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最经典的一句话
1、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得知足知止、心无贪求,才能知足常乐。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进步。
3、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6、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
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9、(第三十一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傅佩荣)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虽然这种看法无可非议,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是要谨慎对待的。
10、句出《道德经》第五章。天地指宇宙。刍狗指祭祀用的扎制的草狗。祭祀时,人们虔诚地把它摆上供案,等仪式一结束,人们便把它视为废物弃在路边。
11、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12、那些轻易承诺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在我们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真的很实用。真正想要帮你的人,会问清楚你现在面临的是哪些困难,需要帮到什么程度,会认真考虑自己能帮到哪些,而不是张口就说行行行,好好好,你尽管说,这种人往往是不靠谱的。
1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译文)我有三件宝,一直在坚持地守护着它们。一个叫仁慈、一个叫勤俭,第三个是不敢争胜冒尖。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5、本文长度为3456字,建议阅读5分钟
16、(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出自《老子》。兵:军队。意思是:军队是不吉利的工具,不是君子该用的工具,不得已再动用它。
17、解悟:最正直的人,看起来却好像委曲随和;真正灵巧的人,往往低调处世,不显示自己,看起来很笨拙;真正善于辩论的人,往往不露锋芒,谨慎发言,看起来好像很木讷的样子。
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9、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人们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
20、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二、老子最经典的一句话诚信
1、(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2、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3、“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6、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关于老子的名言警句(经典)3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10、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11、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
12、(成功而弗居也)出自《老子》。意思是:有功而不居功。
13、赏析:“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家思想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至柔”在这里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老子在这句话中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
14、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6、(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1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三、老子最经典的一句话言善信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解悟:能够了解别人,只能称为机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人。战胜别人,说明你能力比较大,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人。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今日天气阴转小雨,外出活动建议穿薄外套哦~
1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2、“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此句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为一体,是老子文中辩证法的精髓所在。此句还具有警世省人的作用。《淮南子·人间训》有一则“塞翁失马”的寓言,广为人知,其中有一句“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就是由此句老子文演变而来。
1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4、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15、(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16、结束语:道家思想深奥莫测,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玄学色彩,从古至今引起人们的各种揣摩与解释。当今道家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在了解、学习道家典籍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凭空猜测臆断,否则就难以感受道家思想的魅力了。
17、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1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9、正直善良与邪恶异端是对立转化的。这中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像阿片(鸦片),当作药物能治病救人,当作常用品又能害人,关联在使用的计量。圣人秉持中正之道,所以能掌握为人处事的度。圣人更懂得福祸相依的辩证法,对世间的人与事看得通透,所以能秉持中正之道。
20、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四、老子最经典的一句话改变人的一生
1、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不知道出处原来在这里。有些道理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
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祸端。
5、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6、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7、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8、《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0、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子经典语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老子经典语录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1、治人事天,莫若啬。
12、(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13、金玉满堂,家财万贯,如果不懂得低调从事的话,就很难守住了,一方面是外人垂涎,另一方面是自己和子孙,容易“富贵而骄”,骄奢淫逸,就给自己的家族埋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比较完美了,就要懂得功成身退,这样才能善终,亢龙有悔,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14、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5、《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16、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17、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8、(译释)嘉美的言辞可以使人们互相尊重,良善的行为可以使人们互相感化。
19、(维度之门)微店已经开启,欢迎点击:
20、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五、老子最经典的一句话及理解
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其中蕴含的哲理简单而意味深远,其中最经典的十句话更是蕴含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领悟透了并在实践中践行的话,受益终身。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4、子曰郁郁乎文哉,诚不我欺。
5、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6、死而不亡者寿。(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肉身虽死但精神不被忘记的人才叫“长寿”。
7、在民间阴阳道士的咒诀在最后面一句都是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勅。这就说明是老子的真言。如:万花丛中一颗草,其色青青香更好。神仙采取在花篮,千般变化用不了。吾令法练隐吾身,纵横世界无烦恼。行亦无人知,坐亦无人见。遇兵不受惊,遇贼不受拷。护道保长生,相随白鹤草。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勅。
8、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了太多身外之物:钱财、名誉、地位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
9、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0、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圣人总是做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事,做事时用行动来教化,而不用语言来教化。
11、(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12、(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出自《老子》。意思是:爱护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1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大的地域没有边角,贵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声音没有什么声响,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无名之中。
14、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
1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6、——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1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18、(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出自《老子》。意思是:要想领导民众,在财利面前,必须把自己放在民众的后头。
19、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一堆泥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走出来的。
2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出处I(道德经·第二章》(译文)生养了一切但不据为己有,做成了什么并不自恃有功,成就了事业并不居功自傲。就是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名就不会消逝。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