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名言及翻译
1、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译文)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易经》全文翻译,价值连城
8、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1、(翻译讲解):对待即将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2、人其生虽同,其死则异,其异有三:
1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5、(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6、(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7、(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18、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19、(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
20、老子经典名句10句及解释
二、老子名言及翻译注释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2、0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7、“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8、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10、(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11、是“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这个命题让人又想到了辩士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论.“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望采纳.
1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14、译文: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15、译文: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1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8、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19、——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20、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三、老子名言名句精选及解释大全
1、天地造化万物众生,虽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其不外乎一阴一阳之道,人得阳而生,阳尽而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此乃天地自然之道,无人能逆。
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4、德者,道者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5、译文: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6、——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7、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0、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1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道德经》
1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3、治大国,若烹小鲜。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16、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17、(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1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19、(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四、老子名言及翻译注解
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2、回复数字120聆听《道德经》部分章节的唱诵
3、——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4、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特质欲望。
5、——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7、——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10、(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11、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2、(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1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1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7、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18、俭性清静,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益,俭安能不广。
19、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20、(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五、老子名言及翻译大全
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4、(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6、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7、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
8、——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大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社会的法则却非如此,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11、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12、长按关注经典听读,读经典听名著
13、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4、(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1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6、(翻译)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17、(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之人。
18、(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9、(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20、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