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德斯鸠
1、在我们从宇宙的这一端到另一端所看到的多数巨变(revolutions)中,出现了种种原因的宿命论的联系,这领着人们前行,就如同风吹拂起波浪和沙子一般。
2、回望过去,法治是不断修正及进步的过程,良法善治也是因应时代而产生。虽然孟德斯鸠对古代中国政制极尽赞誉,但我们也要看到古代中国刑律的违逆处。《史记·李斯列传》有“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对此,钱钟书《管锥篇》中指出,屈打成招,严刑逼供,见吾国记载始于此。战国兵书《尉缭之将理》曰:“笞人之背,灼人之协,束人之指,而讯囚之情,虽国士有不胜其苦而自诬矣。”《御史台记》武则天召见狄仁杰等,问“卿承反何也?”对曰“向不承已死于枷棒矣”。纵观世界法律史,这似乎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3、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原则. 影响:
4、孟德斯鸠认为,所有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这就是“自我保存”,但每一个具体的国家又有着各自特殊的目标,比如古罗马的目标是扩张,斯巴达的目标是战争,而古代中国的目标是安定。但这世上有个国家很是特殊,它的政治体制的直接目标居然是政治自由,这个奇葩就是英国。前面说过,孟德斯鸠曾到英国考察了近两年时间,显而易见,英国的政治体制就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体制:政府宽和、人民自由。
5、孟德斯鸠十分注重对政体的研究,他辩证地指出:“在一个机制良好的国度里,恶劣的行径始终含有某种公共美德的成分,在一个腐败的共和国里所看到的美德,往往包含某些腐败的成分。”“民主政体的原则性腐败在于人们极力崇拜极致的平等。”“那些受人民委托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腐败,便不停地挑起人民的欲望。”“而专制政体本质上就是腐败,政体原则上腐败了,无论法律多么良好都会变坏。”
6、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相当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7、因此,休谟声称,革命性的变化和外交政策都可能会包含着重大的机运因素,因为关键决定可能都由一个人或者至多是少数人做出。然而,当人们被民众共有的“普遍激情和利益”所激发而一致行动时,比如在国内政策的渐进形成过程中,机运将没那么可能成为变化的唯一决定者,更有可能的是,所采取的行动将可以追溯到可辨别的原因那里。
8、孟德斯鸠继承了洛克的思想,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学说。他说:“任何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有关国际法事务之权,执行有关公民法事务之权。”这三种权力应该彼此分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三权分立”学说表达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立场,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历史也证明,三权分立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即使资产阶级国家也都没有完全采取三权分立的制度。
9、●新春特稿|刘小枫:我们为什么有必要学习古代世界历史
10、孟德斯鸠 法国人 批判封建专制 提出三权分立 ,主张进行社会改革,限制君主权利。使得批判专制政体成为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
11、对某人某种思想的崇拜和对領袖的赞誉,首先要确保他或他的思想具有先进性、正确性、启迪性,一切以人民为基础,他的思想能够减少人民的负担,可以带来更多免费的东西而不是苛捐杂税、表面工程等。如果不具备这些特点,而是用一种类似欺骗、颟顸的观点,强力强加给人类,并使之成为人们不得不接受和崇拜的时候,这无疑也是对人类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12、此外,很难说卢梭的思想没有收到孟德斯鸠的影响。
13、某个特定领袖的这个或那个行动可能会为历史发展添加这样或那样次要的意外转折,但是,任何领袖的特定行动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历史发展的结果,因为这结果早已被法国在历史上形成的主导性的社会基调所预先决定。
14、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促使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理解。
15、下面的孟德斯鸠论十恶(具体已经不可考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让人震撼。
16、实际上,伏尔泰强调了不可预知的人类行动在决定历史发展方面的作用。事实上,他常常认为偶然事件导致了最重大的结果,甚至走得更远,认为乌得勒支条约(TreatyofUtrecht,1713)是由于马尔伯勒公爵夫人(DuchessofMarlborough)把一杯水洒在了马尚夫人(Mrs.Masham)身上而酿成的结果,当时马尚夫人和(安妮)女王在一起,这不仅使公爵夫人蒙羞,还导致辉格党丧失权力,因此,托利党向法国求和。
17、前两种教育是理论,而社会教育是实践虽然这三种教育方式背道而驰,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应该三种教育都加以接受才可以注:如果写成社会教育是负面的话就算跑题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指导,你可以参考一下
18、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
19、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批判,又进行妥协,提出君主立宪。对宗教主义进行斗争,是自然神论者。比其他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社会观方面是个唯心主义者。
20、政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实际上一旦失去人性,那就为成为恶的象征。它最终存在的目的,应该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确保社会和国家的稳定繁荣发展。如果仅仅把统治者利益放在首位,而不顾民众的利益和受法律保护的权益,那么,结果终究前功尽弃,事与愿违。如果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没有人性,甚至连兽性不如,那只会让人类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这是值得警醒的一恶。
二、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1、洛克是近代分权学说的开创者,近代分权学说的完成者是孟德斯鸠。所以系统阐述分权学说的学者是孟德斯鸠
2、除了促进和平之外,孟德斯鸠指出,贸易还可以医治偏见,实现对人的启蒙。因为在贸易交往中,人们会认识彼此,并学会尊重对方的习俗,所以孟德斯鸠说:凡是习俗温良的地方,必定有贸易,凡是有贸易的地方,习俗必定温良。贸易可以使人们的习俗不像往昔那样凶残。
3、两篇文章都没有明确地意在探讨历史原因(historicalcausation)本身,尽管如此,这两篇论文都包含着一些关于历史变化之本质的重要哲学陈述。如果我们想发现,孟德斯鸠在其罗马史著作中的决定论的根基是否在更早的时候就可辨识出来,而且他是否将这一决定论理论用在除了罗马之外的其他历史背景中,那么,两篇论文就值得我们来分析。
4、称为“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他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5、1734年,孟德斯鸠发表的《罗马盛衰原因论》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书中谴责了专制统治,颂扬了罗马的共和制度。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他自述:“我毕生精力,耗尽在《论法的精神》一书。”
6、C(KS5U解析)本题以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共和政体„„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和“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的语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判断孟德斯鸠是反对这两种政体形式的,故排除A、D两项。贵族共和政体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根据题干信息:“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这符合孟德斯鸠“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C项正确。5PCzVD7HxA
7、当然孟德斯鸠最关注的还是法国以及欧洲本身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对东方的研究以及后来发表的作品经常体现一种指桑骂槐的味道。在他1748年的重要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东方专制的著名理论,已在1721年表现出来。
8、总之孟德斯鸠认为,立法者在立法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气候对人的行为方式和内心状态的影响,要用法律去克服气候的不利因素。不过,以上还不是孟德斯鸠的伟大之处,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在讨论气候的时候,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便是自由与奴役。
9、那么宗教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呢?前面说过,政体的性质与原则是最高的法律,所以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主要就体现在宗教与政体的关系上。
10、除了强调政教分离,孟德斯鸠还强调对宗教宽容。他指出,法律如果允许各种宗教同时并存,就应该强制这几种宗教彼此宽容。比如作为天主教徒的孟德斯鸠本人,就娶了一个信奉新教的老婆。
11、●重磅|刘小枫:新史学、帝国兴衰与古典教育
12、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3、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14、伏尔泰的文章《历史哲学》(PhilosophyofHistory)有一节题为“关于罗马人的征服及其衰落的若干问题”(QuestionsupontheConquestoftheRomans,andTheirDecline),其中概述了那种对超越单纯历史编年的原因的追寻。伏尔泰并没有擅自提出明确的回答,他只是追问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罗马人征服二十五个联盟耗费了四个半世纪的时间?为什么罗马人耗尽了七个世纪的岁月才赢得亚历山大大帝仅用七八年时间就征服了的帝国?只有这种分析性的方法才能够令关于一个时代的研究对另一个时代富有教益。(这种方法的)诀窍是,忽视那些几乎不展现更大的趋势或范式(largertrendsorpatterns)的无意义事实。
15、在谈完自然条件之后,孟德斯鸠继而开始谈贸易和宗教这些人为的、可以改变的事物与法律的关系。这里面有个先后次序的问题,那就是孟德斯鸠先谈贸易,后谈宗教。把客观世界放到人类社会之前,这可以理解,毕竟人类时时刻刻都在受到自然界的客观影响。但把贸易放在前面,把宗教放到最后,这就有点大逆不道了。那么孟德斯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在于,孟德斯鸠认为,在未来商业将取代宗教,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这一判断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16、在这部更晚一点的作品里,从他关于路易十一和菲利普二世的进一步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以证明其《思考》绝不是要扩展《论政治》的选段中显而易见的解释历史的决定论。孟德斯鸠向我们确保说,路易十一的失败是自己个人造成的,而不是预先注定的。我们现在知道,路易十一的失败部分是由于他的背叛。他只是意在欺骗人民,而不是试图统治人民。另外,路易十一不像罗马皇帝提贝里乌斯那样——孟德斯鸠现在正在比较他们两人,他不知道在欺瞒将导致毁灭时如何严加控制自己的种种恶行,也不知道在美德的声誉有利于己时如何看起来有德行。最后一点是,路易十一尽管为人精明,却缺乏城府(页520)。
17、孟德斯鸠所处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值法国君主专制从高峰到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残忍手段压迫人民,贵族奢侈,民众处于饥寒中,长期的战乱使农民起义不断,政治和经济危机严重恶化。
18、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如他认为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认为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儿童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
19、权力都有无限扩张的自然属性,如果不加以约束都会滥用,都会伤害他人;公权力尤其如此。公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20、伏尔泰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他被广泛传颂的一句话是(为后人杜撰,非伏尔泰本人所说):“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
三、孟德斯鸠
1、政治是群体间博弈较量的产物和过程,其最终的状态只有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才能够长治久安,因为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如果将人民视为草芥,为了维护统治一刀切、限制人民自由,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没有人性,反而充满了兽性,只会让人类退化到丛林野蛮状态,这比毁灭了人类还让人沮丧。
2、现在我们看来,这个观点稀松平常,但在当时的欧洲,却颇有反动意味。原因很简单,世界都是上帝创造的,你人类何德何能还能有自己的法呢?这不反了么?对此,孟德斯鸠找到了一种调和的办法,这就是“自然神论”。首先,孟德斯鸠承认上帝的存在,但他认为,上帝在创造出整个世界以后,就不再进行任何干预了,然后世界就按照自身的规律自行发展下去。通过这样的划分,孟德斯鸠便既给了上帝存在的空间,同时又把这哥们赶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落。我们干啥,你上帝管不着。
3、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改善人类与人生现状。而人生的改善,应在良知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没有良知的知识,即是祸害人的知识,掌握的越多,危害越大。比如忽悠、做假、盗窃等的知识与技巧,既属于此类。
4、最后是专制政体,这就很特殊了,孟德斯鸠认为,在专制政体中,美德根本不需要,朕就是美德本身。荣誉则是危险的,吃了我的早晚都得给我吐出来。节制更是不存在,专制政体需要的原则是“畏惧”,如果专制君主不高高地扬起鞭子,使所有人颤栗,那么它很快就被会推翻,“专制政体以畏惧窒息一切勇气”。
5、这一论断清楚强调了潜在的神秘性(allure)或者事物的常轨(disposition)多么重要。如果回想起《论政治》,我们可能会期待孟德斯鸠会再一次把查理一世视作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的牺牲品。然而,孟德斯鸠却采取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路数,他坚定地将查理一世悲惨的失败归于其自身。他完全没有提及源于亨利八世与罗马决裂的反君主制的主要社会基调,这一决裂明显强化了人们对自由的普遍渴望,因而,任何绝对君主制都注定要走向覆灭。相反,他关注的是查理一世的种种缺点。
6、法律桥团队自2007年起已经出版专著16本(含再版):
7、他统治英国人民,就好像他独自在控制一个灵魂一样。他没有自己的心腹(confidant),所有人都为他所摆弄,他的计划如此成功,甚至令他的同伴对他心生敬畏。(同上)
8、你好: 孟德斯鸠鸠的读音如下:(普通话拼音读音) 孟(mèng)德(dé)斯(sī)鸠(jiū)鸠(jiū) 拼音:是汉字读音的一种注音方法,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 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9、自由也是幸福的一种体验方式。失去自由的幸福就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感;比如那些身处牢狱的人是没有自由的,他们便不会有幸福感。
10、在我们关于人类事务的探究中,要准确区分那种归因于偶然的事件与那种起因于种种原因的事件,这比其它任何事情都更加需要谨小慎微(nicety)。
11、历史和政治中都提到过他: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与伏尔泰、卢梭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曾任律师、波尔多议会议长。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
12、前面说到,孟德斯鸠继承了他大爷最高法院庭长的职务,而在乌烟瘴气的法国政界,孟德斯鸠也干不下去了,于是他卖掉了这一职务,狠狠地赚了一笔,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先后到访德国、意大利以及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事实上,他并不太喜欢英国,但却在英国待得最久,将近两年时间。因为英国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比如他发现,英国报纸的发行,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即便是一个盖屋顶的工人,也让人送一份《伦敦官报》给他在房顶上边干活边看。而最让孟德斯鸠惊讶的是,英国一遇到大事儿,国王居然还要和议会商量着办,这在法国是难以想象的。
13、孟德斯鸠如此钦佩欣赏克伦威尔,所以,他认为拿克伦威尔和凯撒相媲美才算合理:
14、孟德斯鸠提出:公民自由、经济自由、精神自由。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思想家,研究思想、思维和思考模式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古今中外富有独特思想和智慧的人士都可以称之为思想家,但是我们一般指的是那些影响特别大的哲学家。例如:我国古代的老子,庄子以及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康德、叔本华、尼采等等。
15、通过自己的勤奋劳作,过上富裕而有尊严的生活,是我们劳动的理想方式。一旦有人勤奋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么,这里一定出了问题,那就是有些人不劳动却获得无可计算的财富,这就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形成。如果不劳而获,大多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当然,不排除赠予,而赠予只限于前人生前的自主意愿;而靠掠夺他人劳动成果富裕起来的现象占据主导地位时,人类社会就远离了文明。
16、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务,要把孩子培养成坦白、公正和聪慧的人。
17、再说,一切尽在克伦威尔的掌控之中。
18、当然了可以想见,孟德斯鸠的这种说法必然会遭到质疑,因为在地理大发现后,很多贸易都伴随着战争甚至是屠杀,殖民者发动战争的一大借口,就是贸易自由。不过,如果我们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的话,全球范围内的贸易,确实有助于消除偏见,促进彼此的宽容和尊重。毕竟,谁能和钱过不去呢?
19、也和历史上的很多大神一样,年轻时的孟德斯鸠那知识都学杂了。早年时期,作为贵族子弟的孟德斯鸠自然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书,教会学校教的当然是神学、历史和哲学方面的内容,毫无疑问,这为孟德斯鸠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孟德斯鸠了解到了笛卡尔,于是他的兴趣又转向了自然科学。要说同时代,自然科学谁玩儿得孟德斯鸠发现英国有个老头很牛逼,于是就把他奉为自己的偶像,这老头就是牛顿。从20岁开始,孟德斯鸠开始频繁地参加巴黎学术界的一些高端沙龙,沙龙中的思想都比较先进,都想搞一个大新闻改变世界,孟德斯鸠也深受影响,于是最终,他还是转向了人文科学。
20、三权分立,是西方一种关于国家政权架构和权力资源配置的政治学说,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
四、孟德斯鸠名言名句
1、在这同一部罗马史著作的其他地方,孟德斯鸠将个体作为个体而言(individualsquaindividuals)对罗马历史的影响降至最低。例如,就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中,孟德斯鸠引入了一种制度决定论。他写道,
2、1416年的罗马帝国疆域
3、而且事实上,孟德斯鸠自己也在为自己辩护。比如说他就把俄罗斯搬出来了,在自然条件上,俄罗斯那是不知道冷到哪里去了,按理说应该享有自由,但现实却是,俄罗斯的法律和习俗,不但没有保持气候带来的有利因素,反而以专制完全压制了气候带来的自由因素。由此可见,气候和土壤因素不是绝对的。所以孟德斯鸠的结论是,如果人们甘心接受气候和土壤等物质因素带来的影响,那结果自然是奴役多而自由少。不过,人们完全可以借助法律和良好的传统风尚,来抵消气候和土壤的不利影响的,从而摆脱奴役、重获自由,因为自由才是人的自然本性。
4、还有什么是比柯林伍德的抱怨更好的例子呢?在论及启蒙运动的历史编纂时,他抱怨“那种历史方法的破产,它不顾真正的解释而勉强同意(acquiescein)导致最重要结果的最琐碎原因”。伏尔泰太过迷恋切入历史的“伟人”路径,而无法在实践中充分强调那些深层原因的影响,这些深层原因在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就已经预先决定了(后来的)结果。比如说,我们来看看伏尔泰关于光荣革命的分析:
5、这就和当时西方社会的学术背景有关。为什么说欧洲这个时期比中国社会更先进了,就在于很多欧洲人对于亚洲和美洲的地理文化知识甚至比后者的土著居民还要多,他们的民智已经开发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6、孟德斯鸠在此表明,主要的政治事件尽管可能看起来只是偶然的过客,但它们其实是受一串复杂原因影响的必然结果,这些原因又导致了他后来所说的社会的普遍精神。为了不让自己的论证流于抽象空泛,他在《论政治》中引入了两个历史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两个例子分别是十七世纪内战时期的英格兰和十八世纪早期路易十五摄政时期的法国。
7、......................
8、在这里的讨论中,休谟并没有触及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够发现的原因,一旦它们初现端倪,是否就会产生一个先定的因果链条呢?然而,当时的其他哲学式史家确实提出过这个根本问题。譬如,伏尔泰有时写道,历史似乎被源于普遍原因(generalcauses)的必然之流所推动。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中写道,那种通常被视作“命运之手笔”的事情,“说到底不是其他,而是宇宙中所有事件的必然联系。”
9、因为共和国注定要垮台,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和谁把它搞垮而已。
10、凯撒和庞培倘若如同加图那样想,其他人就会像凯撒和庞培那样野心勃勃;那么,注定要把共和国推向悬崖的就会是另一只手。
11、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确的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他的事业成功。
12、那么,孟德斯鸠对于东方的学习就是基于这些旅行观察家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各自学术著作的发表。
13、说起启蒙运动,我相信你马上就会想到四个人: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而要说四个人中谁对今天的世界影响最大,没法评价,也没人有这个资格和能力。但我想如果搞个投票,孟德斯鸠应该是当仁不让,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他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诞生了美国。而在今天,如果我们要认识孟德斯鸠的思想,就必须审视他的集大成之作《论法的精神》。欢迎收看大型娱乐节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46集《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思想浅析》。
14、很明显,在《论政治》中显而易见的决定论倾向并没有发展为一种教条主义立场。在《思考》中,孟德斯鸠放弃了他先前坚定的决定论,甚至在提及同一位君主时也是如此,先前他用这同一位君主作为例子,来论证决定论在历史中的作用。孟德斯鸠现在声称,查理一世自身要为他遭遇的敌意负责。查理一世羸弱、迷信、带有偏见,他要么是过分大胆,要么是过分怯懦,他更关心讨好自己的情妇,而不意在讨好自己的臣民。其结果就是,其臣民最初的憎恨情绪很快就变为蔑视之情(页526)。因此,查理一世之所以会在清教徒手上遭遇这样的命运,是因为其个人的缺点,而不是《论政治》中讨论的反君主的普遍的社会基调。
15、他所提及的“不同寻常的状况”,无疑是指充满偶然和反复无常的不可预见的世界。这些不可预见的事件使历史成为由偶然事件层层堆积的一团混乱。而强调那些“无法察觉而遥远的”原因,又表明了一种强调必然性而非机运的历史观。
16、这是因为孟德斯鸠认为,专制政体不需要设立监察官,而古代中国依然设立了,并基于“幅员辽阔”得出这是“最好的专制国家”的结论,虽然仍没有摆脱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桎梏而没有阶级分析的观点,但是在18世纪,已经是对中国最中肯的观察和结论了。毕竟,历史的河流不可能一瞬间跃升至现代。
17、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快速走上了宪政道路,全新的政治运行机制,给英国带来的空前的繁荣与活力,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英国也成为了整个世界的领跑者。但是反观法国这边,那是一潭死水,太阳王路易十四把自己儿子都熬死了,结果还没退位。国王当得时间长倒不要紧,关键是路易十四这哥们那是大权独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即国家”,其实大权独揽也不要紧,问题是路易十四没什么作为,更没有责任感,所以他的第二句名言就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老子爽够就行了,烂摊子你们谁爱收拾谁去收拾。
18、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不是无神论者,他是自然神论者。由于出身贵族、看不到人民的力量,思想中具有非不彻底和妥协性。
19、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位君主在战场上被杀死,这是偶然的结果;但是,查理十二的军事行动却使得他的死亡不可避免。(页519)
20、孟德斯鸠评论道,绝大部分的伟人都是通过单一的行动步骤来追求自己的目标。然而,克伦威尔却同时多线前进。此外,他的意图极其复杂,所以其他人难以预测(同上)。
五、孟德斯鸠十宗罪
1、要么取决于太过遥远的原因,于是,看起来,它们无法比其他许多原因更能够影响事件的进程;要么取决于某种被一个重大原因隐藏起来的次要影响(aminoreffect),这个重大原因会产生其他巨大而迅速可见的种种影响,同时又遮蔽了次要的影响,直到这个次要影响爆发出来,有时,可能在三个世纪之后才爆发出来。
2、当然了,客观条件我们无法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造社会。怎么改造?这就要靠法律来兴利除害了,以此来克服气候的不利影响。比如说还是印度,既然印度热导致老百姓懒不愿耕种,那么法律就要鼓励耕种,同时要尽力剥夺不劳而获的各种手段。但印度却恰恰相反,他们为僧侣提供了大量的财富,这就鼓励了更多的人不去劳动。最严重的是,印度的所有土地都归君主,民众没有自己的土地,这就更没有耕种的积极性了。这就是典型的法律不但没有兴利除害,反而却助纣为虐,这不是恶法是什么。而与印度相比,孟德斯鸠就极力赞赏中国,中国南方虽然也热,但中国皇帝每年都有一次公开的隆重的仪式,用来鼓励人民耕种。而且中国人也鄙视不劳而获,赞赏自力更生的自我奋斗。
3、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要让儿童学习礼貌、礼节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要文质彬彬,高雅友善。
4、感悟生活、亲子游乐、旅途心得、活出自己
5、在某些状况下,能力最为平庸的人也能够统治好一个国家;而在另外一些状况下,最伟大的天才都会受到扰动;有时候,统治的技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技艺,有时却是最棘手的技艺。
6、孟德斯鸠强调普遍原因作为解释历史的主导模式,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忽视机运在罗马历史中的作用。他完全意识到那些影响马略(Marius)、苏拉(Sulla)、庞培和凯撒这些人的生平的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他们这些人的命运正是要去实现罗马历史发展的规划。有一处文本使我们想起帕斯卡的断言——克勒奥帕特拉(Cleopatra)鼻子的形状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孟德斯鸠在这一处文本中断言,凯撒对克勒奥帕特拉的爱情使他至少进行了四场战争。
7、所谓的共和政体,是指由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当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时,就被称为民主政体,而当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时,就被称为贵族政体。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不是由一个人掌握最高权力,所以称之为“共和”。
8、伏尔泰 法国人 抨击封建专制和教皇制度,提倡君主立宪 ,主张言论自由。最终这些舆论直接在法国大革命中产生重大影响。
9、因此,孟德斯鸠显然重要地促进了那种运动——它试图让历史不仅仅是“某种不可解释的象形文字”之类的东西。他意识到超越纯粹编年史记载的需要,开始追问原因,而不仅仅追问发生了什么。只有当人们开始追问这个问题时,历史研究才开始走向成熟。
10、面对这样的情况,深感自己重任在肩的孟德斯鸠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在1721年,32岁的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这本书借两个在巴黎游历的波斯人之口,批评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由于在书中,孟德斯鸠疯狂影射巴黎政界各色人物,所以检举控告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但孟德斯鸠也因此获得巨大的声誉。于是在1728年,孟德斯鸠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1、因为就在孟德斯鸠出生的前一年,公元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而在孟德斯鸠出生后整整100年,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同时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处于两个历史大事件中间的孟德斯鸠,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12、1714年,孟德斯鸠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26年,他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回到巴黎后,于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3、总之,孟德斯鸠认为,自由与否,一方面固然与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相关,但更与法律和风尚相关,最终还是要靠人们自己的决定。气候和土壤是难以改变的物理性质,但法律和风尚是可以改变的,民族的普遍精神是可以塑造的。孟德斯鸠认为,一个伟大的立法者,应该善于用法律来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塑造自由的民族精神。所以,法国也应该像英国那样,选择自由作为民族的普遍精神,并依此来审视自己的法律,最终使法兰西人民享有法律保障的更多的自由与平等。
14、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必应具备独立的精神和思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是没有前途的。
15、权力具有天然的膨胀性和向恶性,只要缺乏足够的约束、监督,任何权力都会生出腐败,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16、这么看来,孟德斯鸠是典型的气候和地理决定论者,至于这套理论对不对,我想这不是我们今天的内容,事实上,这也不是孟德斯鸠的重点,所以还是要重申一下,孟德斯鸠的重点是:正因为气候和地理有着这样的影响,所以法律才应该尽其所能地去克服这些不利影响。
17、好了编不下去了,最后装个X总结一下。有人说孟德斯鸠发现了精神世界的法则,正如牛顿提出了物质世界的法则。我想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也找不出明显的毛病。孟德斯鸠利用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将法律放到历史、地理、政治、气候、贸易、人口、宗教、风俗等各种与法律有关的事物中,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事物间彼此的关系,揭示了法律的精神。这种研究方法和广博的研究内容,不仅前无古人地在法律研究中开创了先河,同时也开创了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先河,可以说,现代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大多都可以从《论法的精神》中发现最初的思想根源。
18、如何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19、在当时,这是一部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著作,受到广泛欢迎,两年内连续印行22版,并很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20、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和经商类似,而且经商也需要知识的支撑。但是,一旦知识为没有良知的人所掌握,那么就如同豺狼增加了双翼,格外可怕。所以,知识本身没有方向,而良知的方向就是知识产生正义或邪恶的方向,因此,一个人的良知和知识到底带来什么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