管理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在雨水节气的时候,正好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当了雨水节气以后,气温就要开始回升了,小麦就要自南向北开始返青了,天气变得温暖了,雨水也充足,这样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尤其是对越冬作物的生长很有帮助。
13、④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14、①"过了清明是谷雨,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清明节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出勃勃生机;再过一个节气,就是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雨生百谷由此而来;清明、谷雨勾勒出春景图,一年之际在于春。
15、“大雪满天扬,来年谷满仓”:冬天下了很大的雪的话,第二年谷物就会有好收成。
16、“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17、这是在农夫的家乡湖南这边所流传的一句经典俗语了,听农村的老辈人说,其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冬至节气当天早上如果是有霜,也就是说当天是大晴天,那么在明年的时候雨水就比较少,很有可能会出现旱情。在国内多个地区都有这个说法,比如在广西地区有农谚“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意思是冬至当天没有降雨,在第二年的夏至节气期间少雨,极有可能会出现旱情。
18、重视农时的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不误农时才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产,获得丰收。
19、融化(róng):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升高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
20、对于农谚,知道三两句,与君共赏: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